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四書:《老子》《莊子》《淮南子》和《列子》

2021-01-08 騰訊網

老子

《老子》也稱為《道德經》,其作者老子的傳記見於《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可惜只有四百餘字,措辭又頗多存疑之意。

據說他姓李名耳,諡聃;「老子」大約乃是老先生的意思——在先秦諸子中,他的年輩最高,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關於「禮」的問題。

《老子》凡八十一章,五千言,歷來的闡釋研究非常多;上世紀七十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挖出了兩種帛書本的《老子》,引起巨大轟動,更推動有關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在《老子》注本中過去一般最重視玄學家王弼的那一種(有單行本;在樓宇烈編撰的《王弼集校釋》一書中也可以看到),現在比較流行陳鼓應的《老子註譯及評介》。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無」,是「自然」,或稱「道」,這是一種語言無法說清楚的本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從這裡產生出來,有生於無。他主張無為,不爭,返樸歸真,聽其自然。

老子之所謂「道」,有時也用來指規律。

「反者道之動。」(第四十章)

事物的運動總是向對立面轉化,據此就有了許多辯證法的命題。

如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禍福相倚(第五十八章)、柔弱勝剛強(第三十六章)、上善若水(第八章)、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第三十八章)、物壯則老(第五十五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第六十章)等等。

老子強調決不能違背規律而強作妄為,那無非是自找麻煩。他認為最好的狀態是像嬰兒那樣,毫無心機,非常自然,然而具有無限的發展前景。

為了同當時貧富不均上下對立的現實對峙,老子主張回到小國寡民的上古時代去,過一種雖然貧窮然而平等的生活。這個想法可以理解,但實際上不可能做到。

《老子》中多用短短的格言式警句,詮釋的空間很大,很難定於一尊,而它的魅力也正在於此。

莊子

《莊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的內篇七篇出於莊周本人,其他(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則是這一學派之後學的文章,也可能混入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篇章。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一方面互相鬥爭,一方面互相滲透,各派內部也有分化和發展。最著名的注釋本為魏晉時代的向秀、郭象注;比較晚出而詳細的注本有清朝人郭慶藩《莊子集釋》和王先謙《莊子集解》等等。

今人曹礎基的《莊子淺注》、陳鼓應的《莊子今注今譯》等作為讀本更為合適。

莊子名周(約前369~前286),戰國時宋之蒙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略晚於孟子。曾任漆園吏,身份在戰國諸子中為最低,生平亦略見於《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莊子的思想主要是本體論、循環論和不可知論。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人生態度則是所謂「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與儒家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可以說正好相反。

莊子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批判是無比深刻的,他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則極大地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至今仍在發揮作用。返璞歸真,精神獨立是莊子思想中的精華,其集中的表現在於《逍遙遊》《馬蹄》等篇。

列於《莊子》首篇的《逍遙遊》集中體現了莊子的基本思想,但究竟什麼樣子才算是「逍遙遊」,他並沒有詳細的說明,只是寫了一組寓言,又提到「遊無窮」「無待」「無己」「無功」「無名」,要達到這五無境界就得「不物於物」,不去追求具體欲望的滿足,而保持精神上的滿足亦即「至足」。

「逍遙遊」不僅必須破除外在條件的束縛,也要破除自我身心的束縛,追求高雅脫俗無拘無束的生活情趣,實現徹底的超越。

在先秦諸子中庄子最像一個藝術家。《莊子》的文學成就也最高,這表現在:

其一,高妙的寓言藝術

莊子「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所以「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雜篇中有《寓言》篇,說「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或謂應作十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莊子之所謂「寓言」指自己不直接說話而假託別人的話,其中也包括今天意義上的寓言故事;「重言」是指莊重之言,即直接論述本意者;「卮言」則是所謂支離無首尾之言,也就是穿插於寓言與重言之間的那些話。

這三者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寓言。在《莊子》以前,著作中寓言的分量比較小,無非藉以明理,即使刪去也無大礙;《莊子》卻以寓言為文章的主體,所以絕對不可刪。

過去的寓言往往借用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莊子的寓言基本上乃是自己創造的。過去的寓言一般比較實在,而《莊子》的寓言充滿浪漫的氣息。過去的寓言只有故事的梗概,《莊子》的寓言則有人物,有動作,有言論,有肖像描寫,甚至頗近於小說,文學性很強,《盜蹠》《秋水》《說劍》為其中尤為著名者。

