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的旅遊資源極為豐富,特色十足。但你去過重慶木洞古鎮嗎?它距離朝天門碼頭僅有40公裡。
這天是木洞老街的趕場日,路邊的油酥鴨店剛開門,香味就瀰漫到整條街道,吸引著人們前來品嘗購買。老街上,從上江對岸坐船過來的中壩島菜農,擺上了剛從菜地採摘的蔬菜,叫賣聲不絕於耳。
還沒到中午,豆花店裡就已坐滿了趕場的人,「豆花大王」老蔣夫婦推動石磨,磨豆漿,點豆花,一氣呵成。大鍋裡豆花泛著奶黃色,舀出一碗來,還冒著熱氣,配上多種調料組合的蘸料,一碗新鮮細嫩的豆花就擺在了食客面前。
「木洞豆花飯,脹得精叫喚」,對於木洞老街人來說,豆花飯要吃到脹肚子才叫好。這種本味醇樸的食物,是木洞老街人的摯愛,因此每到趕場日的時候,整條老街上到處瀰漫著豆花的清香。
老街不僅美食多,俗語也多。在這兒,常常聽到這樣一句戶,「人有脊梁腰杆硬,頂天立地響噹噹」,說的就是當地人的性格。他們不僅有著豆花般的質樸,更多的是頂天立地一般的堅韌和頑強。
木洞歷史文化街區地處重慶主城東部,北臨長江,距離重慶主城朝天門碼頭約四十公裡。老街沿長江順勢延展,自古以來,就是熱鬧非凡的水陸交通驛站。木構穿鬥,撐拱窗花的古建築沿街鋪展,勾勒出傳統的巴渝風貌。
充滿現代化氣息的新城區,就拱衛在老街身旁。老街和新街執手相望,猶如一位慈祥的長者,靜靜看護著自己的孩子。在一次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中,這裡留下了許多遠古的神話與傳說。
相傳,五帝時期,地處長江上遊的巴渝地區洪水泛濫,許多人的家園被毀,良田被衝,百姓苦不堪言,卻手足無措。為救天下蒼生,大禹顧不得剛剛新婚不久的妻子,匆匆背上行囊告別了家鄉。治理水患,疏導為第一要務。那時的巴國大地崇山峻岭阻擋了水流,水位日漸高漲,眼看就要成為一片汪洋。
複雜的地形,阻擋不了大禹治水的決心,在他眼中,山體再高,也有鑿穿的一天。這場與天災的搏鬥,持續了整整三年,大禹帶領他的部族歷盡艱辛,接連劈開三座大山,斬出銅鑼峽、明月峽、黃草峽三道峽谷,將洪水放出。
長石樑讓長江水折北東去,大大減輕了木洞地區的水患,功成之後,水工們疲憊不堪,就在明月峽的下峽口一帶駐紮下來,最初的蠻荒山野,漸漸有了屋舍良田,有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春秋時期,人們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要在長江邊修建一座禹王廟。傳說,建廟時,工匠們上山伐木,卻不料在一個山洞內發現大量優質木材,數量恰好供建廟所用。那時的人們相信這是禹帝顯靈,賜下神木。禹王廟建成之後,香客雲集,周邊形成了一片街市,人們便把此地稱為「木洞」。
直到今天,每逢枯水季節,老街人都會到長石樑登高覽勝,他們講述者大禹開山劈峽的故事。也讓敢為脊梁的精神在這裡代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