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莊子的認識論中,莊子認為只有用心靈,才能了解事物的深層道理

2020-12-12 三妮看世界

提到莊子,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就看下莊子的認識論。莊子的認識論也是最能顯示莊子哲學特色的重要思想。莊子承認世界萬物是不依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的,說「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因而他把在人之外存在的事物叫「外物」。莊子不僅認為具體事物是可以認識的,而且認為包含在事物中的「理」也是可以認識的,可以把握的。《養生主》中有一則著名的「庖丁解牛」的寓言。

在這個故事中,莊子形象地說明感官的知覺只能認識事物的表面現象,只有運用心神才能了解事物內部的深層道理。這兩個層次認識近似我們今天說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認識的對象不同,認識的方法也不一樣,感官了解事物的現象,理性思辨認識事物的本質。在這個故事中,莊子還注意到實踐在認識中的重要作用,庖丁經過多年的宰牛鍛鍊,不斷總結經驗,最後才掌握了宰牛的規律,取得成功。這一點尤其深刻。

可惜的是莊子並未能沿著這條認識路線堅持到底,這說明在他腦子裡並沒有形成明確的重視實踐的自覺意識,只是在個別情況下敘述認識過程中偶然涉及實踐,因而不能使它升華到應有的理論高度,甚至也未把它作為其認識論的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這正是使他走向相對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因。莊子對個人認識(知識)的相對性有明確的認識。而且對產生這種相對性的原因也有深刻的了解。

關於這方面的論述,可以說是莊子認識論中最精彩的部分,《莊子》書中許多妙趣橫生的寓言正是他的這種思想的生動體現。而且莊子不僅在廣泛的意義上發現了人們對具體事物認識的相對性,即感性知識的不確定性,而且還很深刻地了解到產生這種不確定性的諸多原因,因而能對它作出理論的闡述。

在兩千多年前,能夠提出這樣極富思辨色彩的理論,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其中蘊涵著豐富的辯證思想的因素,展示了那個時代,在百家爭鳴的氛圍中發展起來的、理論思維的最高成就,包含有真理的成分。無論在莊子同時代或莊子之後很長時間內的哲人中,沒有一位能像莊子這樣把知識的相對性揭示得如此充分和詳盡透徹。

僅此一點就足以證明莊子不愧為偉大的哲學家,也實實在在地奠定了他在中國哲學史上的牢不可破的崇高地位。但是,莊子並沒有從對知識相對性的自覺的基礎上走進辯證法的庭堂,而是滑入相對主義的泥潭。在莊子生活的那個時代裡,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人們還不可能對有限與無限,相對與絕對,現象與本質,偶然與必然等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有真正深刻的理解,因而也不可能產生真正反映物質世界發展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和理論,莊子也不例外。

