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不空、空不空如來藏這三個到底是什麼意思,有多少人能懂?

2020-12-13 每日一首佛歌

《楞嚴經·卷四》講解33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到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這一句,這是講的什麼呢?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四科七大,你看非心就是指的色受想行識,這是代表,因為色受想行識裡面,色是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色法因為後邊講到的眼識,色聲香味觸法也代表了,所以這裡就沒有提了,以非心代表五蘊。

再講到的非眼耳鼻舌身意是代表六入。非色聲香味觸法加眼耳鼻舌身意代表十二處。乃至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代表十八界。前面的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是地水火風,代表了七大。整個這個就是我們在此講的所有內容四科七大,在如來藏性中是不存在的,空性裡邊是沒有這些的,虛幻的。

從非明無明到非老死盡,這是代表緣覺乘。緣覺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說無明緣行,行緣識,名色,觸,受,愛,取,有,乃至來生的老死;逆觀的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六入滅,最後是老死滅。這裡就講到的順觀逆觀,指的是闢支佛緣覺乘人修的法。非苦集滅道,非智非得,這是指的誰呢?是聲聞乘法,苦集滅道是聲聞人修的,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非智非得就是聲聞乘,只能得到無我智,只能證到我空法,所以說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羅,尸羅就是戒,檀那是布施,尸羅是持戒,毗梨耶是忍辱,羼提是精進,禪那是禪定,般剌若是智慧,這是指的是什麼呢?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這是什麼呢?是菩薩乘法。後面講的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這是指的我們常說的,是印度話梵語,翻譯過來就是我們說的如來。

非阿羅訶,阿羅訶是應供。三耶三菩就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其實就是佛的功德。所以這裡講到的是如來乘法。就是整個我們講到空如來藏,不要你說講了半天的地水火風四科了,包括六凡以外的四聖法全部非如來藏,非世間也非出世間,六凡四聖一切諸法都非,要泯,這叫做空如來藏。後面這段,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就是以空如來藏湛寂之體清淨本然,所以俱非世出世間一切法。

由於它皆能夠不是,所以不空如來藏就是空了以後才有地方騰出來盛,死死地佔據完了以後,肯定沒地方盛了。所以正因為它的空,才體現出它的不空的。不空如來藏裡邊這個元明照用之心,你看這裡,即如來藏元明心妙,這個照用之心能夠普即諸法妙用,普就是普遍的普,即就是相即不相離的即,就是給下面每一個詞前面都加一個即。

所以我們學這兩段經文,主要記住它的什麼呢?一個非,一個即。空如來藏全部是非,不空如來藏全部是即。空不空就是什麼呢?既是非又是即,既非非又非即。後面總結了一句是什麼呢?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什麼叫做離即離非呢?就是說真正的空不空如來藏,前面的非是講的空如來藏,即是講得不空如來藏,這裡要講到空不空如來藏了。

同時具足的時候,離即離非就是指的上面的俱非俱即,都不是這個意思,都不能用,俱是,前一個是俱非,後一個是俱是,俱非俱是都說不明白空不空如來藏。後一個是即非即,是指的上面的俱非俱是都是空不空如來藏,也就是說前面講的內容既都不能說是,也不能都說非,既說都是,也說都非。

一會說空如來藏,一會說不空如來藏,又說空不空如來藏,這是從三個層面來講的,大家不要以為它是三個東西,它是一個圓球。一個圓球,因為我們凡夫看圓球的時候,這個珠子、隔珠是一個圓球,你看的時候能看到一個圓球嗎?看多少?看半個,除非我再這樣轉過來。剛才講的一切俱非的這半個,講的一切都是就指的這半個的一面,但是整個的圓球你能把它用一切都是、一切都不是表達嗎?

