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大境界莊子三鳥表達的就是自然功利道德境界

2020-12-17 度世三道

首先說哲學,哲學在西方最早的意思是愛智慧,在東方哲學不是為了增加實際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精神的貧道分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學的任務就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和天地境界。

第一境界:順著他的本能或社會風俗習慣做事,這就是自然境界。事上磨練,功進無劫。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

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莊子·外篇·至樂》

己所欲勿施於人,不順著本能及習慣自然導致失敗。

第二境界:意識到自己,為自己做各種事,其動機是利己的,就是功利境界。身體上磨練,鑄就內心的強大。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淡泊明志以功利致遠。我有求,所愛,所恨,所怖,皆功利所致。

第三境界:了解社會整體,為社會做各種利益的事,嚴格符合道德意義,就是道德境界。修心養性,舍己為眾。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莊子·逍遙遊》

至人無己,「至人」忘掉自己,捨棄個人的榮辱得失,捨去自我執念,尊重天道,順其自然,或曰慈悲。老子曰「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第四境界:了解超乎社會整體之上的宇宙萬物,為宇宙利益而做各種事,是天民,就是天地境界。

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神人」沒有功績心,「聖人」沒有名利心,有超脫人世的渴望,內心富足,順天寧心,自得天樂。

相關焦點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人生的四大境界
    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人在做某事的時候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他在做,正是因為這種覺解使他的所作所為有了意義,各種事情各種意義,合成了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他的人生境界,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為分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國學分享】莊子逍遙的境界
    他不談社會,他也不從社會責任感的角度,使命感的角度去看人生,他是從精神和心靈自由的角度去看。莊子對老子的思想做了很大的繼承。老子的《道德經》八十一章當中我們可以提煉出四個字,簡要概括這部經典,這四個字就是「道法自然」。道,是效法自然的。這個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自然不是今天我們說的自然界,大自然。
  • 莊子筆下的四隻鳥,道出人生超然境界,讀明白也就活通了
    之前和大家分享過代表莊子智慧的三條魚,他不僅愛寫魚,還愛寫鳥,那麼讓我們來看一看莊子人生中,代表他三種思想境界的鳥類們。莊子的第一隻鳥在梁國歇腳。說惠子在梁國做了高官,有人謠傳莊子要搶他的官位,惠子聽了就趕忙搜查莊子,莊子見到惠子對他說,有種鳥叫鵷鶵,也就是一種鳳凰,這種鳥啊,不是梧桐不停歇,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而旁邊有隻貓頭鷹撿到腐臭的老鼠,卻還怕路過的鵷鶵搶他的。那你也要用你的官位來嚇唬我嗎?
  • 莊子:真正逍遙的人,都達到了人生的這三重境界【莊子智慧 】
    莊子認為,真正逍遙的人,得天地之正道,順從六氣的變化,悠遊於無窮之中,達到了「無功,無己,無名」 的理想境界。【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無功者,不把自己的功績作為炫耀吹噓的資本,踏實穩健,淡泊名利;無名者,不把個人的得失榮辱時時掛記在心上,超然灑脫,忘懷得失;無己者,不把自己與所做的事情區分開來考慮,順應自然,無所拘束。作為凡人的我們,怎樣做才能接近莊子所言的理想人格呢?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縱觀古今名人,我認為,莊子算是一個快樂的人。莊子「眼極冷而心極熱」,他冷眼旁觀,卻心懷大愛;他看破世情,卻心憂天下。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
  • 馮友蘭:人生的境界
    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不受任何束縛的精神自由
    莊子有句非常精闢的總結,他說:「不以物挫志」,就是不要因為外物的幹擾來擾亂了我們的心智。每個人一生總會有很多不如意,大多是因為太重視外物而煩惱,假如內心被物慾佔據了,不就成了物慾的奴隸了嗎?所以當一個人總是患得患失,內心不踏實的時候,建議去讀一讀著名作家王蒙講說的這部《莊子》,學一學莊子的逍遙之氣,學莊子對生活的態度和理解,能夠讓我們活得輕鬆快樂一點。
  • 葉朗:精神境界與審美人生
    一個人的境界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境界」這個概念有好幾種不同的含義。最早的「境界」是國土的意思。到了中國文化的環境當中,「境界」這個概念,一般有三種不同的含義:一是指學問、事業的階段、品位;二是指審美對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審美意向;三是指人的精神境界、心靈境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生境界,今天講的「境界」就是這個含義。
