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重慶木洞豆花:怎樣才算是吃豆花的最高境界?

2021-01-09 慢新聞

吃豆花,要按順序從邊緣開始夾,最後只剩一碗透亮的窖水。

「你這樣夾不對,一般吃豆花要沿著碗邊按順序把豆花夾起來,吃豆花的『高手』吃到後面,就剩一碗清澈的窖水,才是最高境界……」店主張勇看著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夾豆花的手法生疏,一邊支招一邊介紹,在巴南區木洞鎮,人人都是吃豆花高手。

木洞豆花名氣大,而且從早吃到晚。做了幾十年豆花的老店就在開農貿市場旁邊,早上有不少趕集的群眾到店點一碗豆花,滾燙下肚,再抿幾口白酒,這一天美好的生活就開始了……

一位老人和他的豆花「八好三清」標準

12月22日至24日,巴南區木洞河街將舉行第十屆重慶巴南年豬美食文化節,官方推薦的8家「年豬宴」品嘗店面,其中經營豆花為主的店面佔了一半。

很多餐館想吸引顧客,從油碟開始想辦法。

木洞豆花的淵源,要追溯到晚清和民國時期。老木洞人、此前任木洞中學校長的丁榮新介紹,古時木洞是川江上重要水旱碼頭之一,既是川江上遊到重慶的最後一站,也是川江下遊出重慶的第一站。此前木洞有「小重慶」之稱,重慶有什麼,木洞就有什麼。晚清的袍哥組織中的攬載幫中有5幫,其中便包含了木洞幫。當時木洞幫主要裝運糧食、榨菜、桐油等下行出川,其中以桐油為最。

胡炳章的女兒胡國碧的豆花館主要做早上和中午,因為味道正宗,曾有食客連吃5碗才解饞。

船運興盛,木洞的水旱碼頭每天船夫腳力、搬運挑夫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於是便有了在河邊搭棚子賣豆花的小攤販。丁榮新介紹,在木洞八洞橋、河街一線賣豆花最先賣出名堂的,是一位已經去世的老人,叫胡炳章。如今木洞約3成賣豆花的店面,都和這位老人有淵源。

12月18日,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在木洞鎮的胡么妹豆花館,見到了胡炳章的妻子孫碧芬和女兒胡國碧。胡么妹豆花館是一個主營早豆花和中午午餐的豆花館,店內只有4張桌子。

木洞豆花傳奇人物胡炳章的妻子孫碧芬和小女兒胡國碧

胡國碧介紹,父親胡炳章出生於1920年,八歲時幫人家編鞭炮,混口飯吃;十歲時在木洞箭灘加入了在那裡專拉上灘船的隊伍(縴夫);15歲那年幫一個叫「胡老四」的遠房伯伯,在木洞八洞橋街開的館子裡打下手。當時「胡老四」的餐館主營就是豆花,胡炳章在幫工時很注意伯伯的操作手藝,特別留意點豆花的技巧。

木洞豆花,綿而不老,嫩而不散,皓白如雪才合格。

1937年,17歲的胡炳章在八洞橋搭了個棚子,自立門戶開飯館。在前人的基礎上,胡炳章對做豆花過程中的浸泡、推碾、溫度和點水做了總結和創新,即木洞豆花的「八好三清」標準:

一是豆子選好,不能有爛豆黴豆;二要淘得好,豆子要多次淘洗,盛裝的工具一定要將油漬清洗乾淨;三是泡的時間把握好,春夏秋冬四季氣溫不同,浸泡時間長短也要把握;四是磨豆子時水與豆的比例要算好,一般是五斤水一斤豆;五是膽水的濃度要勾兌好,點出的豆花才會嫩白清香,就連窖水都是清甜的;六是蘸豆花的油碟要調好,辣椒要手工舂;七是點豆花時豆漿的溫度要掌握好(這點靠經驗掌握);八是水要好。

老木洞碼頭,三峽蓄水前江邊上的棚屋就是賣豆花的餐館。(丁榮新提供)

「八好」標準很多都是「靠領悟」的標準,憑經驗和手藝拿捏。85歲高齡的孫碧芬老人介紹,她記得比較清楚的是,以前泡豆子、推石磨用的水,必須用鎮上「四方井」的井水,稱「活水豆花」。

同時,胡家的豆花還有一絕,是三清:一是一瓢清,一瓢膽水下去馬上豆花出來,不用筲箕壓;二是半邊清,一鍋裡面一邊是豆漿,一邊是豆花;三是上桌清,有時端給食客的是一碗豆漿,食客正要發問時,豆漿立即變成白花花的豆花,堪稱一絕。

