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輕求道的朋友們都問過我一個問題,就是學道應該先從那裡學起?大道包含萬物,可以說生活自然處處可覓道之功,道之理。若深入道中,必要下番苦功,動一番智慧去悟,去行,去思考方可。道門中要學習的如琴棋書畫,科儀齋醮,道教音樂,靈符寶籙,玄門道術,經典語錄,性命丹功,易卜術數,道醫等學問都值得我們去學習。不要把「道法」理解為就是幾個咒,幾個水法,幾道符而已。莊子云: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些學術都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教文化深深體現保留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本源性。是道教中優秀的文化遺產。所以當代青年學道者應該深入進去,大道是內聖外王之道,而不是要去只追求神功異術,以為打坐出神,開得天眼,學得一門小法小術就以為是得道了。
我在今年四月回鄉掃墓的途中,以天地五行之道構思了一個修道的提綱,名為「修道五行法」,希望能給學道求道之人,開山劈徑,得窺大道。
五行為金,木,水,火,土:
水性柔:學道之人有水包容百川之心去容納社會自然天地萬物,要多雲遊,多看多走,進一處廟觀求的不是為己燒香,而是參祖師聖跡,效祖師之功德。見得明師要叩拜而問道。遇得知心道友更要謙厚。王重陽祖師云:凡遊歷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紅翠。或玩州府之繁華,或賞寺觀之樓閣,或尋朋友以縱意,或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雖然萬裡之途,勞形費力,遍覓天下之景,心亂氣衰,此乃虛雲遊之人。二者參尋性命,求問妙玄。登險之高山,訪名師之不倦;度喧轟之運水,問道無厭。若一句相投,便有圓光內發。了生死之大事,作全其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雲遊也。
木性直:修道人之人要樹立自己的品格,勤修禮儀,知仁義,識廉恥,象木一樣正直要無私有松柏的風格,不能為一己之私棄道,毀道。向高道學習道教禮儀,能知宮觀規矩,戒殺而心懷仁慈。修一門適合自己的功法丹道,使自己精氣神足,持清靜之心,養浩然之正氣。
金性堅:求道修道之人要明志向,堅定信心,樹立一個學道的目標。求道的理想。我問過很多年輕人他們為何學道,答案基本是兩種,一種是想得神通,一種是想幫助他人。
這兩種想法都沒錯。但我個人覺的比較幼稚。
我將學道的階梯分為三道:
上士之道:為成仙做佛,渡人渡己,解脫輪迴,掃三屍,除六魔,名列紫府。
中士之道:完成小我,掌握一些實用法術道術濟世渡人,天下有道則以身輔道證道,天下無道則捨身成道。
下士之道:延年益壽,修好命功,完成自身的世俗責任,使家庭幸福和諧,父母親友安康。
樹立好目標後就應朝這目標努力,豐富自己的學識,加強自身修養,堅定信心,昔真武大帝鐵杵磨成針方悟道,故以金之銳來明確己志。
火性明:學道之人先下手是不能離開經書的。《道德》、《陰符》、《黃庭》卷卷要參,章章要記。更有歷代祖師心語,咒文經誥都是我們學習的內容。明則光輝燦爛,暗則幍光養晦,多讀道書經書,理解古人祖師修行之路之心得,對內以此來證自己所修所得。對外則傳道講道使大道弘於天下。古之山中宰相陶弘景,三十代天師張虛靖,全真祖師王重陽那一位不是道門鴻儒。
土性虛:厚德載物,土雖低卑但卻為萬物之基,土為戊己所以最後一環便是煉己之道,修道之人要持戒律,將太上感應篇,功過格記於心上,懺悔己過,學會煉心之道。助人為善,忠孝仁義,積功累德。再尋一位明師,從師而學。最後能渡人渡己。
總結一下:
學道之先要驅除自身的習氣惰性,明確自己的修道目標誌向,然後對於名利色慾之心要看淡後逐步再看透,煩惱誰都有但是要逐步去修去悟,多把祖師之心得記在心上。把戒律掛在心中。生活中處處檢示自己。
信念要堅、志趣要高、眼要廣博、學要豐富、心要寬大、路要走遠、氣要大度、風骨要雅、智慧要深、陰德要積、功行要深。
以上所說可能對於有的求道之人要求高點,但是不斷進取才會進步,要求高點不怕,慢慢去做,多參悟道經。融於生活自然中去。把生活中悟道求道把自己的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先做好,有空就多看看經,打坐練功,練習琴棋書畫等傳統文化加深自己的文化修養。要修一門好的功法,適合自己的,小則延年益壽身體健康大則濟世利人,不要一心去求什麼天眼、出神之類,若是身無長物,就是開了天眼、看見鬼怪,你又能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