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對「德」的觀念:順應自然的心態才是人生至寶

2020-12-22 月上海棠之傳統文化

《德充符》是《莊子》內篇中的第五篇,本文所說的「德」並非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莊子在文中對其進行了解釋「德者,成和之修也」 ,意思是:所謂德,就是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順和的最高修養。簡單來講,就是順其自然或自然而然的心態。「充」指的是充實、充足的意思;而「符」指的證驗的意思。「德充符」合起來的意思是:德的充實與證驗。

莊子

全文以莊子虛構的五個形體不全但「德」又極為充實之人的故事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第一個故事描寫的是魯國有一個被砍掉一隻腳的人叫王駘,雖然身體殘疾,但因為「德」很充實,所以去向他求學的人很多,即使是孔子也對他頗為崇敬,認為自己的學識和品行都落後於他。而孔子的學生常季對此很不解,為什麼王駘被砍掉一隻腳,學識和品行卻還能超過自己的老師?孔子解釋道:像王駘這樣的人,只不過把軀體當做寓所,把耳目當做外表,掌握了自然賦予的智慧所通解的道理,能夠讓自己的內心自由自在地遨遊在忘形、忘情的渾同境域之中。在這個故事中,莊子假借孔子之名,闡述了形體不全但「德」充實的人是因為忘形、忘情的觀點。

孔子

第二個故事和第三個故事要表達的主旨類似。第二個故事描寫的是一個被砍掉一隻腳的人叫申徒嘉,他和子產同在伯昏無人處學習。子產因申徒嘉受過斷足之刑而瞧不起他,申徒嘉就以他們的老師伯昏無人的高尚之「德」與子產做了對比,以此說明子產跟隨老師學了這麼長時間,仍然沒能學到老師的「德」,還以外在的形體不全和內心的好惡來看待自己,一席話讓子產深感慚愧。

第三個故事描寫的是魯國有個被砍去腳趾的人叫叔山無趾,他靠後腳跟走路來拜見孔子,孔子對他說:「因為你之前不謹慎犯下了過錯才有了現在的結果,你現在來我這裡也改變不了什麼了。」叔山無趾說:「我以前因為輕率不明事理而失掉了兩隻腳趾,不過我還有比雙腳更為可貴的道德修養,所以我想盡全力來保全它。但哪知先生竟是這樣的人!」孔子說:「我孔丘實在淺薄,先生為何不進來把你的道理講與我聽。」叔山無趾沒有進門掉頭走了。

在第二個故事中庄子以形體不全但「德」充實的申徒嘉與形體具足但「德」不足的子產做對比,認為子產是因為沒能忘形、忘情而缺乏「德」。在第三個故事中其實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即使是道德修養極高的孔子也會因為形體不全和好惡之心而區別對待叔山無趾的求學。從這兩個故事中,莊子闡述了無「德」之人的內心比形體不全的人要更醜陋。

第四個故事和第五個故事主旨類似,描寫的都是國君喜歡和珍惜形體不全但「德」充實的人。魯哀公說哀駘它是個長相極度醜陋但「德」非常充實的人,很多女人都想嫁給他做妾,不過他都拒絕了,自己想把國事交給他打理,但也被他拒絕了。哀駘它離開後,魯哀公說:「自己內心憂慮像丟失了什麼,好像整個國家沒有誰可以跟我一道共歡樂似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孔子對此為魯哀公解釋道:哀駘它是一個「才全德不形者」。意思是:才智完備而德不外露的人。

除了哀駘它,莊子還虛構了一個跛腳、傴背、豁嘴的人遊說衛靈公,而衛靈公十分喜歡他;還虛構了一個頸瘤大如甕的人遊說齊桓公,齊桓公也十分喜歡他。莊子虛構的這些形體不全但都被國君喜歡的人正是因為「德」的極度充實,以至於讓旁人忘了他們形體上的不全。以此說明一個人即使外貌再醜陋,但只要「德」充實,世人就會願意親近,進而表達「德」的重要性。

以上這五個莊子虛構的故事,第一個故事屬於闡明主題,順應自然的「德」是靠忘形、忘情達到的,是世間最值得推崇的;第二和第三個故事主要以形體不全但「德」充實的人來反襯出形體健全但無「德」之人的內心醜陋;第四和第五個故事主要闡述了形體不全但「德」充實的人會受世人推崇,以此說明「德」比外貌更重要。

在全文的最後一段描寫的是莊子和惠子的對話,在這一段中,莊子解釋了自己所說的忘情的含義:「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意思是:人不因好惡,而致傷害自身的本性,常常順任自然而不隨意增添些什麼。簡而言之,忘情就是人不應該有貴賤、好惡、是非、寵辱之心。另外,莊子進一步闡述了全文忘形、忘情的主旨:道賦予人容貌,天賦於人形體,可不要因外在的好惡而致傷害了自己的本性。最後,莊子批評惠子以「堅白」的詭辯而自鳴得意,卻沒能成為「德」充實的人,浪費了自然授予的健全形體。而這惠子,也成為了莊子眼中「德充符」的反證,還趕不上那些貌醜形殘的人。

