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於印度,在漢朝時期傳入了中國。佛教在傳入中國的同時也將印度的一些風俗習慣帶到了中國,其中一個風俗就是火葬。印度流行使用火化的方式處理人的遺體,尤其是佛教徒,因為在火化之後人們都希望自己能化為舍利子。
舍利子從外觀上來看是一種晶瑩剔透的晶體,在佛教徒看來,只有得道的高僧才有可能在死後留下一顆舍利子,而一般的佛教徒留下的只能算是舍利。舍利的範圍很廣,例如牙齒和骨節等,但是舍利子卻是只有一個。
凡是得道高僧火化之後留下的舍利子都會被佛教徒們小心翼翼地供奉起來。曾經也有科學家們研究過舍利子的形成原理,但是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最終的定論。在佛教徒們看來,舍利子是高僧一生的修行的結晶,也可以說是善念與道行的產物。所以他們認為,只有道德高尚,品德優良的高僧才會變成舍利子。很明顯這種說法是一種臆想,並不具有科學依據。所以它只能被佛教之人認可,在科學層次上並不成立。
曾經有科學家對舍利子的成分進行了化驗,在其中發現了與人體骨骼相似的物質,所以有人推測它就是骨骼在被燒完之後所化。但是有的科學家使用骨骼進行了類似的實驗,最後卻都沒有獲得成功。還有人認為只有吃素的人才能化成舍利子,顯然這個觀點也不成立,所以至今舍利子的形成也是一個無法破解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