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而這句話的出處,大家應該也在小學的時候都學習過,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濠梁之辯」,出自《莊子·秋水》。普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都認為這場辯論是莊子獲得了勝利,畢竟《莊子》是莊子及其弟子所著,裡面怎麼會記錄關於莊子失敗的案例呢?但是,也有人認為莊子其實輸了,他最後只是在胡攪蠻纏而已,那麼究竟是誰贏了呢?
雙方辯友
眾所周知,這場辯論的雙方,一方是莊子,而另一方則是《莊子》中經常出現的人物惠子。在《莊子》一書中兩人的交往可以稱得上是「冤家」了。往往惠子提出什麼觀點,莊子就一定要反駁他,兩人就這麼一直「相愛相殺」,史稱「莊惠之交」。
莊子這個人,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原名莊周,就是王者榮耀裡那個騎魚的輔助的原型,道家代表人物,與老子合稱「老莊」,戰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著有《莊子》一書,被稱為「哲學中的文學,文學中的哲學」。其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被後世歷代君王所推崇。
而惠子這個人,可能大家不太了解,但是有些典故你肯定知道。他原名惠施,著名政治家、哲學家,是名家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在《荀子》、《韓非子》等書中均有記載,而邏輯辯證便是名家的一個重要特點。他與莊子是至交好友,《莊子·天下篇》這麼形容惠子,「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這後世就是學富五車的來源。
而這兩位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雖然時常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各式各樣的交流探討和辯論,但是這「濠梁之辯」毫無疑問是其中的名辯論,這次較量甚至可以說是二人思想的最高交鋒了。
辯論過程,爭議出現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莊子·秋水》中是如何記載這次較量的: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這便是書中所記載的原文,可以看出這件事情的起因是莊子和惠子二人在濠梁之上觀魚,莊子有感而發,而惠子抓住了莊子感慨中的問題,提出了這個千古以後依舊有名的辯題——「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然后庄子不甘示弱,與惠子多番交鋒,最後以自己的詭辯,成功搭建出了一個死循環的邏輯怪圈獲得了最後的勝利。這是後世許多的人和書本上的主流認識,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個問題又被翻了出來,而且也有了很多不一樣的觀點,不少人認為惠子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那麼這個觀點的論據又是從何而來呢?
首先,我們要先明白整篇文章到底所爭辯的論題是什麼?我們可以通過文章的內容發現,全文從頭到尾在講述人的自身對外物的認知,即莊子和惠子二人所爭辯的論題就是「外事外物究竟是否能被認知」,而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發現,莊周是正方,而惠子是反方。
故事開篇,莊子提出了「魚在水中遊十分快樂」的觀點,即莊子認為「外物是可知的」。而惠子顯然不認同這個觀點,於是便說出了下面這句千古名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即「外物是不可知的」。同時在這裡,其實惠子其實已經偷偷地給莊子挖了一個坑,名家的辯論之術果然是名不虛傳。
莊子接下來果然跳進了這個惠子事先挖好的坑裡,他順著惠子剛剛所提出的觀點並借用其邏輯,提出了「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乍看之下,這句反駁可以說是毫無問題,甚至可以是引為經典。莊子成功地借用對方的邏輯和觀點進行了回應,不僅反駁了對方,還顯示出了自己的臨場應變能力。但是,這一點恰恰是辯論上的大忌,因為莊子所借用的邏輯正是惠子「外物是不可知的」的論點,這就代表著莊子認同了惠子的觀點,但是實際上莊子並不認同這一點。
惠子成功地將莊子引入了一個邏輯悖論當中,即莊子如何想使用「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來反駁惠子,那麼他就必須先認同惠子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一觀點。然而,如果莊子不承認,那麼他的這套反駁的說辭便是無用的;如果莊子承認了,那便代表著他在這場辯論中已經輸了。
而這一切都早已在惠子的預料之中,他不僅把莊子推進了坑裡,還給他填了一把土。惠子在這裡試圖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進行總結,從而結束這場辯論,而這一句也很好地總結了他的觀點和整場辯論。其實到這裡,惠子的勝利其實已經無法被更改了。
但是莊子卻對此說「不」。莊子表示,既然我贏不了,你也別想贏。莊子面對惠子宛如獲勝總結髮言的論點直接甩出了一句「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這句話對惠子的邏輯進行了有力的反擊,惠子既然已經表達了「我非子,固不知子矣」的觀點,體現了「外物是不可知的」,那又如何知道莊子「不知魚之樂」呢?那這不就代表著莊子這個外物對於惠子來說是可知的呢?
這一擊成功地將惠子拉入了和莊子上面所處的一樣的境地,可以說這場辯論又一次回到了最初的地方。
辯論至此結束,惠子沒有再進行反駁,而這也成為了後世人們認為莊子獲勝的重要根據。
究竟誰是勝者
那麼在千年以後來看,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勝者呢?有的人認為,莊子讓惠子無言反駁,莊子是最後的勝者;有的人則認為,惠子最先讓莊子認同了自己的觀點,惠子應該是勝利者;但是,在我看來,這場爭論了千年之久的「濠梁之辯」其實壓根就沒有勝者。
首先,莊子在一開始便陷入了邏輯悖論當中,他通過認同惠子的觀點才能使用的論點進行反駁,從這一點來看,他就沒有勝利。而同時,莊子在最後一句說道: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但是,在文章的開篇,莊子自己曾說道:「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也就是說惠子知道你莊子知道魚是快樂的這件事是你莊子自己告訴他的,如果惠子抓住了這一點,那麼勝利的將是惠子。
但與此同時,惠子在自身被莊子拉入了同樣的邏輯怪圈後便忽視了我上面所說的這一點,錯過了「一擊致命」的機會,而是深陷邏輯怪圈,沒有反駁莊子,從這點來看,惠子也不是勝者。
因此,千年以來,主流思想所說的莊子是「濠梁之辯」的勝者其實並不是正確的,因為從根本上,莊子其實早已陷入了邏輯悖論中,同時惠子也有對其「一擊致命」的機會,雖然惠子錯失了這個機會,但是也可以說明莊子的論點根本站不住腳跟。但是與此同時,莊子也以自己出色的詭辯之術使惠子也深陷邏輯怪圈,繞暈了惠子,避免了惠子抓住那個機會,將辯論拉回了最初的起點。所以,嚴格來說,這場辯論其實壓根沒有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