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61歲」的豆花 老重慶的味道

2021-01-09 上遊新聞

豆花館老闆娘給客人端上豆花 本組圖片由首席記者 鍾志兵 攝

文華燒柴火煮豆花

文華在點豆花

重慶商報消息,「你們又來晚了,今天的豆花賣完了,明天來吃,要趕早喲!」

和往常一樣,下午兩點過,豆花館老闆文華已把廚房打掃得一乾二淨,煮豆花的大鐵鍋已經被刷乾淨涼了半天。這幾天雖然陰雨不斷,但仍擋不住眾多「吃貨」前來品嘗他的豆花。

忙碌了一天的49歲文華,坐在寸灘老街豆花館的門口,對兩名食客說:「這個點來吃豆花,十次有九次空『口』而歸,要來可以提前預訂。」寸灘老街豆花館,雖然經過61年但仍沒有一絲變化:老宅、老桌凳、老灶、老鐵鍋,豆花還是老味道,成為遠近聞名的飯館和難忘的舌尖記憶。

老街尋老店 導航徹底暈菜

20日一早,記者從主城出發驅車前往文華的豆花館。不要認為導航找地方就是萬能,如果用導航來找寸灘老街豆花館,估計要被轉暈頭。

記者駕車順著海爾路方向往唐家沱走,路過了寸灘大橋,見到第一個紅綠燈調頭,然後靠最右邊車道行駛,不要過寸灘大橋。在橋頭右邊有一條水泥路,直接右轉,再行駛100多米,前面有一個岔路,調頭後從左邊長下坡直行完是一條機耕道,再繼續前行。如果底盤低了的轎車行駛有一些困難。逢路人便問:「吃豆花啷個走?」當看見很多車停在道路的盡頭便是找對了地方。豆花館位於原來的寸灘水碼頭邊上,是一條長一公裡左右的老街。由於舊城改造,老街上的房子被拆了,只剩幾幢,老街也只有200多米。豆花館是保存最好的一幢老建築。在上世紀90年代末,寸灘大橋建成後,海爾路就不繞道通過寸灘老街,更加不好找。現在的豆花館在一片殘垣斷壁中,四周無標誌建築可當參照物,所以用導航,它會帶著車在寸灘大橋周邊轉圈圈,最後還是老闆開車來接人。

老宅老桌凳老灶老鐵鍋

10時許,在道路盡頭,豆花館的「招牌」是一塊廢棄的爛木板靠在牆上,上面幾排紅漆寫著:豆花,紅燒牛肉,紅燒肥腸,紅漆還有一些脫色,簡陋之中透出幾絲「倔強」。來到豆花館:磚牆、土瓦、木柱。梁柱歪歪斜斜的「穿鬥」老宅。

豆花館內擺放著10張表面斑駁的老桌凳,房梁上肆意穿梭的電線像蜘蛛網。老式吊扇、電燈等電器吊在房梁上。柴火老灶上駕著一個巨大的鐵鍋,黢黑的煙囪從灶旁升起衝出屋頂。

「這個鐵鍋跟著我有21年了,直徑1.2米,重80斤。」文華說,小點的鐵鍋直徑0.9米,重60斤,跟著我都有15年了。「年齡最大的是房子,建於民國初年。老灶是母親開豆花館壘起的,比我歲數還要大。」

食客從兩路開車來吃豆花

11時許,食客就陸續打電話給文華預訂豆花。「老闆,給我們留6個人的豆花,哈哈過來吃喲!」「記一個,6個人。」「老闆,我們是兩個人,給我們留兩碗豆花。」……「再來一個,2個人」……他一邊接電話,一邊將接到預訂的人數,報給老婆記在本子上。「人多了,怕搞忘了。」到12點,他接了16個預訂電話,拒絕了2個。

從11點開始,食客開著車來吃豆花的人逐漸增多。「老闆,我們訂了的,坐哪裡?」「那個角落裡的桌子是你們的,4碗豆花,1碗紅燒牛肉,1碗紅燒肥腸,馬上就上。」來的兩個是熟人,是從兩路開車過來的。

