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類為何一邊追求逍遙自由,一邊卻又蠅營狗苟?

2020-12-13 好玩的國學

莊子將執著於人生的是非榮辱、高低貴賤的人,比作是朝三暮四的猴子。莊子說,養猴老人早上給它們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猴子們很憤怒;而養猴老人換成了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們則欣喜若狂。事物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不過是換了一種表現形式,就引起了猴子強烈的心理變化,這說明,猴子根本就無法探究到現象背後的本質,被自我淺陋的認識所束縛了。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莊子曾經諷刺那些儒家墨家名家的辯士們,他們站在自我的立場去看待他人和世界,以己為是以彼為非,將自己和別人與世界對立起來,然後開展激烈的辯論,搞的勞形費心,焦慮彷徨茫然不知所措,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莊子認為這是人生的大悲哀之事。

人為了自己的欲望,一生都在追逐著權勢利祿,追求高門大戶,追求珠圍玉繞,得之則忘形,失之則失志,人為自己打造了黃金的牢籠,一生不得自由。人類為何一方面追求自由,另一方面又蠅營狗苟?

認識論決定價值觀,你如何認識世界,就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世界與人生。在莊子看來,假如你認識到「道通為一、萬物齊一」的話,則會泯然忘機,忘記一切的快樂煩惱,忘記「吾」以及「我」之外的一切,達到南郭子綦所謂的「吾喪我」的境界;而如果你不能認識到「道」的「萬物齊一」的話,你就會迷失在這個物慾滾滾紛繁複雜的世界裡,「亂花漸欲迷人眼」而「不識廬山真面目」,成為欲望的僕從,成為物質的奴隸,一生為物所役,茫茫然不知所措,悽悽然忘記了生命的意義——在莊子看來,生命本來是用來追求逍遙的,而非是被束縛的。

正是因為認識論決定價值觀,莊子決定從事物的本質上去探究人類的道德認識每況愈下的原因。在這一節,莊子用倒推的方式,找到了人類道德墮落的真正原因。原來,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變了,變得離大道的本質越來越遠。莊子說: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莊子說,古時候的人,人家的認識達到了至高的境界,達到了什麼樣的境界呢?他們認為在世界之前存在著一個「無」的世界,這個世界未曾有「物」,這種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最高境界,是盡善盡美的,是無以復加的。但後來人們又認為,這個世界有了「物」的存在了,就是有了「有」了,但這個物的世界乃是混沌一片渾然相融的,沒有任何的界限,後來人們的認識越來越具體了,認為世界的「物」有了界限了,有了差別了,但還未曾有「是非」的存在,後來人們又從世界的差別中,看到了「是非」,而「是非」一旦顯現,「道」就有了虧損,這就是「道」虧損的原因,這也就是人類的私心出現的原因。

本來道是「無」,無界限無差別渾然一體的,但人類在認識上一步步後退,從「無」到「有」,從有到界限,從界限到差別,從差別到是非,人類的心靈被一步步萎縮的認識境界所束縛了,從此以後,世界充滿了是非爭鬥。因此人的是非之心、彼此之心、愛憎之心,都來自於對世界的錯誤的認識。人類沒有認識到,縱然萬物多姿態多彩,縱然人們的想法千差萬別,其源頭都是「無」。在「無」那裡,所有的價值判斷都會歸結於一點——「道通為一、萬物齊一」。

因此,莊子的「齊物論」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萬物齊一;二是人類熙熙攘攘喧囂的各種認識也應該歸之於「一」的,這個「一」就是「道」,這就是齊物論的完整內涵。