胡國碧說,她自己也沒有完全學會父親那一套點豆花的絕技,但也算有所傳承,如今在只有40多平方米的小店裡,最多一天要用掉三四十斤豆子,賣三四百碗豆花……

豆花功能轉變

從果腹蓄力到地方風味

丁榮新介紹,到上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只有供銷一食堂還有木洞豆花,每逢趕場日賣一鍋,當時胡炳章是食堂經理,只要賣豆花這一天,一食堂便滿滿都是排隊打豆花的群眾。

改革開放後市場逐漸放開,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木洞鎮領導和供銷社主任將倒閉的街道企業職工組織起來,在河沙壩劃出地盤讓他們自主創業開豆花館,安排胡炳章擔任技術指導,木洞豆花館就如雨後春筍般生長起來了。當時最有名的幾家便是順江河水豆花、胡記老字號豆花(現胡么妹豆花館)和何家豆花等。

木洞「老三篇」豆花館裡,廚師做扣肉,配豆花下飯。

12月18日,記者一一走訪了解到,順江河水豆花元老是楊富珍、趙文志、樓覺英、王希珍、胡寸祿等幾位老木洞蚊煙廠的職工。當時由胡炳章傳技術,楊富珍當經理。比較有趣的是,順江河水豆花多次變更地址,起初是在河邊河沙壩,1997年遷至木洞鎮小學街對面,後來在橋頭,目前在木洞河街。當地人的說法是,因為店面生意好,房東老是想著木洞豆花品牌升值後接過來自己經營。幾經周轉,如今順江河水豆花的老闆張勇是創店元老楊富珍經理的兒子,重新舉起3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順江河水豆花如今依舊生意興隆。

木洞順江河水豆花老伴張勇為顧客舀豆花

85歲高齡的孫碧芬老人以及順江河水豆花的老闆張勇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木洞豆花最鼎盛,最繁榮的時期。當時陸路交通還未成網絡,水上交通成熱線,木洞背靠長江這條黃金航道,每天停靠木洞的客船有二十多個班次,甚至一段時間內還有幾個夜航班次。木洞的河街、八洞橋街通宵達旦人遊如織。

胡炳章的點豆花技巧就隨著豆花店越來越多而越傳越廣。木洞何家豆花老伴何乾寬,也是師承胡炳章。據悉,至今何家豆花堅持「八好三清」技藝,有的食客還要專門看何師傅的點豆花表演……

上世紀80年代,木洞熱鬧非凡,孫碧芬一天要手工磨上百斤豆子,右手手指有些變形。

孫碧芬老人說,此前豆花店最火爆的時候,一天要用掉一百斤豆子,而那個年代磨豆子都是用石磨,她基本就是從早磨到晚,現磨現煮,江邊的客人現吃……

木洞豆花把木洞人的口味都培養得越來越刁鑽,記者採訪幾位木洞人,他們都覺得木洞以外的豆花太老、黃的、不好吃……

扣肉是豆花飯的絕配

木洞豆花又嫩又白又綿實,配上一份燒白、榨菜回鍋肉,再來一個炒時蔬,如果再來一杯酒,這便是木洞豆花的絕配搭檔。張勇說:「豆花一定要吃燙的感覺,豆花要是燙的,甑子飯要滾燙,還有熱騰騰的燒菜,即使在夏季三伏天,也要吃趁著熱烙吃,那才叫一個安逸……」

幾十年演變,木洞豆花的主要食客悄然發生變化。解放前,木洞豆花是腳夫力哥果腹蓄力的一碗飯;改革開放後,木洞豆花又成了黃金水道上來來往往輪渡乘客到重慶的第一頓熱餐;現在,主城開車到木洞也不過一小時,越來越多的市民驅車前往,品嘗木洞豆花的獨特風味。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江飛波 通訊員 冉開煉 文 記者 任君 圖