由於豆花館不當道,步行過來也不方便。「來吃豆花的人,都是開車來。來了吃,吃了走,天天如此。」

下午1點,豆花賣完了,老闆和老闆娘開始收拾屋子。

故事

豆花館只賣3樣菜 幾十年來沒變過

豆花館如果賣到下午2點還沒有賣完,文華會免費送給鄰居們。這些鄰居也包括吃了文華豆花39年的陳婆婆,文華喊她「阿姨」。

「我1975年嫁過來的時候,豆花館已經開了19年。」今年62歲的陳婆婆說,聽生產隊的老人介紹,老宅產權以前屬於生產隊所有,其歷史更是要追溯到民國初年。1956年實行集體經營,生產隊就在這裡開起了豆花館。

1978年,文華的母親從生產隊承包了豆花館,開始自己經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物質比較匱乏,掙錢也不容易,雖然一碗只要1.5元,飯不限量。但當時一個高級工人一個月七八十塊錢工資,仍很少去吃豆花。只有家裡來了親戚,才會奢侈一回,端幾碗回來招待客人。」陳婆婆說,親戚吃了讚不絕口,回家時還去豆花館「打包」帶回家給家人吃。

1986年,18歲的文華高中畢業,從母親手裡接過了豆花館。

前天中午,五裡店的彭國華帶著老婆又來吃豆花。「老文,和以前一樣,兩碗豆花,一碗紅燒牛肉。」 彭國華和文華是熟人。

豆花館只經營3樣菜:豆花、紅燒肥腸、紅燒牛肉,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變,純粹得連佐餐的泡鹹菜都沒得,除了3樣菜以外就是甑子飯,食客吃完後可自行添加。7元一碗的豆花上桌後,蘸碟是由「油辣子」、「菜油」、「蔥」、「蒜」、「鹽」、「花椒麵」六種調料組成,猶如音符看似簡單其爐火純青組合成碟,靠的全是老闆幾十年的「手感」。

豆花本身在碗中份量非常「旺實」,其表面細滑白淨,最後口感「綿而不老、嫩而不溏」,火候滷水拿捏非常到位。悠然一夾豆花均蘸入口,再配合一口帶著柴火香的甑子飯,讓食客們即刻頓悟豆花飯的香。

經營

每次只漲5角 價格已從1.5元漲到7元 

上世紀八十年代,豆花1.5元一碗,蘸碟不要錢,甑子飯隨便吃。如果食客還要再加點豆花,也是免費。「平時生意一般,每到趕集日子,生意比較好,一個月去掉豆子和調料、飯的成本,還有五六十塊錢,算高收入了。」文華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工人一般工資在40元上下,可以養活一家5口人了。

1988年,隨著物資供應日益豐富,豆花已經不能滿足食客的需要,文華開始做燒菜。「開始先做的是紅燒肥腸,3元一碗。」文華說,但大家仍是以豆花為主。這時,豆花也從1.5元一碗賣到了2元。

到了1990年,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豆花的味道沒變,但食客的需求在變化,菜品又太單一,文華再次推出了紅燒牛肉。豆花從2元賣到2.5元,紅燒肥腸從3元一碗賣到5元,紅燒牛肉也是同步價,5元一碗。

時代的不停變化,但文華的3樣菜仍沒變化,而食客換了一批又一批,因味道正宗,又有柴火的香味,豆花一般到下午2點前就賣完了。雖然物價飛漲,但豆花漲價時間很少,每次只漲5角。跨入新世紀,重慶豆花價格也進入「5時代」,達到5元;2004年6元,紅燒肥腸、紅燒牛肉賣到15元。

「最後一次調價是2014年,豆花是從6.5元到7元,紅燒肥腸、紅燒牛肉20元。」文華說,一個人來吃飯,一碗豆花,一碗紅燒牛肉,27元,划得來。

心得

點豆花時 膽巴只能點到鍋面的78%

文華的母親做豆花,全是最原始的手工做法:石磨推豆子,用柴火灶煮鐵鍋裡的豆花,膽巴(滷水)點豆腐。做出來的豆花綿扎細嫩,嫩而不溏,綿而不老,豆香濃鬱。特別是槁水(豆花水),甘甜而不夾嘴,回味而香。

