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各位書友大家好,很高興我們今晚又見面啦,為此我也準備了幾個小時(應該是幾天哦),但是呢,要給大家說明的是我是現場發揮,我不喜歡寫好以後再讀,所以呢,我有一個小小的請求。什麼請求呢?就是聽完以後,各位老師,書友不必對我說感謝,因為我覺得教學相長其實也是大家給我機會,我們一起這個在學習,我就希望大家能夠反饋的是什麼呢,能夠就我即興發揮的某一些句子能夠記住並反饋給我,然後我們也可以探討什麼的,這是最好的。
說是即興發揮呢,但是我也這個看了,好幾天的這個逍遙遊這兩天啊都是在看,很有意思的是根據吸引力法則,我真的發現這個特別有意思,就是我居然之前有一個老師推薦我看郭象注釋的莊子,我一直沒看,然後今天看到張遠山先生提到,他說,他非常反對郭象注釋的莊子,他認為是曲解了,因為郭象是晉朝時期一個非常有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啊,他推崇的是儒家,它卻來注釋莊子,道家的代表作,可見難免是有很多曲解,對不對?
儘管我們儒道不分家,對不對?我們沒有褒此貶彼,但是,一個儒家來註解道家肯定是會有帶著一些偏見的,對不對?我們會認同道家的一些觀點,也會認同儒家。那麼,但是兩者不要,就是儒家不要把道家納入自己的範圍,道家也不要強行把儒家納入自己的這個學術領域,對不對?求同存異,那是最好最理想的平行,然後偶爾相交,這也是人和人相處之道,對不對啊?在一定範圍內我們保持著界限,但是呢,在有些時候我們必要的時候就相交。
我就參照了林光華教授,還有這個南懷瑾先生,陳鼓應老先生以及張遠山先生的這個關於莊子的解說,所以我可以向各位書友保證,我儘管是即興發揮,應該不會滿嘴跑火車亂講啊,我會遵照循道而行道而行嘛。我是一個很懶的人,我不喜歡就是花很多很多心血去打字啊,去寫啊,然後再來說,我認為有時候就是我可能在讀在講的時候我就會有一些靈感產生,所以我希望書友們能夠抓住我的火花,能夠發現我的火花。
首先呢,我來整體介紹一下《逍遙遊》。這一篇我要分三天來講,因為這個正好分為三大部分,我整體來理解就是這個逍遙遊啊,我要給大家澄清的是很多人,歷史上很多人說在高度肯定莊子老子道家學術的同時,會給他提一個局限性,說他消極無為。其實你真正讀了這個莊子逍遙遊莊子學術的人或者老子的道德經,說他消極無為絕對是他的侮辱,侮辱性極強的啊,太不了解莊子和老子啦。
逍遙其實是一種積極有為,不妄為,他可以讓自己的精神領域逍遙遊於無限之中,遍歷層層生命境界,讓自己一層層抽絲剝繭達到一種化境,讓一個歷盡塵世幾十年,帶著很多很多小我的自己。在讀莊子的過程中,能夠一步步的提升生命境界,所以你看很多的後代受莊子影響的一些人物,他們的文筆,他們的這個思想中帶有很大的莊子的痕跡。從他的理念,他的思想境界而已,一看就是讀過莊子的人。總共分三大部分,開始前面幾段是起筆,描繪了一個廣大無垠無窮的一個讓我們嚮往的一個大世界啊,然後作者就引出這個小知不及大知,這種小大的分別,這個辨別。
接著呢,就是寫用聖人神人和至人無功無名無己來談談,人活著就應該像他們一樣,其實王陽明也說過,人人都可以為聖人,對吧,儒家也是這麼積極的,道家也是這樣積極的。就是人其實達到這種境界並不難,難得的是你不了解他,或自以為理解他,就是要破除自我的執念。很多人痛苦就來自於自我的執念,要放下一些功利,這個功利怎麼放下並非說你要無所求,對不對啊?當你求而不得的時候,你不如從另一個角度去放下,有時候你想求的反而就來了,或者說它不來,你也能夠坦然接受,追求精神上的與天地往來,將人生的廣度和深度無限延伸。