都不能表達,怎麼說都行,怎麼說都不對,反正你就看這是個圓的。我們為了認識這個圓的,才把它分成這三個步驟表達,但是不要忘了,它就是一個圓的。這個圓的捉是捉不住地,看是看不清的,但是你捉到的就是圓本身,看到的就是圓本體。所以說了半天就是這麼個意思。

感恩閱讀,感恩隨喜分享。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
    這個是《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如來藏(zàng)有三種。什麼叫如來藏呢?用這個字面的意思解釋就是,如來藏(cáng),如來為什麼藏呢?如來藏在我們凡夫的心中,我們人人心中都有佛。這個佛藏在我們的心裏面,我們現在這個佛——好像自家的寶庫沒有打開,這個心中的佛就顯現不出來。
  • 如來十號(一)
    如果用「一」和「多」來概括,『如』就是「一」,『來』就是「多」,「一多不二」,這叫「不二法門」。     如果用「空」和「有」來對照,「有」就是「不空如來藏」;「空」就是「空如來藏」;「空有」就是「空不空如來藏」,即是「有空不二、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到底是什麼意思?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非同小可!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會背誦《心經》,其中,這四句是個口頭禪。這四句話就是講「如是我聞」;就是講「阿彌陀佛」;就是講「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就是講三個「如來藏」。那麼就這四句話,我們對照到通常講的藏、通、別、圓這個四教門來作一個比較。藏教菩薩從有門而入,執事昧理,執相昧性——他只見色,不見空。這個色,注意,概述為一切的萬法,包括後面的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不是有動相啊?有分別相、思維相都可以概括。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非同小可!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會背誦《心經》,即使他不能背誦《心經》,這四句他也能背誦,這是一句口頭禪。這四句話就是講「如是我聞」;就是講「阿彌陀佛」;就是講「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就是講三個「如來藏」。你以為三藏十二部經有多少內容啊?反反覆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那麼就這四句話,我們對照到通常講的藏、通、別、圓這四教門來作一個比較。
  • 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兼」是兼帶的意思;「勞」是上面所譬喻的冷觸以及香臭氣味等等。這一段經文所說的意思,是在說明鼻子不只是感覺到有冷空氣,聞到香、臭等等的氣味,是鼻入的勞相,兼帶能聞的鼻入,與所聞的勞相,同樣都是菩提心中的瞪發勞相。
  • 佛家的「空」是什麼意思?
    佛家的「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這個題目太大了,即使是有道的前輩高僧大德,恐怕一時半會之間想要將這個問題講清楚,也不大容易,更何況我輩才疏學淺,難識廬山真面目。但是既然有網友提出來了這個問題,那麼我也就不辭鄙陋,試著為大家講講,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大家包涵則個。
  • 什麼是空?怎樣修行?《金剛經》中的三個佛偈,告訴你答案!
    對於修行的人,能有這樣一部明心見性的經典,是修行路上的奉持寶典。那麼,《金剛經》到底講述了什麼呢?很多人都知道,真正內涵,就是一個「空」字。但是這個空到底是什麼空?很多人學了一輩子《金剛經》也無法明白。那麼,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下這個問題。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佛教出家僧侶通曉經藏,可稱為經師;通曉律藏,可稱為律師;通曉論藏,可稱為論師;如果學問廣博、獨具智慧,通曉三藏經典無礙,可稱為三藏法師,比如姚秦王朝的鳩摩羅什、大唐王朝的玄奘法師。佛教經典浩如煙海,其中最短的、流傳最廣的,莫過於大唐三藏法師玄奘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如來藏的空相和諸法空相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第二節 如來藏的空相為什麼說如來藏是空相?祂與五蘊十八界的空相有什麼不同?說如來藏是空相,是因為祂沒有三界世間的六根相、六塵相、六識相,也沒有五蘊相,沒有一切世間相,但卻是真實的存在。
  • 何為解六結、越三空
    首先,我們對事物的了解認識,都是六根先與外界接觸才有識的產生,而能帶給我們各種煩惱、痛苦的感受和觀念,也是識所具分別、執著的功能作用於六根的顯現,因此六根正是結的出處所在。其次,我們內心本有的如來藏清淨自性發揮作用時,也是要通過六根來顯現萬法空無自性的實相,只有解除六根處的結結,藏性才能通達無礙,所以解結處也當然應在六根上。
