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也留下了不少佛經。佛經上有「三字真言」,那便是「戒定慧」。「戒」即提高道德水準;「定」即保持平和的心態;「慧」即修得人生智慧。這三個字不止是對於佛教徒修行有利,而且對我們普通人為人處世也有很大的幫助。佛教講究「無欲無求」,修「戒定慧」是很多佛教徒所尊崇的,特別是那些得道高僧,他們修「戒定慧」甚至可以使得他們在死後產生珍貴的「佛舍利」。
「舍利」是音譯過來的,梵語為arīra。它指的是僧人死後留下的東西,包含頭髮、牙齒、骨骼等等的統稱。而對於那些修道成佛的高僧,圓寂後,往往會形成「舍利子」。據傳,公元前486年,釋迦摩尼去世後,給世人留下了84000顆舍利子,顆顆都是佛教人士精心留存的,可惜的是,經過時代的變遷,已經不知所蹤了。
對於是否產生「舍利子」,佛經裡面給出的解釋是,修煉「戒定慧」的程度,也就是說,你修行越高,產生舍利子的機率就越大。印光法師是民國四大高僧之一,他於1940年,以80歲的高齡圓寂,據說他火化就留下了「舍利子」。印光法師生前,他也曾談到過「戒定慧」修到一定程度能夠產生「舍利子」的言論,他說:「這是心和佛相合的表相」。
現代科學也探究過「舍利子」產生的原因。經過縝密的科學研究,起初科學家認為所謂的「舍利子」不過就是人體內部的結石。確實,「舍利子」和結石在形狀和大小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們用精密的儀器探得了二者的構造成分,卻發現有很大不同。
結石主要是人體內部膽固醇的結晶體,而「舍利子」則是火化後的結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對於「舍利子」的形成,有專家稱,是因為僧人們一般不吃肉,只吃素,素菜裡面有著大量的纖維和礦物質,這使得在人體內部形成了這種結晶物,經過火花之後,就變成了我們所見到圓形的「舍利子」。
對此也有人提出了異議,民間就有人給出了不同的解釋,有人說,那些高僧大多會佩戴一些圓珠串,並將其掛在脖子上一起火花,與骨灰合為一體後就形成了「舍利子」,當然,這樣的說法雖然只是一般人憑空猜測出來的,可仔細一聽,卻有著一定的道理。
但科學家們並不認同,經過研究,科學家又得出了一個結論,他們認為「舍利子」的成分與人體的牙齒成分是最為接近的,而且相對於人體的其它部分,牙齒是最不容易被火化的,比如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自殺後,被他手下的助手一把火給燒沒了,卻單單留下了一顆牙齒未被燒掉,這就是最具有說服力的例子。
當然,科學家們也不能夠完全肯定「舍利子」就是人體牙齒被火化後形成的,真正的形成原因,還有待他們進一步挖掘,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的科學家能夠真正解答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