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臨死對弟子說了一句話,參悟天道的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2020-12-12 九月的小書屋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些詞:白駒過隙、井底之蛙、沉魚落雁、盜亦有道、害群之馬、哀莫大於心死,但是你知道它們究竟是出自誰的著作嗎?

這些洞察人心,窺探天地奧秘的語錄,均是出自莊子。

世界皆知孔子是聖人,但是有所不知的是,莊子應該被稱作是「神人」。她的「神」體現在,莊子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他r熱愛變化卻順應自然,順應自然,他堅持人的本性,尊重人的自然屬性,追求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他有著寧靜、平和的心態,在名利和貪慾面前,他不屑一顧。

這些特質,即便是放在現代來看,也是備受尊崇的。

你憤怒的時候,莊子會告訴你:

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人這一生,一定要學會控制情緒。但遇事不動氣,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不被情緒困住心智,即使處在暴風驟雨中,也能讓情緒平靜下來。

當你以自己為中心,老子也會告訴你:

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一個人不把自己看的太重,就沒有人能讓他憤怒,讓自己生氣,別把自己太當回事,才能坦然處世,平靜自省。

當你對未來覺得迷茫時,老子又會說:

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盡人事,聽天命。有多大能力使多大能力,這個過程是用汗水改變命運的過程,用勇氣改變現實境況的過程,是努力讓結局如期發展的過程。

莊子的一生都在詮釋著人生的豁達觀點和積極態度,深刻的揭露了「天道」的秘密。

莊子臨終之前的一句話,參悟了參悟天道、地道和人道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在《莊子》一書中記載道,莊子感覺到自己即將要死亡的時候,內心卻並不跟尋常人一樣,他更多地是平靜。當時,它的弟子還在討論要如何厚葬莊子,莊子聽到便制止他們說:我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璧,星辰做珠璣,萬物做殉葬世間哪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好呢?

弟子們解釋道,是因為怕莊子的身體被鳥獸所破壞。

莊子有說道:「

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意思是埋在地下會被螻蟻吃,在地上會被鳥雀吃掉,都是一樣的結果,為什麼不讓鳥雀吃呢。莊子對待生死的態度,是非常豁達的。他認為,我們身處在人世間,最看不破的就是生死。

一般人怕死,無非就是恐懼死亡的感覺罷了,而正是因為這種恐懼感,就是人們怕死的原因:恐懼感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當你看破了這一切的時候,便明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什麼了!

莊子曾面對悠悠天地感慨:「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其實,塵歸塵,土歸土,人來自大自然,又回歸大自然,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與其在擔心未來的事情,還不如做好眼前的事情,等到時間到到了,一切自然就會有它的答案。

莊子深諳人性,社會,自然的本質,並且將自己一生的智慧全部都熔鑄成《莊子》一書,更是被譽為中國千古奇書

它的文章,恣意汪洋,意蘊深厚,擅長用寓言來諷刺人性的本質,發人深省。比如著名的東施效顰,屠龍之技,隨珠彈雀等等,深藏的智慧,更是影響深遠。

甚至莊子曾經對國人設下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預言,目光甚至瞄準了千年之後,可怕的是,他的預言還成真了。

他憑一己之力,通過融會貫通很多發生在身邊的簡單故事,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循循善誘的筆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並且依靠其強大的生長力、植入性和擴展性,不依賴權貴、歷史、學生、組織體系、社團,在沒有強大的網際網路媒介的古代社會,能夠傳播開來,延續下來,並對世世代代的國人產生影響,可見裡面的智慧有多深了。

讀莊子,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幫助你認識自己的價值和定位,生活中可以將壞心態變為好心態,進而你會發現世界好的一面。

不但可以提升自己待人處世的智慧,還能發現自己的人生格局會更上一層樓。

因此,我們的閒暇時間碎片化的時間完全讀一讀《莊子》,自己在尋找智慧的同時,還可以讓孩子一起品讀,受益一生。

很多人想讀莊子卻因為文章內容是文言文覺得特別枯燥,意思都理解不通。

因此,我特意為大家找到了這本全譯全注的圖解版本的《莊子》,它有原文的翻譯也有白話,還有注釋,另外,為了能更加方便快捷的掌握書裡面的精髓,還精心設計了600多副的插畫。