文華從母親手裡接過豆花館,他仍按最原始的手工藝做豆花,唯一變化的從石磨換成了機器。

豆花要綿而不老,豆香濃鬱,要最好的黃豆。「每次選黃豆,都是我去盤溪選,兩年以上的黃豆不要,做的豆花不綿,只要當年10月的黃豆,出豆花多,化渣、綿嫩,而且豆香濃鬱。」文華做豆花很有心得:黃豆要提前一個晚上泡好,夏天最多泡6至7小時,冬天時間要久一點,8至9個小時。

「如果不知道黃豆泡到位沒有,拿一顆黃豆咬開,中間有一點白,這是黃豆最出豆花的時候。」他說,黃豆沒有泡到位,豆花「產量」少,不划算。泡過了,黃豆粉達達,點的豆花不香,全是綿。泡黃豆的關鍵是用冷水,用開水是強行發豆,口感就像豆腐。

做豆花最關鍵的是點豆花。膽巴比例要恰到好處。點豆花時,膽巴只能點到鍋面的78%,剩下的22%,用前面的膽水慢慢澆到上面。膽巴多了,豆花老,槁水夾嘴。膽巴少了,原本可以點10碗的豆花,最多只有6碗。

「每天凌晨5點起床,用80斤黃豆點兩鍋豆花,用50斤大米煮3甑子的飯,賣完就關門。」文華說:「豆花是我的全部心血,一直用心守住這份正宗的豆花。因為用心,所以很累。準備再做十多年,讓21歲的女兒接手,自己可以退休了。現在,女兒女婿也開始經營豆花館,讓下一代去守護。」