  • 何謂「如來藏」?
    大乘的興起,是由於對釋迦的永恆懷念,念佛觀佛唯心所現之影響,而有了如來藏和瑜伽唯識的思想.初期大乘的清淨心是指空(性),肯定不是含有什麼」無限莊嚴功德」此類.如來界,如來性,是如來藏的同義詞.界有因義,而作用時因力具足如來藏.
  • 佛法楞嚴|舌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譬如有一個人,用舌頭舔自己的嘴唇,舌頭舔久了產生疲勞。這人如果有病,就會有苦苦的味道,沒有病的人,稍微有甜甜的觸覺。從這甜味和苦味,顯示出這舌根,不動的時候,淡性常在。不論是能嘗的舌入,兼同甜、苦、淡的勞相,同樣都是菩提心中的瞪發勞相。「舌入」下面分為四科,第一科是「舉例顯妄」,第二科是「辨妄無體」,第三科是「無所從來」,第四科是「結妄歸真」。
  • 如來藏詮釋《金剛經》中最精華的十句話!(深度好文)
    告訴你這個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空性,才是你的真心。當你刻骨銘心的認識到這點,你就是見到了自性佛。你就以這種不生不滅的根性,破除了生滅之法,當下了脫生死。成就就是這麼簡單。所以這裡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就是你能從生住異滅滅,有形有相的萬法,見到他當下就是那個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空性,你當下就是見到了如來,見到了佛。當然,這個真心還不是最真的真,這也只是個過渡。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究竟是什麼意思?
    別看這部《心經》字數不多,但它將體系宏大的《般若經》濃縮成「般若即空性」,全經列舉了三科、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等,用以說明諸法空相的道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一語,就出自此經。長久以來,很多人誤以為這句經文中的「色」,是指男女欲,用它來開導感情失利的青年男女。那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究竟是不是這個意思呢?
  • 什麼是如來藏的空性思想?「科學、佛學與人生」
    《科學、佛學與人生》是談錫永上師在浙江大學的一個系列演講,旨在向大家闡述如來藏思想,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應用如來藏思想。談談佛為了向更多的人分享談師所理解的如來藏思想,決定開設《科學、佛學與人生》的同名專欄,面向更多對佛學感興趣的有緣人,希望能夠對你們有所幫助。
  •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心經》中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要想明白這句話,不僅要結合整部《心經》來看,還要結合自己的修行來看。缺少其中的某一部分,都不會使你真正明白這句話。《心經》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關於「五蘊」的問題。什麼是五蘊呢?也就是「色、受、想、行、識」到底是什麼呢?
  • 到底還有多少人不了解「空掛戶」?
    國慶在家,刷微博刷到一條「空掛戶」的新聞,同時也在跟我爸在聊天,聊到了大舅買二手房的事情。我打趣說,新聞說有人買了套二手房,業主不知道房子竟然有13個「空掛戶」,有的人還無法落戶,大舅該不會這麼倒黴遇到這糟心事吧?老爸一臉茫然,表示不理解。
  • 「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
    問師:「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慧律法師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主要就是說──所有的色法,比如,這是一張桌子,看起來有這個色相,可是如果你冷靜看一下:第一,所有的桌子都是顆粒微塵所構成的,所以,「色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說:雖然它是色法,看起來有這個色相,但是,你把它用智慧透視起來,這個是無常法,是生滅法,是因緣法,它不是實在的,不是永恆的,這個色法當體就是空,沒有永遠的自體性
  • 「色即是空」什麼意思?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
    《心經》上有這樣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些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會從一些出家人口中聽到「色即是空」,很多人其實都誤解了這句話,尤其是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這句話與「美色」沒有任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