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生的四大困境如何破?你要學會忘記,才能超越!

2020-12-14 好玩的國學

在人生價值論上,莊子是徹底的悲觀主義者。

儒家強調人生是舞臺,我們都要化最好的妝容,賣力地唱念做打,娛樂他人,滿足自己。人生的價值,就在於立德立言立功而「三不朽」,就是要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理想。

墨家則認為人生如戰場,自力者強,自卑者死。唯有於人生的戰場上勇猛拼殺,苦了自己快樂別人而利天下,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有意義。

儒家和墨家都認為人生唯有奮鬥一途。而道家則提倡清靜無為的價值觀,主張人應該如水一樣,善於示弱、居下,善於藏鋒隱銳,用無為來達到無不為的目的。

無論是理性主義的儒家,還是理想主義的墨家,甚至自然主義的老子,對人生總是抱有希望的。而莊子則是徹底陷入了對人生的絕望之中。人生的意義——儒家的舞臺墨家的戰場,老子的上善若水,到了莊子這裡,完全成了生存的困境。在莊子看來,人生如困境如牢籠,我們每個人都面臨倒懸之苦。

在莊子的人生觀中,我們要無可奈何地面臨四大困境。

第一是自然的困境。人生於自然而歸於自然,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無不受到物的限制,沒有物就沒有生命,時間與空間是生命存在的載體與依託。而物與精神的自由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我們身體的「有所待」,是通向逍遙之境的最大障礙。大鵬扶搖九萬裡,瞬間由北海飛向南海,激起的波濤直上雲天,但沒有風,大鵬鳥無法飛翔;列子飄飄欲仙悠然自得於雲間漫步,但十五天天他就得下來,沒有風他無法悠然。大鵬與列子的困境,乃是有所待,沒有風的支撐,它將寸步難行。而人也是如此,身體需要物的支撐,沒有物就沒有身體,身體將永遠為物所限,無法達到無所待的境界,這就是人的自然的困境。

第二是人的社會困境。人無法擺脫物,更無法擺脫社會,擺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人生就是一個悲劇的存在。莊子說: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人一旦秉承天地之氣而形成形體,便要不失其真性以盡天年。他們跟外界環境或相互對立、或相互順應,他們的行動全都像快馬奔馳,沒有什麼力量能使他們止步,這不是很可悲嗎!

莊子說,人一出生註定勞累一輩子,一生都在與外界事物進行無休無止的鬥爭,無休無止的摩擦傾軋,陷入了茫然無措的紛爭之中,既看不到人生的意義,也得不到人生的價值。人類被社會的大潮裹挾著不知西東,這就是人的社會困境。

第三,是命運的困境。莊子說,「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意思是說,事物在未形成之前就已經天然地形成了分野,後天的努力永遠無法改變這種區別,任何努力都將無濟於事,只有安時順命才能全身。莊子還認為,「死生存亡、窮達富貴、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我們無處可逃。

第四種是自我困境,人生痛苦的根源其實還是自身的欲望。對此莊子有深刻的闡述,他說為名而死的堯舜禹,為財貨而死的盜蹠,其實都死於自身的欲望。而泛濫的欲望讓物成為人的主人,而人成為物的奴隸,成為名利財貨的殉葬品。莊子說: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

莊子指出,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天下沒有不因外物而錯亂本性的,小人為了追求利益而犧牲自己,士人為了追求名聲而犧牲自己,大夫為了維護家室而犧牲自己,聖人為了治理天下而犧牲自己,這四種人,事業雖不相同,名聲雖不一樣,但從損傷本性、自己這一點上看,卻是相同的。

可見,無論是堯舜禹的聖王,還是橫行天下的盜賊,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都繞不開欲望的塵網這就是人的自我困境。

自然、社會、命運與自我的困境交織,人生何其悲傷!人生何得逍遙?

莊子給我們的答案是齊物,就是將一切善惡美醜是非,將一切富貴榮華貧賤失意看成一樣。如此,無對立之心,則無是非;無彼此之心,則無成見;無成敗之心,則無痛苦,讓「哀樂不入於心」,讓人心如明鏡若靜水,鑑照自我返回本真,順應大自然的變化,而與萬物一體。如此可以「無所待」,「無所待」則可以逍遙。

針對具體的人生困境,在齊物的原則之下,莊子提出了具體的辦法。

如何破解自然困境呢?身體是無法實現的,但精神可以實現。心靈可以忘記一切物質,當你一無所求的時候,也許物對你而言已經不再是唯一了。因此,我們的精神可以泛若不系之舟,在萬物之間遨遊,這是超越物的唯一途徑。

如何破解社會困境呢?莊子提出了「不譴是非」的處世方法。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往往來自於價值標準的不同,而在不同的價值標準之下,事物就沒有了真正的標準。人總是以己為是,以別人為非,這就是社會紛爭禍亂的根源。若能夠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執念,同是非、同彼此,不譴是非和光同塵,則也可以逍遙了,這是超越是非的藝術。

