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的時候不讓人執著在「善念」上並不是讓人不做善事而去作惡!

2020-12-13 我是青夜

修道,修行,修練,最主要的鍛鍊就是我們對待各種事件問題的立場態度和思想。而我們的語言就是能夠體現出自己這個立場態度的。大道對待宇宙萬物眾生的立場心態,我們沒有那個地位權力,怎麼可能像他一樣去管理宇宙萬物呢。

但是我們可以在人世間向大眾講述這些道理,對那些脫離大道思想行為的人,給他們講述道理。久而久之我們的心性就與大道一樣了。我們的思想心性穩定了,也就能夠形成一個穩定的氣場了。無休止的鍛鍊使我們的氣場穩定而不受幹擾。通過這種形式鍛鍊形成的氣場就非常的穩定,不會輕易的受到外界的幹擾而混亂。如果只是靜坐傻坐,通過幻想也能得到一定的相應的氣場,但是一站起來遇到事情氣場就混亂了,原來聚集的能量反過來就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反噬作用,反而傷害了身體。這都是心性思想不能穩定的原因。所以呀,要想讓自己的思想心性穩定下來,就必須通過長時期的無休止的鍛鍊。

同時還要注意使我們的心性穩定在大道的狀態上,不要停留在邪魔歪道的狀態上。這樣就能夠使我們的心性修正的與大道一樣並停留在大道的狀態上去說話做事,這不就成道了嗎?這就是我讓大家要經常出來鍛鍊的原因與目的。有人怕說錯話做錯事兒而不敢出來,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思想,心有掛礙,再說難聽點就是自私。如果沒有一點錯誤,都與大道一樣了,那就不可能在人世間了。既然大家還都生存在人世間,說明都沒有修成道啊,心有掛礙是修行的大忌。不怕人犯錯,就怕人犯錯了而不改正。

在具體鍛鍊的時候還要注意一樣,就是不要整天想著,我要修道,我要成道,我想修成正果。那是我們最終的目標,不是讓我們天天在心中想著的。那些方法,那些道理,那些目標,是讓我們明白道理的。明白之後呢,自然而然的去做,這樣我們形成的氣場才與大道保持一致。大道只是自然的做事,並不會自己彰顯自己。比如太陽照耀地球,有人就給他貼個標籤說太陽是善良的大愛的,無私的。幫人做事情就說,我是慈善的,我是無私的。太陽做事之前沒給自己下判斷,沒說自己做善事,而人做事之前先給自己下了一個判斷,人的這種思想與大道不一樣,所以不能成為大道。大道只是單純的做事,不會去亂考慮的。

這麼說的意思就是不叫人去考慮嗎?其實也不是,人做什麼事情肯定要再計劃一下考慮一下,不考慮的做事情肯定又做不成,也做不好。只是不要給自己下判斷,既然把自己的做的事情判斷為善了,自己心中肯定是有惡的思想來對比的,既然心中已分了善惡,那就不是大道,所以這才是不要下判斷的原因。不使自己進入陰陽狀態,只管做事解決問題即可。

一個是保持大道的立場上心態上去做事去解決問題,一個是保持在善念的思想上為了想當好人去做事,這就是兩個目的了。做事的目的變了,心態就變了,心態變了,得到的氣場就變了。所以就會有兩種結果,形成的氣場也就不一樣了,因為做事的思想意識不一樣啊。

