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秋水》:井中蛙、梁下魚,怎樣凸顯人生真與樂?

2020-12-08 書於簡冊

前言:

《莊子-秋水》屬於莊子外篇。根據古書體例,其內容可能或為莊子所作,或為後人據莊子思想所整合。此篇自古以來就以義理深刻而著稱。篇中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我們熟知的望洋興嘆、貽笑大方、井底之蛙、邯鄲學步、濠梁歡魚等,指導我們認知事物該有怎樣的心態。那《秋水》怎麼說?我們又該怎麼做?

一、事物局限性與「道」

《秋水》開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秋天河水上漲的時候,所有的小河都匯聚到黃河中,黃河水漲潮寬,連對岸是牛是馬都分不出,於是河伯十分得意。直到順著水流向東走,看到大海之後,他才感到自己目光短淺,貽笑於大方之家。其中,河伯感嘆道:「且夫我常聞少仲尼之聞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黃河 秋景)

此處河伯感受到了自己認識的局限性,那就是他自己看待事物是以一種狹隘的眼光來看,而不是站在整體的大視野來觀察。而此段更深層次想要說明的是儒家學說與道家學說之間的差別。文中的「仲尼之聞」和「伯夷之意」代表的實際是宣傳禮樂、標榜仁義的儒家文化。但莊子認為這些始終是有限的,相比於道家概念中的無邊界、不受限的知識海洋,這始終是小巫見大巫。而河神這樣的認識,是其發自內心的感受,這一看似自然的描寫,實際上卻顯示「道」的魅力,河神自然地感受到道的美,因此發次感慨。

二、事物矛盾性與萬物規律

河伯有了清醒的自我認識後,北海覺得其孺子可教,於是便與其展開了對話。莊子借北海之口說道:「井龜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者」。井中之龜無法認識到大海的廣闊,是因為受到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沒法跟他說冰,是因為受到時間的限制;而認識迂腐的儒生沒法跟他討論世間的大道,是因為禮教的限制。因此人想要真正地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自我,便要拋開一切束縛,體會生命與世界的真。

(夏蟲)

隨後河伯與北海先就河、海的區別討論了多少和大小的哲理問題。莊子說道個人只是人類的一分子,因此人跟萬物相比,就如同一根毫毛在馬背上一樣。因此莊子說用小的觀點看大的部位是看不全面的,而用大的觀點看小的東西也是看不分明的,因此,大小是語言所不能議論、心意不能傳達的。

由其大小,衍生到貴賤,莊子舉了生動的例子,他說大木材可以用來攻破城門,但不能用來塞住小漏洞,他們用途不同;千裡馬可以日行千裡,但是抓老鼠卻不如黃鼠狼和貓,它們技能不同;而貓頭鷹晚上可以看到跳蚤,白天瞪著眼睛卻連大山丘都看不到,這是他們性能不能。因此,不可能從一個角度來說明萬物的功用,更沒有固定不變的道理。

(莊子 畫像)

既然事件萬物區別難以判定,那該如何取捨?莊子的回答是萬物有萬物的道理,那就應該遵循自然的道,做到無為,讓事件萬物自然演化。當明白大道之後,個人就能分辨清安全和危險的境地,無論禍患還是幸福,進退都會十分謹慎,沒有什麼可以傷害到他。如此便無所謂得失。當真切認識到事物盈虧的道理之時,得到也不必欣喜,失去也不必憂愁懊惱。因為得失不是一定的,甚至生死之間也我不設界限的坦途。因為萬物都有死生的變化,沒有固定的形態,因此不能以一時的成敗得失作為判斷的依據。

三、順應天命、順應自然

《秋水》篇闡述完深奧的大道之後,莊子開始與其他學派的思想進行對比。他先講述孔子被衛人所圍,但是他看得十分通透,因為他知道遇到大難是他的天命,莊子說這是聖人的勇敢。但這明顯是莊子設想出來的。《論語》記載,當孔子被困於匡時,他的反應是大嘆:「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真實的孔子是有很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他講他是周文王之後代表斯文的人,如果上天想讓禮樂文明斷絕的話,那就讓他受難吧。但上天會保留這種文明,因此衛人不敢怎麼樣。莊子將孔子這種使命感曲解為知天命而無懼,實際上就是為了進一步闡明他順應天道的說法。

(儒道會談圖)

