想要明心見性,就要懂得佛教中的不二之法是什麼意思?

2020-12-19 大茶經

佛教文化中,因為地域文化的差異,以及文字般若的不同,所以,我們在看許多經典中看到的文字經典不一定能領會。也或者說每個人領會的可能也有不同,就比如我們常見一些大德講的不二法門,佛家經典中提到的不二之法,有些人就不理解,所以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中的不二之法到底是什麼意思?想要明心見性,就要懂得不二之法。

在佛家文化中,經典中提到的不二之法就是說的佛法。在了解不二之法前,我們應該簡單的了解什麼佛法呢?佛法就是佛陀的教導人們認識思想、擺脫思想束縛、進行自由創造的教學方法。現在有少部分人對佛教有些不同的看法,一聽到佛教、佛法就感覺是迷信,馬上就會有牴觸的心理。這是他們對佛教的誤解,他們只是從表面上看誦經、燒香拜佛。真正佛法是佛陀從菩提樹下得道之後,發現「緣起」的真理,為人們說法傳導解脫之道。

為什麼說佛法是不二之法?佛教中的不二之法是什麼意思?

佛法為什麼說是不二之法?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在佛家第一部以「經」為名的《六祖壇經》中,印宗法師就問過六祖大師,我們來看看原文怎麼說。

《壇經》原文: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盤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大概譯文為:印宗法師問:黃梅五祖弘忍大師所傳的衣缽教法中究竟是怎麼說的呢?六祖慧能大師說:並沒有說什麼,只是探討如何明心見性,而不是提倡要通過修禪習定得解脫。印宗問:為什麼不提倡修禪習定得解脫呢? 六祖說:因為修禪習定求解脫是有分別的,有對待的法門,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又問:什麼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六祖惠能大師說:法師你講《涅盤經》,知道識見佛性是佛法的不二之法。比如光明普照高貴德王菩薩對佛說:「犯了殺生、盜竊、邪淫、撒謊的四種根本戒;犯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分裂僧團和傷害佛身體的五逆罪,還有不信佛法,斷絕一切善根,不解成佛的一闡提等,應該是斷絕佛性和善根了嗎?」

佛陀說:「善根有兩種,一是常,二是無常。」佛性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因而說為不斷,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一是有善,二是不善,佛性是非善也非不善,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同理,五蘊與十八界,凡夫俗子看到的是二元差別相,而有智慧的人了解通達它的本性無二無別,無二無別的性就是佛性。

