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戰國時期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由於年代久遠,並未有著作流傳於世上。學說觀點散見於《孟子》、《莊子》、《史記》等著作中。生活的年代是孟子之前,孟子說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則歸墨」,可見楊朱思想的流行。
《呂氏春秋》認為「陽生貴己」,孟子說他:「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不利天下也」。後世認為楊朱有貴己思想,即處此戰國亂世中,自己一般不會傷害自己,然社會打亂時其他人其他事情很容易傷害自我。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躲避。說文雅一點,就是隱居。
這一點在莊子思想中多有體現。比如,莊子曾和惠子辯論有用還是無用,充分展現了莊子貴己的思想,那就是自己的這種有用,是自己為自己之用,不能夠為他人所用。
楊朱,還有貴生之說。認為我們要好好的對待自己的生命。《呂氏春秋》認為:「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主張耳目鼻口等"四官"之欲,"利於生者則為","害於生則止";亦即"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這時楊朱思想的發揮,楊朱認為,尊重生命需要節慾,這樣才能長久的享受欲望。需要注意的是,節慾不是無欲。
莊子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的發揮,認為楊朱的思想層次還不夠高,他認為人無論如何躲避,生命總會終結,也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如追求「至人」的生活,達到「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的水平。
非常可惜的是,由於莊子有著作傳世,也由於文筆優美,後人更多記住了莊子,楊朱其人和他的思想,都被莊子掩蓋了,楊朱也很少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