說完儒家,莊子又轉到名家。名家的公孫龍自以為可以從「名」的角度來認識食物,討論諸如「白馬非馬」、「離堅白」之類的話題,認為自己是世家最為通達的人了。但是他聽說莊子的言論之後,卻是感覺茫然不解,便請教魏牟。疑惑自己是辯論不如莊子還是知識不如莊子。魏牟聽了他的話後,給他講了井底之蛙的故事。說他的智慧相比莊子,等同於井底之蛙看大海一樣,如果用他的認為去體悟莊子學說,那就想等於用管窺天,用錐刺地一樣無知。並且勸他不要試圖領悟莊子的學說,不然可能導致的結果只會是邯鄲學步,忘記自己本來的學業。

以上故事很有可能是莊子門生為抬高莊子所作,但也可以體會莊子的精神,那就是「順應天命」,孔子看淡生死,是因為知天命。而公孫龍也不要邯鄲學步,試圖了解自己感知的精神境界,更是要求其順應自然。

四、明曉物性,真性即樂

本篇的收尾處,是我們熟知的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當楚王想要請莊子入朝做官,莊子卻以神龜為比喻,說自己寧願託在尾巴在泥巴裡爬行,也不願意死後被人尊貴的的供奉。第二個故事與第一個有異曲同工之妙,惠子聽傳言說莊子要來取代他的國相,大肆搜捕。莊子見到他卻說,南方之神鳥只停棲在梧桐,吃竹國而喝醴泉。貓頭鷹卻擔心神鳥搶他的臭老鼠,而惠子的行為正與此相似。過的逍遙自在,這是莊子之樂,不受世俗名利拘束、率性而為,是他的追求。而世俗之人,恰是無法看清,所以徒增憎恨。莊子說「至德不求」,正是說這種境界,如果執著於外在的虛名,那將會捨棄自己內心的德行。

(國畫 濠梁歡魚)

第三個故事,是我們熟悉的濠梁之辯。水裡的魚是否快樂?這個問題似乎無從知曉。但莊子卻認為惠子此舉是不知物性而妄起質疑。若我非魚,不知魚之樂,子既非我,怎能知道我的想法。你若不是我,而能知道我的想法,那同理我非魚,也能體悟到魚的快樂。物性不同,達其理而啟其情。這個問題,自古以來有很多人爭論不休,分析說惠施重邏輯推理,而莊子則是超越性的直覺思維。這些理解雖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將這個故事放到《秋水》全篇來理解,這些理解無疑都忽視了莊子要強調的「真性」,即食物的天然本性。魚之樂,表現在其「出遊從容」,這是他的本性,如果萬物都能隨其本性,那必然是快樂的。

(漫畫 莊子與惠施)

結語:

《莊子-秋水》充滿哲理,相比《莊子》內篇的諸篇各篇分別闡明一個道理。外篇可以說是《莊子》中思想綜合。而本篇的主旨,是要求人在看待萬事萬物之時。其價值取向要破除價值判斷的相對性。要擺脫主觀認識的局限性、突發的偶然因素影響以及破除世俗之「名」的幹擾,最終順應自然之道,回歸本真。如此,便可以樂觀地應對世間萬事萬物繁複紛雜的變化,摒棄仁義禮樂等社會觀念帶來的約束,體驗到人生真正的「樂」。

