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散文體現了莊子對世界萬事萬物的哲學認識,以自然為美、以樸素為美。其散文談天說地,縱橫捭闔,洋洋灑灑,巍然大觀,自成一家之言。它強調個體生命的自由,無為致遠,「逍遙遊」於天地之間。
《莊子》共33篇,分為內、外、雜三個部分。《莊子》全文不管在語言上還是在其內容上、表現手法上都在表現出莊子個人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莊子崇尚自然,主張以樸素為美,同時又是在精神上翱翔於「無何有之鄉」,穿越時空的局限,進入無古今、無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莊子的體道人生,實為一種藝術的人生,與藝術家所達到的精神狀態有相通之處。這種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具有明顯的文學特質也表現了其崇尚自然的文藝美學思想。
莊子是戰國時期人,與老子合稱「老莊」,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認為「天道自然無為」,不是人為的力量可以改變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出現了諸子百家,有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等,他們各有學說著述,其學說著述中所運用的題材不同,文章思想內容不同,藝術形式各異。其中儒家學說取材於現實社會,主張積極用世,文章的風格就孔子的《論語》說為語錄體,多為條文式的說教,有如家祖中的家規條文,孟子的散文篇幅較長,多取材於社會人生,有較強的說理性;法家的學說因為要闡述革新的要義,因此論證縝密無間,如李斯的《諫逐客疏》,說理是那樣周密透徹,看後不得不採納他的意見;兵家的學說當然首推我國古代的「武經七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孫子》、《吳子》和《鬼谷子》,文章篇幅都較長,闡述人們應該如何用兵;至於墨子的散文多用激烈的言辭指出君主與達觀貴人該如何做而不該去禍害百姓。莊子的散文在諸子散文中是集大成者,就意思形式來說成就是最高的。下面就依照《莊子》有關文本詳細說一下莊子對於自然美的各種體現。
一、用絕對自由的精神統領自然美
莊子的主要思想就是寧靜致遠,無為而致,絕對自由的遨遊於天地之間。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逍遙遊》中。在《逍遙遊》中有自然之大象,由北冥、南海、鯤鵬、天池、高天、大地、塵埃,也有自然之小象,如朝菌、蜩鳩等,裡面也描寫了山水之美。作者寫自然之大象與自然之小象,乃至山水之美是為了表現自己的「逍遙遊」的思想或稱精神境界。那麼莊子的「逍遙遊」思想或精神境界是什麼呢?北冥之魚需化而為鳥,明曰鯤鵬那鯤鵬能展翅九萬裡,遨遊天地之間,何等的逍遙自在。這就是莊子所說的絕對自由的逍遙遊嗎?不是!逍遙是一種無憑無借的,鯤鵬需要借海風而動。那麼世上的萬物有哪一種能達到這種境界呢?顯然,至今尚未出現,只有傳說中的神仙、仙人,那神仙、仙人是否要藉助於雲頭才能一去十萬八千裡呢?現實社會中的人是無從知道的。但是,又不得不承認,那是一種多麼美妙絕倫的境界,無須你怎樣去思想,也不需要任何憑藉,舉手投足之間就達到萬裡之遠,飽覽世界萬物。
作者描繪了山水美——自然之大象、自然之小象、小的動物、大的動物,主要是表現自己的思想。天地之「大美」。莊子在專談「天道無為」的《知北遊》裡面,無意地透露出了他對於「大而美」的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莊子論證聖人應當效法天地萬物自然無為的狀態,做到「不言」、「不議」、「不說」,從而無為不謀。同時,在《秋水》一文中,莊子對「天地之大美」有一段意味深長的描述:「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北海若曰:……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洩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莊子以河伯喻有為的小知,以北海若喻無為的大知,而以河伯見北海若而自愧引發下文北海若關於萬物齊一思想,讚美「大美」之無限而揶揄「小美」,把審美主體的感受與審美對象的磅礴氣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自然樸素之真美。崇尚自然美,也就是崇尚樸素美,因為樸素是一切事物的自然狀態。莊子說:「既雕既琢,復歸於樸。尚樸一定要主張「順物自然」而反對雕飾,然而莊子並不完全否定事物外形的美,只是反對違反事物自然本性的人為摧殘。他指出:「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莊子及其後學在《漁父》中還借客之口提出「法天貴真」說,對於「天」,莊子認為「無為為之謂天」,而對於「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莊子·漁父》進一步說,就是「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言簡意駭。
