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人權思想家:楊朱

2021-02-13 墨人鋼

楊朱:中國最早的人權思想家,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在戰國時期,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現象 」。 提倡「貴己」「為我」 「重生」 「人人不損一毫」,他主張每一個人都應當「為我」而活著,而且還要追求生存的舒適自在,在此基礎上他反對君主專制,反對特權,反對使用暴力侵奪他人財物。 表現了中國古代徹底的人權思想,提倡人人「不利天下」更是一種了不起的卓識。因為所有的專制者無不打著「利天下」的旗號,拿著利天下的救世方案欺世盜名,實行獨裁專制。漢武帝罷黜百家後,楊朱著作全失,中國的災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楊朱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當時楊朱的理論在各國之間廣為流傳,聲勢十分浩大。但是後來經歷了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之後,楊朱思想就漸漸淡出了人們了視線,到如今更是少見。關於楊朱你知道哪些故事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位偉大思想家的小故事吧。

在我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叫楊朱,他的思想在當時廣為流傳,能夠與之抗衡的只有墨家思想,儒家那時候還只是一個小門小派。但就是這麼厲害的一個學說,卻在後世被斷絕了生路,以至於如今越來越少的人知道楊朱學說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楊朱字子居,是我國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和哲學家。楊朱據說是魏國人,也有人說是秦國人。楊朱的思想主張是「貴己」 「重生」 「人人不損一毫」,他的學說是道家思想,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在當時流傳十分廣泛,但是在後期焚書坑儒之後就漸漸沒落了。


在戰國時期,有一種是會說法,叫做「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現象」,可以想像當時楊朱思想的恐怖流傳性。後世的莊周也對楊朱的思想十分贊同,繼承了他的思想,並加以發揚廣大。可惜在儒家的眼中,楊朱的學說並不可取,以至於在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之後,楊朱學說徹底失去了地位。


楊朱學說的出現要比墨家思想晚上一些。當時楊朱覺得墨家思想對於人的道德約束超越了人的極限,所以楊朱才提出了自己學說,來反駁墨子的思想。楊朱的思想偏向道家,所以後世也就把楊朱學說歸為道家之中。楊朱學說的核心思想就是貴己,但並不是自私自利。


對於楊朱學說的誤解,完全是斷章取義造成的,後世也有很多人不明所以,隨波逐流。楊朱認為人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生命,生雖然不易,但是死確實很簡單的事情。人的一生很短暫,要學會珍惜生命。人所做的一切都要以生存為前提,不要罔顧了性命。道德是是人性的附加之物,人性本就是澄澈的。


楊朱的思想經常被儒家學者誤解,甚至連孟子都誤解了楊朱的學說。楊朱的思想主要是強調了人主觀的重要性,是貴己,而不是自私自利,這兩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楊朱認為,人所做的一切都要以人的存在為貴,自己不去傷害別人,別人也不能來傷害自己。


楊朱還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在自己的身體的欲望之內享受到身邊的東西,而不能夠過多的貪得無厭,不能為外物所傷。儒家對楊朱思想有一些偏見,大概就是一直沒有好好去了解,所以一直對其十分不屑,也就導致了楊朱學說一直被排斥,也至於現在楊朱思想越來越少了


楊朱的學說中有一句十分有名的話,不過是被斷章取義出來的,那句話就是一毛不拔。如今這句話被人們拿來形容一個人非常的吝嗇。其實這句話並不是楊朱說的,它出自《孟子》,原句是這樣的:「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句話其實也是有典故的。


有一次,墨子的學生問楊朱說,如果拔一根你身上的汗毛就可以拯救天下,你願意嗎?楊朱回答說,天下人的問題絕不是一根汗毛可以解決的。那人又問,如果可以,你願意嗎?楊朱沉默不語。所以當時孟子就對楊朱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其實想想就可以明白,楊朱只是不想回答這種完全沒有意義的問題,在楊朱看來,這種問題實在是沒有意義。


楊朱之狗並不是說楊朱的狗,而是關於一個小故事。據說楊朱有一個弟弟叫楊布。有一天,楊布穿著白衣服出門,但是沒想到一出去就下雨了,無奈之下,楊布只要換上了黑衣服回家,但是沒想到回家的時候,家中的狗卻對著楊布大叫,還要咬他。楊布十分生氣,想要拿木棒打他。


