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中國最早的人權思想家,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在戰國時期,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現象 」。 提倡「貴己」「為我」 「重生」 「人人不損一毫」,他主張每一個人都應當「為我」而活著,而且還要追求生存的舒適自在,在此基礎上他反對君主專制,反對特權,反對使用暴力侵奪他人財物。 表現了中國古代徹底的人權思想,提倡人人「不利天下」更是一種了不起的卓識。因為所有的專制者無不打著「利天下」的旗號,拿著利天下的救世方案欺世盜名,實行獨裁專制。漢武帝罷黜百家後,楊朱著作全失,中國的災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楊朱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當時楊朱的理論在各國之間廣為流傳,聲勢十分浩大。但是後來經歷了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之後,楊朱思想就漸漸淡出了人們了視線,到如今更是少見。關於楊朱你知道哪些故事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位偉大思想家的小故事吧。
在我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叫楊朱,他的思想在當時廣為流傳,能夠與之抗衡的只有墨家思想,儒家那時候還只是一個小門小派。但就是這麼厲害的一個學說,卻在後世被斷絕了生路,以至於如今越來越少的人知道楊朱學說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楊朱字子居,是我國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和哲學家。楊朱據說是魏國人,也有人說是秦國人。楊朱的思想主張是「貴己」 「重生」 「人人不損一毫」,他的學說是道家思想,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在當時流傳十分廣泛,但是在後期焚書坑儒之後就漸漸沒落了。
在戰國時期,有一種是會說法,叫做「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現象」,可以想像當時楊朱思想的恐怖流傳性。後世的莊周也對楊朱的思想十分贊同,繼承了他的思想,並加以發揚廣大。可惜在儒家的眼中,楊朱的學說並不可取,以至於在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之後,楊朱學說徹底失去了地位。
楊朱學說的出現要比墨家思想晚上一些。當時楊朱覺得墨家思想對於人的道德約束超越了人的極限,所以楊朱才提出了自己學說,來反駁墨子的思想。楊朱的思想偏向道家,所以後世也就把楊朱學說歸為道家之中。楊朱學說的核心思想就是貴己,但並不是自私自利。
對於楊朱學說的誤解,完全是斷章取義造成的,後世也有很多人不明所以,隨波逐流。楊朱認為人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生命,生雖然不易,但是死確實很簡單的事情。人的一生很短暫,要學會珍惜生命。人所做的一切都要以生存為前提,不要罔顧了性命。道德是是人性的附加之物,人性本就是澄澈的。
楊朱的思想經常被儒家學者誤解,甚至連孟子都誤解了楊朱的學說。楊朱的思想主要是強調了人主觀的重要性,是貴己,而不是自私自利,這兩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楊朱認為,人所做的一切都要以人的存在為貴,自己不去傷害別人,別人也不能來傷害自己。
楊朱還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在自己的身體的欲望之內享受到身邊的東西,而不能夠過多的貪得無厭,不能為外物所傷。儒家對楊朱思想有一些偏見,大概就是一直沒有好好去了解,所以一直對其十分不屑,也就導致了楊朱學說一直被排斥,也至於現在楊朱思想越來越少了
楊朱的學說中有一句十分有名的話,不過是被斷章取義出來的,那句話就是一毛不拔。如今這句話被人們拿來形容一個人非常的吝嗇。其實這句話並不是楊朱說的,它出自《孟子》,原句是這樣的:「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句話其實也是有典故的。
有一次,墨子的學生問楊朱說,如果拔一根你身上的汗毛就可以拯救天下,你願意嗎?楊朱回答說,天下人的問題絕不是一根汗毛可以解決的。那人又問,如果可以,你願意嗎?楊朱沉默不語。所以當時孟子就對楊朱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其實想想就可以明白,楊朱只是不想回答這種完全沒有意義的問題,在楊朱看來,這種問題實在是沒有意義。
楊朱之狗並不是說楊朱的狗,而是關於一個小故事。據說楊朱有一個弟弟叫楊布。有一天,楊布穿著白衣服出門,但是沒想到一出去就下雨了,無奈之下,楊布只要換上了黑衣服回家,但是沒想到回家的時候,家中的狗卻對著楊布大叫,還要咬他。楊布十分生氣,想要拿木棒打他。
這時候被楊朱看見了,楊朱說這並不是狗的錯,你出去的時候穿白的,回來變成了黑的,感到奇怪是很正常的事情,人不也經常犯這種錯誤。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自己變了,就不要怪別人對你的看法不一樣了。別人對你差別對待的時候,你要先考慮自己的問題。這個故事很適合用在朋友之間。
楊朱見梁王是一個故事。話說楊朱有一天去見了梁王,對梁王說治理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就好像在手掌中玩東西一樣。梁王不信,說楊朱一個妻子一個妾都管不好,菜園子裡的雜草都弄不乾淨,卻來告訴自己說治理天下是十分容易的事情,這是為什麼?