人,首先是社會的人,要食人間煙火,方能活下來,還要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然後才是自然的人。那麼莊子這種逍遙遊思想或精神境界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仍然需要從他生活的現實社會中去尋找去分析。莊子生活在戰國時期,那個時期群雄並起,爭霸天下,戰爭連綿不斷,社會紛紛攘攘,人們怎樣也不能安定的生活,甚至也無法治理這混亂的現實局面,莊子在這個局面之前,感到無能為力,當然認為它是不美的不種形態,便產生了一種消極避世的思想,它強調絕對的自由,這是它的精神追求;然而在現實社會中是達不到,因而多少都產生一種厭世情緒。歌頌自然美,認為自然界沒有人類社會那麼複雜。《莊子》一書就體現了這一主題。
二、作品中的自然美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認為「天道自然無為」,不是人為的力量可以改變的。因此,他提出「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主張尊重客觀事物本身的規律。而不應當認為人的主觀願望去改變它。莊子自然主義的哲學觀反映在《莊子》一書使形成了「樸素為美」和「法天貴真」的哲學認識。莊子認為,美在自然,任務人為的藝術都是對自然美的破壞。他在《齊物論》中以天籟、地籟、人籟三者比較來說明這種自然美:「地籟則眾竅是己,人籟則比竹是己」,「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人籟是指人們用絲竹管弦演奏出來的,是人為的東西,屬於等而下之的聲音;地籟是風吹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竅而發出的聲單,它要藉助於風辦的大小和孔竅的不同形狀才能形成,也不是最美的;只有天籟是眾竅自鳴而成的、不依賴以任何外力作用的天然之音。
三、作品中的虛靜美
莊子認識到了時間的無限,空間的無限,宇宙的無窮,他不僅站在個人的立場看待世界萬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萬物,因而,《莊子》的想像虛構,往往超越時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別,恢詭譎怪,奇幻異常,變化萬千。在整部《莊子》中,都表現出超常的想像力所構成的奇特形象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莊子》美學思想博大精深,深奧玄妙,具有高深莫測、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邏輯推理來直接表達,不如通過想像和虛構的形象世界來象徵暗示。在「寓真於誕,寓實於玄」之中便表現出其虛靜的美感。人是社會的人,然後才是自然的人,不防給世上的萬物排個隊:人、動物、生物、山水,從這個排隊的順序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是世界萬物第一位的,其次是動物,再次才是生物自然山水。因而過度的誇大自然美是對人類社會的否定,是一種虛無主義,因為人離自然較遠,過渡的誇大自然的美當然是體現消極避世的思想,這種思想是沒落的。《人間世》說:「若一志,無聽之於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於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虛」,即是「心齋」,要求人耳不能聽,心不能思,而只能用「氣」去連接,因為「氣」既不能感知,也不能思考,是真正的「虛而待物」。與「虛」相聯繫的是「靜」,「靜」是對「虛」的精神狀態的強調和補充。《天道》篇云:「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饒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聖人帝王休焉。」「靜」是一種排除萬物幹擾的精神狀況,與「虛」割斷主觀與客觀世界之間聯繫的精神狀況是一致的。
在養生學上,莊子說明虛靜無為能使人安逸快樂而不被憂患所困擾,從而年壽長久。而在美學上則說明虛靜之美,也就是無為之美、樸素之美,所謂一而三、三而一者也。「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這裡主要闡述養生學,列舉了二十四種困擾、侵蝕和削損人之真性的因素,歸納起來,實際上是三項:「勃志」(擾亂意志)、「謬心」(束縛心靈)、「累德」(拖累德行)、「塞道」(蔽塞大道)。只有清除他們德幹擾和役累,才能回復虛靜無為的自然本性、達到養生美學所要求的目的。
四、《莊子》語言和莊子思想都體現其「言不盡意」、「得意忘言」之美發特點
莊子創作方法是「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在《莊子》一書中的語言如行雲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躍,節奏鮮明,音調和諧,具有詩歌語言的特點。清人方東朔說:「大約太白詩與莊子文同妙,意接而詞不接,發想無端,如天上白雲卷舒滅現,無有定形。」莊子的句式錯綜複雜,富於變化,喜用極端之詞,奇崛之語,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如《齊物論》寫大風:「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號,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汙者。激者、謞者、叱者、譹者、穾者、咬者,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泠風得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既有賦的鋪陳,又有詩的節奏。
