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逍遙遊》中的鯤鵬思考莊子對自由和天地遼闊的認知

2020-12-12 寫文醉三生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這是莊子在《逍遙遊》中所寫到的一種動物,從在該文中庄子對鯤這種動物的體型的描寫我們可以幻想出的不僅僅是一種動物,更引發出的是一種對天地無窮和逍遙遊的思考。

在文章開篇有提到一個地名「北冥」,通過查閱,該地指的是在世界北端,陽光照射不到的大海;也有說是無邊無際,水深而黑的北邊的大海,甚至有說法是今天的貝加爾湖。我們通過這些隻言片語的資料描述,不難看出古人對海洋,對天地的遼闊沒有實際的了解。在後文又對鯤和鵬的體型進行了描寫,其中很能引發人的想像的語句是「不知幾千裡也」。我覺得這句真的是絕妙佳句,莊子並沒有說這兩種動物的體型之大到底有幾千裡,這就給了人們一種幻想的自由。我認為莊子在《逍遙遊》中對鯤和鵬的描寫分別透露出的是他對天和地的遼闊的思考。這是一種反襯,試想一下,能夠讓鯤遨遊,讓鵬飛翔的天和地是該有多遼闊啊!

或許會有人說這是古人的誇大,但是古人對天地的遼闊有真實的了解嗎?答案當然是沒有的,但是對於莊子而言,這種遼闊是他所追求的一種心靈在這幻想的天地裡自由翱翔,這是一種自由,也引發出了我對莊子的「逍遙遊」的思考。

文中有寫到鵬是借著旋風盤旋而上九萬裡,超越茫茫雲層,背負遼闊青天,飛向南冥天池。我們反推可以看出,鯤生於北冥,要去往南冥,期間它有了一次變化,從鯤轉變成了鵬。在完成了變化後,鵬借旋風和六月的季風飛往南冥。我認為從在北海的鯤到去往南冥的鵬這一過程,可以理解為追求自由的一個過程。鯤生於北海,遊在水深而黑的汪洋中,展開幻想的翅膀,比肩九天,鵬程萬裡。

而這個過程是真的自由嗎,鯤的變化,鵬的借風飛行,這是自我的轉變和藉助外界環境。鯤和鵬的體型之大,我覺得是莊子對自我思想的正面肯定。這一追求自由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或許莊子認為天地間自我思想的自由和順其自然的行為反而才是更為寶貴的。