如何破解命運困境呢?針對命運困境,莊子提出了安時處順的原則,命運讓我做什麼我就去做什麼,一切隨命運的安排,不將不迎,不喜不憂,如此可以逍遙了。

恰如一葉浮萍始終在漩渦中打轉,人生不可能逍遙,若能如柳絮如飛蓬離開人生的漩渦,超越一切羈絆心靈的藩籬,才能自由地遨遊於無垠的曠野,才會達到逍遙的境界。因此,超越的心態很重要。

莊子破解人的困境的哲學方法叫齊物論,其實也可以叫做從超越論,超越是非,超越紛爭,超越物慾,順應命運。

總而言之,逍遙就必須跳出樊籠跳出塵網,用超越的意識、超越的姿態,面對人生的四大困境,這就是莊子的超越哲學。

相關焦點

  • 酈波:讀懂莊子三條魚 突破人生三種困境
    當下,我們面對很多的困境,來自疫情的困境、世界局勢變化的困境等等,我們需要運用的先哲的智慧,突破困境。」7月23日,知名文化學者酈波亮相江蘇書展「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大講堂」開講。酈波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也是一位「網紅學者」,從《百家講壇》到《成語大會》,再到《詩詞大會》,各類文化節目層出不窮,大家始終能看到他的身影。
  • 莊子是人生的清醒劑,讓我們活得更通透!
    讀莊子的書,讓我們明白,人類並非萬物的尺度,我們自己也並非是別人的中心,我們只是大自然芸芸芸眾生中的一員,你固執己見,你執著於欲望,你追求聲色犬馬的生活,這些只能為你的形神帶來痛苦,而人生的解脫之道在於虛己忘我,如此,人生才可消除煩惱。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總的來說,莊子的《逍遙遊》不僅是一篇語言生動、豐富,文風飄逸、雋永和意境深遠的散文文學,同時也是一片充滿思辨的哲學小品文。所以它能夠帶給我們一些人生智慧方面的啟示。我們不妨從《逍遙遊》來感受學習它的智慧人生的啟示!一,什麼是幸福快樂?幸福快樂的內涵絕對是一種自在。莊子的《逍遙遊》,如同它的題目一樣,其所表達的內容表現了一種超然、曠達、自在的境界和狀態。
  • 《莊子》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小編推薦莊子的四句話,帶你品讀其中的智慧。一、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大意:人生存於天地之間,如同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一眨眼就過去了。古人不懂道家,做事經常碰壁,碰了一鼻子老灰,心情可想那是要多鬱悶有多鬱悶,一看莊子,就如同多年的被堵住的任督二脈忽然被打通了一樣,頓時是暢快無比,而且越讀是越愛讀。莊子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發現人類異化困境的思想家,反對人為物役,終極一生都在尋找消除異化困境的解脫之道。
  • 莊子的夢境人生
    愚者對人生夢覺的所有體驗仍是在夢中,但愚者卻自以為活得真實,這不是太固執可笑了嗎?人生也可能是一場大夢而已,這是莊子打破常人夢論的方法。莊子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打破呢?這緣於莊子對愚者惡劣生存境況的體察與關切。在莊子看來,愚者「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 濠梁之辯——莊子超越現實與邏輯層面的思考
    在著名的濠梁之辯中,惠施的觀點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莊子的觀點則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超越諸子百家的莊子在思想上,莊子認為,人必須自覺人的存在,是和無限時空中大自然的有機運作,息息相關的。人必須要用自然來關察「一切」。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縱觀古今名人,我認為,莊子算是一個快樂的人。莊子「眼極冷而心極熱」,他冷眼旁觀,卻心懷大愛;他看破世情,卻心憂天下。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
  • 小班研討 | 論莊子的逍遙
    但是這些在莊子看來,都算不上是逍遙。那麼,莊子眼中的逍遙到底是什麼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無待」與「逍遙」的關係。「無待」是一種生命態度,也是一種生命境界,更是一種生命智慧。「無待」與「有待」相對,「有待」指有所憑藉,有所依賴,有所依託。莊子認為,人生有所依賴與依託,便會有所牽制,精神便不能得到自由。
  • 莊子的一段至理名言,通俗易懂,卻蘊含人生的大道理
    俗話說,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其實很多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比如及時行樂,誰不願意整天快樂無憂,誰又願意沒日沒夜地拼命工作。有人因為處於困境,不得不奮鬥;有人因為擔當重任,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人人心中都有難言之苦,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 莊子:開掛的人生,不較真,才能逍遙自在,遊戲人間