鑄造了獨具一格的自然審美觀。追根溯源,這種自然審美觀源於莊子,莊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指出:「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概而言之,莊子美學的自然觀主要表現如下:
首先,莊子極為推崇「天地之美」(自然美)。莊子說:「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在此,莊子非常明確地指出了美存在於「天地」——大自然之中。莊子的這些看法,是要人通過對自然的觀察而不是到某種超自然的神秘的精神世界或天國中去尋求美,這對後世中國美學和藝術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然而,「天地」何以會有美呢?在莊子及其後學看來,因為「天地之美」體現了「道」的自然無為的根本特性。莊子站在泛神論的立場上,熱烈讚頌了天地的自然無為,認為那生出萬物的「道」就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人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遊心」於那自然無為地產生出萬物的「道」,體驗「道」的自然無為的本性,並以之作為人世生活的根本原則,一切純任自然,不為利害得失而勞苦奔波,這樣人世的生活也就像天地那樣「有大美」,「備於天地之美」了。
莊子及其後學認為自然無為是最高的美,看似玄虛,實際上恰好從最根本的意義上樸素而深刻地抓住了美之為美的根本特徵,包含著美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人的自由的實現的思想。這種自然無為,正是自由。渴望消除人的異化、實現人的自由的莊子及其後學,在當時的現實社會中看不到自由,卻從對自然生命的觀察上看到了他們所夢寐以求的自由,並認為這就是「天地」的「大美」之所在,而熱烈地加以謳歌。他們從自然中得到啟示,認為人類生活只要像「天地」那樣實行自然無為的原則,就可以無拘無束,逍遙自在,達到最大的自由,獲得最高的美。《莊子》中多次描寫了「真人」、「聖人」、「神人」等因為懂得和實行了「天地」的自然無為之道而達到的人生境界。莊子以自然無為為美,也就是以個體人格自由的實現為美。這是莊子美學的實質和核心,我認為也是我們理解莊子美學的關鍵。
其次,莊子特別崇尚「真」,至為喜愛不事人工雕飾的天然的美,深惡一切虛偽做作的東西。這裡的「真」(真美、天然之美),主要是指人性、人情、人的心靈以及社會中存在的順乎本性的美。莊子及其後學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應該同人的生命的自然發展相一致,「不失其性命之情」。人自身的存在和發展是人類生存的最高目的,犧牲這一目的去追求其他外在的目的就是愚蠢的。所謂以自然無為為生活的準則,也就是以人的生命發展為生活的準則,決不讓它犧牲於與之相反的其他任何外在目的。只有這樣的一種生活才是自由的,從而也才是美的。《秋水》中說:「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民,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牛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這是牛馬的自然本性。而人卻要羈勒馬首,貫穿牛鼻,控制牛馬的活動,這就破壞了牛馬的自然本性,破壞了美。人類的生活也應當純任自然,不要人為地去破壞人的生命的自然發展,不要犧牲自己的自在自得的自由生活去求名求利。保持了自然本性,也就獲得了個體人格的自由,獲得了美。莊子還認為,順應自然之所以是必要的,是由於只有順應自然,不用外力去強行幹預改變它,包括人在內的自然生命才能得到自由的發展。這些包含有尊重事物自身規律的意思。《漁父》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這裡強調的仍然是自然無為的思想,反對一切違背人的「性命之情」的虛假矯情的東西,要求無拘束地表現人「受於天」的真性情,主張「功成之美,無一其跡」。就社會關係中人的美來說,莊子及其後學認為只有自然無偽的真情感的表現才是美的。真純不羈、率性而為始終是莊子所推崇的理想。對於儒者的虛偽矯情之處,《莊子》中曾有許多猛烈的批判,甚至尖刻地揭露「儒以詩禮發冢」的醜態。
莊子已經意識到了美是自然生命本身合規律的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由,但規律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與自由相統一的。只有當規律發生的作用同人的目的相一致時,規律才與自由相統一,而規律與人的目的的一致,又是離不開人的能動作用的。莊子由於不懂得這一點,因此他在肯定美是規律與自由的統一時陷入了單純順應自然的宿命論的錯誤。但是,莊子從規律與自由的統一中去把握美的本質,是有重大意義的。