莊子寓言中有不少著名的形象,例如怒飛的大鵬(《逍遙遊》)、庖丁解牛(《養生主》)、佝僂承蜩(《達生》)、莊子彈鵲(《山木》,表明逐利忘形必有後患)、眾史畫圖(《田子方》,坦率者真,裝腔者假)、能以假象示人的壺子(《應帝王》),如此等等,無不引人入勝。

佝僂承蜩

其二,想像豐富,結構靈活

「以悠謬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犄見之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天下》篇)

這是很好的自評。

莊子的文章往往憑空虛設,海闊天空,放縱自由,詼諧怪異,有一種變形的美。例如大鵬展翅高飛,北海虛懷若谷,盜蹠聲色俱厲,莊周化為蝴蝶等等。作者並不按生活本來的面目去寫,設象離奇而誇張,從而強烈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莊子的行文放得開,收得攏,首尾無俗套,轉接無痕跡,文思跳躍,開闔無端,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其三,文字富於抒情意味

講起本派的人物態度親切,滿腔熱情;而指斥統治者或批評其他學派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大樹、遊魚、蝴蝶、漁父、野馬、海鱉等等都可以表達他的性格。《馬蹄》《胠篋》等篇可以視為抒情雜文。

魯迅先生說,莊子的文章「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莊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兩千年,不得意的士人憤世嫉俗,不與統治者合作,悲觀消極,自解自嘲,自得其樂,往往來自莊子的思想營養。

淮南子

《淮南子》原名《淮南鴻烈》,今存二十一篇,算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的著作,實際動手寫的大約乃是他的一批門客,最早為《淮南子》作注的高誘曾經提到其中的蘇飛、李尚等八人。

西漢初年尚存戰國遺風,大人物喜歡養士,養一批遊民知識分子為他做事,包括著書立說、擴大影響。

漢初面臨的大問題是在經歷了多年戰亂以後,亟待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恢復元氣,所以老子的道家思想很合於時宜,而又同傳說中無為而治天下的黃帝結合起來,統稱「黃老」,其要旨在於「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史記·曹參世家》)。

《淮南子》固然也大講「道」、「自然」、「無為」等等,但這裡又很有些發展變化,書中也講應注重人事,講「世異則事變,時移則俗易」,所以應「隨時而舉事」(《齊俗訓》),大有進化的意思,與老莊的消極頗有不同;但在理論上仍然堅持清靜無欲、性與道合,同老子的思想一脈相承。

其中有云:

所謂真人者,性合於道也。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處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不識其外,明白太素,無為復樸,以遊於天地之樊。茫然仿佯於塵垢之外,而逍遙於無事之業,浩浩蕩蕩乎,機械知巧弗載於心,是故死生亦大矣,而不為變。(《淮南子·精神訓》)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而後動,性之害也,物至而神應,知之動也。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誘於外,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淮南子·原道訓》)

《淮南子》一書內容龐雜,胡適特別看中比較積極的一面,評價很高,說是:「《淮南子》的哲學,不但是道家最好的代表,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大結束……真可算是周秦諸子以後第一家最有精彩的哲學。其中所說無為的真義,進化的道理,變法的精神,都極有價值。只可惜淮南王被誅之後,他手下的學者都遭殺戮,這種極有價值的哲學,遂成了叛徒哲學派,倒讓那個『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董仲舒做了哲學的正宗。」

《淮南子》有多種注本,比較重要的出於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中華書局1997年版)和何寧(《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版)兩位學者之手,內容很豐富,篇幅也都比較大。

列子

《列子》一書的署名作者是列禦寇,莊子曾多次提到過他,說是其人「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莊子·逍遙遊》);《漢書·藝文志》著錄了《列子》八篇,但此書後來失傳了,直到東晉才突然由張湛提供出來,他還為該書撰寫了注釋。

由於來歷可疑,一般認為這一流傳至今的《列子》文本乃是偽作,作偽者很可能就是這位張湛,或者是比他略早一點的人,總歸應在汲冢竹書被發現(鹹寧五年,279)之後,因為《列子》第三卷《周穆王篇》十分明顯地從汲冢竹書本《穆天子傳》中多所取材,作偽者應當了解出土未久的《穆天子傳》。

《列子》書中又有些佛教生死輪迴的思想。

清儒錢大昕云:

《列子·天瑞篇》:林類曰:『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列子》書晉時始行,恐即晉人依託。(《十駕齋養新錄》卷八《釋氏輪迴之說》)

此說單刀直入,最為通達可取。或者不妨籠統一點說,作偽者當是晉人。

當然,傳世本《列子》中大約也將一些晉人尚可看到的原本《列子》之殘存片段整合了進來,有些地方頗近於雜湊;先後參與重新編撰作偽者當不止一二人,所以書中思想頗為駁雜。

張湛(字處度)是東晉中期人,孝武帝時任中書侍郎、光祿勳,曾經注釋過《莊子》和《文子》,又通醫學,撰有《養生要集》《延年秘錄》等。《晉書》無傳,但在《範甯傳》中提到過他。其人應是雜湊之偽書《列子》的最後完成者。

杞人憂天

《列子》一書對中國人思想影響甚大,與文學關係亦復不淺;讀《列子》一書,過去用得多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世界書局的《諸子集成》本(後有上海書店、中華書局的影印本);新的有楊伯峻撰寫的《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

集中地顯示《列子》書中新思想的是卷六的《力命》篇和卷七《楊朱》篇。

「力命」中的「力」指人的努力,「命」指天命,亦即「必然之期,素定之分」(張湛注)。

《力命》篇開頭一段安排「力」與「命」雙方進行辯論,最後「命」勝出——這很像是一場清談。

下文列舉若干故事,反覆論證命運是前定的,無論人們如何努力,結局早已由「命」前定了:「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今昏昏昧昧,紛紛若若,隨所為,隨所不為,日去日來,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

「死生自命也,貧窮自時也。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貧窮者,不知時者也。當死不懼,在窮不戚,安命知時也。」人的種種努力,總是不能改變他的命運。

進而言之,不僅結局是命中前定的,就是過程中的種種努力,也是命中注定的。因此唯一正確的態度是認這個命,心平氣和地接受最後的結局,包括貧窮與死亡。知命安時之人就是得道的高人。

中國先前的古人也講「命」,但認為通過努力可以改變它,例如行善積德,就可以爭取好的結局。

其潛在的前提是自有神靈關注人的表現,並據此給予適當的對待,可知這種「命」具有某種宗教和道德的意義。

曹魏明帝時代的李康(字蕭遠)作《運命論》(《文選》卷五十三),雖然也講「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但又強調「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前監(鑑)不遠,覆車繼軌。然而志士仁人,猶蹈之而不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將以遂志成名也……道之將廢也,命之將賤也,豈獨君子恥之而弗為乎?蓋亦知為之而弗得矣」。

雖然註定不能成功,而仁人志士仍然奮鬥不息,盡其在我而不完全認命,態度比較積極;而《列子》之所謂「命」乃是自然的法則,完全不因人的意志和努力而有絲毫改變,遂主張無所作為,委運任命,這就是消極的了。

人生中充滿了無法預料的偶然性,將難以解釋的偶然性以及一切合力運作之結局稱之為「命」,並提倡安於這個命,確實是一種足以安慰自己、取得心理平衡的人生態度;晉代作家中戴逵、陶淵明等均在作品中大講這種命定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時至今日,這一類思想和提法仍然很流行。

列子學射

楊朱其人本是先秦思想家,主張「為我」。

《淮南子·氾論訓》云:

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楊子之所謂「為我」指的是清靜無為,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去為別人活著;而《列子》書中的《楊朱》篇所講的意見,則是贊成恣意縱慾,尋求物質享受,與歷史上的楊朱大異其趣,反映的乃是晉朝人的流行意見。

在天下紛亂多年之後,西晉達成了一度短暫的和平安定,世族享有大量特權,於是追求當下享樂的奢侈之風大盛。

《楊朱》篇寫道:

太古之人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故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當身之娛非所去也,故不為名所勸;死後之名非所取也,故不為刑所及。名譽先後,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腐臭、消滅,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兇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且趣當生,奚遑死後!