相關焦點

  • 佛教開示: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
    佛教開示: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明心見性」一詞,簡單點來概括就是「從究明人的本心的形象和作用,從而領悟,神會和徹見生命的根源」什麼是生命的根源?「性」的妙體與真理,從而覺醒迷夢,了脫生死,證得大涅槃。我們人慾了脫生死,就必須要明白生死的真理,要知道生死是怎麼來到的,如果想要斷其流者,就必須要先知道知識的根源所在。而後方可塞起源,斷其流,逍遙於生死之外。那麼芸芸眾生在六道內出沒而進行不斷的輪迴,那麼這是因為什麼呢?其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釋迦牟尼佛用兩句簡約的話告訴我們其真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分析起來就是說,一切如來皆具如來藏性。這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相靈敏的萬能體。
  • 學佛者需知:什麼是明心見性?如何明心見性?
    在禪宗,經常講明心見性,很多經書中也經常提到,明心見性,那到底什麼才是明心見性呢?很多修行者,歷經一生歲月,不惜生命,跋山涉水參訪名師,只為可以明心見性,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明心見性是所有修行者,追求的目標,也是印證我們,是否悟了佛道的標準。
  • 佛教:三皈依中的「兩足尊」,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漢語詞彙的含義非常豐富,一個字都可能有很多含義,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意思,外國人學起來會很頭疼。比如佛教三皈依中的「兩足尊」,對於不了解佛教的人來講,就很可能誤解。「兩足尊」,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稱號之一,並不是說兩隻腳很尊貴,不是這個意思,大家千萬不要錯解了。佛的十大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中的「明行足」也稱「兩足尊」,明足代表智慧圓滿,行足代表福德圓滿,「兩足尊」的意思就是福慧兩足,什麼都圓滿了。
  •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乘。
  • 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上)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明心明的是什麼心 見性見的是什麼性學佛的人經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至於「自性」的名稱,佛教中有幾十個、上百個,都是從不同的角度闡述我們的心性。就像一個人一生中穿了無數套衣服,人卻沒有變。同理,本來面目也是以不同的名稱出現在各宗各派中,古今中外都在找它。
  • 佛教中常說的「福田」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中,經常會聽到種植福田、培福、修福這一類的詞,那麼這個福田到底是什麼意思?怎樣才是種植福田呢?福田是佛教用語。這個「田」是表示能夠生長東西、能夠收穫東西的地方,像我們吃的糧食、瓜果蔬菜等等,都是從田地裡生長出來的。
  • 明心見性與成佛
    但我們學習教義的人要登上十信滿心時要經過一萬大劫。一萬大劫是好長的時間--人的壽歲從十歲每過一百年增一歲直到八萬四千歲,又從八萬四千歲每過一百年減一歲直到十歲,這樣的一增一減才是一小劫。一千小劫才構成一個中劫,一千個中劫構成了一個大劫。成佛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而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成佛、(心)與佛無二無別」的說法在教義上講是「素法身」。
  • 明心見性是什麼意思,真正的我是什麼東西
    明心見性,是什麼意思?就是看見自己的「真心」,看到自己的本性。這個過程很困難,也很漫長。看到自己的真心會是啥樣的呢?真心靜靜的在那裡,明亮純淨,裡面啥也沒有。人性的貪念欲望、嗔恨、痴迷執著,這些東西不是你的真心,是你真心生長出來的東西。要找到真心就要把些雜質去除掉。
  • 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悟了?《宗鏡錄》有話說
    在東方,無論是儒家、道家或是佛家精神,都繞不過一個重要的思想內核,我們稱之為——明心見性,也就是看清自己的這顆心,了解自己的本性。但不論是認識你自己,還是明心見性,人類始終對這個神秘的自己和這個神秘的世界充滿了好奇。
  • 道德經:一個人,想要明心見性,悟到天機,就要去掉自我之見
    一個人,想要明心見性,悟到天機,就要去掉自我之見。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人類,在嬰兒階段,都不聰明。為什麼?因為,嬰兒的心智尚未發育。嬰兒的階段,雖然沒有心智,但是卻有明。能和宇宙的本源直接連接。道家說,得道的人,是返璞歸真,就是要去除心機和機巧。聰明,是心智的產物。聰明,不等同於智慧。
  • 佛教常說的禪茶一味到底是什麼意思?
    兩者有什麼區別)在此之後還可以洞澈茶湯中各種微細變化。有點觀的意思了。再體會同一款茶(普洱生茶最明顯)的味道因「緣變」而千變萬化,沒有自性。這就有點觀空的意思了。但遺憾的是以上這些是依佛教的緣起性空,止觀禪定在走。並不是禪宗的「禪茶一味」。
