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僧人死後所遺留的頭髮、骨骼、骨灰等,均稱為舍利;在火化後,所產生的結晶體,則稱為舍利子。舍利子最初是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圓寂火化後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成結晶體狀。佛經上說,舍利子是一個人透過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願才可得來,一般只有得道高僧圓寂火化後才能出現,十分稀有、寶貴。民間流傳認為,人久離淫慾,精髓充滿,就會有堅固的舍利子。關於舍利子的形成,歷來說法不一,歸納起來主要有五種說法。
一是素食說:有學者提出,佛門僧人長期吃素,攝入了大量的植物纖維和礦物質,經過人體的新陳代謝,易形成大量的磷酸鹽、碳酸鹽等,以結晶體的形式沉積於體內。其經火燒而不化,從而形成舍利子。反對者指出,世上的素食主義成千上萬,並沒有發現他人有舍利子出。佛門弟子也不計其數,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舍利子。
二是殘餘說:人體骨骼在燒灼時可能會出現各種形狀的重結晶現象。人體有很多細小骨骼,少量骨骼經燃燒後因重結晶而產生結晶外觀的「舍利」。此外,牙齒也是死者攜帶的隨葬品。牙齒的成分也包括很多無機鹽,其中牙骨質部分與骨骼成分相似,因此也有人推測牙齒是舍利子的來源。
三是結石說:有學者認為,舍利子可能是一種類似於膽結石、腎結石之類的病理現象,因為這些結石見火不化,且多呈顆粒狀。但這種說法並不能使人完全信服,不少患有結石症的人在死後火化並沒有發現舍利子存在,況且那些出舍利子的高僧生前幾乎都是身體健康、昂然自得的長壽老人。
四是溫控說:有人認為,相對低溫的火化才會形成舍利子,比如古代用木柴做燃料,東南亞國家使用的傳統火化爐則可以產生大量舍利花。專業人士分析過坑面式火化機與爐條式火化機焚化效果的區別,也指出還有存在礦爐渣。而近年來,許多留下舍利子的高僧大德,其實是用現代化的殯儀館用程控火化爐焚化的。所以舍利子的形成被認為和火化的溫度控制存在關係。
五是外物說:這種說法認為,所謂的舍利是外來的,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佛珠等隨身物品中夾雜著瑪瑙玉石等物;另一類是人為因素所致,如在僧人去世後,其他僧人塞到其口中或者手裡的一些東西,甚至有些專門為了獲得「舍利」而特意放進去的。
舍利子是希罕物,也是佛界聖物。其形狀千變萬化,有蓮花形、圓形、橢圓形,還有的成佛菩薩狀;顏色也有黑、白、紅、綠等各種顏色;有的透明,有的像珍珠、瑪瑙。究竟是怎麼形成的,沒有準確的說法。近年來各地常有舍利現象出現,令人喜聞樂見。2012年4月12日《廣州日報》報導,人們在弘法寺本煥長老的骨灰中發現了呈圓形、橢圓形的七彩色澤的舍利子。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點,打開荼毗爐,獲國學大師南懷謹如彩色玻璃珠一樣的舍利子共七罐。祥瑞呈現,四海吉利。願大師精神永存!南無阿彌陀佛!(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