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五行法》:為求道之人開山劈徑,得窺大道!

2021-02-19 性命之道

很多年輕求道的朋友們都問過我一個問題,就是學道應該先從那裡學起?大道包含萬物,可以說生活自然處處可覓道之功,道之理。若深入道中,必要下番苦功,動一番智慧去悟,去行,去思考方可。道門中要學習的如琴棋書畫,科儀齋醮,道教音樂,靈符寶籙,玄門道術,經典語錄,性命丹功,易卜術數,道醫等學問都值得我們去學習。不要把「道法」理解為就是幾個咒,幾個水法,幾道符而已。莊子云: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些學術都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教文化深深體現保留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本源性。是道教中優秀的文化遺產。所以當代青年學道者應該深入進去,大道是內聖外王之道,而不是要去只追求神功異術,以為打坐出神,開得天眼,學得一門小法小術就以為是得道了。

我在今年四月回鄉掃墓的途中,以天地五行之道構思了一個修道的提綱,名為「修道五行法」,希望能給學道求道之人,開山劈徑,得窺大道。

五行為金,木,水,火,土:

水性柔:學道之人有水包容百川之心去容納社會自然天地萬物,要多雲遊,多看多走,進一處廟觀求的不是為己燒香,而是參祖師聖跡,效祖師之功德。見得明師要叩拜而問道。遇得知心道友更要謙厚。王重陽祖師云:凡遊歷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紅翠。或玩州府之繁華,或賞寺觀之樓閣,或尋朋友以縱意,或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雖然萬裡之途,勞形費力,遍覓天下之景,心亂氣衰,此乃虛雲遊之人。二者參尋性命,求問妙玄。登險之高山,訪名師之不倦;度喧轟之運水,問道無厭。若一句相投,便有圓光內發。了生死之大事,作全其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雲遊也。

木性直:修道人之人要樹立自己的品格,勤修禮儀,知仁義,識廉恥,象木一樣正直要無私有松柏的風格,不能為一己之私棄道,毀道。向高道學習道教禮儀,能知宮觀規矩,戒殺而心懷仁慈。修一門適合自己的功法丹道,使自己精氣神足,持清靜之心,養浩然之正氣。
金性堅:求道修道之人要明志向,堅定信心,樹立一個學道的目標。求道的理想。我問過很多年輕人他們為何學道,答案基本是兩種,一種是想得神通,一種是想幫助他人。

這兩種想法都沒錯。但我個人覺的比較幼稚。

我將學道的階梯分為三道:

上士之道:為成仙做佛,渡人渡己,解脫輪迴,掃三屍,除六魔,名列紫府。

中士之道:完成小我,掌握一些實用法術道術濟世渡人,天下有道則以身輔道證道,天下無道則捨身成道。

下士之道:延年益壽,修好命功,完成自身的世俗責任,使家庭幸福和諧,父母親友安康。

樹立好目標後就應朝這目標努力,豐富自己的學識,加強自身修養,堅定信心,昔真武大帝鐵杵磨成針方悟道,故以金之銳來明確己志。

火性明:學道之人先下手是不能離開經書的。《道德》、《陰符》、《黃庭》卷卷要參,章章要記。更有歷代祖師心語,咒文經誥都是我們學習的內容。明則光輝燦爛,暗則幍光養晦,多讀道書經書,理解古人祖師修行之路之心得,對內以此來證自己所修所得。對外則傳道講道使大道弘於天下。古之山中宰相陶弘景,三十代天師張虛靖,全真祖師王重陽那一位不是道門鴻儒。

土性虛:厚德載物,土雖低卑但卻為萬物之基,土為戊己所以最後一環便是煉己之道,修道之人要持戒律,將太上感應篇,功過格記於心上,懺悔己過,學會煉心之道。助人為善,忠孝仁義,積功累德。再尋一位明師,從師而學。最後能渡人渡己。

總結一下:

學道之先要驅除自身的習氣惰性,明確自己的修道目標誌向,然後對於名利色慾之心要看淡後逐步再看透,煩惱誰都有但是要逐步去修去悟,多把祖師之心得記在心上。把戒律掛在心中。生活中處處檢示自己。

信念要堅、志趣要高、眼要廣博、學要豐富、心要寬大、路要走遠、氣要大度、風骨要雅、智慧要深、陰德要積、功行要深。

以上所說可能對於有的求道之人要求高點,但是不斷進取才會進步,要求高點不怕,慢慢去做,多參悟道經。融於生活自然中去。把生活中悟道求道把自己的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先做好,有空就多看看經,打坐練功,練習琴棋書畫等傳統文化加深自己的文化修養。要修一門好的功法,適合自己的,小則延年益壽身體健康大則濟世利人,不要一心去求什麼天眼、出神之類,若是身無長物,就是開了天眼、看見鬼怪,你又能怎麼樣?

