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而又富有哲理的「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讓我們明白了什麼?

2020-12-20 醉美國學

道家二祖之中,老子通常是直指大道,是否明白全靠自悟;莊子善於講故事,從日常生活的故事中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哲理。

惠子是莊子的好朋友,雖然惠子曾高居魏國宰相,但他們之間的對話毫無地位差異。他們之間的對話最有名就是《秋水》篇中的「濠梁之辯」,這是《莊子》一書中一個有趣而又富有哲理的故事。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這段話不難理解,說是有一天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看著水裡的鯈魚說:「鯈魚在河水中遊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你開始問我『你哪裡知道魚兒的快樂』的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裡知道的。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這個故事輕鬆閒適,充滿詩意。展現了莊惠二人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一個力辯,一個巧辯;一個思維拘泥,一境界超然;讓人讀後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其實他們觸及到了一個哲學中很重要的議題,即主體如何認識客體。

莊子享受著山水之美,觸景生情,鯈魚在河水中遊得悠閒自在,使莊子發出了「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的感嘆,主體與客體相融,這是一種推己及物的感受。但是對於莊子的感嘆,莊子提出了很重要的哲學問題:「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就是哲學上主體如何認識客體,以及主體是否認識客體的問題。他們針對這個問題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莊子認為人與人、人與物之間雖然形體各異,但是心、性、情可以想通,主體可以感悟客體。

莊子重在感性思維,對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是一種生命的體驗,具有藝術家的氣質。而惠子代表的是理性分析的思維,莊惠的多次對話顯示出惠子善於運行理性思考分析問題,更像一種科學認知,惠子具有邏輯家的個性。

這段對話揭示了人和自然之間的親和感,莊子曾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是一種詩性智慧,充分顯示了它對自然美的鑑賞。當今世界的文化對話以理性分析為主,而中國文化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融,二者可以相互補充,這樣才能在差異中找到相通之處。濠梁之辯」的感性同通思維對於當今世界異質文化之間的對話提供了更高的視野和更新的角度。

