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養性之道:追求名利,顛倒本末;恬靜淡然,自適快意

2020-12-22 月上海棠之傳統文化

莊子在《養生主》一文的開篇曾說道:「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用我們有限的生命來追求無限的知識肯定會體乏神傷,知道是這樣還要去做,肯定就會有危險」。依我個人看來,如果一個人一生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反而是件值得被稱頌的事情。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將這句話中的「知識」換作名利,那我肯定會支持莊子的看法。或許知識與名利相較而言我更推崇知識吧。但在莊子看來,知識與名利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本質區別,無非都是些身外之物,「體乏神傷」而已,並不符合「道」的運行變化。所以對於莊子而言,與其無限制地追求外在的知識和名利,不如好好地陶冶個人情操。

《繕性》,指的是俢治生性,也就是討論如何養性。文中先闡述了如果依靠儒家的仁義禮智的方法來陶冶個人情操是斷然不可取的,因為「內心慾念早已被習俗擾亂,還一心希望能達到明徹與通達,這就叫做閉塞愚昧的人」。所以,莊子認為要想養性,就必然要有一個恬靜淡然的心態,有這樣的心態才可以調養心智,有這樣的心智才不會用智巧行事,不用智巧行事自然就可以順應「道」的要求。老子和莊子都認為儒家提倡的道德只是一種浮於表面的標準,它不能讓人們回歸到純樸淡然的心境中,反而容易讓世人產生各種追求名利的欲望。

接下來,莊子認為生活在古時候混沌鴻蒙、淳風未散境況中的人們,恬淡無為、祥和寧靜,萬物不會受到傷害,各種有生命的東西都能盡享天年。正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有了伏羲氏、黃帝、唐堯、虞舜的一代又一代統治,才讓德行逐漸衰退,「文飾浮華毀壞了質樸之風,廣博的俗學掩沒了純真的心靈,然後人民才開始迷惑和紛亂」,以致於不能返歸本真,道也無法在人世間振興。

其實,對於莊子認為世人的失「德」是由於社會的發展造成的這種觀點,我個人是不認同的。在莊子看來,原始社會反而是最好的時期,純粹、質樸,沒有智巧、不貪圖名利,每個人都能盡享天年。但實際上原始社會真的如莊子認為的那般美好嗎?不見的吧,那時的人們每天都要為了最基本的食物而在自然中苦苦掙扎,與各種野獸相搏以爭取活下去的權利,所謂的盡享天年更只是一種幻想。所以,莊子眼中的「美好時期」更應該是他理想中的樣子。

另外,人與生俱來就有對「我」的執念,也自然就會有貪慾,同樣也有愛人之心,從人為的道德標準上來說就是善與惡,可以說這是人性使然。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體現出來的是對外在事物慾望的不同表現形式,即使是莊子認為純樸美好的原始社會,當時物質匱乏,談不上什麼精神生活,很多人只是為了多爭一口食物能活下去,封建社會以仕途為貴,很多人就想方設法去做官,到了現在,則有很多人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所以,不同的社會時期世人有不同的追求,並非簡單的「絕聖棄智」就能回歸到莊子理想中的生活,因此將失「德」完全歸咎到社會的發展上這一觀點是極為不妥的。

在本文的最後一部分,莊子闡述了在這失「德」的社會中,有德之人要能端正自己,不為外物而喪失本性,自得自適。這裡的自得自適指的就是能快意地保持本真就可稱為心意自得而自適。不過在莊子看來,現在人們所說的快意自適,是指高官厚祿地位顯赫,但這些榮華富貴並不出自本然,猶如外物偶然到來,是臨時寄托在身上的東西,或許他們因為一時的榮華富貴在身而同樣有快意之感,但如果有一天這些寄託之物離去了估計也就沒有什麼快意可言了,那這份快意反而是迷亂了真性。這樣的人就是「由於外物而喪失自身,由於流俗而失卻本性,就叫做顛倒本末的人」。

在這一部分中,莊子認為人的真正快意是來自於自己的本性,並非是外在的名利,名利會讓你一時有快意之感,但當有一天失去的時候,這份快意之感也就不存在了,所以這種追求名利的人就是顛倒本末的人。而來自於人內心之中淡泊寧靜本性的快意,才是真正屬於自身的,它不會伴隨著什麼東西而來,自然也就不怕會有所失去。在《道德經》的第十三章中,老子說道:「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意思就是如果世人過於重視外在的寵辱,就會在受寵時覺得高人一頭,在受辱時又會覺得低人一等,對於寵辱的看重都要超過自己的身體。其實對於名利也是同樣的道理,過於看重名利就會有患得患失之感,沒有的時候希望有,有了之後想要更多,擁有了更多又怕失去,一個人的快意也完全寄托在了這些外物之上,整日為其疲於奔命。

