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學過一篇課文叫《兩小兒辯日》,文中的內容講的是兩個小孩爭論太陽離我們的遠近。一個小孩認為早上的時候太陽離我們比較近,因為早上的太陽看起來比較大。而另一個小孩則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認為中午的時候太陽離我們比較近,因為中午的太陽很熱,所以就離得近。他們兩個的觀點究竟誰對誰錯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我們人類所處的宇宙環境。我們居住的地球赤道半徑6378km。在地表上空有2000km厚的大氣層,接近地球半徑的1/6,它包裹著我們的地球,從地表到高空大氣密度呈遞減狀態。而大氣層外則為真空環境。地球繞太陽自西往東轉。
太陽光主要來自太陽表面的黑體輻射,它的光譜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在770~390納米之間,可見光可以通過三稜鏡分解出紅、橙、黃、綠、青、藍、紫7種顏色,這是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光,並由此證明,太陽的白光是由各種色光組合而成。
在離我們1.5億公裡遠的太陽,它的直徑為139萬公裡,是地球直徑的109倍。由於太陽比較大,而且離我們比較遠,所以它的光線我們可以看做是平行地射向地球的。假如沒有大氣層的情況下,A1A2就是地球的晝夜分界線,向光面為白天,背光面為黑夜。但是我們的地表上空是充滿大氣的,所以太陽光遇到大氣層時,它的情況就變得複雜多了。
早晨,太陽光從O1點射進大氣層,它是由真空狀態進入大氣介質,此時太陽光便會像透過三稜鏡一樣發生折射,不過由於大氣層密度的不均勻,它的折射線是弧形彎曲的,而不是直線的。同樣地它會分解出紅、橙、黃、綠、青、藍、紫7種可見光。這七種顏色的折射率依次增大,所以它們有規律地排布在地表上。所謂折射率,就是入射角的正弦值與折射角的正弦值的比 。光線在大氣中除了折射外,還會產生散射現象。按照我們的慣性思維,我們可能會認為此時A1點天剛開始亮,而B1點是天黑的。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的,因為光線通過大氣的折射,此時的光線已傳到B1點,所以此時B1點天開始亮,而A1點天早就亮了。在這種情況下日出提前到來了。在天剛亮時,最先映入我們眼帘的是紅光,所以早上的太陽開起來是紅通通的,同時由於散射的原因,通常在太陽旁邊的天空也會被染成紅色。
在我們的視覺當中,我們會認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在早上我們第一眼看到的太陽其實不是真實的太陽,而是一種虛像。由於我們是從密度大的介質往密度小的介質看太陽的,所以此時看到的太陽會比它的實際尺寸大,高度比它實際高度高。
隨著太陽的升高,七種可見光間的角度慢慢變小,直至中午光線垂直於地面時,聚集成光束。此時的光線沒有了折射,只有散射。這時的太陽和天空的顏色就是七種可見光的混合顏色,看起來是白色耀眼的。中午時光線穿過大氣層的厚度為2000km,而早晨光線穿過大氣層的厚度則為5000km,兩者相差2.5倍。假設中午太陽的溫度為38℃,那麼早上的溫度理論上只有15℃,這就是為什麼中午的溫度比早上的溫度高很多的原因。
過了中午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的入射角會慢慢變傾斜,太陽光束又開始分解,七種可見光的角度慢慢變大,直至在B2點太陽將要落山的那一刻達到最大值。早上最先看到的是紅光,而傍晚最後消失的也是紅光。所以你此時看到的太陽和天空也是紅色的。只不過日落延遲了。
最後讓我們回到剛開始的話題,其實辯日的兩個小孩說得都對,只不過他們把問題各自片面化了。他們的描述只是太陽在地球上不同時刻的現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