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問道學道修道求道,最後也沒悟道得道,反而步入外道

2020-12-17 凌晨兩點老王家媳婦

《大明王朝1566》劇裡,嘉靖皇帝閃亮登場時,念了一首唐詩: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嘉靖算不算好皇帝,眾說紛紜。

老王媳婦覺得:中年的嘉靖,突然迷戀修道。20多年不上朝,卻獨掌朝野。但我們看到,嘉靖爛熟於心的五千字《道德經》,所飽含人生智慧、大道至理,嘉靖卻只學到了其中的圓滑世故、陰謀詭詐而已

其實,現在看來,他修道可以說沒有任何體悟。嘉靖問道、學道、修道、求道、最後也沒有悟道、得道,反而步入外道,縱容黨派鬥爭,誤國誤己。道是什麼?自心映射,物性無別;接納當前,擺正位置。如雲在天上水在瓶,各安天命、各司其職。

當農民辛勤耕作,工匠精益求精,商人誠信公道,官吏一心為民,皇帝心繫萬民,才能換來國家興旺,天下歸心。嘉靖明白這些道理,但他沒有去做。打著修道的外衣,靠黨派內耗來治理朝政,終究救贖不了自己

嘉靖最後送海瑞八個字:無君無父,棄國棄家。在老王媳婦看來,海瑞固然無君無父,但真正棄國棄家的卻是嘉靖自己。

相關焦點

  • 《修道五行法》:為求道之人開山劈徑,得窺大道!
    所以當代青年學道者應該深入進去,大道是內聖外王之道,而不是要去只追求神功異術,以為打坐出神,開得天眼,學得一門小法小術就以為是得道了。我在今年四月回鄉掃墓的途中,以天地五行之道構思了一個修道的提綱,名為「修道五行法」,希望能給學道求道之人,開山劈徑,得窺大道。
  • 道教中的「求道七步」指的是哪七步?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古往今來求道者多如鴻毛,得道者則鳳毛麟角,究其原因,為修道之人心術不正,整日鑽研歪門邪道,不得正法。全真道祖師丘處機見此形勢,寫下了《求道七步文》來勉勵諸位求道者。所謂《求道七步文》,就是尋求正道的正確方法,沒有捷徑可走,修行人若能領悟,自然能走上正確的求道之路。在本篇文章中,小編就來介紹一下《求道七步文》吧!一、研讀經典我們知道,若要求道,首先要領悟道,尋找自己真正追求的,要想加強對道的理解,就要多次研讀道家經典書籍,正所謂「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研讀道經可以加強自己對道的理解,從而增進道行。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正所謂,修道之路很長,要從知道、信道、修道、悟道、行道、得道,這六個」道「展示出來。《道德經》一共區區五千字,也許只有老子才能解釋清楚這部書的所有涵義。修道之人研究它,是為了得道成仙;古代帝王研究它,是為了尋找治國之道;很多成功人士研究它,是為了尋找人生智慧,悟出人生道理;很多學者研究它,是為了感受這部經典的精髓所在。
  •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而釋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誠誠懇懇去學,該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後他認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於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經過六年,認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離開了。後來在恆河邊菩提樹下打坐,發誓非成無上正等正覺不可,否則便死在那裡,最後終於睹明星而悟道。
  • 不務正業的嘉靖皇帝究竟有多可怕!
    說起嘉靖皇帝恐怕對明朝歷史有所了解的朋友第一印象就是嘉靖身穿道袍修仙求道的樣子。很多人認為嘉靖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但又有誰知道,嘉靖這個二十年不問世事的皇帝實際上乃是明朝時期心機最深沉,政治手段最高明,同時也是最可怕的一個皇帝。甚至在某些方面就連朱元璋和朱棣都不如嘉靖皇帝。而且嘉靖的一生也頗具有傳奇色彩。從一個開明聖主變成一個不理朝政一心只顧修道成仙的皇帝。
  • 外道與附佛外道
    由此可見,佛法即自己的自性,遠離自性,心外求法都是不究竟的,不是佛教,會落入外道。在佛陀千百萬弟子中,大多數是從外道轉投於佛陀座下的,如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等,都曾經是外道;乃至佛陀在將入涅盤時,最後皈依三寶的須跋陀羅也是外道。當今世界,佛教廣傳,尤其在西方生根發芽,很多其它宗教的信徒紛紛皈依佛教。並非他們原有的宗教不好,而是在對究竟真理的認識上,他們發生了改變。
  • 修道與修仙的不同:一個行而不殆,一個老而不死