相關焦點

  • 重慶特產傳說(99)丨木洞豆花:怎樣才算是吃豆花的最高境界?
    「你這樣夾不對,一般吃豆花要沿著碗邊按順序把豆花夾起來,吃豆花的『高手』吃到後面,就剩一碗清澈的窖水,才是最高境界……」店主張勇看著上遊新聞-慢新聞記者夾豆花的手法生疏,一邊支招一邊介紹,在巴南區木洞鎮,人人都是吃豆花高手。木洞豆花名氣大,而且從早吃到晚。
  • 一碗豆花,一碗糙米飯!老重慶的地道滋味!超級火爆的蒼蠅館子!
    重慶木洞,一個快被時光遺忘的老地方!木洞豆花,竟然還有這樣一段歷史的佳話:據民間野史記載,相傳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微服私訪來到了木洞古鎮,在一條小街尋得一民間美食,豆花館的大鍋內一半是豆漿,一半是豆花,倍感新奇,於是便指使隨從買來豆花品嘗。
  • 重慶木洞老街,大禹開山劈峽的故事,「木洞」由此得名
    重慶的旅遊資源極為豐富,特色十足。但你去過重慶木洞古鎮嗎?它距離朝天門碼頭僅有40公裡。這天是木洞老街的趕場日,路邊的油酥鴨店剛開門,香味就瀰漫到整條街道,吸引著人們前來品嘗購買。還沒到中午,豆花店裡就已坐滿了趕場的人,「豆花大王」老蔣夫婦推動石磨,磨豆漿,點豆花,一氣呵成。大鍋裡豆花泛著奶黃色,舀出一碗來,還冒著熱氣,配上多種調料組合的蘸料,一碗新鮮細嫩的豆花就擺在了食客面前。「木洞豆花飯,脹得精叫喚」,對於木洞老街人來說,豆花飯要吃到脹肚子才叫好。
  • 重慶豆花,墊江第一
    >資深點的好吃狗們一說到重慶哪裡的豆花飯好吃?地圖搜索詞條,只是重慶主城內名叫墊江石磨豆花的店面就數不勝數。能夠在重慶競爭激烈的餐飲行業中佔據一席之地,扛起重慶豆花的半邊天。究其原因,都在這碗簡單質樸的豆花裡面。
  • 一碗「61歲」的豆花 老重慶的味道
    文華在點豆花重慶商報消息,「你們又來晚了,今天的豆花賣完了,明天來吃,要趕早喲!」和往常一樣,下午兩點過,豆花館老闆文華已把廚房打掃得一乾二淨,煮豆花的大鐵鍋已經被刷乾淨涼了半天。從11點開始,食客開著車來吃豆花的人逐漸增多。「老闆,我們訂了的,坐哪裡?」「那個角落裡的桌子是你們的,4碗豆花,1碗紅燒牛肉,1碗紅燒肥腸,馬上就上。」來的兩個是熟人,是從兩路開車過來的。由於豆花館不當道,步行過來也不方便。「來吃豆花的人,都是開車來。來了吃,吃了走,天天如此。」下午1點,豆花賣完了,老闆和老闆娘開始收拾屋子。
  • 在重慶擠人海,不如來木洞飛花渡度假,睡在長江上看月湧大江流
    木洞位於重慶巴南部的東大鎮,明清以來,與四川貴州連接商品是川入川重要的集散地和川東四大名鎮之一,歷史上有一個裡長的碼頭,六裡長的古街很繁榮,但是,隨著重慶直轄後「一路北」的發展政策,這個沿江古鎮沒有發生兩江新區那樣的變化。
  • 就憑這碗水乳交融的豆花 這些十年老店就能讓你刨三碗乾飯
    小時候想吃豆花都是外婆一把黃豆、一臺石磨,慢慢磨出來,現在依然覺得那場景還很清晰在記憶裡,折騰一天,晚餐的桌上便能吃到那一碗白豆花,而現在,一碗豆花+甑子飯的組合不那麼易得。尋覓很多卡卡角角,或許你尋尋覓覓的那碗豆花飯,都在這裡了......
  • 重慶巴南的攻略已為你備好,美景美食樂逍遙
    雖然對於外地人而言,這片彩林算是鮮為人知,但在重慶當地卻已經小有名氣,每到周末及節假日,前來觀光、攝影、寫生、度假的遊客絡繹不絕。我們去的時候是9月份,很多樹葉才剛剛變色,估計10月之後,才真正迎來最美的時候,現在去玩,可謂恰逢其時。
  • 「61歲」的豆花 帶你品嘗老街老灶老味道
    這幾天雖然陰雨不斷,但仍擋不住眾多「吃貨」前來品嘗他的豆花。   忙碌了一天的49歲文華,坐在寸灘老街豆花館的門口,對兩名食客說:「這個點來吃豆花,十次有九次空『口』而歸,要來可以提前預訂。」寸灘老街豆花館,雖然經過61年但仍沒有一絲變化:老宅、老桌凳、老灶、老鐵鍋,豆花還是老味道,成為遠近聞名的飯館和難忘的舌尖記憶。
  • 重慶版「小烏鎮」!主城30分鐘飈攏,50元可以耍一天!
    不同於市中心的兩江四岸,這裡沒有金碧華燈、濱江步道。只有那依偎著江水的草地,纏綿著山野的江水。來到江邊的人,只想脫掉鞋襪踏水而去,沿著江岸狂奔,水花打在腳背上,微風輕拂起秀髮,人與景相融的那一刻,才算是真正沉溺於這天地山水間。