這裡要順便解釋一下惠子的「堅白」理論:眼看不到石之堅而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無堅」;手摸不到石之白而能感受到石之堅,因此「無白」。看到白時感覺不到堅,感覺到堅時看不到白,所以認為堅和白不能同時存在。對這一理論,莊子嗤之以鼻,認為就是詭辯。

綜上來看,《德充符》全文闡述了莊子的「德」,是一種順應自然的心態,進而闡述了此「德」要通過忘形、忘情才能達到,而這些正是莊子「物我兩忘」、追求極致逍遙自由思想的顯著體現。在莊子的觀念中:形德俱全是最完美的一種,次一種是形不全但德全,這兩種都是值得肯定的;而形全德不全、形德都不全的這兩種就已是「德充符」的反證了。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感謝大家觀看我的原創文章,喜歡的朋友不妨點點關注或點個讚,不足之處也望諸位多多指教!

相關焦點

  • 莊子臨死對弟子說了一句話,參悟天道的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這些洞察人心,窺探天地奧秘的語錄,均是出自莊子。世界皆知孔子是聖人,但是有所不知的是,莊子應該被稱作是「神人」。她的「神」體現在,莊子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他r熱愛變化卻順應自然,順應自然,他堅持人的本性,尊重人的自然屬性,追求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
  • 《莊子》崇尚自然的藝術特點
    莊子崇尚自然,主張以樸素為美,同時又是在精神上翱翔於「無何有之鄉」,穿越時空的局限,進入無古今、無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莊子的體道人生,實為一種藝術的人生,與藝術家所達到的精神狀態有相通之處。這種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具有明顯的文學特質也表現了其崇尚自然的文藝美學思想。
  • 《莊子-秋水》:井中蛙、梁下魚,怎樣凸顯人生真與樂?
    前言:《莊子-秋水》屬於莊子外篇。根據古書體例,其內容可能或為莊子所作,或為後人據莊子思想所整合。此篇自古以來就以義理深刻而著稱。篇中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我們熟知的望洋興嘆、貽笑大方、井底之蛙、邯鄲學步、濠梁歡魚等,指導我們認知事物該有怎樣的心態。那《秋水》怎麼說?我們又該怎麼做?
  • 《易經》:順應自然的規律,以淳樸之心對待,便是智慧
    人生需要一種順其自然,這一種順其自然是在面對事物的時候,不以自己主觀意識為左右,這是一種智慧。易經的坤卦智慧所以一切的根本需要依從規律進行,才能達到自我期望。在《易經》之中的「坤」卦,就是建立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講述了一個順應自然的智慧。易經的坤卦是伸和順的意思,「乾」是天光舒展的形象,而「坤」則是地氣舒展的形象。坤的全爻都是陰爻,在陰的形象中,以地作為標準。
  • 莊子:人生的四大困境如何破?你要學會忘記,才能超越!
    唯有於人生的戰場上勇猛拼殺,苦了自己快樂別人而利天下,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有意義。儒家和墨家都認為人生唯有奮鬥一途。而道家則提倡清靜無為的價值觀,主張人應該如水一樣,善於示弱、居下,善於藏鋒隱銳,用無為來達到無不為的目的。無論是理性主義的儒家,還是理想主義的墨家,甚至自然主義的老子,對人生總是抱有希望的。
  • 莊子:寵辱不驚,豁然開朗。才是人生最正確的態度
    人生的諸多痛苦,都是因為我們將外物認得太真。人生的際遇是變化不定的,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在這些變化不定之間淡然處之,才能避免外在事物變化時給自己帶來了傷害。一旦認得太真,外物的一得一失對你來說都是莫大的傷害,正如《道德經》中所說的「寵辱皆驚」。
  • 莊子臨終前說的2句話,道破人生哲學,細細揣摩才能領悟人生真諦
    莊子之所以到了今天還依然被世人所推崇,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莊子對於天地萬物的思考。莊子的「道」,就是尊重自然、回歸自然,尊重萬物眾生平等。莊子的自然觀在生活哲學上表現為順應自然,追求絕對的自由。莊子對待生死的態度,是非常豁達的。
  • 莊子20個成語,安身立命,自在逍遙!
    安常處順 《莊子 養生主》 莊子眼裡的養生就是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 安危相易 《莊子·則陽》 人生中的平安與艱難,順境與逆境都是辯證的,常常互相轉化,順境中不懂得居安思危,順境也會慢慢變成逆境。
  • 《莊子》:摒棄貪念,知足的人生才能無憂