這時候被楊朱看見了,楊朱說這並不是狗的錯,你出去的時候穿白的,回來變成了黑的,感到奇怪是很正常的事情,人不也經常犯這種錯誤。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自己變了,就不要怪別人對你的看法不一樣了。別人對你差別對待的時候,你要先考慮自己的問題。這個故事很適合用在朋友之間。


楊朱見梁王是一個故事。話說楊朱有一天去見了梁王,對梁王說治理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就好像在手掌中玩東西一樣。梁王不信,說楊朱一個妻子一個妾都管不好,菜園子裡的雜草都弄不乾淨,卻來告訴自己說治理天下是十分容易的事情,這是為什麼?


楊朱回答說,牧羊人可以把很多羊聚集在一起,讓一個小童去放羊,但是如果是堯牽著羊,舜趕羊,恐怕羊就不會動了。能翻江倒海的大魚是不會到支流去遊玩的,鴻鵠也不會在小池塘停歇,黃鐘大呂也不會給繁雜的舞蹈伴奏。這些都說明了做大事的人,是不會去做一些小事的.


在《韓非子》中,有一則關於楊朱的小故事。有一天,楊朱出遊到了宋國。在那裡進了一家旅店,旅店的老闆有兩個妾室,一個貌美如花,一個樣貌醜陋。但偏偏醜的妾的地位卻在美麗妾室之上,對此楊朱十分不解,就去找老闆,想詢問一下其中的原因。


沒想到老闆竟然說,漂亮的人自己覺得自己漂亮,但是他卻不覺得。醜的人覺得自己丑,但是他卻覺得好看。楊朱一聽,若有所思。其實這是一種在當今社會十分常見的事情。很多人因為自己的想法跟別人不同,就不敢說出來,從而導致了人云亦云。每個人的觀點都不一樣,沒必要非要要求自己跟別人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


楊朱泣歧是一個小典故。有一天,楊朱的鄰居家裡養的一隻羊跑了,十分著急,於是全家人都去找了,但是鄰居還覺得不夠,就跑到楊朱家中,希望他能派人一起尋找。楊朱卻說不過是丟了一隻羊,為什麼要有那麼多人去找呢?鄰居解釋說,外面有太多的岔路,怕人少找不到。


於是楊朱就叫了僕人一同去找。過了一會,鄰居回來了。楊朱問說找到了沒有,鄰居說沒有。楊朱十分吃驚,問說怎麼會沒找到。鄰居解釋說外面的岔路還有岔路,不知道到底是哪一條,於是就回來了。楊朱聽了十分感慨,露出了悲傷的神色。後來有一次,楊朱外出迷路了,想起了這個事情,便大哭了起來。其實這是楊朱在感嘆自己的人生也充滿了歧路,不知道應該往哪裡走。 


楊朱在當時沒有提出自己的幸福觀,如今所謂的楊朱的幸福觀其實是後人為楊朱總結的。楊朱的思想和道家很像,楊朱認為的貴己,其意也可以理解為如果一個人的身體上的各種欲望都能得到滿足的話,這個人可以說是幸福的。但這並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有前提的。


楊朱雖然認為自身才是一切的基礎,但是這是他認為人生活的意義就在於自身,而不是虛無縹緲的道德。楊朱認為的幸福觀就是心安理得的追求知足常樂還有長壽。這樣的思想如果流傳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多浮躁的人心了。享受的前提是不給他人造成危害,並非是一味地追求,而是心安理得。 


在《列子》中,有這樣一篇文章,被稱為是《列子·楊朱篇》,這篇文章又名叫做《達生》,是為數不多的記載楊朱的文章之一。在這篇文章中,楊朱將名和實分開來闡述,他認為名實是不一樣完全相符的兩種東西,兩者是存在很多差別的,甚至是一種偽裝。


楊朱在文章中舉了很多的例子來驗證社會上的種種的「實名貧,偽名富」的不公平的現象。楊朱認為,只有死亡的時候,世界上的高低貴賤才能完全消失,所謂的道德光環和枷鎖,都會化作白骨。楊朱提出自己的觀點,就是把握當下,不要做了名利的傀儡。


