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思想,何止燒腦

2020-12-15 李秀筆記

《列子》是一本書,一本重要的先秦道家典籍,對此書的評價是,此書中蘊含大智慧。列子,是一個人,出生在老子、孔子之後,莊子之前。因此,《列子》一書中有關於孔子的記載;而《莊子》一書中,有關於列子的記載。列子,雖然是我國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但其提出的許多哲學思想仍然值得現代人深思。

列子:一個能御風飛翔的有趣的人

在《莊子》一書的逍遙遊篇中記載,列子其人是能夠御風而飛的。誠然,在現代人看來,這只是個神話傳說,列子也不過是個傳說中會飛的神仙。但列子無疑是文字歷史記載中極少能「飛」的人之一,承載了古人的浪漫與溫情。

我是在讀《莊子》一書後,才知道有列子這麼有趣的一個人,才知道有《列子》這麼有趣的一本書。《列子》中有許多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有我們熟知的,不熟的,也有我們自以為知道卻實際上只讀過一半的。

比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餘音繞梁、高山流水、杞人憂天等等。

列子這個人非常有趣,在老師壺子的教導下,通過幫老婆餵豬做飯而悟道,常年居住在鄭國,四十多年卻無人賞識,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樣。

有一年,鄭國發生饑荒,列子要去衛國。由此,學生們向列子請教時,列子才開始講述他所理解的哲學思想: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列子哲學: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這是列子理解的事物存在發展變化規律。

我認為,列子的這段生生化化的哲學思想可以用如下現代的語言來解釋:事物有生死變化,卻無法感知生死變化。雖然無法用肉眼看到事物的生死變化,其實事物一直在生死變化。

無論有形的事物、無形的事物都是這樣,比如生命、陰陽、四時均是如此。

在人生中,從出生開始或者說受胎開始,每一天、每一個時刻、每一個瞬間,都在生生不息的發展變化,這種發展變化就構成了生命本身。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向死而生,但受限於生命本身,卻無法感知這種變化,很多人直到生命盡頭,才感悟到這一點。

與上述觀點類似,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句將其歸為「道可道,非常道」,「非常」說明了事物的發展變化之理;而孔子的儒家學派將事物的這種發展變化歸結為一個字「易」,意思為變易,宇宙萬物沒有東西不在變動中;佛家理論中則將此稱之「無常」。

而這種變化本身,則是一種常態。《列子》講述的是這個道理,《道德經》如此,《莊子》亦然。《易經》將這個道理講述的更加淺顯易懂。佛家則將「無常」歸為三法印之一。佛法中的三法印分別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如果說生生不息的這種變化,是《列子》一書的精粹和本質,那麼其中的寓言故事就是對這種生生不息變化的詳盡解讀。下面就從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小兒辯日」開始分析。

小兒科的「兩小兒辯日」,不簡單

「兩小兒辯日」是現在收錄在小學課本裡的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孔子東遊時發生的一件事。如果不是仔細確認這個故事的來源,很多人會以為這個故事來自《論語》。其實,這個故事來自《列子》。

孔子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辯太陽距離遠近的問題。

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初升離得近,而中午時離得遠。」

原因在於,「太陽剛初升時像車蓋那麼大,到了中午,就像小盤子那麼大了,這不正是離人遠的看來小,而離人近的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得遠,而中午時離得近。」

原因則是:「太陽升起時又寒又冷,到中午像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離人近時熱而離人遠時涼嗎?」

最終孔子不能決。兩小兒笑:還以為你知識豐富呢!

「兩小兒辯日」這個故事,簡單嗎?非常不簡單。小兒的問題,淳樸自然、日常,卻並不簡單。太陽,每天東升西落,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了,但其中卻有大問題。

小孩子因為好奇心,渴望了解這個未知的世界,討論這個問題,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以小兒的問題對聖人孔子,這故事真是非常高明。

「兩小兒辯日」的深層內涵

現在查大量資料,有人仍然認為中午太陽近,還有人認為這個故事是列子在笑孔子。

我先說下結論,孔子不能決是對的。因為,無論是中午熱早上冷,還是太陽早上大中午小,這些事兒,和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近根本沒關係。

具體分析如下:

中學地理課上大家都學過,地球的四季交替與地球太陽距離無關。也就是說夏天不是因為太陽距離地球近,冬天並非太陽距離地球遠。具體舉例來說,地球圍繞太陽的軌道類似橢圓形,北半球的冬天時,地球在近日點,冬至時的地日距離甚至比夏至要近500萬公裡。地球直徑只有1.2萬公裡,與日地距離14960萬公裡相比幾乎微不足道。所以,中午和早上的日地距離差異可以忽略不計。四季交替是由於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引起的,也就是說與太陽光穿越大氣層的厚度相關。早上、中午這種太陽變化與四季交替類似,只與太陽光穿越大氣層的厚度相關,而與日地距離無關。「兩小兒辯日」,按照現代科學解讀:早上,太陽穿越的大氣層厚度大,中午,太陽穿越的大氣層厚度小。而早上太陽距離地球近還是中午距離地球近?因為地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無時無刻都在變動,距離的遠近還真說不準