接著呢,就是寫啊,用聖人神人和智人無功無名無己來談談,人啊,活著就應該像他們一樣啊,其實王陽明也說過嗎?人人都可以為聖人對吧,如家也是這麼積極的,到家也是這樣,積極的就是人,其實達到這種境界並不難,難的是你不了解他,就是要破除自我的執念。很多人痛苦就來自於自我的執念,要放下一些公民,這個公民怎麼放下並非說你要無所求,對不對啊?當你求而不得的時候,你不如從另一個角度去放下,有時候你想求的反而就來了,或者說他不來,你也能夠坦然接受,追求精神上的與天地往來,將人生的廣度和深度無限延伸。
然後這是我明天要講的內容,就是聖人無功,神人無名至人無己,然後他講了兩個故事,特別有意思,要讓天下給許由不接受,還有一個肩吾連叔的故事啊,現在有一個公眾號就是一個叫連叔的人,是網紅對吧,人氣很足的啊,這個連叔原來是來自於這個莊子啊,我們發現很多人的名字也好,有古時候的人,不是有字號嗎,這個號都是,字是父輩起的號,一般都是根據自己的情趣啊,這個字取來取的啊,竟然也是對不對啊,所以莊子可以給人很多的啟發啊,給小孩起名都可以去莊子那裡找啊,有些是從《詩經》裡面找,對不對。
最後第三部分,就是借惠施和莊子的對話,說到無用之大用的人生哲學,那麼,最後一部分我會很好好的講講惠施和莊子認識結交一直到惠施死后庄子的那種痛苦遺憾,他們的友誼是怎麼成長的,講講展開一下這個友誼的話題。我覺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對於友誼,我們可以有一個新的借鑑。當然,最主要還是回到這個莊子的哲學上,對不對啊?無用之大用。
我寫給大家的呢,是六段小文字,對不對?要是像我們第一次讀的時候可能要分大概三天完成這個六段文字。今天我們量比較大,一下子要完成六段,所以說以後各位書友,各位老師要做預習工作,因為我相信我們在座的老師都是很有水平的,對不對?做好預習工作,而且要自己要先行理解,我不可能像高中生講課一樣的字詞去理解。
好,我兩段兩段來講啊,首先聽我讀一下,前面一二段啊,大家可以跟著我讀: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裡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幹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日:「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幹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曾經因為這個講書,我還想去學這個專門的演講訓練營去學習一下,後來我打消了這個念頭,我覺得人啊,只要你發音準確,當然我也不是非常準確,而且帶著南方的口音,但是呢,我覺得讀出自己的味道很重要,如果你的也像一個主持人一樣的,對吧,那麼標準,那麼那個,其實那是形式啊,反而讓人忽略了你的內容。所以我很自信,我想就自己讀吧,見笑了,各位老師,因為我覺得其實我們像我大學時候很多教授,雖然普通話不是特別標準,但是讀的很有味道,我們也是慢慢的就熟悉了就習慣了,而且喜歡了,所以喜歡自己的聲音也很重要,對不對?這是莊子給我的底氣和自信啊。