再次,莊子無限嚮往和極力追求無限之美、「大美」。《莊子》中充滿著對無限之美和「大美」的讚頌。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遊》,如被莊子描繪的「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裡。《逍遙遊》的大鵬的美,「其大蔽數千牛,契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人間世》的櫟社樹的美,以及他對大鯤大鵬的羨慕,對大海大樹的神往,對「藐姑社之山」的「神人」以及「至人」的無限嚮往,等等。這些都生動地體現了莊子對事物自然本性的喜愛與神往之情。
莊子的自然觀崇尚「天地之美」,推崇不露人工痕跡的天然美,反對一切虛偽矯飾的人工美,追求無限之「大美」,實際上是「強調合規律中的自由,不拘束於嚴格的規矩、法度,重視從規矩、法度的變化和靈活運用中去自然而然地取得自由」。莊子雖然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汙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為愛得熱烈,所以他才恨得徹底,他認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其實就是對現實情形過於黑暗汙濁的一種強烈的覺醒與反彈。
莊子是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的,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的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
莊子崇尚自然,對認為破壞事物自然本性的行為深惡痛絕。他說:「牛馬四隻腳,人兩隻腳,這是天生如此的,不需要做任何改變或限制。我們把馬首籠絡起來,在牛鼻上繫上繩索,就是認為地破壞了事物的本性。」他認為,順乎天然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順乎人為是一切痛苦和惡的根源。萬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在它們充分而自由地發揮其自然能力的時候,它們是幸福的。《逍遙遊》裡講了一個大鳥和小烏的故事。兩隻鳥的能力完全不一樣。大鳥能飛九萬裡,小鳥從這棵樹飛不到那棵樹。可是只要它們都做到了它們能做的,愛做的,它們都同樣地幸福。所以萬物的自然本性沒有絕對的相同,也不必有絕對的相同。因此,鳧的腿骨很短,但天生很短的不必去續長續之則憂;仙鶴的腿骨很長,但天生很長的的不必弄短,斷之則悲。
莊子一生崇尚自然。「自然」之道乃宇宙之根本,宇宙之大法。「道」的外在表現是宇宙存在的自然狀態,「道」的內在表現是宇宙運行的自然狀態,人不過是自然之中的自然。因此,莊子認為人的所做所為不過是對自然的文飾浮華,也是對自然的一種不自然,結果必然導致「道」的喪失。對於莊子來說人的一切努力都是多餘,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努力(著述)在內,他都不是認為人;一直在背「道.」而行,他會更自然、更得「道」、更瀟灑飄逸莊子在用他的「道」救世,救自然之道。其;實莊子的「無為而無不為」、「思想如果相對地來治世」,人類也許會進入一個更和諧的社會生存狀:態,進人一個人類與自然和平共處的境界。莊子對世界的認知建立在「元氣論」的基礎之上,他認為世間萬物由氣而成,氣聚則物成,氣散則物亡,萬物的生生滅滅不過是氣的聚散罷了,生不值得喜,死不值得悲,氣是自然的本質也是「道』』的本質。人之生死如此而己。死是復歸自然,是另一礦『氣』』的存在,何必為死而悲,何必為死而為。「悲」和「為」都是「非道」。莊子的人生觀、認知論決定了對待死亡上也是無為的態度。
莊子妻死,莊子妻死,惠施去弔喪,卻看到莊子蹲在地上,鼓盆而歌。惠施說,你不哭也就夠了、又鼓盆而歌,不是太過分了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放止也。」郭象註:「未明而概,已達而止,斯所以誨有情者。將令推至理以遣累也。」情可以以理和理解抵消。這是斯賓諾莎的觀點,也是道家的觀點。就連他自己將死時,他囑託弟子把屍體扔到野外算了。他認為埋地下讓螻蟻吃掉與棄於野外讓飛禽走獸吃掉都一樣乙野葬是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星辰為陪葬的最好葬式。這可以說是莊子崇尚自然的最高形式的一種體現。
莊子的散文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他作品表現自然美和虛靜美是為表現絕對的個體自由服務的及闡述個體絕對自由、無為致遠、「逍遙遊」思想或精神境界。這種思想或精神境界在莊子所處時代是沒落的。今人根據自己的需要說它是落後的或說它是積極向上的都是偏頗的,當然莊子的學說以現代人所處地環境以及精神追求吻合面越來越大,有人就大呼,莊子是積極向上的,顯然是幼稚的。因此,對莊子的思想與學說,我們應該提倡實用之中,還是應該擺正他的位置。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點滴拍賣天天上新、3萬多古籍、50萬高清圖片。
查看實物、關注市場,是最佳門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