書中更多有趣的哲學思辨

如果說「兩小兒辯日」是對天文學的哲學思辨,那麼「杞人憂天」寓言故事也是如此,並非一個笑話那麼簡單。有興趣的可以讀一下杞人憂天的全文,杞人憂天共有三個層次的哲學思辨,因為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接受程度,目前課本中收錄的只是第一個層次。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杞人憂天」這一成語時,使用的一般也是第一個層次。

愚公移山這則寓言也同樣出自《列子》,其中的思辨思想主要體現在愚公與智叟兩人之間,愚公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其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在心。

子貢倦學的故事,可能讀過的人比較少。其中的思辨思想也是有趣又深刻。子貢有陣子不想學習,於是向孔子告假想休息一段時間。孔子回覆說,人生沒得休息,除非進了墳墓,就可以休息了。子貢於是感嘆死亡太偉大了!這段對話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孔子作為老師,回復得妙,子貢作為學生體悟得妙。

孔子評價說:「賜!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也。」

從孔子與子貢的這段生死之辯上看,無疑孔子和子貢在生死的問題的上達成了一致,看透了生死。

子貢倦學的故事,講述的是人生的兩端生與死。而對於生與死之間的過程,周文王的老師鬻熊講述的更加明白,在鬻子看來,人從出生到衰老,沒有一天不在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人們卻無法察覺,直到衰老才明白。

綜述

由上述分析來看,《列子》一書講述道理的方法是非常高明的,採用的是寓言故事的方法,人們喜聞樂見又能深入理解。與我國廣為流傳的《道德經》、《易經》等經典圖書一樣蘊含著人生的大智慧和豐富的哲學思想,有趣且值得深入學習與借鑑。