晏平仲問養生於管夷吾,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遏。」晏平仲曰:「其目奈何?」夷吾曰:「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

(晏)平仲曰:「既死,豈在我哉?焚之亦可,沈(沉)之亦可,瘞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棄之溝壑亦可,袞衣繡裳而納諸石槨亦可,唯所遇焉。」

這裡的立論以死為本位,所有的人,不管生前是什麼人,死後都成為同樣的腐骨;人生十分短暫,應當肆意享受,死後的事情大可一概不問,隨遇而安。

這就是說,活著就要好好活著,儘量享受生活;死了就一切結束,根本不必去管它——這樣的思想過去雖然也曾有過,但遠沒有《列子》講得如此系統、透徹,富於理論性。

晉朝人講究享受,謝絕崇高,專重當下,非常現實,而皆謂之「自然」。

此種人生哲學與儒家提倡的「聞道」「行道」「知其不可為之」「未知生,焉知死」等原則大異其趣,同老莊也很不一樣,而影響於後來者甚大,不少晉代作家受此種思想的浸潤很深,其餘波至今未嘗衰歇。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網絡,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道教的「四大真人」和《四子真經》|道家|莊子|亢倉子|南華真經...
    南華真人——莊子   莊子,即南華真人。《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它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唐代的成玄英、孫思邈、李含光,宋代的 陳景元、褚秀,都曾注釋過《南華真經》,這些注本,現存於明代《正統道藏》中。《莊子》思想繼承了老子關於「道」的學說,對道教的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道家人物除了老莊,就屬列子,出自《列子》的三個成語,真智慧!
    提到道家,我們首先會想到老子和莊子,老莊是道家學派的扛把子,可是還有一位道家人物列子。列子,又名列禦寇,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列子之,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列子》又名《衝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
  • 《列子》是誰?
    為什麼要整理列子的經典?因為列子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先秦道家創始於老子,發展於列子,而大成於莊子。著有《列子》,其學說本於黃帝老子,歸同於老子、莊子。 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
  • 戰國前期思想家和文學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或「圉寇」,後世尊稱列子。生活在東周威烈王(前425—前402)時期,鄭國圃田(古城在今中牟縣白沙鎮西古城村與蘆醫廟鄉蔣衝村之間)人,戰國前期思想家和寓言文學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 「道學」涵括道家與道教
    至於道家學派對自身歷史的陳述則更早,像《莊子》、《列子》都推崇伏羲氏、黃帝軒轅氏。肇端期通過稽考眾多歷史文獻,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種看法:道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孕育、發展而逐步完善起來。根據《莊子》、《列子》以及秦漢以來大量道家文獻的敘述,道家孕育期當遠溯於混沌「食母」的神話年代。
  • 深度|列子御風,大道無形。從列子思想剖析道家為何熱衷「飛行」
    列子是先秦諸子中道家的關鍵人物,出生時間介於老莊之間,承上啟下,對道家思想的發展和推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列子最被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書中幾十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和"御風而行"的傳說。而"御風而行"由於賦予了列子更多的傳奇性,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儼然成了列子最顯著的標籤。
  • 老子和莊子,青牛與蝴蝶
    主題:莊子與老子分享者:呂波 分享地點:【呂波國學】微信群 分享時間: 2016-12-16 13:57@所有人 北京冬日下午,陽光正好,時間仿佛閃爍著熠熠光輝的金色蟬翼前段時間,有人在微信公眾號留言問我,莊子和老子有什麼異同。當時我留言說,我會專門就此做一個分享。嗯,是啊!莊子和老子,道家兩座不可逾越的巔峰。當時許下這個分享的願以後,對於老子和莊子,我的第一反應是兩個非常具象的東西。也許這兩個東西,正好代表了老子和莊子:老子和莊子,青牛與蝴蝶青牛與蝴蝶。
  • 《列子》這本神書,講的是什麼?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思想史和道家文化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一本非常偉大的先秦典籍。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研究者認為《列子》是魏晉時期(220-420年)所做,並非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在我看來,500年左右的歷史差,並不能抹殺《列子》一書的價值和重要意義,因此,這些研究者將《列子》說成「偽書」是不可取的。
  • 《莊子·人間世》老子和莊子,對於「有」和「無」的精彩論述