他不是把認識看作是從不知到知,從現象到本質,從對事物的個別現象、個別方面到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過程,因而也不理解認識的相對性是向絕對真理接近的歷史階段性,更不理解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莊子找不到確定是非的客觀標準,於是就把認識的相對性絕對化,認為認識的是非是無法判斷的。而對於這個話題,你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小班研討 | 論莊子的逍遙
    莊子用「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間接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無待就是:無己、無功、無名。達此「三無」,才能成就逍遙的人生理想,成為至人、神人、聖人。無己——待人物我一體,不以己待人,以己判物原文中無己的反例是蜩,學鳩,斥鴳嘲笑大鵬為飛至南冥而準備良久,以自身短見度量大鵬的遠見。
  • 莊子的世界與世界的莊子
    而莊子則認為事物先是不同的,然後才關注具有差異的事物如何和諧共處。顯然,莊子的思想更能有效地解決當前不同民族、國家所產生的地區衝突以及因為文化中心主義所導致的霸權主義。       主持人:您能具體談談韓國的莊子學研究情況嗎?
  • 羅安憲:莊子論命與生死
    先秦諸子對命都非常關注,莊子亦然。而關於生死問題,則尤為莊子所重視,因為它是莊子人生哲學不可或缺的部分。簡而言之,莊子對命與生死均抱著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莊子所以要對命與生死抱有這種態度,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守個體精神的自由、自在與心性的寧靜和淡泊,而莊子把精神的自由、自在與心性的寧靜和淡泊看得比其他任何一切都更為重要。
  • 解讀丨莊子的智慧
    第二個「道」是言說,就是語言文字表述的那個道理,是我們的現象界、感覺世界、經驗世界的法則,不是永存的那個道。第三個「道」是「常道」,永存之道。比如,我們可以看到一棵樹的樹幹、枝葉和盛開的花朵,可是我們看不見大樹的根,老子所要探討的就是深層的源流。他將文化意義的「道」提升為哲學的最高範疇,即將「道」提升為宇宙的本原和萬物的本根,統攝天道與人道,從人間的規範探討天地的法則與萬物的根源。
  • 美術研究|論莊子與中國人文之源的淵源!
    莊子在此先秦時期最重要的論學術源流的文章中,採取的是一種形上學的立場,這種形上學的內涵乃是一種具有精神創造性的道,莊子更進一步對「一」或「太一」作實質的規定,他稱作「神明」。「神明」當是戰國時期形成的複合名詞,「神」者,伸也,它意指創造性,「明」意指彰顯之功用。後儒或直接援引「內聖外王」之說以印證道之全體大用,絕非無故,我們有理由認為:內聖外王之道可以視為一種原始版本的體用論。
  • 莊子《齊物論》
    齊物論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述論宇宙萬物齊一和是非相對。莊子認為世間萬物不分彼此,也沒有對錯。
  • 《莊子》崇尚自然的藝術特點
    二、作品中的自然美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認為「天道自然無為」,不是人為的力量可以改變的。因此,他提出「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主張尊重客觀事物本身的規律。而不應當認為人的主觀願望去改變它。莊子自然主義的哲學觀反映在《莊子》一書使形成了「樸素為美」和「法天貴真」的哲學認識。
  • 莊子:拋棄偏見,則心底無私天地寬!
    而莊子又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諸子百家論辨時,唾沫橫飛面紅耳赤的情景;描述了人類為一己之私而勾心鬥角陰謀算計,從而勞神費心不得安生的群像。其實,莊子都在說明一個道理:是非彼此都是相互依賴而產生的,沒有「是」自然沒有沒有「非」,沒有「此」自然就沒有「彼」,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看不到事物的另外一面,很顯然無法真正認識世界。
  • 【莊子】南師講《莊子》之生死死生
    這是個綱領,下面莊子就論辯這個東西。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這一段完全是邏輯的論辯。莊子為什麼寫這一段文字?在戰國時代,我們文化裡頭,稱為名家,亦稱名理之學,現在西方譯為邏輯、論辯。邏輯是怎麼發生的?
  • 莊子的好基友——惠施
    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是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為大哲學家莊子的至交好友,與莊子相處總是「相愛相殺」互相懟來懟去。曾做過魏相,主張聯合齊楚。論證了「合同異」,認為一切事物的差別、對立都是相對的。具有素樸的辯證法思想。但由於誇大事物的同一性而導致相對主義的詭辯。其言行片斷散見於《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
  • 於雪棠:英語世界《莊子》「卮言」研究述評