參考文獻: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

陳鼓應:《莊子今譯今注》,商務印書館,2007年。

相關焦點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濠梁之辯我們來看一下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 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這段話中,莊子與惠子辯論的焦點起源於莊子說的那句「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在這裡,我們先簡要了解一下惠子這個人。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縱觀古今名人,我認為,莊子算是一個快樂的人。莊子「眼極冷而心極熱」,他冷眼旁觀,卻心懷大愛;他看破世情,卻心憂天下。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在著名的「濠梁之辯」中,獲勝方竟不是莊子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而這句話的出處,大家應該也在小學的時候都學習過,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濠梁之辯」,出自《莊子·秋水》。普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都認為這場辯論是莊子獲得了勝利,畢竟《莊子》是莊子及其弟子所著,裡面怎麼會記錄關於莊子失敗的案例呢?
  • 《莊子 秋水》解讀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且夫擅一壑之水(16),而跨跱埳井之樂(17),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18),於是逡巡而卻(19),告之海曰:『夫千裡之遠,不足以舉其大(20);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21)。禹之時十年九潦(22),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23)。夫不為頃久推移(24),不以多少進退者(25),此亦東海之大樂也。』
  • 諸子丨蔡林波:齊物知道:莊子「濠梁之辯」的哲學意涵
    《秋水》另一則寓言「惠子相梁」(文本中恰好置於「濠梁之辯」之前)言:「惠子相梁」,「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此「子之梁國」,乃指「有為世界」——在這裡,充滿著為爭權奪利而導致戕害、恐「嚇」生命之行為和心性。因此「梁國」恰好是與「豪梁」(「無梁」)相對立的概念。可見,在《莊子》中,「梁」亦非普通意義的「水橋」或「堤堰」,而是一個隱喻性的哲學概念,其意謂與「道」相異反之「物」及「物」之境域。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說的僅僅是「魚之樂」?
    我們時常也和朋友遊玩,也會聊天,我們聊的是工作和生活近況,而在《莊子秋水》一文中,莊子和惠子兩位先賢談論的可以難分伯仲。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到底說的是「魚之樂」還是?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之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吾,吾知之濠上也。」
  • 莊子《秋水》賞析
    莊子《秋水》賞析親,感謝您的到來,如果您覺得文章不錯,就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吧!
  • 每天讀一點哲學:莊子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來自於《莊子·秋水》。原文如下:兩位名士同遊河畔,本應是遠離世俗煩囂樂悠悠。莊子可能也是這樣想。當他見到河中魚出遊從容,頓感牠們與自己同樣快樂,禁不住喜悅說:「小魚自由暢遊,這便是魚的快樂啊。」
  • 從「莊子知魚之樂」聊聊槓精是怎麼產生的
    首推音頻,另附文稿—— 在《莊子 · 外篇 · 秋水》,有這樣一段文字——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儵shū,同倏,形容極快地 )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 酈波:讀懂莊子三條魚 突破人生三種困境
    「今天講莊子三條魚的智慧我覺得特別有意義。當下,我們面對很多的困境,來自疫情的困境、世界局勢變化的困境等等,我們需要運用的先哲的智慧,突破困境。」7月23日,知名文化學者酈波亮相江蘇書展「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大講堂」開講。
  • 莊子寓言故事16則,啟示人生,增長智慧
    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莊子《莊子·逍遙遊》譯文:遠古的時候,有一種鳥,名字叫作鵬。大鵬鳥的背像泰山那樣高,飛起來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彩。有一次,大鵬鳥向南海飛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擊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裡。它向高空飛去,捲起一股暴風,一下子就飛出九萬裡。
  • 努力吧,你的人生會因豐富的知識更加多彩——讀《莊子●秋水》所悟
    努力吧,你的人生會因豐富的知識而更加多彩——讀《莊子●秋水》所悟文/高登權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有限的。但是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學問是無邊無際的。所以每個人都不能局限於自己所現有的知識,需要不斷努力的去探索,去追尋,去疑問,才能找到更新的方法和途徑,才能實現自己知識的多元化。
  • 名動天下的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到底誰是贏家?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的對話誰贏了?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濠梁之辯」,出自《莊子·秋水》。我們知道《莊子》內七篇是莊子的作品,其他文章很有可能就是出自他的門下或者後人作品,所以稱之為「外篇」。
  • 莊子名言
    ,我們不給予任何回復服務,望朋友們周知,謝謝大家,感恩眾生。《胠篋》15.故曰,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刻意》16.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刻意》  17.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刻意》18.髑髏曰:「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 《莊子》十句經典格言,感悟人生智慧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1、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
  • 逍遙遊——莊子名言85句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的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汝非我,何以懂我?(深有感觸的經典好文)
    莊子和惠子據《莊子·秋水》記載:莊子和惠子兩個人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你看那水裡的鰷魚遊得自由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呢?」莊子反駁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子回駁道:」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魚快不快樂;同理,你不是魚,當然也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沒錯吧?
  • 至樂-----生命是借來的,早遲要歸還《莊子現代版》(十九)
    至樂就是最快樂,至上無比的快樂。 本篇共八章,亦不甚連貫。第一、第二兩章討論怎樣才算真正快樂,而歸結於無為。第三、第四、第五這三章討論應該怎樣面對死亡,而解脫於理智。第六章又回到快樂問題,認為物各有樂,不可勉強。第七章又回到死亡問題,認為生死是相對的。
  • 觀賞魚飼養小訣竅:子非魚,亦可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中記載這樣一幕: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其實,正如莊子所言,魚之樂並非無法感知,通過長期的觀察、分析、總結,現在魚主人已經摸索出了一套經驗方法觀察您的魚寵是健康快樂。
  • 莊子×惠子:智者中的良師益友,知音裡的泥石急流
    互懟半天……這場圍繞「魚是否快樂」以及「觀測者是否知道與是否快樂」著名的辯論,被後世稱為「濠梁之辯」,原載於《莊子·秋水》,在《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基礎級)當中,故事的經過有著更為詳實的體現:Zhuangzi started, 「These little fish swimming freely back and f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