綜上來看,雖然莊子認為失「德」是因為社會的發展造成的這一觀點,因為充滿了個人的理想主義色彩而有失偏頗,不過他希望世人能淡泊名利、注重淡然平和的內心這一思想我還是非常贊同的。人的欲望再大,睡覺時也不過一張床的地方,人的追求再多,吃飯時也不過填滿肚子。如果一個人的快樂完全寄托在這些外物之上,必然會有痛苦的時候。所以,在這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少一些對外物的執念,多一份內心的清靜和淡然,我們應當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這樣才有時間和精力與家人、朋友享受更多的愜意生活。工作和生活的和諧或許才是我們更應該追求的。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感謝大家觀看我的原創文章,喜歡的朋友不妨點點關注點點讚,不足之處也望諸位多多指教!

相關焦點

  • 曾國藩的修身之術:淡泊名利,擁有超然物外的豁達心境
    本人原創書籍《曾國藩智慧全集之曾國藩的修身之術》之文章:淡泊名利,擁有超然物外的豁達心境本人發表的著作《曾國藩智慧全集》【曾氏名言】曾國藩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對於歷史上因為過於汲汲於名利而喪身敗家的先例十分熟悉,並且時時引以為戒。他認為,為人、做官都不能太貪心,都必須知足。在名利問題上,應該以「恬淡」之心處之,學會「盡興知命」。他在日記中寫道,近年來焦慮非常多,沒有一天是坦坦蕩蕩度過的,總是由於名利之心太切,世俗之間太重所導致的。
  • 老子,把名利看淡;莊子,把自己看輕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數百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作者:儒風大家來源:儒風大家(ID: rufengdajia)♬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楊槍槍朗讀音頻《道德經》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這三問,問出了世人的病態。世人最求名利,不惜以損害自己的身體為代價;追求財物,連健康都不顧;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幾近瘋狂。老子認為這是一種病態。老子接著說,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在老子看來,名利、財貨,都不是生命所必須的,但是現實中,很多人卻把名利看得高於生命。
  • 國學講堂(937):《養性延命錄》
    《養性延命錄》       《養性延命錄》原題陶宏景輯。
  • 莊子活著不為名利,他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但莊子的「無為」學說與老子的「無為」學說有很大的不同,老子強調「積極無為」,主張為而不恃,要求以退為進、以曲求全、以柔克剛。莊子則傾向「消極無為」,荀子曾批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點出了莊子學說的缺憾。但這些都是由各自的人生觀決定的。從莊子的學說中,看到更多的是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他生不為仕,隨性自然,認為個體的人高於社會的人。
  • 心智成熟,容易開竅的星座,有思想深度,朋友不多,淡然恬靜
    這類人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淡然恬靜,內心強大。那麼,哪一類星座容易成為這種類型呢?處女座:容易開竅,朋友不多說起來,處女座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一般來講,屬於土象星座的人,或多或少會帶一些嚴謹沉穩的氣息。但是,我接觸過的一些處女座中,並不缺少活潑好動的。
  • 【塾|讀】道,每況愈下--《正看莊子》文選
    有一次和莊子在一起,東郭子向莊子提問:人們所說的道,真的存在嗎?       莊子說:在磚瓦的碎片中。      東郭子說:怎麼越來越低下呢?             先生問「道」在哪裡,想知道的很具體,這樣的固執就說明先生還不了解道的本質。
  • 與莊子有關的6個小故事,看似小事,卻蘊含大道理!
    二、知魚之樂者,莊子也「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是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每個人的生活不同,心理狀態不同,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喜怒哀樂也不一樣。這句話出自一個故事:莊子和惠子在橋上玩,莊子說:「鰷魚遊得從容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呀。」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 淺談莊子其人——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諸子百家,我尤其喜歡莊子的「道」,他是少有的極具個性的古代哲人。他的豁達、淡泊以及對於自然與自由的追求,也是我一直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在《惠子相梁》中,莊子自喻鵷雛。「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並把宰相之位視如腐鼠,可見他的志向高潔、淡泊名利。莊子是一位賢士,且又有楚王請他出山相助,但他卻也只願做一隻自由之龜,過一些超然物外,貧窮卻非潦倒的生活。如此的莊子,又怎不令我敬佩?生於亂世,卻又始終如一地堅持對於自由的追求。在權貴面前可以如此灑脫和淡然的,天下又有多少人?而在這些為數不多的人中,莊子當數第一人。
