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二祖之中,老子通常是直指大道,是否明白全靠自悟;莊子善於講故事,從日常生活的故事中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哲理。
惠子是莊子的好朋友,雖然惠子曾高居魏國宰相,但他們之間的對話毫無地位差異。他們之間的對話最有名就是《秋水》篇中的「濠梁之辯」,這是《莊子》一書中一個有趣而又富有哲理的故事。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這段話不難理解,說是有一天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看著水裡的鯈魚說:「鯈魚在河水中遊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你開始問我『你哪裡知道魚兒的快樂』的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裡知道的。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這個故事輕鬆閒適,充滿詩意。展現了莊惠二人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一個力辯,一個巧辯;一個思維拘泥,一境界超然;讓人讀後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其實他們觸及到了一個哲學中很重要的議題,即主體如何認識客體。
莊子享受著山水之美,觸景生情,鯈魚在河水中遊得悠閒自在,使莊子發出了「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的感嘆,主體與客體相融,這是一種推己及物的感受。但是對於莊子的感嘆,莊子提出了很重要的哲學問題:「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就是哲學上主體如何認識客體,以及主體是否認識客體的問題。他們針對這個問題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莊子認為人與人、人與物之間雖然形體各異,但是心、性、情可以想通,主體可以感悟客體。
莊子重在感性思維,對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是一種生命的體驗,具有藝術家的氣質。而惠子代表的是理性分析的思維,莊惠的多次對話顯示出惠子善於運行理性思考分析問題,更像一種科學認知,惠子具有邏輯家的個性。
這段對話揭示了人和自然之間的親和感,莊子曾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是一種詩性智慧,充分顯示了它對自然美的鑑賞。當今世界的文化對話以理性分析為主,而中國文化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融,二者可以相互補充,這樣才能在差異中找到相通之處。濠梁之辯」的感性同通思維對於當今世界異質文化之間的對話提供了更高的視野和更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