    寓言、重言和卮言,是《莊子》獨特的言說方式,歷來歧解紛出,其中,「卮言」尤為學界所重,英語世界亦多有探討。《莊子》的各種英譯本及相關論文中,卮言的譯法只有幾種,大多遵從中國古代有影響的註疏。Yearley)所撰《道家的表述與說服:徜徉於莊子的語言類型》一文,從宗教倫理學角度對卮言進行了闡釋,給予卮言極高的評價。在他看來,如何用勸說的方式展現一個超越我們通常理解的世界,是宗教倫理學面臨的至關重要的問題,只有卮言才能令人信服地展現那個世界。此外,李耶理在闡釋卮言時,將其與「天倪」和「天鈞」兩個概念相聯繫,提出一個新異之說。
  • 老子莊子思想中的心理學光芒
    老子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世間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如難和易、長和短、前和後,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心理學對情緒和心理困惑也有樸素的對立觀點,比如消極情緒的積極意義,壓力與成長的相互轉化與支承等; 特別是現代對強迫症的治療,採用的理念也接近於「無為而治」,接受強迫思維與行為,然後才能逐漸走出強迫狀態。
  • 漫談莊子:物我合一,形神共舞;《莊子》名言十句,看透世事
    「人之所以不得自由,乃因心胸被拘執在世俗的境域中,目光被囚限於常識世界裡。」可莊子卻用「逍遙」二字透徹了人生本真,開闊了心靈,遼遠了視野。就是超越於世俗的宋榮子和揚起於現實的列子,雖然不汲汲於虛名,不汲汲於功利,但莊子仍認為他們猶有所待。因為此時莊子早已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裝在心中,從形中解開了心靈的枷鎖,似乎已經突破了儒家的「克己」有我達到了無我之境。形神的分離,只見至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以遊無窮」的場景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裡,磅礴萬裡的心胸使人遮撥俗情而臻至「太上忘情」之境。
  • 《莊子-秋水》:井中蛙、梁下魚,怎樣凸顯人生真與樂?
    前言:《莊子-秋水》屬於莊子外篇。根據古書體例,其內容可能或為莊子所作,或為後人據莊子思想所整合。此篇自古以來就以義理深刻而著稱。篇中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我們熟知的望洋興嘆、貽笑大方、井底之蛙、邯鄲學步、濠梁歡魚等,指導我們認知事物該有怎樣的心態。那《秋水》怎麼說?我們又該怎麼做?
  • 莊子:大拇指不是手指,白馬不是馬,到底是個什麼鬼?
    在上一節,莊子指出,人類喜歡辯論喜歡判定是非,喜歡以一己之偏見來判斷事物的價值,這個事情毫無意義,也無法探究事物真正的本質,而唯有用「莫若以明」的視角,站在「道」的高度,才能洞徹事物的本質。 在這一節,莊子開始向人類認識論的更深層次推進。他利用先秦名家的「白馬非馬」和「指之非指」的辯論,來進一步說明概念與事物之間的關係。
  • 莊子:萬物本齊一,人類何苦畫地為牢?
    但莊子認為,可悲的是,人類的認識在倒退,人類在主觀上分割了這個世界,人類看到了世界萬物多姿多彩的表象,繼而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從此之後,這個「人間世」有了高低貴賤之分,有了貧富榮辱之別,有了此是與彼非,自此,世界陷入了無窮無盡的是非爭論之中,由此而產生了戰爭、屠殺,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傾軋。這在莊子看來,是文明的異化,人類畫地為牢為自己營造牢籠而不自知,這正是人類「物於物」的悲哀。
  • 《莊子 秋水》解讀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篇之強調了認識事物的複雜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對性和認知過程的變異性,指出了認知之不易和準確判斷的困難。但篇文過分強調了事物變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認知過程中相對與絕對間的辯證關係,很容易導向不可知論,因而最終仍只能順物自化,返歸無為,這當然又是消極的了。
  • 《莊子》筆記(乾)蔡璧名:正是時候讀莊子①
    開授課程:《莊子》、《道家經典中的身體論述》、《傳統醫、道經典中的身體論述》、《黃帝內經的「身體觀」與傷寒論的身體感》等等。我沒有機會親炙蔡璧名教授的風採,但蔡老師是我仰慕已久的具有深厚傳統文化修養的學者。本系列根據臺大相關資料及媒體採訪加工而成,以饗同學。
  • 莊子是人生的清醒劑,讓我們活得更通透!
    老子側重於說理,而莊子則將艱深的道理寄託於大量的寓言故事之中,用寓言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他用「寓言」、「重言」、「卮言」的方式,以奇特的想像,大膽的誇張,瑰麗多姿汪洋恣肆的風格,在先秦諸子之中獨樹一幟。與孟子的奔放,墨子的質樸,韓非子的犀利相比,更有奪人心魄的吸引力。可以說,莊子是哲學家中的大文章家,大文章家中的哲學家。
  • 從「莊周夢蝶」說起,試論莊子齊物觀
    ①唐人成玄英在其《序》中更是直接指出內篇的重要性,並進一步闡清內七篇自有順序,絲毫不可亂分。內篇的行文特色往往是說理後結之以寓言,所以很明顯這些寓言是用故事的外殼裝載莊子思想的精華,而「莊周夢蝶」作為內篇第二《齊物論》的收尾寓言,其重要性便更是不言而喻。但在《錦瑟》一詩中,李商隱更多的則是借這個典故來營造一種迷茫恍惚的情緒氛圍,「表現出對過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懷戀,以及惆悵、迷茫之情」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