這兩段呢,有幾個點大家注意一下,一個是這個鯤,是一個小小的魚,它是魚仔,它竟然異想天開想化為鵬,那個大鳥,而且它還想從北海,北冥就是北海飛到南海去,簡直是不自量力,對不對?但是這種不自量力恰恰是莊子特意設置的,是他大大的想像和大膽的虛構,給我們提供了這麼一個理想的人物,讓我們覺得自己還有可能突破自己,成為另一個自己。裡面有一個就是化字,對不對?化而為鳥,我想請各位書友在線的,你把這個化字組一下詞打出來好嗎?看有多少化,這個化字特別重要,我要在上面展開一下。化,我說一個轉化啊,然後你能想到別的什麼化?好嗎打出來。
好的,我本來想等一下的啊,那麼我就自己講了,因為有些老師可能知道這個語音是一直留著的,所以不著急。這個化字呢,其實有時候我們再去互動也挺有意思的。這個化字,可以想到很多,比如說造化,對不對?還有物化,變化,感化,是不是?還有老子筆下說一個自化,聽說過吧?還有現在社會人都異化啦,對不對?還有我們說,我們不能教育我們要化育,用愛的化育等等,這個化字可以真的是大有大,可以有空間去理解。
所以莊子這個開頭讓我們意識到,人是可以啊,魚可以化為鳥,人是可以化為另外一個新的自己,當然,不是對現成的自己不滿意,就是說我們可以時刻,我們可以,如果當對當下的自己覺得可以轉化的時候可以變化的時候,不如就化一下。
我們不要埋怨造化弄人對吧,我們要主動的去轉化變化對不對,而不是被這個社會物化了或者異化了,變成一個商品被標價對不對?那是物化了,或者自己把自己給異化了,對不對?所謂異化,你看卡夫卡筆下的格力高爾,對不對?把自己異化成一個甲蟲,他一個疲憊奔波的這個推銷員,最後變成了一個有無數隻腳在亂動的一隻甲蟲,那是多麼可悲呀,對不對?要化就化成一個就是可以做逍遙遊的自己,當你感覺現實世界很多束縛的時候,當你感覺不自由的時候要學會轉化,甚至這個轉化還是要靠自化,借用老子的一句名句吧,今天翻了一下,這句名句很值得我們去深味啊。
老子道德經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表面看是統治者與民的關係,我覺得也可以理解為我,我人與自我的關係對不對?為什麼不可以呢?如果我無為不妄為,順應自然的去做的話,自然而然就會化。自我就會變化對吧,如果我好靜的話,我自然而然就會心靜引發正念,對不對啊?如果無欲,沒有貪慾沒有私慾的話,那麼我就會自化為樸啊,質樸走上大道。
還有這個怒而飛,我為什麼不讀怒而讀努力的努呢?實際你看下來,它並沒有讓它發怒的地方呀,它怎麼會是發怒呢?所以這是一種鯤鵬這個大鳥,它在飛上天的時候,它有一個沉潛飛動的一個過程,它必須很努力的積蓄力量,然後一飛沖天才有這樣的一個效果。
所以呀,莊子他的都是有根據的,不是就是他的想像是建立在可以實現的基礎上的,然後還要藉助海運的這海水的運動,這樣就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借鑑外界的力量,能夠實現從南極到北極的這樣一個可能。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吹牛的,他還引用了這個《齊諧》啊,這本書裡面說的,也有這種說法,這是莊子經常用的一種重言。就是重複說的一些話,莊子有三言,一個是卮言,一個是什麼啊?一個寓言也,是他常用的,還一個卮言也,他會經常有很高度概括的。看似支離破碎,實則就是那種知識大酒杯嘛,就是是看似空實則很有分量的,一個一種話就是變味了,我們現在流傳的格言,就是重言,他反覆重複說的,有些人說是中也,是引用一些重要人物的話來,比如說他總是提到孔子在說話,是不是?其實是不是這個意思?