更多精彩內容請加本人微信:morengang13


相關焦點

  • 楊朱學派的人權思想
    楊朱字子居,魏國人,中國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楊朱主張「貴己」 、「重生」、 「人人不損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在戰國時期,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現象,可見其學說影響之大。個人主義楊朱的學說是個人主義,他在先秦時期佔有重要的地位,正因為他敢提出這個「為我」的觀念。他說:有生之最靈者,人也。
  • 那可是世界史上最早的「人權宣言」
    01楊子,姓楊,名朱,字子居,戰國初期魏國人(一說是秦國人),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道家學說奠基人,楊朱主張「貴己」、「重生輕物」、「人人不損一毫」的思想,"一毛不拔"就是出自他的思想。
  •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楊朱,真的是吝嗇鬼嗎?
    中國有一個千古流傳的成語,叫做「一毛不拔」,人們常用它來形容極度吝嗇和自私的人。不過,它原本其實是指戰國思想家楊朱的極端為我主義。《孟子·盡心上》中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僅僅是拔掉自己的一根毛髮,就可以利於天下,但即使這樣也不願意去做,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這也太自私了。
  • 楊朱這個人很有意思
    屬於楊朱的那些觀念,代表第一階段。《老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二階段。《莊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階段即最後階段。《老子》、《莊子》的大部分思想,是因為在《老子》裡也有代表第一、第三階段的思想,在《莊子》裡也有代表第一、第二階段的思想。
  • 我們要怎麼去理解楊朱 「一毛不拔」理論
    楊朱的思想學說是道家支流,在戰國時代非常盛行,孟子就這麼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楊朱的思想倡導貴己、為我的生命觀,主要重點在警醒人,人生苦短千萬珍惜生命,以極有限的人生追求虛無不實的名利情,只會戕害自我的身心,失去生命之樂。楊朱學說在戰國時代可說是顯學,當時,楊朱思想學說的背景是在與墨子的「兼愛」相抗衡,孟子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 楊朱,被莊子思想掩蓋的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楊朱,戰國時期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由於年代久遠,並未有著作流傳於世上。學說觀點散見於《孟子》、《莊子》、《史記》等著作中。生活的年代是孟子之前,孟子說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則歸墨」,可見楊朱思想的流行。
  • 論天賦人權
    關鍵字:自然權利  自由權  生命權  財產權 天賦人權學說最初的淵源是13~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作為文藝復興運動的主要思潮的人文主義,在反神學的鬥爭中發現了「人」,並要求以「人」為中心,把人作為一切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實際上,人文主義就是以個人為核心,以自由、平等為基點的人道主義。
  • 《一人之下》中的全性,除了無根生,楊朱和黑衣宰相又是何人?
    在《一人之下》中,全性是一個無惡不作、隨心所欲的異人組成的神秘機構,然而在整個全性當中,除了無根生之外,楊朱和黑衣宰相也是其中重要人物。那麼楊朱和黑衣宰相又是何人呢?他們為何對於全性如此重要呢!全性的思想取自於楊朱所創建的「楊朱學派」,主張「為我」提出全性保真,以及「貴生」、「全生」等。全性的人都尊楊朱為首,以楊朱以「貴己」、「重生」、「人人不損一毫」的思想為行動準則,主張自由、快活、不被世俗所約束。
  • 呂怡維:人權概念和人權思想的中國話語闡釋
    用源自中華文化、植根中國實踐的中國話語「講好中國人權故事」,闡釋「人權」、「人權思想」和「首要的基本人權」等人權學的基本理論問題,是我們在當前國內人權發展和國際人權事業中「守正創新」、擢升中國人權話語的說服力和感召力,以及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體系時,應當勇於面對和認真思考的問題。
  • 楊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通透的人不會一味遷就
    3、楊朱:通透的人,不會一味「遷就」 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曾說:「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楊朱這是在說,即便是拔掉一根毛髮可以救天下,他也不會去做。 很顯然,對於他人「拔一毛」的要求,楊朱「拒絕得很徹底「,他沒有去遷就。
  • 中國人權研究會專家在日內瓦介紹中國人權發展成就