    如果隨時收回你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內心還能平靜如水,那才是真正的不執著。2、用心若鏡,不迎不拒《莊子》:「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逆,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至人,就是得道的人;用心若鏡,是指心像明鏡一樣,所有的事物在鏡子面前一照,都會有影像,但是如夢如幻,抓不著摸不到。管你高低美醜,高矮胖瘦,鏡子都是同等照人。
  • 莊子:「坐忘」,才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一個「忘」字,道出了人生如何悟道、順道的關鍵。《莊子》一書中,「忘」字出現了80多次。可見,莊子是把「忘」當成是消除人生煩惱和修身得道的秘訣。可見,忘記武功的固有形式,才能發揮於無形之中,才是修煉武功的最高境界。同理,人生也是如此,學得越多,經歷越多,忘記越多,傲慢與偏見也就越少,最後站得越高,走得更遠。
  • 《莊子》:摒棄貪念,知足的人生才能無憂
    人生短暫,不過區區百年,但我們能用到的卻很少,正如有句話說「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縱使你擁有良田萬畝真正需要的無非是那一日三餐,即便是坐擁廣廈千萬間,真正需要的也只是那睡覺的一席之地。人活一生,真正能用得到的很少。
  • 莊子:做好自己,不必解釋
    《莊子·秋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燕國人到趙國的首都邯鄲去,他看到邯鄲人步態優美,就自己學了起來。結果這個人怎麼學都掌握不了這種優雅的步態,就連自己走路的習慣也忘記了,只好爬回自己的國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我們要做的就是守好自己的本分。人生在世,除卻生死,就只有一件事情知得我們勞心費神:那就是做最好的自己。那些自己都沒有做明白,還要挑剔別人的舉止,抱怨老天不公的人,終究只能得到牢騷滿腹。
  • 莊子臨死對弟子說了一句話,參悟天道的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你憤怒的時候,莊子會告訴你: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人這一生,一定要學會控制情緒。但遇事不動氣,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不被情緒困住心智,即使處在暴風驟雨中,也能讓情緒平靜下來。當你以自己為中心,老子也會告訴你: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一個人不把自己看的太重,就沒有人能讓他憤怒,讓自己生氣,別把自己太當回事,才能坦然處世,平靜自省。
  • 當你的人生處在困境之時,不要急於擺脫困境,先要學會反思!
    人生不易,深陷困境,在所難免。就拿我來說吧!曾經創業失敗,債務危機爆發,人生一下子陷入困境,跌入谷底。面對幾十萬的債務,還有不斷增長的利息,我愁眉不展,心情更是大起大落。往常意氣風發,朝氣蓬勃的自己,立刻仿佛老了二十歲。那時在想,自己的人生就這麼完了嗎?這麼多的債務我又哪年哪月能夠還清,或者說餘生我都要在還債中度日?
  • 10個成語,讀懂《莊子》智慧
    1、 越俎代庖「越俎代庖」出自《莊子·逍遙遊》。原文說「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廚師雖不做祭祀用的飯菜,但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來代替他下廚房做菜。祭祀代替廚師下廚,就是超越本分。為人處世要守本分,不能越俎代庖。做好自己的事情,過好自己的日子,不要對別人的生活指指點點。在什麼職位做什麼事,守好自己的本分。
  • 莊子「長生不死」之術:超越時空,不死不生
    可見,要想達到「不死」的狀態,就要做到「不生」的狀態,沒有了生,也就沒有了死。莊子莊子描述的修煉過程,是先後達到幾種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外天下、外物、外生:即忘記世界、忘記外物、忘記生;朝徹:即心中呈現一片光明(如早晨的太陽一樣)見獨:即完全進入自我的世界,像出生的嬰兒一樣。
  • 莊子的三個段子,揭示人生的三種境界
    然而,那些缺陷就像不曾癒合的傷口,慢慢腐蝕了原本健康的人生。「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最終你要失去它。莊子和尼採一樣,在人生選擇上,都希望人類可以不斷超越世俗,從種種虛偽造作中破繭而出,奔向真實的自己。一個人,他可以安於平凡,他也可以開創不凡。
  • 格局決定人生,固化思維需轉變,莊子云:越過狹隘方得釋然
    我們也總是會在收穫成果以後依舊不滿足於當下的生活,繼續義無反顧的追求自己想要的,可往往人們追求了半生後才忽然發現自己已經忘記了真正想要的東西。兒時的我們會因一顆糖果,一根冰棍而得到滿足,而長大後的我們會被生活中的瑣事牽絆,忘記了純真的快樂與自由。所以往往人們總是會為了滿足自己的自由與幸福不斷地去追求物質。
  • 《自卑與超越》:合作,才能讓人超越自卑,理解人生意義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就是認為有自卑心理的人,應該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之中,在活動中與人合作,從而理解生活,超越自卑,尋求人生的意義。面對自己的劣勢,面對自卑感,我們要看到真正的問題所在。如果,對真正的問題避而不談,自卑感會更加嚴重。想要真正地消除自卑感,關鍵就在於我們如何去對待我們的職業、對待我們所處的社會以及對待愛情和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