相關焦點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說的僅僅是「魚之樂」?
    我們時常也和朋友遊玩,也會聊天,我們聊的是工作和生活近況,而在《莊子秋水》一文中,莊子和惠子兩位先賢談論的可以難分伯仲。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到底說的是「魚之樂」還是?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之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吾,吾知之濠上也。」
  • 濠梁之上知魚之樂
    之後漸漸長大,雖不愛吃魚,但特別喜歡看水裡的魚,似乎是要補上當時的遺憾吧。長大了,上了大學,不知怎麼就喜歡上莊子了,其中有趣的是他與惠施的「濠梁之辯」【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 名動天下的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到底誰是贏家?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的對話誰贏了?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濠梁之辯」,出自《莊子·秋水》。我們知道《莊子》內七篇是莊子的作品,其他文章很有可能就是出自他的門下或者後人作品,所以稱之為「外篇」。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在著名的「濠梁之辯」中,獲勝方竟不是莊子
    往往惠子提出什麼觀點,莊子就一定要反駁他,兩人就這麼一直「相愛相殺」,史稱「莊惠之交」。辯論過程,爭議出現首先,我們先來看看《莊子·秋水》中是如何記載這次較量的: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濠梁之辯我們來看一下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 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這段話中,莊子與惠子辯論的焦點起源於莊子說的那句「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在這裡,我們先簡要了解一下惠子這個人。
  • 觀賞魚飼養小訣竅:子非魚,亦可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中記載這樣一幕: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其實,正如莊子所言,魚之樂並非無法感知,通過長期的觀察、分析、總結,現在魚主人已經摸索出了一套經驗方法觀察您的魚寵是健康快樂。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我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莊子-秋水》:井中蛙、梁下魚,怎樣凸顯人生真與樂?
    篇中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我們熟知的望洋興嘆、貽笑大方、井底之蛙、邯鄲學步、濠梁歡魚等,指導我們認知事物該有怎樣的心態。那《秋水》怎麼說?我們又該怎麼做?一、事物局限性與「道」《秋水》開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秋天河水上漲的時候,所有的小河都匯聚到黃河中,黃河水漲潮寬,連對岸是牛是馬都分不出,於是河伯十分得意。
  • 每天讀一點哲學:莊子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來自於《莊子·秋水》。原文如下:兩位名士同遊河畔,本應是遠離世俗煩囂樂悠悠。莊子可能也是這樣想。當他見到河中魚出遊從容,頓感牠們與自己同樣快樂,禁不住喜悅說:「小魚自由暢遊,這便是魚的快樂啊。」
  • 18個簡短而又富有哲理的短句子:路不通了,就選擇繞行!
    18個簡短而又富有哲理的短句子:路不通了,就選擇繞行!1.都說現代人平均每六分鐘看一次手機,一個人總是長時間不回你,你就該懂了 他不會是沒看見,他只是不想回。3.當你決定放下時,你不會失去什麼,唯一會失去的,是你以前放不下的煩惱。4.有些事情,你能想通,也能接受,但還是會難過。5.沒什麼好擔心,反正害怕的都會發生,患得患失的也都會失去,與其整天猜忌擔心,不如努力變得更優秀 ,才不懼失去任何人。
  •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句句都是人生真諦
    人生在世,難免走些彎路,正因為這些彎路,讓人生有了跌宕起伏的精彩,正因為有了彎路,讓我們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知,走些彎路是你成長的階梯。4. 人生,或許總有遺憾;生活,不總是一帆風順。因為懂得,所以灑脫;因為從容,所以快樂;沒有永遠的晴天,也沒有永遠的雨季,晴天時曬曬太陽,雨天時聽聽雨聲。也許,有風有雨的日子,才承載了生命的厚重;風輕雲淡的日子,更適於靜靜的領悟!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在這3條「魚」中,體現了3種人生的境界,不知道你更認可其中的哪一種?01 「北冥之魚」這條魚是莊子的故事裡最有名的一條了,出自《莊子》的第一篇《逍遙遊》,裡面對於這條魚是這麼描寫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 從「莊子知魚之樂」聊聊槓精是怎麼產生的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儵shū,同倏,形容極快地 )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北島富有哲理的名言,很多人讀完感到很殘酷,很恐怖,發人深省!
    當我初次讀北島這句名言時候,就感覺很殘酷且富有哲理,讀完還令人害怕。因為這句名言說的很現實,很走心的,讓人很容易接受的,且無力反駁。讀完讓我對生活有更新的認識,更不敢去敷衍生活,所以索性就想把北島這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分享給大家。
  • 什麼是人世間最好的成語?被韓寒一語道破,富有哲理,真知灼見!
    成語,讀過書的人都不陌生,都學過,而且很多人都玩過成語接龍,成語給我們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四個字,而且成語都是很富有哲理的,很多成語都是一個故事,一個典故。甚至很多人沒有讀書,就從小聽爸媽教育,都會幾個成語。
  • 妄讀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乎,不要用自己的感覺去解釋別人
    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譯文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遊玩。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髓,老祖宗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大家一定都聽過「水至清則無魚」,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句俗語,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說如果一個地方的水太過於清澈,這個地方一定是沒有魚的,其實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根本我們現在學的知識就可以進行解釋。
  • 觀魚時,古人在想什麼
    魏晉名士嵇康言「遊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唐代詩人劉禹錫曰「樂觀魚踴躍,閒愛鶴徘徊」,書寫的正是觀魚之樂。古代畫家亦愛觀魚,宋元以來不乏畫魚的名作,如劉寀《落花遊魚圖》《群魚戲荇圖》等。令古人沉醉的是魚之靈動活潑,水之靜謐清澈,抑或是二者相得之樂?
  • 濠梁之辯——莊子超越現實與邏輯層面的思考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詩詞鑑賞」觀魚勝過富春江,從詩中觀魚,感悟人生哲理!
    炎炎夏日,不如尋一湖水碧潭處,臨水觀魚。湖水碧玉,楊柳嫩荷,涼風濃鬱,意境悠然,看魚翔淺底,競類自由。人生忙忙碌碌,有時卻沒有小魚般自由自在,正如詩人蘇舜欽的詩句"我嗟不及群魚樂 虛作人間半世人"。觀魚可以如「故山期採菊 秋水憶觀魚 」般陶冶情操、閒適自得,也可以感悟「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人生哲理。觀魚勝過富春江,從詩中觀魚,感悟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