相關焦點

  • 《列子》這本神書,講的是什麼?
    《列子》一書,乍一聽,可能很多人以為自己不熟悉,事實上它卻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本書。在這裡,我先舉個簡單的例子,降低一下陌生感。「愚公移山」、「兩小兒辯日」都是出自其中。怎麼樣,是不是很熟? 按照歷史記載,此書距今應該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內容主要是由戰國時期列子、及其弟子所著的相關作品組成。
  • 重讀《兩小兒辯日》有所思
    吾儕猶憶童稚時,嘗讀譯述《列子·湯問》篇兩小兒辯日之課文,原饒興趣。輒悠然神往,恍惚如見兩小兒坐草地上辯論,並思欲一知太陽晨午離地之距離究孰遠孰近,童稚識淺,無從解答。其《列子》原文曰: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謂汝多知乎?」  《列子》系晉人偽書,然此事漢人書中多樂道之,且設法解答之。
  • 清如許微課堂《兩小兒辯日》
    兩小兒辯鬥的太陽依然明亮  ——《兩小兒辯日》微課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歡迎你來到清如許微課堂。這節課謝老師跟大家分享的是部編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6課《兩小兒辯日》及《列子》一書中的「湯問篇」。請同學們打開課本78頁。朗讀課文。
  • 兩小兒辯日教案
    板書設計:  兩小兒辯日  一兒另一兒孔子  日始近日初遠  日中遠日中近不能決  (近大遠小)(遠熱近涼)  兩小兒辯日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的生字。誰能介紹一下《兩小兒辯日》的作者和出處?  生介紹列子和《列子·湯問》。  三、讀通課文,掌握斷句  ㈠生自讀課文  師:把書打開,我們先來試著讀一讀課文,爭取讀得正確流利,遇到難讀的地方就多讀幾遍。  ㈡生練讀課文,指一生讀課文。
  • 孔子很有學問,列子仍編出《兩小兒辯曰》的故事來低毀他的無知
    春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極力宣揚自己的學說觀點,而著書 講學反對與自己相驚的學派。孔子很有學問,列子仍編出《兩小兒 辯曰》的故事來低毀他的無知。列子編的故事很簡單,說兩個小孩在爭論太陽是在早晨離我們 人類近,還是中午。恰好孔子撞見了, 下車問緣故。兩個小孩子聽 說是學富五車、名揚天下的孔子,立即請孔子來當裁判。 第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晨離我們人類最近。理由是,用眼睛看, 早晨的太陽比中午的太陽大。
  • 《學弈》和《兩小兒辯日》,看資深教師詳細講解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14課《文言文二則》,兩則文言文分別是《學弈》和《兩小兒辯日》,這兩則文言文都很有趣,也都是通過一個小故事來闡明某個道理,深入淺出,很適合小學生學習,也引發人們的深思。《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題目是後人所加上去的。《列子》這本書是中國道家的典籍之一,相傳為戰國列禦寇所著,書中多為一些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的傳說。其中有一些為人熟知的寓言故事都出自在這本書中,比如有《紀昌學射》和《愚公移山》。
  • 朗讀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14課《文言文二則》/《學奕》《兩小兒辯日》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 兩小兒辯日
    下午下班,路遇兩小學生同向,約摸四五年級的,從培訓機構補完課,貪玩遲遲不歸。學生甲:日,今老師讓寫《兩小兒辯日》讀後感,這咋寫呀?我看見文言文就頭大!學生乙:傻B,網上隨便抄寫些,湊夠四百字就行,老師從來就不看內容,直接一個「閱」。學生甲:還真是的,我上次寫的作文第一頁空了很多空格,老師都沒看出來。
  • 圃田澤隱居四十年 「御風而行」的本事列子是如何練成的?
    康有為「力倡西學」,身為大學者,講學過程中,卻將「老古董」列子帶入近代哲學視野,對弟子們多次批講《列子》。他說:「《列子》一書甚精。」近代哲學家中,康有為對《列子》的解讀和闡發,是最全面最深入的。《列子》八篇,他講過七篇,很多句子,他反覆詮釋,深入解讀。康有為眼中,列子思想的豐富性、身份的複雜性相映成趣。
  • 《兩小兒辯日》課堂教學版
    (1)兩小兒辯鬥(       )  (2)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  (3)及其日中如探湯(       )(4)孔子不能決也 (       ) (5)孰為汝多>知乎  (       )(       )   3.從文中哪一句話可見兩小兒辯論內容的複雜性?
  • 兩小兒辯日·列禦寇
    《兩小兒辯日》裡的一個小孩說因為早晨太陽冷,中午的熱所以早上遠中午近 另外一個說早上的太陽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遠 而且事實的觀察的確如此,那麼如何解釋?到底又是怎麼回事?  初升的太陽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為早晨陽光進入大氣層折射角比較大,我們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陽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陽大很多。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為眼睛的錯覺。
  • 兩小兒辯日難倒孔子,如今好奇心為何鮮見?
    兩小兒辯日難倒孔子,如今好奇心為何鮮見?文:枯木在戰國典籍《列子·湯問》中,記載了一則趣事: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這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兩小兒辯日》,通過兩個兒童對太陽的不同觀感得出不同的結論,雖然放在當今可能有人會說幼稚。
  • 列子陵園「守陵人」:花光積蓄和舉債為列子「揚名」
    陳國勤說,列子和列子文化並未受到足夠重視。  列子,名禦寇,春秋末戰國初鄭國圃田人,先秦思想家,是繼老子之後的又一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先後著書20餘篇,寓言講道故事115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等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在大孫莊,村民都親切地稱呼列子為「老列爺」「列子爺」。
  • 陪孩子上網課,學《兩小兒辯日》,讀後感
    還是在家裡陪孩子上網課,今天學習了《兩小兒辯日》,我的讀後感如下。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學識淵博,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本課文中,面對兩個小孩爭論不休的問題:那就是太陽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什麼時候離我們遠的問題。孔子也無法判斷。在那個時候科學非常的落後,對天體了解的少之又少,對於這樣的問題根本沒有人可以回答。
  • 《列子》是誰?
    名寇,又名禦寇("列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 因此叫他列禦寇。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學者 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對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
  • 教師資格考試面試 六年級下冊 第14課 文言文二則:兩小兒辯日
    (2)能了解《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孩各自的觀點,並知道他們說明觀點的依據。教學建議: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再通過細讀重點句,引導學生藉助注釋理解課文內容,並幫助學生明白故事中蘊含的道理。最後在理清大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反覆朗讀,並熟讀成誦。
  • 小學課文《兩小兒辯日》中哪個小孩是正確的?老師也說錯了
    相信大家當年都學過人教版五年級的語文課文《兩小兒辯日》,或許我們小時候也像那兩個孩子一樣發出疑問,到底太陽早上距離我們近,還是中午距離我們近?一個小孩以"近大遠小"為依據,認為早上的太陽距離我們更近。另一個小孩則以"近熱遠涼"為依據,認為中午太陽距離我們更近。而孔子因為時代的局限性,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以致被小孩子恥笑——孰為汝多知乎?
  • 戰國前期思想家和文學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或「圉寇」,後世尊稱列子。生活在東周威烈王(前425—前402)時期,鄭國圃田(古城在今中牟縣白沙鎮西古城村與蘆醫廟鄉蔣衝村之間)人,戰國前期思想家和寓言文學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 安利6本燒腦哲理書籍!
    1.等一朵花開作者:林帝沅被封面吸引,一本小書,但金句不少。雲中誰寄錦書來?千金易得,知己難求。4.步履不停作者:是枝裕和電影大師是枝裕和的作品,平淡而質樸的家庭故事裡,蘊藏著無限的溫暖。一本回憶之書,這樣的親情故事總能喚醒大眾私人記憶,讓你沉浸其中。身邊最親的人,曾經的笑與淚、無奈與誤會、包容和苛刻,回頭一看,每個畫面都那麼清晰卻都再追不回。我們步履不停,我們且行且珍惜。
  • 兩小兒辯日,孰是孰非?今天為你揭秘
    我們曾經學過一篇課文叫《兩小兒辯日》,文中的內容講的是兩個小孩爭論太陽離我們的遠近。一個小孩認為早上的時候太陽離我們比較近,因為早上的太陽看起來比較大。而另一個小孩則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認為中午的時候太陽離我們比較近,因為中午的太陽很熱,所以就離得近。他們兩個的觀點究竟誰對誰錯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