相關焦點

  • 【賞析】莊子《逍遙遊》
    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 逍遙遊,關於人能否徹底解脫的思考
    「逍遙遊」,是莊子首先提出的,他在揮灑的文字中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奇幻而自由的逍遙遊的世界。逍遙遊中北冥的魚,化作了展翅的大鵬,飛翔萬裡。北海之水不厚,則無可養大鯤,就好像航空母艦雖然能夠在汪洋大海中盡情地馳騁,可是,它卻不能駛入小河溝中,因為,水不夠深,不足以把它拖起來。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高中語文教案:逍遙遊
    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一般認定為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於莊子門人及後學之手。
  • 讀莊子《逍遙遊》3:大而無用?你的境界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莊子在上面的故事中,講的是物盡其用的道理,無用或小用的東西,用對了地方,都有大用或妙用。這裡的故事,莊子卻說有用之害,而無用則可避其害,而享其逍遙。03既然說到了「有用」和「無用」,不妨更深入地思考一下。
  • 必修五《逍遙遊》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是莊子的觀點,也是全文的中心句。「無己」 則逍遙,實現逍遙則要「彼無待」莊子的逍遙遊,其實就是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活動,是一種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世界的遨遊。
  • 如此讀莊子《逍遙遊》,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間打開
    作者:餘雲開每一本書的開頭,或每一個思想的開篇,都是頗具學問的,往往蘊藏著作者的才華、境界和氣概。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開篇,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旨要所在。讀懂逍遙遊,莊子全篇皆通。可以說,逍遙遊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初心,也是終極指向。
  • 名師課堂丨佚名:《逍遙遊》教學實錄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也是一篇談論「自由」的文章,就是莊子的《逍遙遊》(板書課題),看看莊子所言的「自由」與我們理解的自由有什麼不同。莊子的思想和文章在先秦諸子百家中都是與眾不同、獨樹一幟的。他的文章想像豐富奇特,意境壯闊,汪洋恣肆,有很濃鬱的浪漫色彩。魯迅評價莊子的文章說:「其文汪洋闢闔(pìhé),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 蔡亮輝老師導讀|莊子.逍遙遊(1)
    首先呢,我來整體介紹一下《逍遙遊》。這一篇我要分三天來講,因為這個正好分為三大部分,我整體來理解就是這個逍遙遊啊,我要給大家澄清的是很多人,歷史上很多人說在高度肯定莊子老子道家學術的同時,會給他提一個局限性,說他消極無為。
  • 逍遙遊·莊子經典名言85句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的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莊子對後世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獨特的哲學思想上,而且表現在文學上。
  • 你以為莊子是出世逍遙,是因為沒有讀懂這兩則故事
    在莊子看來,那些沉醉在紅塵一夢中的人們都是痴迷的。更可怕的是,他們永遠不知道自身是夢還是醒。人生百年,便在如此恍惚中蹉跎了一世。 莊子以及他的《逍遙遊》往往被看成是隱逸的代表。眾人皆謂莊子有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痴狂。但其實,莊子只是用一場出世的情志掩蓋了他對世間眾生的悲憫之心。
  • 莊子逍遙遊鯤鵬之志
    所以,鵬鳥飛到九萬裡高空,風就在它的身下,然後方能憑藉風力飛行,背負著青天,毫無阻擋,這樣就能飛到南方了莊子向我們描述廣闊無邊的世界。鯤本來可以自由自在在海裡悠然自得的生活但他的志向是更高更廣闊的天空,大鵬就是不為外物所蒙蔽、束縛的自由靈魂的象徵 。
  • 小班研討 | 論莊子的逍遙
    莊子認為其「猶有所待」,仍未能達到逍遙之境。因此,逍遙和無待可以互相說明。人只要有所待,就會對其他的事物有某種依賴,就是不自由的,也就無法逍遙。逍遙是人在超越了有形世界的限制之後所達到的一種境界,這種境界的表現是「遊」,遊則無所滯礙,擺脫了所有事物的束縛。
  • 與「逍遙遊」有何內在的關聯?
    「逍遙遊」與神遊在莊子那裡,這種道德境界其實就是它所說的「逍遙遊」的境界。「莊周夢蝶」這一寓言故事,其實就象徵莊周在時空無限的夢中,實現了人與自然合二為一的對象化的自由,象徵著人可以不受現實的一切阻隔,去實現自身的自由。但是這種自由是短暫的,但是其境界卻是永恆的,人完全可以像蝴蝶一般徜徉在大自然的美當中。
  • 莊子名篇《逍遙遊》 康輝誦讀 附翻譯 王寵小楷作品
    《逍遙遊》的筆法(何銘)莊子之文,不拘一格變幻無窮,打破了世俗觀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現出一種與現實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學精神,一種與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風格。作為表達莊子 思想核心──絕對自由精神的《逍遙遊》,筆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適己」的特點,給人以「意出塵外,怪生筆端」的強烈印象。其神思,如龍翔雲中,靈動飛異;其行文,如風行水上,飄逸灑脫。
  • 【微課185】《逍遙遊》賞析(上)
    《莊子》內七篇簡介    《逍遙遊第一》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莊子借鯤鵬的寓言,深刻寄寓了萬物皆有所待的現實,並指出「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遊」。    《齊物論第二》中「齊物」指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沒有差別,也沒有是非、美醜、善惡、貴賤之分。
  • 高中文言文《逍遙遊》全解:考點、情景默寫、挖空、注釋、解析、視頻、素材……
    內容解析第一段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鯤鵬,小至塵埃,其運動都有所憑藉,沒有絕對的自由。開篇盡顯壯闊、神奇,描述鯤鵬的形象。鯤鵬形體碩大,變化神奇,奮飛時氣勢壯美。似乎這是對鯤鵬的褒揚,但隨即筆鋒一轉,指出鯤鵬看似逍遙,實則還未達到逍遙的境界,因為鯤鵬「有所待」的:藉助旋風而上九萬裡,然後乘六月巨風南飛。
  • 高中最難篇目《逍遙遊》:挖空、注釋、解析、視頻、素材、課件……
    因而,老師教得、學生學得可能不「逍遙」。我們以課文注釋和人教社的教師用書為參照,推送這期《逍遙遊》的備課資料,供大家參考。原文挖空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傳說中的大魚)。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傳說中的大鳥)。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奮起)而飛,其翼若垂(掛)天之雲。
  • 莊子-逍遙遊
    提示:點上方"莊子文苑"↑免費訂閱本刊逍遙遊作者:莊子及其弟子【題解】「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餘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麼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當作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遊自得的生活旨趣。
  • 孫悟空把天地當父母,太上老君拜天地為師,鯤鵬祖師以天地為食!
    在第一回的時候,書中說花果山上有一塊仙石,吸收了天地精華和日月靈氣,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孕育出了一隻石猴,而這隻石猴就是家喻戶曉的孫悟空。當上美猴王以後,孫悟空去拜菩提祖師為師,想要修煉長生不老之術。在菩提祖師的洞府裡面,書中說孫悟空無父無母,在一塊仙石裡面蹦出來,把天地當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