《齊諧》是一本記錄奇奇怪怪事情的這個也提到了這最後一句話,這個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這個摶子是一個提手旁,就是風和這個鳥相互糾結向上的這麼一個很形象的一個動作,扶搖就是風的意思,去以六月息,這個去本意是離開對不對?有些注釋呢,去理解為去啊到那裡,其實它就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是藉助六月風離開的,因為六月的風是最大的。
當它離開以後,上到九萬裡高空的時候再回看下面,俯瞰天下眾生發現都是霧靄灰塵,然後這個是各種生物,都是一些氣,互相的氣息,互相在吹動,然後正因為站在高處看到這個野馬,千萬不要以為真的是一匹野馬,它是一匹它是像野馬形狀的霧氣,看到這樣一些世俗塵埃在眼下是如此的渺小,要輕盈啊,所以,不由得有兩問,展開兩問。這兩問不需要答案,莊子問了兩次啊。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這讓我們想到屈原也是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有道家學派的風骨的,這樣一個人對不對?其實人,越是站在高處站得越高,越俯瞰眾生,反而不會這個覺得天一定是什麼顏色,因為他發現看到的就不是這個顏色了對不對?也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遠,所以這兩問並沒有回答,也不需要回答,沒有答案,所以這一點就告訴我們,人真的不要固執己見,不要以為天就一定是這個什麼樣的顏色,而且天是遙遠不可及的對吧,因為站上高遠的天空看下面也不過如此而已,所以人對於一種對天下眾生的悲憫之情啊,也油然而生了。
好,從前面兩段呢,我們可以看出莊子那種大膽的虛構背後所寄託的人文關懷,就是人其實要不斷的突破自我,突破一些執念,突破一些固執己見,對吧,要努力的沉潛最後一飛沖天就有可能,也要善於藉助外界的力量,要豐積厚養,接下來我們讀這個水和風這一段。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北冥有魚之所以能夠化為鵬啊,摶扶搖而上九萬裡是離不開風和水的力量的,水之海運的力量,還有風的推動,但是,一點小水,一點小風肯定是不行的,所以,這兩句名句大家可以這個背一下,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所以,深深的潛沉下來去深積厚養,不斷的積累是非常重要的,人在還不能飛起來的時候,你無需告訴別人你要飛對不對啊?你只管低下頭來就是去積累去忍受孤獨對不對?
在這個飛的過程中需要水和風的力量,但是這是正面的力量,但是現實中是這樣的,有時候會有人助你對吧,外界可能有力量可以有所憑藉,可以有所依靠,但是更多的可能是什麼呢?就是莊子筆下所提到的幾種小動物,應該說是有比喻意義的。這個寓言故事,就是你在努力克服孤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自然而然要忍受一些來自他方世俗之人的一些嘲笑。
但是面對這種嘲笑,莊子有沒有笑回去呢?我讀一下啊:蜩與學鳩笑之:「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這是第一笑,第二笑是斥鼴啊,斥鼴笑之曰,第二笑是在商湯問他的,當時的一個賢人棘的時候也提到了這個故事啊,這叫重言,重複的話,對吧,裡面有一個斥鼴笑之曰,「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我們只看到了這個蜩,蜩是一種什麼蟲呢,就是蟬啊,還一個這個學鳩,他們是蟲和鳥,他們對自己的決起而飛,與這個北冥有魚這個「怒而飛」是不一樣的,一個是跳一下就飛了,一個是積蓄了很大很大的力量,然後怒而飛。對不對啊?這種飛的這個準備狀態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們對自己的這種飛的狀態飛的高度很滿意,是不是啊?就反問這個人要跑到九萬裡去幹什麼呢嗯?然後斥鼴也說,我這樣飛已經是飛之至也,已經是飛到最高,我認為是飛得很高了,那他這樣要到哪裡去呢,「而彼且奚適也?」對於不管是自己筆下還是湯和棘的那個對話中出現的這兩個小鳥,三個來自於這個嘲笑他的三種鳥,他是莊子,好像不置可否並沒有嘲笑回去,他只是例舉了,又舉了兩個動物,還有幾種樹,還有一個彭祖幾個人來說了了一個至理。
