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影視作品和小說中,得道高僧死後都會留下一名名叫「舍利子」的東西,而舍利子也被佛家視為至寶,可能有些人就好奇了,這個舍利子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為什麼千百年來一直被如此神話,又為什麼只有得道高僧死後才能化出舍利子呢?
先來為大家說說舍利子的來龍去脈
舍利其實是一種音譯的叫法,就和外國的BUS在中國被叫做巴士一樣,舍利正是梵語arīra的音譯,是印度人死後身體的總稱,而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以一種小圓珠樣子存在的,叫做舍利子,舍利和舍利子則是兩種不同物質。
僧人在死後所遺留的頭髮、骨骼、骨灰等等,均可以被叫做舍利,但是只有在火化後,所產生的結晶體,則稱為舍利子或堅固子。舍利的結晶體就等於舍利子。
而舍利子最早的意思,也非常簡單,因為指的是舍利中的堅固微粒,所以意思就是「堅固子」,就想我們平時所說的「石頭蛋子」意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後來舍利子跟著佛教的發展,也逐漸變了味,被認為是佛陀或者得道高僧死後的球狀晶體,而舍利子在佛教中也被神話為只有修行人戒定慧的道理所著成的。
而舍利子經過這麼一重包裝,好傢夥,那是在古代享盡榮耀,一個舍利子更是收到了江湖各界人士的哄搶,曾經還有帝王專門為舍利子建了一座塔,為了就是好好的供著舍利子。
舍利子是如何形成的呢?
對於被嚴重神話的一個物品,舍利子的形成也是眾說紛紜,不過現在社會上有4種主流說法。這第一種說法,正式因為僧人的飲食習慣所決定的。
眾所周知,古代僧人飲食全部靠素食,所以體內堆積了大量的礦物質和纖維素,最終在身體裡匯聚,重新以結晶的方式出現,但是這種說法很快的被推翻了,因為在全世界各地素食主義者火化後並沒有出現舍利子。
這第二種說法就是得道高僧體內的骨骼殘餘,可能身上的有一部分沒有燒均勻,剩下的骨骼產生了重結晶的情況,其中一些細小的骨骼就產生了結晶體,也就是我們所認識的舍利子。
第三種說法就是人體內由於病理產生的結石,不過這種說法顯然沒有信服力,因為結石的主要結構是鈣和金屬鹽沉澱,在高溫下就會變為粉末。但是舍利子卻能抗住高溫沒有被烤散,所以這種說法也不太可能。
第四種說法是最有信服力的,關鍵不是在於得道高僧,而是負責火化的師傅,因為舍利子的出現本身就需要很嚴格的溫度條件。
所以如果有一個懂得掌控火候,控制得了溫度的老火化大師,那麼就能說得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