相關焦點

  • 嘉靖問道學道修道求道,最後也沒悟道得道,反而步入外道
    《大明王朝1566》劇裡,嘉靖皇帝閃亮登場時,念了一首唐詩: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嘉靖算不算好皇帝,眾說紛紜。老王媳婦覺得:中年的嘉靖,突然迷戀修道。20多年不上朝,卻獨掌朝野。
  • 臺資百貨量販店大陸開山劈土:與跨國公司叫板
    臺資百貨量販店大陸開山劈土   相較於超市業,臺資百貨、量販店業者到大陸開山劈土要早些
  • 淺談修煉與修道
    但後世修道者卻走偏了, 佛道兩種修道修佛之路裡面, 都摻雜進很多的修煉方法, 這雖然不是什麼壞事, 但對於後學者, 卻有誤導之嫌。明明是為了解脫人生之苦, 結果又陷入一個新的規則框架中, 看別人從這個框架中最終解脫, 還以為是框架起了作用, 其實真正能最後解脫的, 恰恰最終脫離規則的人。修煉是規則的應用。
  • 法會之殊勝
    一、比喻為剛考上某校,對該校(道)並不了解,而法會則可比喻新生訓練,兩三天的新生訓練,對學校(道)會有更清楚的認識。二、何謂法會:  法:心法  會:因緣聚會三、例如金剛經乃是佛陀在般若時四處十六會中之第九次法會所談出來的。四、佛為一大事因緣而來,其目的在普渡群生,故法會須配合下列因緣才能開成。
  • 重慶木洞老街,大禹開山劈峽的故事,「木洞」由此得名
    還沒到中午,豆花店裡就已坐滿了趕場的人,「豆花大王」老蔣夫婦推動石磨,磨豆漿,點豆花,一氣呵成。大鍋裡豆花泛著奶黃色,舀出一碗來,還冒著熱氣,配上多種調料組合的蘸料,一碗新鮮細嫩的豆花就擺在了食客面前。「木洞豆花飯,脹得精叫喚」,對於木洞老街人來說,豆花飯要吃到脹肚子才叫好。
  • 本溪縣鐵剎山道教開山始祖——郭守真
    明末清初,道教龍門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在此山修道戒徒,將龍門派道統弘揚光大,成為東北道教的開山祖師。郭守真:字致虛,號靜陽子。1606年(明萬曆三十四年)9月29日生於江蘇省丹陽縣定遠村。郭守真在雲光洞苦苦修行17年,開始時尊崇儒學和佛教,後來專心致志地鑽研黃老之學,雖然竭心盡力,卻一直未能窺見到道教的真正源頭,不覺長嘆道:「沒有師父的教導就不能脫離法世成道,這話實在呀!」於是決定下山訪道。自1647年(清順治四年)開始,歷經兩年多時間,足跡遍布關內的名山大川,於1649年(清順治六年)到山東省即墨縣馬鞍山聚仙宮,拜謁李常明。
  • 什麼是「大道無形」?既然無形,那要怎樣才能修道?
    由於很多文章的發布沒有系統性,所以很多跟雲來一起學習的師兄們,對於修行之事還是感到很模糊。為了彌補這個缺憾,從今天開始,雲來會系統性地對修行之事進行「解剖」。同時,這也是一個自我重新開始修行的過程。真正的修行,其實並不僅僅只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它必然對身邊的人,也是有好處的。
  • 武當派的名稱文化:舊傳又名武擋派 是以武擋天下求道之意
    白虎在五行為金,在人身為肺,主魄,在四季為秋;青龍在五行為木,在人身為肝,主魂,在四季為春。在丹道中極高層次的金丹被稱為龍虎金丹,張伯瑞云:「西山白虎正猖狂,東海青龍不可當。兩手捉來令死鬥,化成一片紫金霜」。而古人亦有「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之語,能把青龍白虎捉來死鬥而化成一片紫金霜,沒有高深的道行是不可能的。老子書《道德經》是講述大道之理,以便讓人求道。
  • 修道與修仙的不同:一個行而不殆,一個老而不死
    修仙修道本是個古老而神秘的行為,縱觀歷史傳記,數千年間,修行人多如牛毛,結果也僅僅有傳說中的極少數人成功,可見這條孤寂的道路上,布滿了荊棘坎坷。然而修道與修仙畢竟是不同的兩條路,有句話叫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所以方向尤為重要,本期夜述封神就為大家帶來修道與修仙的區別。
  • 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簡單,是人生的修行
    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諸子百家所重視,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大道至簡意味著"少而精",反面是博大精深,意味著"多而廣」,兩者是一對矛盾,是一體的兩面,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璞歸真的高級功態。
  • 「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中庸》的內容主要是討論教育理論,它闡述了教育的本質和作用,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還有教育的教學過程和步驟,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以及教育的途徑,如「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並倡導重視主觀努力的作用,如「道不遠人」,「反求諸其身」等。
  • 《道德經》的修道思想和方法被總結成了三句話!
    日常之「守柔不爭」做得越好,則人「心氣」越正,靜中專氣將更柔、更深。為此,《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見小曰明,守柔曰強。」這也說明,《道德經》的修道方法不是單一的幾個步驟,它實際是與生活中的時時事事相關。
  • 修道必讀:甘露不潤無根草,大道不渡無緣人!
    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煉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2 ,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
  • 修道的時候不讓人執著在「善念」上並不是讓人不做善事而去作惡!
    修道,修行,修練,最主要的鍛鍊就是我們對待各種事件問題的立場態度和思想。而我們的語言就是能夠體現出自己這個立場態度的。大道對待宇宙萬物眾生的立場心態,我們沒有那個地位權力,怎麼可能像他一樣去管理宇宙萬物呢。
  • 劉培中老道長講修道
    首先來談談修道及修心,要修道先談如何去修,如何去發心行道,修道要有正確的了解,不只是好奇心,而且對修道要有正確的信心,師父說;修道的目的在求身體健康,家庭平安,更能使之長生,能得到先知先覺,預知未來之事,又說;道不是文章,不能憑學識得來,又不是技藝,不可以機智為用,如僅僅閱讀講義,則永遠無法成功,成道並不能借穿著特殊的衣服,或說說玄妙,談談哲理就能得到,唯有篤實正確修煉
  • 少年修道說 論打坐的真義
    暖氣止能溫其殼,不能入其中,則以心引氣入,其聽也,一心注焉,心入則氣入,得暖氣而生矣。故母雞雖有時出外,而常作側耳勢,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間也。神之所注,未嘗少間,即暖氣亦晝夜無間,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稿之謂,乃專一不二之謂也。佛云:『置心一處,無事不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