    新華社日內瓦9月11日電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9次會議期間,中國人權研究會11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所在地萬國宮舉辦「中國改革開放與人權發展」主題邊會,介紹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權發展的成就。在11日的主題邊會上,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的5位中國人權研究會專家以生動的事例和詳實的數字,從經濟社會發展、減貧、生態環保等方面向與會者介紹了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11日當天,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9次會議一般性辯論中,中國人權研究會代表桂曉偉還進行了大會發言。
  •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審議美國人權 中國代表:關切美國根深蒂固的人權...
    今天,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在瑞士日內瓦總部對美國人權狀況進行審議。中國代表表示,中方對美國一些根深蒂固的人權問題表示關切,建議美國:正確應對種族歧視問題的根源,消除過度執法現象;全面公布其情報機構濫用酷刑情況,確保問責;停止境內外監控活動;尊重土著人和少數族裔權益。 據聯合國官網,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普遍定期審議工作組第22屆會議於5月4日至15日在日內瓦舉行。
  • 楊朱說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墨子說愛人如愛己也,孟子說都不對也
    春秋戰國是個百家爭鳴的年代,百家之中三家獨大:儒、墨、楊朱。這三家各有擁躉無數,常常發生論戰,今天說的話題就是論戰中的一個。說怎麼樣才能天下大治呢?三家各有觀點。楊朱主張貴己,說一個人最寶貴的是生命,什麼王權富貴全是浮雲,只有自家性命才最重要,什麼都有了卻沒了命那還有什麼用?
  • 發生了這麼大地事青兒和莊周兩人都差點死了,可楊朱仍然沒有出現
    水潭這邊發生了這麼大地事,青兒和莊周兩人都差點死了,可楊朱仍然沒有出現。 這個楊朱,到底跑到哪裡去了呢?沒有人知道,就連楊朱的親弟弟楊木,也不知道。 楊木,也就是現在抱著青兒的這位老者。他已經很老很老了,顯得比楊朱還老。楊朱的頭髮、鬍鬚都是黑的,他卻花白了。
  • 魏克:中國為什麼出不了思想家
    儒學的本質    有人寫了篇文章,談的是「為何西方啟蒙思想家們喜歡孔子學說
  • 荷蘭人權研究所所長:中國是國際人權事業重要力量
    (國際論壇)  在國際人權領域,中國與他國開展的平等對話獲得國際社會日益廣泛的認同,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在人權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在減貧領域所作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讓世人讚嘆,創造了人類歷史上一項重要的人權進步紀錄。  中國不僅在減貧領域成績卓著,在法治建設領域也取得巨大進步。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啟法治中國建設新徵程。過去幾年來,中國快速而堅定地落實該決定所制定的宏大計劃。
  • 人權專家:人權入憲使人權得到充分的憲法保障
    主持人:中國的人權入憲怎麼來看待它的意義。能不能從中國人權史、世界人權史角度,放到歷史長河來看,人權入憲對中國對世界有什麼意義?有專家說中國樸素的人權觀念可以追溯到孟子,比歐洲的人權觀念早一千多年,但為什麼法國早在1791年憲法中就已把《人權宣言》列為憲法的前言,我們直到今天人權才入憲?  劉楠來:從中國的人權觀來說,可以追溯到古代。
  • 辯論人權—在日內瓦人權國際電影節暨論壇上關於中國人權辯論時的...
    大家就中國人權提了一些問題,我也談談自己的看法。主持人剛才提到「中國崛起對國際人權的挑戰」,但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我認為沒有中國在人權和人的自由方面的巨大進步,中國的這種崛起是不可能的。您不妨問一問您在中國或者世界任何地方見到的中國人:中國的人權究竟是好了還是壞了?我想大多數中國人的回答是現在更好。
  • 10部人權藍皮書見證中國人權話語創新和理論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陳慧娟  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人權藍皮書10周年暨中國人權理念、話語和理論」研討會於12月19日在線上舉行。此次研討會總結了人權藍皮書10年來的歷程、經驗和貢獻,旨在推進中國人權的話語創新和理論發展。
  • 楊生平:這三個思想家出現以後,令西方人的文化自信有了動搖
    但是,三個思想家出現以後,令西方人的文化自信有了動搖。一個是尼採,他有句名言,「上帝已死,重估一切價值。」如果說尼採動搖西方文化,沒有把西方文化的整個大廈轟倒,那麼,出場的第二個思想家,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對整個西方哲學、西方文化進行了徹底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