它收集了莊子學派著述總集以及道家的重要典籍與一體,裡面的每一個小故事,都具有很深的啟發性。

為了能保存的更長久,精心的用鎖線硬殼來裝幀的,不容易掉頁。

一本僅需要39元,不管是買給自己還是孩子,只要靜下心來看完,相信都會對你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莊子臨死前說了一句話,道破天道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有人說,人生只不過一趟旅途罷了,富貴名利,不過過眼雲煙。老子的「前後相隨」其實是看透生死的灑脫,正如其思想繼承者莊子臨終時的淡然態度。莊子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對弟子們說了一番話,當時弟子正在討論如何厚葬老師,莊子聽了他們的想法之後,便只是笑了笑,對弟子們說:我死了以後,大地就是我的棺槨,日月就是我的連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寶玉器,天地萬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難道還不夠豐厚?你們還能再增加點什麼呢?
  • 莊子臨終前說了一句話,道破天道奧妙
    其實,讀懂莊子臨死前說的話,你就能明白了:莊子自己在臨死前,心情非常平靜,而弟子們則計劃厚葬老師,莊子說:「我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璧,星辰做珠璣,萬物做殉葬,有什麼比這個更好呢?」弟子怕莊子死後,屍身被鳥獸破壞,莊子卻說: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意思是露在地上被烏鴉和老鷹吃,埋在土地裡被螻蟻吃,從烏鴉和老鷹嘴裡奪下來給螻蟻吃,為啥這麼偏心呢?
  • 莊子筆下的四隻鳥,道出人生超然境界,讀明白也就活通了
    之前和大家分享過代表莊子智慧的三條魚,他不僅愛寫魚,還愛寫鳥,那麼讓我們來看一看莊子人生中,代表他三種思想境界的鳥類們。莊子的第一隻鳥在梁國歇腳。說惠子在梁國做了高官,有人謠傳莊子要搶他的官位,惠子聽了就趕忙搜查莊子,莊子見到惠子對他說,有種鳥叫鵷鶵,也就是一種鳳凰,這種鳥啊,不是梧桐不停歇,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而旁邊有隻貓頭鷹撿到腐臭的老鼠,卻還怕路過的鵷鶵搶他的。那你也要用你的官位來嚇唬我嗎?
  • 莊子:天地陰陽二分,天道對應人心,修心重於修身,自度才能度人
    然而,莊子又提出屬於自己、新的東西了:他認為,一個面,是天道,另一個面,是人道。也就是說,莊子這裡提出兩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一種是順應天道,另一種是順應人道。二、天道人道,二者難得兼人生在世,到底應該順應天道,還是順應人道?莊子指出,兩者本來不可得兼。儒家說「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儒家說選一個面,選擇大義。
  • 莊子臨終前說的2句話,道破人生哲學,細細揣摩才能領悟人生真諦
    莊子的一生,不畏懼死,也沒有隨便地活,因而他的精神是那樣的愉快。莊子臨終時,聽說眾弟子想厚葬老師,很不高興。他說:「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眾弟子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莊子笑道:「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就是莊子臨終前的這句話,道破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奧秘。
  • 莊子:「坐忘」,才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道出了人生真正逍遙解脫的秘訣——相忘以生,無所窮終,即:互相忘記生與死的界限,與道同遊於無窮之境。一個「忘」字,道出了人生如何悟道、順道的關鍵。《莊子》一書中,「忘」字出現了80多次。可見,莊子是把「忘」當成是消除人生煩惱和修身得道的秘訣。
  • 莊子:真正逍遙的人,都達到了人生的這三重境界【莊子智慧 】
    莊子認為,真正逍遙的人,得天地之正道,順從六氣的變化,悠遊於無窮之中,達到了「無功,無己,無名」 的理想境界。小樹林裡的飛雀譏笑大鵬說:「『你將要飛到哪裡去啊?我跳躍起來向上飛,不過幾丈就落下來了,在野草之間飛來飛去不是也很好嘛。』」莊子在這個可笑的故事裡要說明的是「小」與「大」的分別。那些有了小小的成績就自以為是的人,正和這些這飛雀一樣,不知天高地厚。真正的高手,從來不會在人前賣弄炫耀,而他的實力卻從行動中為人所知曉。
  • 人生四大境界莊子三鳥表達的就是自然功利道德境界
    首先說哲學,哲學在西方最早的意思是愛智慧,在東方哲學不是為了增加實際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精神的貧道分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學的任務就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和天地境界。
  • 《莊子》20個成語,天道高遠,人心逍遙
    後指安於平穩生活,處於感悟:莊子眼裡的養生就是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 明白的人懂得放棄,心安理得;真情的人懂得犧牲,處之泰然;睿智的人懂得超脫,隨遇而安。安於一份放棄,固守一份超脫,就能擺脫諸多煩惱和痛苦。
  • 【國學分享】莊子逍遙的境界