  • 人生境界的大小
    法磐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除了利,世人的心中最看重的就是名了。多少人辛苦奔波,名和利就是最基本的人生支點。  那麼,莊子對名和利是怎麼看的呢?莊子在《逍遙遊》裡,講到了這樣一個「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
  • 《莊子》中的四句話,描繪了人生的四個境界,太深刻
    人生的層次和境界,往往就在於心靈的感悟,經歷過什麼樣的事,也就有了不同的體會,生在春秋之世的先賢莊子,對人生,也有一番體會,在其《莊子》一書中的句子,就描繪出了人生的四個境界,很深刻。第一境: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馮友蘭談理想生活:四大境界成就不同人生
    (三)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為義的。義利之辨,為中國哲學家重要之論。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說:「雞鳴而起,孜孜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孜孜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這個分際,也就是功利境界與道德境界的區別。
  • 人生的四重境界,只有明白了才會看懂格局!
    他曾說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境界,並且還將人生分為了四大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01 自然境界這屬於人類的最低境界,大家還停留在吃飯穿衣上面,這都是最基本的。曾經聽過這樣一個笑話:有位放羊的小孩正在山坡上,有人問他,你放羊幹啥?小孩回答:要賣錢。賣了錢幹啥?
  • 青年大學生的人生境界
    為此,我們要把握利用好疫情防控這本「社會活教材」,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靜心思考並踐行與自我、他人、社會、自然的和諧關係,提升人生境界,以獲得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在此方面,馮友蘭提出的「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之人生四重境界,給我們不少啟發。
  • 《莊子》之成功者大境界――明心見性
    為什麼說獨特個性是成功者的大境界?眼睛,有兩重功能:向外,可看到無比遼闊的世界;向內,可洞見無比深邃的內心。兩者是成正比的,往往我們只注重外在,而忽視了內心,其實內心才是真正能體視個體生命價值的基礎。莊子就假託孔子和顏回的對話,闡釋了「心齋」的重要性。
  • 【哲學】王攸欣‖莊子「至人無己」境界及體道體驗之共通特徵
    「逍遙遊」篇名顯示了《至人無己·逍遙遊》內蘊的一個方面,也表達了其價值取向,提示了莊子「至人」境界的超功利本質,自有其不可抹煞的意義,但並沒有充分而恰當地概括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尤其沒有準確描述莊子理想的最高境界和體道體驗,更多地是滲透了後人對莊子精神的特殊解讀,誤導了對莊子理想境界的領悟。
  • 莊子的三個段子,揭示人生的三種境界
    蔣勳說,「莊子是善於說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是神話,是寓言,像今天的魔幻文學,充滿想像力和好奇,充滿活潑的畫面。」放在今天,這就是不折不扣的「段子手」啊!今天和大家分享莊子的三個「段子」,一起體味莊子的大智慧。《莊子·逍遙遊》大風起兮,鯤鵬借風勢騰飛而起,遠飛南海,「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氣勢如虹!
  • 莊子:「坐忘」,才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其實,即便是真正生病了,身體疼痛,如果我們學了道家思想,也會心胸開闊,坦然面對,道法自然。一個「忘」字,道出了人生如何悟道、順道的關鍵。《莊子》一書中,「忘」字出現了80多次。可見,莊子是把「忘」當成是消除人生煩惱和修身得道的秘訣。
  • 人生裡的三重境界
    有人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第三重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第一重在人生的初始階段,可以是咿呀學語的孩童,也可以是情絮初發的少年。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一個人在他或她情竇初開的年紀,對愛情的純潔是那麼的堅信不移。說愛就是愛,說恨就是恨,愛憎分明。  隨著年齡漸長,經事漸多,這個世界的複雜就顯在眼前。
  • 眼界決定境界,境界決定成就
    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基於其對客觀事物的見識、理解與認知,表達的是其精神追求和人生價值取向的視角與層次,並蘊含在其為人處世、工作生活和待人接物的各項活動之中。 境界與眼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談談人生:弗洛伊德有三我,王國維有三個階段,而他,有四個境界
    在我的理解裡,本我就是人的「動物性」,它不在乎社會道德和行為規範,要求獲得快樂,避免痛苦,從而求得自己的舒適,以及滿足生存和繁殖的需要。王國維這雖然是王國維所說的「治學三境界」,但也常常被人引申為「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