  • 南北豆花誰正宗?原來豆花在臺灣也有南北爭議
    小編發現,原來在小小的臺灣島,豆花也是存有南北爭議的。然而臺灣的豆花南北差異,並非是大陸的鹹甜之爭,而是名稱上的差別!同樣都叫布丁豆花,在北部是單色雞蛋布丁豆花,或是整顆布丁加進純豆花,場景換到南部,點布丁豆花,老闆端上桌的卻是「三色豆花」,不同地區「豆花名稱」怎麼點也有差別,呵呵,是不是很有意思?
  • 打卡「重慶至木洞」水上都市遊,重慶人的「黃金郵輪」夜生活
    黃金郵輪許多人都知道,它是主要航行於長江三峽的遊輪線路,分別是下水航線:重慶至宜昌4天3晚,上水航線:宜昌至重慶5天4晚。但因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黃金郵輪從春節開始已經停航半年多了。最近黃金郵輪繼「黃金江街」的試營業,又推出了重慶人的「」郵輪」夜生活,它就是水上都市遊,主要航線為重慶至木洞,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重慶水上都市遊的具體玩法。
  • 這位考取秀才第一名的革命先驅,重慶木洞老街人,一條路以他命名
    來重慶遊玩,推薦去木洞古鎮去轉轉,古鎮距離朝天門碼頭40公裡,老街還有一位革命先驅的勵志故事。 木洞歷史文化街區地處重慶主城東部,北臨長江,距離重慶主城朝天門碼頭約四十公裡。老街沿長江順勢延展,自古以來,就是熱鬧非凡的水陸交通驛站。
  • 重慶最具性價比的小店,姜鴨飯搭配豆花,打包一份足夠吃兩頓
    不過,遊品還是選擇了在這裡吃飯,因為朋友想吃豆花了,下樓正好看見有客人在吃,那就再試一試吧,而試過之後,真的很驚喜。環境都可以用簡陋來形容了,看起來是剛剛從上一家店鋪裡轉手而來,因為還沒有掛上招牌,實打實的無名小店。
  • ——「重慶」的夜市才是山城吃貨真正的天堂
    「重慶」上陣的夜市才是山城吃貨真正的天堂。一碗白嫩嫩的豆花,加上一碟香辣蘸水,一份甄子飯,這樣變成了無數重慶人的一餐,泡黃豆,石磨磨漿,紗布過濾豆渣,滷水稀釋,擠壓成型……一環扣一環,火候和時間的長短不一煮出來的豆花老嫩也不同。當然老嫩因人而異,喜歡吃什麼。以前川渝鄉下,客人們突然來到這裡,就無暇準備,就會常點制豆花待客。吃完後,將剩餘的豆花壓製成豆腐,下頓便做成其他菜餚可以食用。
  • 重慶木洞老街上有一家三十多年歷史的老旅社,最低20元就能住一晚
    木洞是重慶巴南區長江邊的一個小鎮,位於重慶城下遊水路35公裡,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據說從明清以來,這裡就是長江邊商賈雲集的名鎮之一,是連接川黔、商品出川入川的重要集散地。
  • 舌尖2第一季強勢來襲:樂山嫩豆花引注意 實地走訪「點豆花」是關鍵
    原標題:舌尖2第一季強勢來襲:樂山嫩豆花引注意 實地走訪「點豆花」是關鍵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在線記者 毛逸 攝影 趙霞)《舌尖上的中國2》第一集,多少「舌尖粉」是在「邊看邊流口水」的狀態下欣賞完的?「走,吃豆花!」
  • 關於豆花泡饃的記憶
    豆花泡饃本地人吃不厭,外地人吃不慣,我前些年在我村上賣了八年豆花泡饃!今天晚上我在寶雞鳳翔街道一家麵皮店吃擀麵皮,聽到一位中年大叔對他朋友這樣說道。本地人吃不厭確實不假,外地人咱也不知道人家吃不吃得慣了?
  • 最深處的記憶——高中門口的豆花泡饃
    豆花泡饃在外漂泊多年,每次回家的第一頓飯就想吃豆花泡饃。或許,這是緩解鄉愁的良方。但怎麼吃,也吃不出那種的味道,不,更確切的說,是一種回憶。豆子磨的是越細越好,這樣做出的豆花才有勁道。老叔是磨了一遍又一遍,磨好的豆漿看上去,既沒有漂浮物,也沒有沉澱物,完全是白色的膠體。接下來煮豆漿,在煮的過程中表面會不斷浮出白色的泡沫。老姨一邊用勺舀,一邊給灶火多加硬柴,直至豆漿燒滾。再就不放柴火了,靠剩餘的火焰嘟嘟著向上翻滾的豆漿。待泡沫不再出現時,豆漿就煮好了。濃鬱的豆香氣味瀰漫著兩口子的身影,白熾燈下,兩口先給兩個保溫桶盛滿,蓋嚴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