他就想到了朝菌和蟪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啊,朝菌是什麼呢,早上生的晚上就死的一條那種蟲子,蟪蛄就是寒蟬就是春天生夏天死的,蟬它們沒有,朝菌沒有經歷過一個月的第一天和最後一天,蟪蛄沒有經歷這個一年的時光,所以不知春秋,它們是小年,那麼一種大年,楚國的冥靈是種海龜啊,有些人說是樹,但是根據楚國和莊子的故事,應該是神龜比較好,對不對啊?然後還有種大樹叫大椿樹啊,他們才是真正長壽的神龜和樹呢,還一個人是彭祖活了800年對不對啊?他們是大年啊,朝菌蟪蛄是小年啊,冥靈大椿樹和彭祖是大年。
他不需要,莊子不需要嘲笑回去,因為來自他人的不理解,你只有表示深深的理解就好,而且還要學會來開解自己,別人的不理解那是因為它的見識,我不必嘲笑回去,更不必憤怒,更不必爭辯,對不對啊?我只要理解能夠接納,這是他們的見識所造成的,你為什麼要叫一個沒有經歷一個月的蟲子去知道一個月還有30天呢,你為什麼要讓一個沒有經歷一個季節春夏秋冬的寒蟬去了解春秋呢,對不對?這是一種強不知啊,強行讓別人接納你接納這個社會的一個自己不自知的一種行為。
所以就引出了另一句名句啊,我覺得逍遙今天的內容主要是兩句名句啊,之前的是水和風的名句,還有一個就是接下來我講的這個: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當一個人自己站在某一個高度的時候,你有一定的學問眼光氣度胸襟的時候,你自然就不會對於來自於他人的嘲笑和打擊去很不開心,甚至很鬱悶,甚至停止了自己的腳步,然後會深受影響,不會的。在莊子的下一章裡面會出現小知大知,小知閒閒大知間間這個類似這句名句的這樣,是中間的間啊,就是一個人擁有大知,往往就是眼界開闊,然後小知的人,往往斤斤計較,所以你知道這個道理以後,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以後你又何必在乎他人的嘲笑呢。
這是一種對他人不理解自己的一種高度理解的一種智慧。
總的來說,這一部分主要是講的還是莊子還是有所保留的,還沒有講學到最後我們發現這還是初步的逍遙,是有待的逍遙,還不是無待的逍遙,是有所待有所依賴的逍遙。
逍遙遊是莊子所想像出來的,也是他自己本身所擁有的一種境界,在他的世界裡,在他的認知裡,他絕不囿於現實世界,在他的那個現實世界是亂世,戰爭紛爭,國王昏君,然後名利,都是為了稱霸天下。然後士人也談不上忠貞,為了名利都可以跑到處去推銷自己的學說,他是不屑於這樣做的,也絕不囿於當時的現實世界,不會過得很痛苦很絕望,他認為人應該有一個精神王國,也就是自由王國,這才是值得他去努力的。
讀莊子就感覺他帶著我們在仰望星空,俯瞰大地,悲憫眾生,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他的理性的認知,有了這個認知,就會繼續逍遙,不計較,不置氣,不爭,不爭才是最大的爭。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絕不妄作。逍遙遊,遊的是心,是神,是氣,讓人遠離俗務。活出自然自由自在的自己,要活出自然自由自在的自己,就要做到。今天我總結一下就要做到如下幾點,第一,敢於突破自己的成績,認為我這輩子就這樣了,我只能做到這樣了,還有就是寄希望於他人,其實一個人自己的深積厚養,一個人自己努力,自己深積厚養沉潛飛動啊,一個人要飛向高空,必須享受孤獨,然後默默地積蓄力量韜光養晦,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還有對於來自他方的嘲笑,來自世俗的嘲笑,一定要懂得化解,甚至要去接納,要深深的去理解同情。但是要有這三點,只有唯一一點能做到才能夠有這三點,也就是一個人站在一個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見識和見地和氣度心胸,所以讀逍遙遊就是在培養我們的氣度,培養我們的見識。
好,今天我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老師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