也就是說,人類的認識離道的本質越遠,人類的行為就會離道越遠,從而產生是非、彼此的爭論,產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攻鬥殺伐,產生對榮辱成敗的執著之心。按照莊子《逍遙遊》中的說法,這就是「有所待」,而「有所待」,正是人類走向無待逍遙境界的巨大的阻礙,因此人類將永遠無法逍遙。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你是否一邊在努力追求自由,一邊又在死命逃避自由?
    人越是能夠認識和把握這種必然性的規律,並利用這種必然性的規律,人就越容易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相反,不自由就是根源於對必然性規律的漠視和無知,對真實世界的漠視和無知。任何個體其實都可以獲得這樣的自由,但很多人卻本能地選擇逃避這樣的自由,不敢面對這樣的自由!
  • 從《逍遙遊》中的鯤鵬思考莊子對自由和天地遼闊的認知
    這是莊子在《逍遙遊》中所寫到的一種動物,從在該文中庄子對鯤這種動物的體型的描寫我們可以幻想出的不僅僅是一種動物,更引發出的是一種對天地無窮和逍遙遊的思考。我覺得這句真的是絕妙佳句,莊子並沒有說這兩種動物的體型之大到底有幾千裡,這就給了人們一種幻想的自由。我認為莊子在《逍遙遊》中對鯤和鵬的描寫分別透露出的是他對天和地的遼闊的思考。這是一種反襯,試想一下,能夠讓鯤遨遊,讓鵬飛翔的天和地是該有多遼闊啊!或許會有人說這是古人的誇大,但是古人對天地的遼闊有真實的了解嗎?
  • 小班研討 | 論莊子的逍遙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無待」與「逍遙」的關係。「無待」是一種生命態度,也是一種生命境界,更是一種生命智慧。「無待」與「有待」相對,「有待」指有所憑藉,有所依賴,有所依託。莊子認為,人生有所依賴與依託,便會有所牽制,精神便不能得到自由。而「無待」便是要徹底 摒棄依賴,以獲得絕對的精神自由。「無待」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 莊子是人生的清醒劑,讓我們活得更通透!
    ,面對一切而「也無風雨也無晴」,而「心安之處是吾鄉」,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如此崇尚藝術精神,追求一種藝術化的生活;而我們也更無法明白,為何中國人一邊努力進取,另外一面卻是因循守舊,一面爭名奪利,另一面卻是「不敢為天下先」明哲保身的矛盾。
  • 【國學分享】莊子逍遙的境界
    二、莊子如何看待自己的貧窮:貧也,非憊也!三、莊子為什麼這麼窮?莊子不是沒有不窮的機會,貧窮是莊子為了維護自我精神獨立的主動選擇。四、莊子安貧樂道的精神,為中國人確立了回歸田園的心靈生活方式。五、莊子的終極目標是突破角色意識,還原個體獨立,實現生命自身做為人的逍遙與自由。
  • 【賞析】莊子《逍遙遊》
    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追求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
  • 莊子:大而無用,無礙逍遙
    莊子學識淵博,遊歷過很多國家,對許多問題都有著深刻的見解。莊子在濮水之畔釣魚,楚威王派使者帶厚禮去請他,邀請他做楚國的相國。莊子聽到後,笑著拒絕了。莊子的朋友惠施在梁國做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莊子此次前來是要取代你國相的位置。」惠子聽到後又驚又怕,連忙派人在城中搜捕莊子。莊子知道這件事後以喻嘲諷惠施。
  • 莊子-逍遙遊
    提示:點上方"莊子文苑"↑免費訂閱本刊逍遙遊作者:莊子及其弟子【題解】「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聖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
  • 是時候讀經典 | 莊子逍遙遊
    老東西、新聲音,「莊子」引領第一步。莊子為何「非」逍遙不可。 某天我在FaceBook(臉書) 經常追蹤閱讀的自媒體「南懷瑾十方禪林」上看到一則「貼文」—-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孔子說,光悟了道沒有工夫不行,還要修止修觀。
  • 如此讀莊子《逍遙遊》,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間打開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開篇,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旨要所在。讀懂逍遙遊,莊子全篇皆通。可以說,逍遙遊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初心,也是終極指向。日本哲學家鈴木大拙說:「逍遙遊是理解莊子哲學的密碼。」在此,我將範圍擴大一些,逍遙遊是理解整個道家學說的密碼。
