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李慶琦
□冬夏
1891年,廣州萬木草堂。康有為正在授徒講學。
康有為「力倡西學」,身為大學者,講學過程中,卻將「老古董」列子帶入近代哲學視野,對弟子們多次批講《列子》。他說:「《列子》一書甚精。」
近代哲學家中,康有為對《列子》的解讀和闡發,是最全面最深入的。《列子》八篇,他講過七篇,很多句子,他反覆詮釋,深入解讀。
康有為眼中,列子思想的豐富性、身份的複雜性相映成趣。他將列子引入近代視野,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展開,視角多元,細緻入微。
先秦諸子中,列子很神秘。列子本尊,學者曾有「真人和傳說中人」之辯,《列子》一書,學者曾有「真作」「偽作」之爭。圍繞列子和《列子》,後世學者,一直興趣盎然。從康有為對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且讓我們來到列子故鄉鄭州圃田,看能否尋到一個「御風而行」的列子吧——
◎圃田澤隱居四十年
列子,名禦寇,戰國初期鄭國人,隱居於鄭圃(今鄭州市圃田鄉)。他有脫俗的心境,《列子·天瑞第一》第一句話就是:「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國君、卿大夫視之,猶眾庶也。」有人以此判斷列子懷才不遇,或認為鄭國國君不識人。其實道家倡導隱士精神,道行越高者,境界越高,越容易過普通人生活。《道德經》說「上善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講的也是這種境界。
列子修為,已到了40年不讓名利沾身的地步。他所著《列子》一書,是先秦道家學派重要著作,上承老子,下啟莊子,對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文學史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關於《列子》一書是否魏晉人所作偽書,古今學者歧見紛紜。
當代比較公認的學界看法是,《列子》一書,是列子及弟子們的學派著作彙編,幾經劫難。西漢成帝求遺書於天下時,文學家劉向奉命「校理群書」,編成《列子》八篇;東晉學者張湛對《列子》注釋,有《列子注》存世。其後,列子之說廣泛流傳。
遠古江河橫流成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十藪」(古代十大湖泊),圃田澤是其中之一。
史料載,古時圃田澤高低相間,叢林茂盛,水草豐美,湖水泱泱。「大到東西四十餘裡,南北二百裡許。」《列子故裡話列子》一書稱。
東周時,圃田澤被闢為皇家苑囿,周穆王、周宣王常在此狩獵。漢朝時,漢武帝劉徹又在此興建園林。
當下,這個著名大湖已消失。但圃田還在。相傳這裡是列子的老家,有多處和列子相關的遺蹟。
村中建有列子祠,始建年代不詳,歷代有興廢。擇其重要關節點述說一二。
1007年,宋真宗來此親謁列子祠,加封列子為「衝虛至德真人」,封其書為「衝虛至德真經」。其時祠貌顯赫,人們入祠必換鞋以示恭敬。
50年後,宋代「狀元」、文豪宋庠來到此地,所見不復當年盛景。他寫《過列子觀》:「兩作朱轓守,重登羽客宮。故墟牆舍壞,塵案酎杯空。款戶殊無屨,乘衣尚有風。軒遊曾駐蹕,高意掩崆峒。」此時,列子祠牆垣殘破,几案蒙塵,室外無可替換的淨鞋,室內無可祭奠的美酒。距宋真宗親謁列子祠,不過才過去50年,它就破敗悽涼到這樣了。
1580年,明萬曆朝監察御史蘇民巡視河南,路經圃田,見列子祠破敗不堪,即命鄭州地方官重建,還留下一通碑記。
1964年,列子祠被拆,原址被圃田小學佔用。「2006年以後,由圃田鄉圃田村村民集資,在原址東側新建了列子祠,還新建了列子碑林。」龍源列子文化發展中心理事會會長張金貴說。
頂著炎炎烈日,我們來到圃田村。村北,有個熱鬧集市,邊上,就是重建的列子祠。
穿過列子祠朱漆大門,迎面是道屏風牆,上繪「衝虛至德真人」畫像。轉過屏風,向北走,是八卦御風臺。