    一、《莊子》裡有句話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我們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卻是沒有窮盡的,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欲望,必然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一些人明知如此還在不停地追逐欲望,這才是真的危險。
  • 《莊子》20個成語,天道高遠,人心逍遙
    安常處順 出處:《莊子·養生主》 釋義:原指順應自然便無所牽累,逍遙自在。後指安於平穩生活,處於感悟:莊子眼裡的養生就是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 明白的人懂得放棄,心安理得;真情的人懂得犧牲,處之泰然;睿智的人懂得超脫,隨遇而安。安於一份放棄,固守一份超脫,就能擺脫諸多煩惱和痛苦。
  • 漫談莊子:物我合一,形神共舞;《莊子》名言十句,看透世事
    「天地與我並生「就是說化自然於無為之中,順應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壞自然之道。「萬物與我為一」就是讓我免除了物我之別,大小之分,體驗「無往而非我之妙」。相比於孔孟在諸侯之間奔走投身,莊子身上多出來一點偶然和隨意。源於老子又高於老子的思想,《莊子》的哲學思想實為處亂不驚之後的沉澱,是莊子的的生存方式與內在追求保持高度一致的結果。千金也好,卿相也罷,莊子卻能一笑置之,說得近一點是疏遠政治對自我的束縛;講的遠一些是擺脫限制,達到順其自然的逍遙之境。莊子的「無己」和逍遙並非一種偶然,也不是一種自我的閉塞,恰恰是一種開放心態的體現。
  • 莊子:人生最正確的態度就是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莊子:人生最大的認知錯誤,就是當外物看得太重。將外物認得太真是讓我們覺得痛苦的重要原因人生是變化不定的,如果我們能夠在這些變化之間鎮定自若,淡然處之,那我們就可以避免在事物變化時給自己帶來的傷害。一旦認得太真,就會開始較真,就如《道德經》中說的「寵辱皆驚」。
  • 莊子對儒家仁、義、禮、樂的批評
    就自然方面而言,莊子認為,天地萬物在本性上都是「無為」的;就人性方面而言,人應該順應自然而無有作為,因人的無為在其本質上和產生萬物的天地的本性是一致的。只有「虛靜無為」才能保持人的本性,所以〈庚桑楚〉說:「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
  • 趙小明:西方心理學的強調自我,東方智慧的順應自然,你選哪個?
    莊子告訴我們:不要用人為的東西損害天性,不要有心造作而毀滅天理,不要追求名利而喪生謹慎,守住三句話而不失誤,這才是返璞歸真,保持真性的一個道理。為什麼道教總在強調要修元嬰?為什麼老子的《道德經》說嬰兒的元氣最具足?
  • 莊子:「坐忘」,才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其實,即便是真正生病了,身體疼痛,如果我們學了道家思想,也會心胸開闊,坦然面對,道法自然。因為子輿已經「得道」,明白這些道理:生命的獲得,是因為適時,生命的喪失,是因為順應;一切就像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一樣,自然而然。如果我們懂得安於適時而處之順應,不受外物的束縛,悲哀和歡樂都不會侵入心房。
  • 莊子的養性之道:追求名利,顛倒本末;恬靜淡然,自適快意
    所以,莊子認為要想養性,就必然要有一個恬靜淡然的心態,有這樣的心態才可以調養心智,有這樣的心智才不會用智巧行事,不用智巧行事自然就可以順應「道」的要求。老子和莊子都認為儒家提倡的道德只是一種浮於表面的標準,它不能讓人們回歸到純樸淡然的心境中,反而容易讓世人產生各種追求名利的欲望。
  • 莊子的夢境人生
    (《齊物論》)愚者終日與外物互相競逐、與他人鈎心鬥角,生機盡失,疲憊不堪,不知道哪裡才是真正值得自己向之前行的歸宿。這樣的人,雖然活著,但又有何意義?這樣的人生,活得不是太愚昧了嗎?正是基於對現實世界中諸多愚者遭遇的惡劣生存境況的體察,莊子從生存意義的角度向愚者發出批判:愚者雖然終日自以為醒著,但愚者的人生其實就像一場渾渾噩噩的夢,根本沒有體會到真正的覺醒。
  • 高考作文素材:關於心態和人生
    [寫作思路]人生路上多曲折,美好的人生必然需要良好的心態.即使命運不公,良好的心態也會使生活充滿陽光.心態失衡會導致人生走向偏頗.相信自己,相信未來,用健康的心態擁抱生活.  [名言警句]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按莊子之德來消解壓力: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雙患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仲尼。無後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孔子:對頭,對頭!子高:我非德者,不能祛除功利之心而避雙患,將如何?孔子:天下大戒有二:命+義。子高:何謂命?孔子:兒女孝順,命也,這自然的天性無法從內心解釋。子高:何謂義?孔子:為祖國服務,義也,這人為的道義,是無法逃避的現實。子高:然後呢?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