  • 解讀莊子 | 辯證看待莊子的思想
    一、莊子思想的積極影響 莊子思想的產生,具有特定的社會背景。他厭惡當時「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社會,拒絕與統治者合作,視名利如腐鼠,追求獨立自由的人格,以及「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生活態度,為後人開闢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外的另一條路。
  • 【學生習作】由莊子思想說開去
    莊子在死前,不要求厚葬,不貪圖榮華富貴,不追求所謂的名利,只求回歸自然,這才是最本真的幸福。能夠把自己放入茫茫宇宙中,坦然面對自己的渺小,以及對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才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把自己的軀體甚至於思想,與自然融為一體。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莊子作為老子思想的繼承者,更是提出此「天人合一」之思想,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 《聽南懷瑾講〈莊子〉全集》
    **內容簡介**《莊子》是一部哲學著作,也是道家學派的重要文獻,同時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它以極其優美的文字、極其生動的故事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人生哲理,讓人讀後流連忘返,有「沉醉不知歸路」之感。而聽南懷瑾大師講《莊子》,更是對人的心靈的選禮。
  • 莊子的三個段子,揭示人生的三種境界
    來源: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ID: gxjhshys)說到中國歷史上的大智之人,莊子絕對算得上一位。莊子的思想既有豐富的哲學思考,又有浪漫的情感所託,宛如萬花筒,從每個角度都可看出其中的繽紛與瑰麗,時至今日,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 莊子:人類為何一邊追求逍遙自由,一邊卻又蠅營狗苟?
    莊子曾經諷刺那些儒家墨家名家的辯士們,他們站在自我的立場去看待他人和世界,以己為是以彼為非,將自己和別人與世界對立起來,然後開展激烈的辯論,搞的勞形費心,焦慮彷徨茫然不知所措,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莊子認為這是人生的大悲哀之事。
  • 小班研討 | 論莊子的逍遙
    春秋時期就已經形成的諸侯卿大夫養士之風,到戰國時期更加盛行,大批文人墨客匯聚到各國都城,議論社會局面,闡述政治理想,暢談人生追求。戰爭使得奴隸大量逃亡,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莊周就正處在封建社會初步形成時期。莊子在諸侯混戰、爭霸天下的社會裡,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便隱居著書,潛心研究道學。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看低了莊子
    莊子思想核心莊子師從子綦學道,是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思想的核心是「齊物」,萬事萬物看似眼花繚亂、千頭萬緒,其實皆為一體、皆依從道而運行,莊子認為,萬物都將回歸到樸素的道,所以莊子主張不強求自己多智、多能,不使自己多欲,順應道的規律行事、做人。
  • 鼓盆而歌:莊子的生死觀
    莊子,這位偉大的哲人,兩千多年前也在思考生與死,他的睿智和淡然,超越前人,影響至今。莊子,戰國時期宋國人。據史記載,莊子居住陋巷,生活貧困,一生最大的官只不過是一個管理漆園的小吏。《莊子·外篇·至樂》記載了他經歷的一件事:莊子晚年喪妻,曾任過宰相的惠施,聞訊後趕去弔唁。
  • 【哲學】王攸欣‖莊子「至人無己」境界及體道體驗之共通特徵
    從超越文化的眼光來看,即使是純粹無功利的追求,也是欲望主體為達到自身目的之一種特殊表現方式,文化的一切追求也都根源於欲望主體,這一點莊子似乎並沒有意識到。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十如是」表達的不是對於世界的一種渾沌的整體直觀,而是達到無所不知的狀態,這是對於覺悟境界的充滿想像力的誇張。「十如是」成為天台宗要旨之一。佛經中此類證道之言甚多,如《大般若經》:「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
  • 莊子的道無所不在
    什麼是「道」?這裡給出幾個成語、給出幾個維度,來供大家思考什麼是道?「天不變,道亦不變」、「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道在屎溺」的故事背景是東郭子問莊子,道在哪裡?原文今譯:東郭子向莊子請教:「所謂道,究竟存在於什麼地方呢?」
  • 看看莊子的「心齋」之法
    除了這個小故事,莊子在《人間世》中還講了顏回與他的老師孔子之間的一次對話,內容更為深刻:顏回來拜見他的老師孔子,說自己想到衛國去。孔子問他:「你去衛國做什麼?」顏回答道:「我聽說衛王正年輕,做事專斷,處理政事很輕率,他看不到自己的過失,百姓在他的役使下死了很多人。
  • 莊子:勘破生死,方知天命
    莊子,這位偉大的哲人,兩千多年前也在思考生與死,他的睿智和淡然,超越前人,影響至今。莊子,戰國時期宋國人。據史記載,莊子居住陋巷,生活貧困,一生最大的官只不過是一個管理漆園的小吏。《莊子·外篇·至樂》記載了他經歷的一件事:莊子晚年喪妻,曾任過宰相的惠施,聞訊後趕去弔唁。進到靈堂,只見莊子坐守棺旁,兩腿八字張開,手拍瓦盆放聲歌唱,見到惠施弔喪來了,也不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