重慶商報-上遊財經 首席記者 鄭三波

原標題:一碗「61歲」的豆花 帶你品嘗老街老灶老味道

相關焦點

  • 「61歲」的豆花 帶你品嘗老街老灶老味道
    這幾天雖然陰雨不斷,但仍擋不住眾多「吃貨」前來品嘗他的豆花。   忙碌了一天的49歲文華,坐在寸灘老街豆花館的門口,對兩名食客說:「這個點來吃豆花,十次有九次空『口』而歸,要來可以提前預訂。」寸灘老街豆花館,雖然經過61年但仍沒有一絲變化:老宅、老桌凳、老灶、老鐵鍋,豆花還是老味道,成為遠近聞名的飯館和難忘的舌尖記憶。
  • 一碗豆花,一碗糙米飯!老重慶的地道滋味!超級火爆的蒼蠅館子!
    豆花色澤白嫩,口感綿密,清香四溢,康熙皇帝不禁暗自驚喜,離去時親筆題詞:天下豆花獨一家!傳統的手工河水豆花,地道的重慶風味!要說這木洞的豆花真是神奇,一大鍋豆花就在老闆嫻熟麻利的手法之下,瞬間凝固成了一鍋白嫩的豆花!老闆的點豆花的手法真是讓人心生佩服!
  • 一碗豆花 一生相伴
    朱元聰與丈夫劉德林,用汗水和匠人之心傳承豆花手藝,相伴一生。 一碗軟糯香甜的豆花 清晨或傍晚,陽光灑滿麒麟城,「川味豆花」朱元聰和劉德林夫妻倆又一同上路。兩根扁擔,四隻大鐵桶,一頭擔著20餘公斤重的新鮮豆花,另一頭擔著各式調料和碗勺等。
  • 旅途上,一碗豆花
    豆腐花,我們這裡稱為豆花,那是從小跟隨大人們一齊享用的食品。豆花是庶民小吃,營養高,價格廉宜,小販中心必有攤子售賣。南洋口味的豆花加入糖水,成了家喻戶曉的甜品,溫的凍的皆宜。有時吃了正餐仍嘴饞,一碗豆花下肚之後立即飽滿,甚為滿足。  近幾年遊走亞洲各處,在一些景點邂逅沿街兜售豆花的攤販,含小驚喜。
  • 一碗豆花的溫柔
    扁擔下面,一個桶裡放著裝豆花的鐵鍋,一個桶裡放調料盒塑料碗。你上街遇見了,喊一聲賣豆花兒的,他便停下腳步放下扁擔,拿出塑料碗,用薄鐵皮片把豆腐腦舀到碗裡,然後給你在碗裡調好他獨家的調料,再澆上一勺辣椒油,撒把酥黃豆和酸蘿蔔丁,喜歡蔥花的也可以讓他多放一些,不喜歡的,跟他說了,也會給你略去了,你只需付五毛錢,便可以享受到一碗熱乎滾燙的豆花兒。
  • 【今日廣東·鄉音】一碗豆花,無限鄉思
    【今日廣東·鄉音】一碗豆花,無限鄉思 2020-12-22 13: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就憑這碗水乳交融的豆花 這些十年老店就能讓你刨三碗乾飯
    小時候想吃豆花都是外婆一把黃豆、一臺石磨,慢慢磨出來,現在依然覺得那場景還很清晰在記憶裡,折騰一天,晚餐的桌上便能吃到那一碗白豆花,而現在,一碗豆花+甑子飯的組合不那麼易得。尋覓很多卡卡角角,或許你尋尋覓覓的那碗豆花飯,都在這裡了......
  • 這種陝西寶雞特色美食豆花泡饃,陝西人每天必須來一碗,你吃過麼
    那就是下面這種陝西寶雞特色美食豆花泡饃,陝西人每天必須來一碗,來看看你吃過麼?這種獨特的泡饃就是豆花泡饃了,豆花是很多人都喜歡吃的一種小吃,可以加紅糖水也可以加臊子等。不過這種豆花泡饃小妖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是陝西寶雞的一種特色美食,很多的陝西人早上都會去喝一碗熱乎乎的豆花泡饃的。
  • 鳳翔小吃,特色美味:《豆花泡饃》
    豆花泡饃是鳳翔秦人一種思鄉的味道,每一個鳳翔人都是從豆花泡饃的熱氣騰騰的味道中長大的。家鄉的豆花泡饃是一種情結,不論身在何處,要是能吃到一碗豆花泡饃,會瞬間化解思鄉之苦。鳳翔是豆花泡饃的發源地,是鳳翔人的原創。
  • 芒種行記丨一碗豆花吸溜落肚,合江的愜意生活!
    跟著老合江人,一定不會錯過合江最傳統的特色早餐——早豆花。深諳美味秘密的老合江人,必會帶你穿過層層街區,在琳琅的店鋪中找到一家看似尋常的早餐小店,帶你品嘗上一碗絕妙的合江豆花。合江早豆花的做法並不複雜。一碗豆花、一碗蘸水、一碗窖水,再加上一碗白米飯,便成了早豆花的完整模樣。當然,若想再吃得豐盛些,你還可以點上燒白、粉蒸肉等好酒美菜,搭配隨性,豐儉由人。
  • 水嫩豆花消暑甜品 晉江老店探訪豆花製作過程