    而孟子是齊襄王的人,當時在齊國有一所大學叫做稷下學宮,是當時最高的學術的機構,存在了一百五十年,到現在為止北京大學也沒有超過一百五十年,也就是說稷下學宮在當時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個學術機構。而孟子就是稷下學宮俸祿最高的,工資拿的最高的一個,所以孟子不缺錢的,孟子也比較貴族。那我們看荀子。荀子在齊襄王時三為祭酒。
  • 人生境界的大小
    多少人辛苦奔波,名和利就是最基本的人生支點。  那麼,莊子對名和利是怎麼看的呢?莊子在《逍遙遊》裡,講到了這樣一個「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堯被中國古人認定為聖人之首,是天下明君賢主的代稱。許由呢?是一個傳說中的高人隱士。  莊子寫道,堯很認真地對許由說:「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
  • 南懷瑾:我把人生最高境界總結為三句話,若能看透其中,漸入佳境
    此為南懷瑾闡釋的人生最高境界;南懷瑾,中國文化國學大師、佛學師,常為眾人傳授佛學,修身養身之道。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一個完整的人,須有心、骨、表組成;也就是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三教合一,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不受任何束縛的精神自由
    莊子有句非常精闢的總結,他說:「不以物挫志」,就是不要因為外物的幹擾來擾亂了我們的心智。每個人一生總會有很多不如意,大多是因為太重視外物而煩惱,假如內心被物慾佔據了,不就成了物慾的奴隸了嗎?所以當一個人總是患得患失,內心不踏實的時候,建議去讀一讀著名作家王蒙講說的這部《莊子》,學一學莊子的逍遙之氣,學莊子對生活的態度和理解,能夠讓我們活得輕鬆快樂一點。
  • 第10章莊子天道和人道以及人與天為一思想觀點
    莊子在多篇文章中,提出天道、人道以及人「與天為一」的思想觀點一,何為天道、人道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莊子在《在宥》中回答了這個問題。何為天道?人道?莊子說「何為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天道指自然之道,無為而且受到萬物尊敬的是天道,理論源自《道德經》51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人生的最高境界:獨處
    來源:儒風大家 莊子說:「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獨處。 結果沒走幾步,又有人說:你看,這男的真不像話,讓自己老婆牽驢,大男子主義。這下丈夫又臉紅了,他們決定夫妻一起騎驢。 兩人騎著驢,又沒走幾步路,路人指指點點的更加厲害了:像什麼樣子?兩個人騎這一頭小毛驢,這分明是虐待動物。夫妻倆這下徹底不知所措了,這也不行,那也不對,乾脆,都不騎了。
  • 曾國藩智慧: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慎獨自律」4字
    在2000多年前的著作《禮記·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說是道出了千百年來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這句話便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自律,是人生修行的最高最高境界。獨處時,並不僅僅是指空間上的獨處,更是指精神上的獨處,追求一種內在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底線,做到「表裡如一」,而不是人前一個樣人後一個樣。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則始終如一。
  • 解讀莊子 | 辯證看待莊子的思想
    一、莊子思想的積極影響 莊子思想的產生,具有特定的社會背景。 他從現實社會的束縛和羈絆中超脫出來,在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的狀態中體會到了宇宙、人生至深的哲理,拓展並延伸了超然物外的天道自然思想,實現了「至人」「神人」「聖人」的理想人格,進入了自由而真實的人生境界,以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狀態詩意地棲居於道的境界之中。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在這3條「魚」中,體現了3種人生的境界,不知道你更認可其中的哪一種?01 「北冥之魚」這條魚是莊子的故事裡最有名的一條了,出自《莊子》的第一篇《逍遙遊》,裡面對於這條魚是這麼描寫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 《莊子》帶給我們的人生啟迪
    莊子名周,一生困頓,這一點大約可以從監河侯貸金、莊子見梁惠王、罵曹商舔痔瘡等記載中可以得到證實。但是生活的困厄,也許正是莊周成為莊子的原因。這使他可以靜下心來思考,成為道家一代宗師。如果說聖人是儒家的代表,莊周和老子一樣,完全有資格成為道家的化身。
  • 《莊子》中的四句話,描繪了人生的四個境界,太深刻
    人生的層次和境界,往往就在於心靈的感悟,經歷過什麼樣的事,也就有了不同的體會,生在春秋之世的先賢莊子,對人生,也有一番體會,在其《莊子》一書中的句子,就描繪出了人生的四個境界,很深刻。第一境: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