    按照這個來理解,道是宇宙萬物根源,無名無形,絕對不二,圓滿普遍,萬古長存。所謂修道,其實就是修這個道。回過頭我們再來看仙,「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菩提老祖問孫悟空要學的技能是什麼,孫悟空直言:長生之術。
  • 修道之人的正氣 和「桃寶」一起護衛《問道》中州
    原標題:修道之人的正氣 和「桃寶」一起護衛中州   《問道》仙俠風主題密室活動火爆開啟,10月專場打開虛擬與現實交織的大門。知名聲優、人氣女主播「桃寶」也加盟到《問道》密室線下活動中,誠邀百萬道友前來打敗傀儡王,一起護衛中州。同時,線上福利活動同步上線,海量豪禮參與即得。
  • 孔子之道|學而第一,學「道」以致用
    這是他在描述悟道、得道的過程。孔子說他的「道」是一以貫之。他已經明悟了本源,所以才能夠一以貫之。雖然個人是在學習道家,以《道德經》為根本經典,但個人認為老子的「道」是兼容並包的。從「道」來看,老子、孔子、釋迦摩尼、惠能都是得道之人。《道德經》、《論語》、《金剛經》、《六祖壇經》都是教人悟道的經典。
  • 崆峒山上的黃帝問道古蹟
    崆峒山崆峒山歷史悠久,因黃帝在此問道於廣成子而被稱為「道家第一名山」。黃帝登臨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的事跡在周秦時期就已廣為流傳。《莊子.在宥》記載:廣成子為黃帝時人,隱居在崆峒山石室中修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西至於空桐(崆峒),登雞頭。」另據《新修崆峒山志》記載:秦漢時「黃老之學」盛行,秦始皇、漢武帝曾造訪崆峒山。明代著名道士張三丰曾避居崆峒山五年,多傳聞軼事。
  • 進德 修業 悟道|藍海集團董事長張春良啟迪大學生如何立志
    最後,集團董事長張春良從「藍海人如何樹立志向 」進行了總結分享。一、藍海之志藍海人的夢想是創建民族酒店知名品牌,藍海集團致力於成長為一家偉大的企業。作為企業,我們要立大志;作為個人,我們要志存高遠,把各自的奮鬥目標與集團目標融為一體。
  • 淺談修煉與修道
    但後世修道者卻走偏了, 佛道兩種修道修佛之路裡面, 都摻雜進很多的修煉方法, 這雖然不是什麼壞事, 但對於後學者, 卻有誤導之嫌。明明是為了解脫人生之苦, 結果又陷入一個新的規則框架中, 看別人從這個框架中最終解脫, 還以為是框架起了作用, 其實真正能最後解脫的, 恰恰最終脫離規則的人。修煉是規則的應用。
  • 壬寅宮變:嘉靖朝政的轉折點,既體現嘉靖的專橫也對朝政產生影響
    之後,眾宮女一擁而上掐脖子的掐脖子,把手的把手,按腿的按腿,而楊金英見嘉靖已經被按住直接把繩子套在了嘉靖的脖子上。可惜的是,因為繩索的結被打成了死扣無法活動,導致她們廢了很大的力氣嘉靖還沒咽氣。宮女張金蓮看謀殺不成,臨陣倒戈跑去稟告了皇后。於是,壬寅宮變以失敗告終。但是,嘉靖雖然沒被勒死,卻也昏迷不醒。
  • 《道德經》:真正的修道者,為什麼不能追求道術神通?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得道者的狀態,非常的嚮往。認為他們能瞬息間遨遊太虛,能御風而行,能白日飛升等等。有的人也覺得,能當一名得道者很了不起,能斬妖除魔,衛道於世間。當然了,這些多半出自人們的想像。其中,自是不乏鋤強扶弱的善心。
  • 西遊記:石猴求道歷經艱難險阻,而「道」就在心中,本自具足
    上回分析到石猴有了人的「妄念」,想要獲得長生不老之道,於是跋山涉水從東勝神洲到南贍部洲再到西賀牛州,期間石猴玩耍打鬧,自己快快活活隨心所動。改派是這石猴與「道」有緣,來到西賀牛州時,聽見一位樵夫在唱歌,歌詞中透露出的瀟灑自由讓石猴心馳神往,石猴代表我們每個人的本心,樵夫口中的歌詞又有誰不嚮往呢?石猴認為樵夫是「神仙」欲向他學道,樵夫忙說不是,這乃是一老神仙教他的,石猴至此有了方向。石猴從樵夫的口中得知斜月三星洞這個地方,其中有位法力高深的神仙有莫大的本領。
  • 修道之士: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文|花藏花無缺在歷史上,道家得道高人的風採總是令人心馳神往夢寐效之,因此古往今來學道之人如過江之鯽比比皆是,上至一國之君,下到山野樵夫,都有可能是個尋道、修道之士。道理、道路、道術可學、可尋、可得,但是大道難得,得道之人籍籍無名難得一見。
  • 【《佔察經句解》】末法得道者少(14)
    所有修學世間禪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如是於後入末法中經久得道獲信禪定通業等。一切全無。】「爾時」,在這個世界變亂動蕩不安的時候。這些個眾生他看見世間上災亂,看到眾生在世間的災亂當中,看見世態炎涼,所以就憂懼了,「心常怯弱」,求道的心也怯弱了,他心裡非常憂愁恐怖,心裡有恐怖感。修行力量不夠,難以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