楊朱回答說,牧羊人可以把很多羊聚集在一起,讓一個小童去放羊,但是如果是堯牽著羊,舜趕羊,恐怕羊就不會動了。能翻江倒海的大魚是不會到支流去遊玩的,鴻鵠也不會在小池塘停歇,黃鐘大呂也不會給繁雜的舞蹈伴奏。這些都說明了做大事的人,是不會去做一些小事的.
在《韓非子》中,有一則關於楊朱的小故事。有一天,楊朱出遊到了宋國。在那裡進了一家旅店,旅店的老闆有兩個妾室,一個貌美如花,一個樣貌醜陋。但偏偏醜的妾的地位卻在美麗妾室之上,對此楊朱十分不解,就去找老闆,想詢問一下其中的原因。
沒想到老闆竟然說,漂亮的人自己覺得自己漂亮,但是他卻不覺得。醜的人覺得自己丑,但是他卻覺得好看。楊朱一聽,若有所思。其實這是一種在當今社會十分常見的事情。很多人因為自己的想法跟別人不同,就不敢說出來,從而導致了人云亦云。每個人的觀點都不一樣,沒必要非要要求自己跟別人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
楊朱泣歧是一個小典故。有一天,楊朱的鄰居家裡養的一隻羊跑了,十分著急,於是全家人都去找了,但是鄰居還覺得不夠,就跑到楊朱家中,希望他能派人一起尋找。楊朱卻說不過是丟了一隻羊,為什麼要有那麼多人去找呢?鄰居解釋說,外面有太多的岔路,怕人少找不到。
於是楊朱就叫了僕人一同去找。過了一會,鄰居回來了。楊朱問說找到了沒有,鄰居說沒有。楊朱十分吃驚,問說怎麼會沒找到。鄰居解釋說外面的岔路還有岔路,不知道到底是哪一條,於是就回來了。楊朱聽了十分感慨,露出了悲傷的神色。後來有一次,楊朱外出迷路了,想起了這個事情,便大哭了起來。其實這是楊朱在感嘆自己的人生也充滿了歧路,不知道應該往哪裡走。
楊朱在當時沒有提出自己的幸福觀,如今所謂的楊朱的幸福觀其實是後人為楊朱總結的。楊朱的思想和道家很像,楊朱認為的貴己,其意也可以理解為如果一個人的身體上的各種欲望都能得到滿足的話,這個人可以說是幸福的。但這並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有前提的。
楊朱雖然認為自身才是一切的基礎,但是這是他認為人生活的意義就在於自身,而不是虛無縹緲的道德。楊朱認為的幸福觀就是心安理得的追求知足常樂還有長壽。這樣的思想如果流傳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多浮躁的人心了。享受的前提是不給他人造成危害,並非是一味地追求,而是心安理得。
在《列子》中,有這樣一篇文章,被稱為是《列子·楊朱篇》,這篇文章又名叫做《達生》,是為數不多的記載楊朱的文章之一。在這篇文章中,楊朱將名和實分開來闡述,他認為名實是不一樣完全相符的兩種東西,兩者是存在很多差別的,甚至是一種偽裝。
楊朱在文章中舉了很多的例子來驗證社會上的種種的「實名貧,偽名富」的不公平的現象。楊朱認為,只有死亡的時候,世界上的高低貴賤才能完全消失,所謂的道德光環和枷鎖,都會化作白骨。楊朱提出自己的觀點,就是把握當下,不要做了名利的傀儡。
更多精彩內容請加本人微信:morengang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