    接下來,我們分享莊子「人間世」這篇內容的第二個重點:莊子對「有用」和「無用」的精彩論述。01在道家思想中,除了「道」字以外,最重要的什麼字?答案是「無」字,為什麼?在道家思想創始人老子的《道德經》中,「無」字出現了近100次,要知道老子的《道德經》一共才5000多字,「無」字就出現了近100次,可想而知,在道家思想中「無」字的重要地位。
  • 道家如何對待感情與理性?聽聽老子莊子的看法
    (二)《莊子》一書中有許多地方涉及到了生死之問。例如《莊子養生主》一篇中講述了老子過世的故事——老子死後,他的朋友秦失前來弔唁,看到其他來的人都十分壓抑,就反駁他們說「適去,夫子順也。」認為老子去世是順應天命的,順勢,就不應該過分挽留與悲痛。
  • 《淮南子》「太上之道」詮義
    胡適稱漢代道家巨著《淮南子》為「絕代奇書」,而《原道》則是這部奇書「二十一篇」裡最具道家「道」論「奇」彩的一篇。淮南王劉安與「淮南學派」正是在《原道》中,全面繼承、揚棄、會通和熔鑄先秦老子、莊子、黃老之學的「道」論思想,出於大一統漢王朝長治久安的理想訴求,重新闡釋與貢獻一種更為宏闊深遠、具備經世致用色彩的漢代新「道」論。《原道》中關於「太上之道」的哲學思辨、闡論,對此有著充分的理論反映,能較為精要而顯明地體現出《淮南子》一書「道」論的要旨、特點、價值和意義。
  • 老子莊子思想中的心理學光芒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1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後期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做過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老子學識淵博,據說孔子曾問禮於老子,並向他請教過很多問題。
  • 當代《淮南子》研究代表人物陳廣忠教授撰文盛讚安徽大學
    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是當代《淮南子》研究大家。1949年,陳廣忠生於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陸塘村。出身農村貧苦人家的他,從小熱愛學習。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以後,1974到1978年,在淮南人民廣播電臺任記者和編輯。
  • 道家和道教到底是不是一回事?都有哪些區別呢?
    道家——哲學派道家創始人是老子,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先秦的老莊道家,秦漢黃老道家。道家講究的是什麼,修身養息、無為而治,結果才有了「文景之治」,為將來漢武帝打匈奴、穩定邊疆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道教是以道家思想為基礎,尊奉道家創始人老子為道教祖師,奉《道德經》和《莊子》為道教典籍。二者的區別有什麼?
  • 莊子與老子最大的差別在哪裡?為什麼讀完《老子》最好再讀讀《莊子》?
    傅老師再次強調,莊子不僅很好地傳承了老子自本自根的「道」的概念,而且很生動地把它應用於個人的修行。老子關注的是統治者要悟道,而莊子關注的是個人(一般人)要悟道。正如傅老師指出的,雖然群體不可能圓滿,但是個人可以追求圓滿。所謂的圓滿,就是悟道。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道家哲學 | 中國哲學史筆記 導言 提到莊子,時下火爆的手遊《王者榮耀》中也有一位遊戲人物——莊周,是一個騎在魚鯤上的男子。 老子之後,道家思想大體沿兩個方向展開:一是以個人生命為中心,關切的是自我、自由與本真(楊朱、莊周);一是以社會政治為中心,最終落實到為君人南面之術(稷下學派)。
  • 圃田澤隱居四十年 「御風而行」的本事列子是如何練成的?
    其實道家倡導隱士精神,道行越高者,境界越高,越容易過普通人生活。《道德經》說「上善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講的也是這種境界。列子修為,已到了40年不讓名利沾身的地步。他所著《列子》一書,是先秦道家學派重要著作,上承老子,下啟莊子,對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文學史的發展,有重要影響。關於《列子》一書是否魏晉人所作偽書,古今學者歧見紛紜。
  • 道家說的道是什麼?
    由於對「道」的理解不同,到戰國中期,道家內部開始發生分化,形成老莊學和黃老學兩大不同派別。前者的思想以《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後者的思想以《管子》中的《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內業》四篇,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經法》《原》《稱》《十六經》四篇,以及《淮南子》為代表。 道家哲學影響到整個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
  • 《列子》:既然人固有一死,為什麼我們還要拼命地活著?
    在先秦子書裡,《列子》是爭議比較大的一部,他的作者一直是個謎。《漢書·藝文志》記載先秦時有一本《列子》,作者是列圄寇,生活年代比莊周還早。明朝人宋濂則在《諸子辯》中提出質疑,認為《列子》可能是魏晉時期的偽書。無論《列子》的成書年代在何時,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它的思想價值都不容輕視。
  • 道家經典名言賞析
    道家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閃耀著先哲們無窮的智慧光芒,今天末學精選十條道家名言,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聖賢帶給我們的人生智慧。一,災人者,人必反災之。——《莊子.人間世》坑害別人、坑害社會的人,早晚會受到懲罰,最終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