  • 佛教中所講的「無常」「無我」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所講的「無常」「無我」是什麼意思「無」即沒有的意思,佛教提出無常無我的觀念是告訴世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事物是永恆不變的。大海會變成河流,山川會變成海洋,一切的事物沒有任何一種是永恆不變的,正是因為他會變化,才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我們的生命會經歷死亡,家人也會離我們而去,你越是想要抓住什麼,而這個東西就會傷害你越深,「無我」也是這麼一個過程,不僅一種事物的形體不會永存,就連精神也會隨之消失,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常存的生命精神的主體。佛教的「無常」「無我」的觀點的提出都是來自於緣起論和五蘊論為思想基礎的。
  • 什麼是明心見性?修行的終極目標!
    今天想跟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一個比較深的話題,人生的修行到底是為了什麼。而修行應該修的是什麼。不管是佛家,道家還是儒家。大家追求的終極境界就是明心見性。所謂的明心見性就是說我們人從出生開始是心如寶鏡的,可以照見自己。但是隨後被塵世逐漸侵染。如蒙塵的寶鏡一般,再也照不見自己。
  • 在佛教中的「般若」是什麼意思呢?
    般若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或者「般若波羅蜜」,意思是智慧。佛教認為,般若智慧是一種洞視徹聽、明了所有的無上智慧,與凡世間的聰明智慧是不一樣的。為了區別於人們通常說的「智慧」,所以稱為般若。中國文化講的智慧是那種能夠辨別是非、辨別事物不同情況的智慧;而佛教裡的"般若"恰恰是讓我們來消除這些分別,也就是說是一種無分別的智慧。世間上沒有一個固定的相叫「智慧」。若想得到人生的智慧,就要在一切人、事、物中去體悟其中的奧妙,在奧妙中掌握其中的規律,這樣才能主動去運轉各種人、事、物之間的關係,否則我們的心每天都會被千變萬化的人、事、物牽著鼻子走而困惑終身。
  • 佛教中施主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施主是什麼意思?施主,梵語檀越,也音譯為陀那缽底、陀婆。意為行布施的主人,一般指出資供養僧眾或者舉辦法會的在家信眾。廣義來說,樂於布施者都可以稱施主。《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發願說: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佛學大辭典》:施主,(術語)行布施之主人也。自投資財而開法會或供養僧之人,又葬式之主等皆謂之施主。梵語檀越,陀那缽底Dā-napati,思益經一曰:「世尊何謂菩薩能為施主?佛言:菩薩能教化眾生。」寄歸傳一曰:「梵雲陀那缽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缽底是主。
  • 求證到了明心見性嗎?明心見性是這樣的境界
    如何獲得呢,我們可以從古聖先賢留下來的經典著作中尋求答案。佛教中每一部經書無不從明心見性為根基,也就是說通過佛理讓你體悟到你的自性本體。但如何去學也是一門學問,這個很重要,因為這是你打開佛法之門的第一步。
  • 「卍」字在佛教中怎麼讀?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正所謂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你不好好了解說不定你都是一個假中國人,我們中國的文字也是存在著很多不同意義的文化的,有一些文字甚至很多人都不會讀,例如饕餮兩個字很多人就會讀成「pan chan",這個時候就要被取笑了,還有」卍「這個字對於佛教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字,但是很多人都不會讀。
  • 佛教:對開光的正確解讀
    那麼,開光,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許多人可能認為,佛像如果不開光,佛菩薩就不靈驗,所以佛像一定要開光。甚至有許多人到寺廟裡遊玩的時候會順便結緣一些紀念品,還要求必須開過光的。開過光的真的有用嗎?其實,在佛教裡,開光就是請出家法師通過開光儀軌、念相應的咒語等進行的。在給佛像開光時,主法師父拿著毛巾向佛像做出拂塵的動作,表示拂去眾生心地的垢塵;用鏡子一照,表示垢除淨顯,明心見性,見到諸法本來面目;用硃砂筆點向佛眼,眼睛代表智慧,點開佛眼就是開發出眾生內在的智慧。
  • 明心見性的心和性是什麼關係?
    1.問:有人對我講想要登臺,就必須有證道位的功夫,沒有修證,講得再好,也是瞎耽誤功夫,往生不了。請師父開示,是這樣的嗎?2.問:明心見性的心和性是什麼關係?如果心和性是一個,為什麼不說明心見心,還要說明心見性呢?答:你講得很對,心和性是一個東西,講明心見性,明性見心,明心見心,明性見性都是一樣的。但是,無分別不妨分別,一般呢,心是表本體,性是表妙用。
  • 佛教「五毒心」到底是什麼?第二項嚴重的,會折損我們的福報!
    佛教「五毒心」到底是什麼?第二項嚴重的,會折損我們的福報!佛法中認為,人的所有煩惱有六大根源,其中佛教常說的「五毒心」以及「我執」,正是這六大根源使我們容易遮蔽心智,內心無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佛教的「五毒心」。五毒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心,所以佛法中稱為「五毒心」。這五種心毒是人們在生活中最容易出現的,而只有破除了這五毒,我們才能夠明心見性,修得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