  • 莊子20個成語,安身立命,自在逍遙!
    不系之舟 《莊子·列禦寇》 莊子形象地把逍遙人生比喻為「泛若不系之舟」,但是人達不到一定境界,是不可以無約束的。濟公和尚不守戒律,喝酒吃肉,「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後面還有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 你以為莊子是出世逍遙,是因為沒有讀懂這兩則故事
    於是不禁要追問,大鵬真的是莊子寄寓逍遙情志的代表嗎?再往下讀《逍遙遊》的文本,答案不言自明。 莊子在後文中提到一個非常關鍵的詞——無待。他說,即便如同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他依舊要有某種憑藉才能實現有限制的自由。大鵬雖然可以逍遙九天,卻仍要有「培風」之功。
  • 通識課程 | 人文導引團隊《莊子》章集體備課:天性與逍遙
    日本的物語小說,如《源氏物語》《今昔物語》等,也留有《莊子》的痕跡。日本的和歌俳句也經常化用「莊周夢蝶」的典故,俳句作者松尾芭蕉對「閒寂風雅」的審美追求,也暗合莊子的意境觀。除了古典文學外,日本的現代文學也受到了《莊子》的影響,例如夏目漱石的《夢十夜》曾被評論家認為是對《莊子》的翻寫,而夏目晚年提出「則天去私」要求作者遵循人的本性去進行文學創作,通過去除「私心」,來達到自然和諧的狀態。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
    突然,我想起了莊子在《逍遙遊》中所描寫的一棵「無用之」樹:有這麼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幹長滿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這棵大樹生長在人來人往的道路旁,但是木匠連看也不看它一眼。為什麼?就是因為這棵樹對人類沒有用處,從而不會遭到人類刀斧的砍伐,也就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了。
  • 《莊子》20個成語,天道高遠,人心逍遙
    感悟:莊子形象地把逍遙人生比喻為「泛若不系之舟」,但是人達不到一定境界,是不可以無約束的,濟公和尚不守戒律,喝酒吃肉,「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後面還有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5.巢林一枝 出處:《莊子·逍遙遊》釋義:鳥在樹林築巢只用一根樹枝,比喻有居住之地就滿足了。感悟:廣廈萬間,夜眠七尺;良田千頃,日僅三餐。
  • 「莊周夢蝶」為何選蝴蝶為對象?與「逍遙遊」有何內在的關聯?
    但是我們所需要追究的是,莊子為何會選擇蝴蝶作為他夢中的這種物化的形象,是一種偶然的行為,還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呢?我們先來看看莊子是如何闡述她關於美的觀念的。莊子的美學思想當中最為重要的認為美在於」自然無為「,自然無為的,就是美。這就是他的美學思想的本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莊子的相對主義:人痛苦來自欲望與比較,消除一切差別,可得逍遙
    在莊子看來,欲望與比較,都是束縛心靈自由的枷鎖,而消除欲望,取消比較,才是實現逍遙遊的正途。莊子為何能如此曠達?莊子為何能於黑暗慌張的世界中活得風輕雲淡?他為何能傲視權貴,看透功名富貴看淡生死?中國文人為何能夠安然接受激流勇退,於江湖林泉之間把自己活成桃花源的樣子?這一切都拜莊子的齊物思想所賜。
  • 「詩意」與「逍遙遊」
    可以說,人類對於真、善、美的追求,其中對「美」的追求最能體現身心靈的整合。我們講身心靈大健康,什麼叫大健康?以前人類的健康,就是身體健康,就是身體不生病,我前幾天發了一篇文章公眾號,就是專門講什麼是大健康?大家有時間可以找來看一下。在身心靈的大健康,「美」是最能夠體現三者整合的。
  • 御六氣之辯,莊子獲得逍遙的方法
    莊子作為我國赫赫有名的道家高人,一生皆在追求身合於道,遊於六極的逍遙。在《逍遙遊》中便提到追求逍遙的一種方法,「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其中最難理解的莫過於「六氣」了,六氣為何?現在澤君就為大家講解全網最全的六氣之說。
  • 金聖歎:《莊子》乃天下第一奇書
    以前散讀《莊子》,不求甚解,一邊看解析一邊囫圇吞棗,讀來頗覺費勁。只覺莊子的文字空靈,是個不喜體制,熱愛自由的灑脫之人,飄逸,不食人間煙火的得道之人,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之前聽老師說過,讀古原文才能與古人同頻共振,翻譯後作者的文氣消失殆盡,意思也有偏頗。吳鞠通寫書的特點就是,寫一段,自己解釋一下,怕別人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