修道的時候不讓人執著在善念上並不是讓人不做善事而去作惡。善惡只是別人通過自己做事的結果給自己的評價。

相關焦點

  • 佛教:常說吉人自有天相,做不到這兩點就不是吉人
    佛說:你是吉人,自有天相。這裡所說的吉人不是那些有權有名家財萬貫的人,而是那些普通人,心中存善心,做善事的人。心存善念就是吉,行善事可以致祥致富。吉人自有天相,上天自會眷顧好人,會給做善事的人恩賜和獎勵,所以你是不是吉人就看你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是怎麼做,怎麼想。常常存善心,常做做好事的,終會好運連連,為非作惡的,必遭天譴。所謂吉人在我看來會有以下兩種行為,以善為主導存善心,做善事 ,始終以善良為本,踏踏實實地做事,本本分分做人!
  • 【行三千善事】種子法則——善念種子的力量
    ……等等,要不了多久( 一般不超過三個月),這些有可能都會回到你身上來的;9、對一切人都非常尊重,尤其是社會地位較低的那些人,比如:保安、清潔工、送餐的、收送快遞的...一粒種子世界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每個人都要依靠很多的條件、緣分來幫助才能成功。所以,有時候,朋友一句話就決定了對方的命運;一塊錢、乃至一個念頭就決定了人一生的命運。
  •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林靜朗讀音頻一位蓬頭垢面的乞丐,走進一家高檔理髮店。店主沒有表現出任何厭惡,反而溫和地邀請乞丐進來,幫助他整理鬢角和頭髮,還給了他自己親手烹飪的麵包。這麼一來,不止母親的藥沒了下落,自己也會有牢獄之災。這時候,隔壁的餐廳老闆走了過來。他幫小男孩買下了需要的藥,並且囑咐他,不要偷東西,要好好做人。小男孩對此感激涕零。三十年彈指一揮間。餐廳老闆不幸得了急症,光是診療費就要80萬之多。
  • 佛教:有兩件善事,往往會變成惡事,所以一定要有了智慧再去做
    佛教:有兩件善事,往往會變成惡事,所以一定要有了智慧再去做。很多人都相信因果報應,俗話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善因得善果。所以很多人都會去做善事,樂善好施,用財物幫助別人。熱心做公益,修橋補路,方便行人。
  • 人爭不過天,惡贏不了善,這是亙古不變的定律,是天道,是人心
    惡贏不了善。人人都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橫行霸道,作惡多端的人,只能逞強一時,不會得逞一世。那些心存惡念的人,積了太多的惡行,遲早有一天會被懲罰的。做人,要切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 「善之於惡,相去若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善與惡若是往深一層去觀察,也許是劃分不出距離的。善惡之間,很難分辨。往往做了一件好事,反而得到惡果。南懷瑾先生以其個人經驗,為我們做出了解讀,有時以為做了善事,救了別人,後來思量才知道,自己認為的善舉,對其他人來說,反而是更大的傷害。
  • 佛說:有益於人為善,有益於己為惡
    就好比自己的父母,就算打孩子罵孩子,但是這是為了孩子知錯改錯,一心是為了孩子好,所以這是善,那麼父母老了,我們就要去孝敬父母,這就是種善得善。如果一個人只想著自己,就算恭敬別人,以禮待人,但是心裡卻是想著從別人身上為自己撈好處,這不是在算計別人嗎?難道這還不是惡嗎?而往往這些人是種惡得惡,自私自利終會害了自己。
  • 問出家修道的人需要世間錢財嗎?
    道長: 出家修道的人是神仙嗎?出家人不生病不吃藥,不食人間煙火嗎?出家人不穿衣服嗎?出家人不需要修建道觀,印道經流通嗎?出門不需要路費嗎?難道吃空氣,騰雲駕霧飛行嗎?出家人不用車,不用電話,難道讓出家人騎馬上街,飛鴿傳書嗎?善信:喔,我明白了!道長:  你蓋房子,改善住宿環境,為了誰?剩下的錢,存起來,將來你給誰呢?
  • 這10件事,會損陰德,儘量不要去做!
    末學雖然學佛多年,但實在愧為佛弟子,很多時候都不敢告訴別人自己學佛,唯恐辱沒了諸佛菩薩的名聲。最近經過深刻的自我反省,發現一個問題,就是以前只注重修善,而忽略了斷惡,更沒有在念頭上下功夫。下面分享的這十件事,非常損我們的陰德,願以此常常提醒自己,斷諸惡念,諸惡莫作。
  • 六祖惠能大師:「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為什麼?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上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句話經常被引用,也很容易被人誤解。所以今天末學和大家簡單探討一下這句話的內涵,為避免斷章取義,我們還是先看一下《壇經.般若品第二》上的原文:若真修道人,不見時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管仲明代的「千古奇人」王陽明也曾說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王陽明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他獨創的「王陽明心學」正是秉著「修心」和「修善」為理念。王陽明曾辦過學堂講學,王陽明「心學」四句教法正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要時刻觀察自己這念心是安住在善念上、還是正念,還是中道實相觀