八卦御風臺再向北,來到二進院中,院落北側是列子殿。殿上供奉列子像,殿側有三通古碑,其中就有明代蘇民重建碑。
列子碑林有124通石碑,包括歷代詩人和當代多位學者的題詠,等等。碑林最深處,建了列子衣冠冢。
相關資料記載:圃田村東南1公裡處,即現在的大孫莊村,另有一座小型墓冢及墓碑,相傳為列子墓。墓冢前有潮河,後有丘陵,四周棗林叢叢。年深日久,低矮墓冢早已被荒草掩蓋。
大孫莊村西北,有一處仿古小院落,院內,就是近年重修的列子墓。
三天裡連去兩次,都吃了閉門羹。「列子祠和列子碑林,歸圃田鄉圃田村管。那座墓,不歸圃田村管。」張金貴解釋。
在圃田村、大孫莊村及鄰近村落,當地人親切地喊列子為「老列爺、列子爺、列爺爺」,流傳著幾十個列子傳說,包括列子釣魚、列子打短工、列子看小孩、列子牧羊、列子行醫、列子智鬥豪紳、列子下凡鑄鐵鐘,等等,很接地氣。老百姓心目中的列子,就是個善良智慧、誠心待人、同情弱者的普通老人。
2011年,「列子傳說」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御風而行有故事
列子最經典的形象,是「御風而行」。「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蘇東坡曾化用「列子御風」。
圃田村新列子祠內,建有八卦御風臺,上立列子御風像。列子眉目祥和,微帶笑意,著寬袍大袖,長髯和衣袂呈獵獵飄拂狀,有強烈動感。
相傳列子可御之風為「離合風」。春初,他御風所到之處,萬物甦醒。圃田的麻黃草,綠得特別早,古人稱為「圃田春草」,為古代「鄭州八景」之一。立冬之時,列子御風又歸於「風穴」,天地間萬木凋零。
列子「御風而行」的故事,最早出自莊子《逍遙遊》:「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返)。」意為列子乘風漫遊,美妙極了,半月才返回來。
這本事,咋練成的?《列子·皇帝》篇中,講述了列子拜師學藝、體道修悟最終成就「御風而行」的故事。
原文很長,節選幾句:「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幹殼。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大意是說,修行數年後,列子已經可以「六根」互用,到達心凝神聚的境界,身體好像不存在了,人就像樹葉一樣,被風捲起,任意東西,不知是我乘風,還是風乘我?
事實上,當一個人做喜愛的工作,進入忘我之境時,就是心神相融了。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說自己畫《列子說》時,「紙、筆、我融為一體,在這其中沒有紙、沒有筆、沒有我」。
除了「御風而行」這一經典浪漫意象,讀《列子》,還讓人驚嘆,它的海天之思,它太平洋一樣浩瀚的視域。
《列子·湯問》記載:「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裡,有大壑焉……」這個壯闊奇幻的故事,講的是大壑之中,龍伯巨人不用幾步就可遊遍相隔數十萬裡的五座仙山,他心血來潮時,還釣了馱仙山的巨鰲,致使兩座仙山流失於北極,沉沒於深海,以致他觸怒天帝,遭受了懲罰。
「這個奇幻故事,反映了列子學派對太平洋的宏大、遼闊和神秘所產生的沉思遐想。」中南民族大學教授羅漫撰文稱。
列子早於莊子,《列子·湯問》的出現,影響了莊子的海天視域,《莊子·天地篇》也描述了一個類似的大壑。
《列子·湯問》中,還有「終發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裡,其長稱焉,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翼若垂天之雲,世豈知有此物哉?」
這段文字,直接成為莊子《逍遙遊》的母本,後者窮盡海天之思,天風海浪,鯤化為鵬,怒飛萬裡,強烈海腥味衝出紙面,撲面而來。
《列子》中,還有篇小寓言「海上鷗鳥」,大意是海邊有愛鳥者,常有上百隻鷗鳥飛來和他嬉戲。其父說,海鷗都愛和你玩,你抓一隻讓我玩玩。第二天,他到海邊,所有的海鷗都飛著不肯落下。這一篇,小小展示了一下列子奇妙的海天之思。