    本報訊(記者 王麗虹 林勁峰 文/圖)在沒有冰淇淋、冷飲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到炎熱的夏季,當街頭傳來「賣豆花呦……」的叫賣聲,許多人都會買上一碗水嫩的豆花,吃完後頓覺暑氣消散一空。最後一步凝固尤為重要,將適量的食用石膏倒入煮好的豆漿中攪拌均勻,靜放十來分鐘,豆漿就凝固成了豆花。「20年前沒有攪拌機時,做豆花都要用石磨手工磨,每次都要花一個小時,現在用機器十分鐘就好了。」莊先生介紹,將散發著熱氣的豆花盛在碗中,加入糖水,一碗香噴噴的豆花就做好了。
  • 一碗「豆花」背後隱藏的川菜哲學
    雞豆花一種豆花不用豆,吃雞不見雞的頂級國宴菜,豆花不是豆子做的,你能吃到雞的香味,但卻看不見雞的影子,它的存在是改變了很多人對川菜的誤解。其弟黃保臨曾在成都的打金街開設一家「古女菜」餐館,古女乃拆開姑字而成,藉以分享姑姑筵盛名,店中的名菜中,以雞豆花、炸鴨脯、雞腎湯、鳳尾拌雞等,最膾炙人口。不久,「古女菜」遷至總府街,更名為「哥哥傳」,更表明自家的廚藝學有淵源.來自哥哥黃敬臨所傳。一碗雞豆花背後,深藏著川菜的飲食文化——齋居蔬食,與世無爭又含哺鼓腹,在菜系分林中亦保持自己的風格。
  • 一道菜賣出137萬元 葷豆花大邑夜不收原創 26年堅持兒時的味道
    一道菜賣出137萬元 一碗葷豆花一年賣出137萬元,50元一碗,一道簡單的算術題,一年僅葷豆花一道菜就賣出了68500碗,平均一天賣出近200碗。什麼樣的豆花,能夠吸引本地人,樂此不疲呢!
  • 晉江這碗「邪教」鹹豆花,憑什麼火13年?
    閩南人嗜甜,從小吃甜豆花,這家店卻在細水長流的年歲裡一步步殺出重圍,成了當地人生活裡不可分割的一種味道。豆花本身沒有鹹甜之分,調味全靠大骨湯和配料,蘇糕、灌腸、醋肉、滷豆腐……「加什麼」在店裡顯得「茲事體大」。
  • 百源路有位豆花魔術師,將豆花玩出混搭風,她的名字叫「陸小鳳」
    圖片來源陸小鳳豆花上桌盛以素白的碗中感覺這一碗的淳樸吃下去又感覺出它並非簡單圖片來源陸小鳳成就這樣一碗百吃不膩的經典豆花芋圓格外的Q彈煮裂開的小紅豆味化了一些在那湯裡就像是茶葉,只取茶尖才叫上等好茶>這一碗裡的豆花就是「茶尖」夏天一碗這樣的豆花糖水「咕嘟咕嘟」5分鐘就能吃個精光!
  • 尋夢下浩老街,我愛你老重慶的味道
    如今你看到的下浩老街,它是那麼的普通,沒有當初的繁華,卻給人深深的文藝,這種文藝是重慶人骨子裡的情懷,一種老重慶文化,這種文化就是一種藝術,我們在這樣的地方成長老去,這裡有著我們的根與這一方土地的感情。
  • 漳州豆花粉絲,20多年的老味道,配料居然這麼豐富?
    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豆花的新奇吃法,說起豆花大家的腦海裡可能會浮現出大街上經常賣的香辣豆花和甜豆花,但是今天小編要說的是很有名氣的閩南小吃,那就是漳州的豆花粉絲,吃過豆花的人會很多,可能會有許多人估計是第一次聽說豆花配粉絲的吃法,只要你嘗過豆花粉絲,你就會喜歡上這個美味,小編對豆花粉絲可是非常熱愛
  • 夏天熱得噴汗的季節,品嘗一碗冰冰涼涼的臺灣豆花,絕對是一大享受
    熱得噴汗的季節緩緩降臨,在大熱天裡來一碗冰冰涼涼的爽口豆花,絕對是一大享受,伴著碎冰大口吃下暑氣全消,昏昏欲睡的午後也清醒不少啊!今天帶大家尋覓網友最推的豆花,無論是豆香款還是炭香味,伴著糖水或香醇豆漿,在炎炎夏日都很值得嗑上一碗哪!
  • 自製四川豆花的做法 自製四川豆花的做法竅門
    主要食材是雞肉,其味型屬於「怪味」,麻、辣、酸、甜、鮮、鹹、香全部味道都具備,集滷、拌、泡等多種烹調手法,雞肉肉質細嫩,滋味鮮美。粉蒸排骨:非常有名的一道家常菜,做法也不難,將排骨醃入味,灑入蒸肉米粉和清水抓勻,然後鋪於番薯塊上,放入鍋內隔水清蒸至熟即成。剛出爐的排骨裹著軟綿的米粉,入口柔軟,清香鮮嫩,超讚!
  • 全部弄清楚才叫老重慶人!
    既然來到重慶,講究的就是入鄉隨俗,看看老重慶人一天之中都吃些什麼?   三四張桌子,幾個小板凳,鄰裡鄰居圍坐在一起,吃著一碗稀飯,桌子中間擺著四五樣小菜。這樣一頓豐富的早餐,只要幾塊錢。   午飯   用餐時間:11:30-13:00   豆花飯   一碗豆花、一個蘸碟、一碗米飯,這可以讓你滿足一個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