    輕浮,就是這念心跑到外面去了;掉舉,就是這念心浮動不安、失去正念。「念」,上面是「今」字,下面是「心」字,「今心」,就是當下這念心,這念心時時刻刻都要存在。所以,念佛、念法、誦經……先把這念心專注靠到佛號、經咒上面,念念不斷、念念分明。念了、誦了以後,還要萬法歸一,歸到當下這念心,沒有能念、沒有所念。
  • 既然善惡都是假的,為什麼佛還告訴我們要斷「惡」修善?
    這一章是解釋「善」與「惡」。在佛法來講,善有俗諦善、真空善、中道實相善。俗諦的善法,又包括世間善和出世間善。俗諦善不是真正的善法,而是相對的善;既然是相對,就不是真實的。世間的善雖是假有,但不是沒有。譬如,做夢也是虛妄不實的,可是在夢沒有醒之前,夢中有苦有樂,它就不是虛妄的;等到夢醒了以後,才知道是虛妄。我們現在就是要覺醒,不要做夢。
  • 常常做不善的事情,你就念佛往生,也到不了的 (宣化上人)
    「說遠,為其下根」:說遠,是為了普通的人說的。「說近,為其上智」:說近,說十惡八邪,往自己的自性上歸,這是為有智慧的人說的。【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人有兩種」:兩種什麼樣的人呢?不是白種人和黃種人,而是有智慧的人和愚痴的人兩種。
  • 曾國藩認為行善可以積福,他說善事應該有三種做法
    但是,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該如何做善事,做那些善事呢?他認為有三種做法。首先,曾國藩是極力推行善舉的,他有過許多關於行善、心存善念的格言,我認為下面這一句是最有說服力的: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為惡最苦,是惟恐人知。
  • 《紅樓夢》:賈母和賈敬各自囑咐兒孫們做了一件相似的善事
    賈母和賈敬各自囑咐兒孫們做了一件相似的善事陳能雄/文賈母在賈府中輩分最高、權力最大,她是賈府的靈魂人物。賈敬比賈母小一輩,但他在寧國府裡年紀最大。兩人的性格截然不同,賈母樂觀開朗,心胸寬廣,喜歡熱鬧的地方,最怕寂寞冷清,她常和孫子孫女們一塊玩耍,始終保持著一顆年輕的心;而賈敬則性喜清靜,他讓賈珍襲了爵位,自己去道觀中清修,沉迷於修道煉丹。賈母和賈敬有一個相似點就是兩人都心存善念,對仙佛有虔誠敬畏之心。賈母慈祥和藹,憐貧愛幼,常常敬佛禮神,為家人祈福。
  • 凡人修仙傳:韓立善念發動,斬屍的機緣就出現了,說明了兩個問題
    《凡人修仙之仙界篇》1313章,韓立閉關二十餘萬年,謀求斬卻善屍,卻連斬屍的第一步「感應善念」都做不到。為何呢?韓立心中明白:「我踏上修仙之路後,殺戮不斷,心性早已變得剛硬無比,對『善』之一字缺乏領悟。」於是,他與紫靈一起遊歷各個仙域,欲在紅塵中找到斬屍的機緣。功夫不負有心人,1315章,韓立在出手救下一個少女之後,悟出了那一線靈光。原來,做善事有助於感應善念!
  • 勿以善小而不為,與人為善就是善待自己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記載於《三國志-蜀志傳》,出自蜀國皇帝劉備之口。這句話原本是劉備教導兒子劉禪的,如今已被廣泛流傳,並用來教導人們:不要以為只是一件很小的壞事就放縱自己去做,也不能因為是一件很小的善事就覺得沒必要去做。
  • 這2種人最「薄命」,《易經》中隱藏的人生天規,讀懂終身受益
    懷揣著善良,心存著善念,多做善事,無形中就會為你避開很多禍事,讓你享受幸福的人生。2、把握時機的人《周易》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呂尚遇到周文王,就是這樣。這話也提醒我們,在默默無聞的時候,要加強自身的修養,等到機會來臨的時候要盡數施展才華。諸葛亮是聰明的,他等待有方,能在等待中做好充足的準備,所以才有了劉備的三顧茅廬。當你迷茫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候,靜下心來看看《易經》吧,古人的智慧總會給你驚喜!
  • 人走黴運的時候,去這三個地方走走看看,好運也許就來了
    俗話說:人走黴運時,喝涼水都塞牙,相信多數人都有遇事不順的時候。其實從佛教來看,走黴運也是一種因果。因為你之前做過的事情,還沒有遭受到應有的果報,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種情況並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因為你的業障還沒消除,曾經種下的因還沒有經歷過應該的果。倒黴其實就是最近你的福報還沒積累夠。就是福報太少導致的,行善積德的事情做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