「列莊學派在肆力拓展智慧空間、思維空間之時,特別把目光投向『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裡』的廣闊水域,那裡有其廣數千裡的大鯤魚,有五大仙山,頭頂仙山的巨型鰲魚,有龍伯巨人,其宏廣的空間,驚天的偉力與險象,沒有太平洋,如何能夠產生?由高山而大海,由大海而天穹,正表明精神視野中宏觀層次的逐級遞進。」羅漫認為。
◎活在當下,追尋自我
《列子》的內容,多為神話、傳說、寓言等,將「道」融匯於故事之中,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有深刻的哲學思想。《文心雕龍》稱其「氣偉而採奇」。錢鍾書《管錐篇》稱:「列子寓言之工於敘事,娓娓井井,有倫有序,自具一日之長……其手筆駕曹徐而超嵇陸,論文於建安、義熙之間,得不以斯人為巨擘哉?」
有人稱列子為「世界寓言之父」,他所寫的寓言故事比古希臘寓言早了近200年,在國際上有重要的影響力。
列子寓言,有許多為人們熟知,如愚公移山、疑鄰盜斧、杞人憂天、歧路亡羊、兩小兒辯日、朝三暮四、利令智昏、夸父逐日、餘音繞梁、高山流水,等等。
以「愚公移山」為例。張湛《列子注》之後,這個故事廣泛流傳,並脫離了原有語境,不再僅僅是一個哲學命題的註腳,而成為一個獨立故事,在文學、哲學、民間信仰中得到解讀。
列子的人生觀,建立在人類整體或個體都應該受到尊重、得到愛護的思想之上。《天瑞》篇「孔子遊於太山」段中說,「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學者張長法撰文稱:「這可以說是人本主義思想在戰國時代的產生和萌芽。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生命只有一次,應該倍加珍視。」
活在當下,追尋真正自我,是列子人生觀中的重要一點,也是極具現代意義的哲學思想。
英國著名漢學家葛瑞漢在《列子注·道的經典》中也有類似看法。他說,「道家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為私人生活服務的哲學……《列子》謹慎地維護道家關心私人生活的立場。」
列子說「且趣當生,奚遑死後」。體認當下,活在當下,隨時體會當下之好,才算真正懂得人生意義了。
列子講「恣意之所欲行」,是個性自由覺醒的表現。他說「去名者無憂」,反對以身殉名,人為物役,認為不要為了壽、名、位、貨(財物),把短暫生命搞得擾擾攘攘,不得休息。
「總之,《列子》率性而為、放逸所好的生存方式,體現了生命存在著生動個性,有正當需求,有不為外物累心的現世追求,包含了個性自由解放及對現實美好人生的渴望。」學者卞魯曉撰文。
道家的三個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列子、莊子,故裡都在河南。老子故裡在今河南鹿邑,莊子故裡在今河南商丘,列子故裡在今鄭州圃田。三地相距不遠。在地圖上把這三地連接起來,構成三角形。這個三角地區,處在淮河以北、今河南省北部偏東地區,屬於典型的中原文化地區。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曾記述他考察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疆土,他認為,當時所謂「中國」者,「獨晉、衛、齊、魯、宋、鄭、陳、許而已,通不過數十州,蓋於天下特五分之一耳。」這個三角地區,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
「這個地區處於天下之中,是東西南北文化的交匯點,也只有在這種有利於文化交流的地區,才可能產生以分析批判各地文化為基礎的道家文化。」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張松輝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