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熟讀翻譯文本
文言知識歸納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怒:奮發。
2.摶:環旋著往上飛。扶搖:旋風。
3.夭閼(è):阻塞。
4.奚以……為:表反問,哪裡用得著……呢?
5.晦:陰曆每月最後一日。朔:陰曆每月的第一日。
6.絕: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魚(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
5.而徵一國者(通「能」,能力)
6.旬有五日而後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
三、古今異義
1.雖然:古義:雖然這樣。今義:錶轉折的連詞。
2.果然:古義:很飽的樣子。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3.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多數人。
4.野馬:古義:流動的霧氣。今義:野生之馬
5.羊角:古義:旋風。今義:羊的角
6.天池:古義: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義:湖泊的名稱(在吉林長白山)
7.海運:古義:海波動蕩;今義:海洋運輸
8.小年:古義:短的壽命;今義:指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間節日
9.蟲:古義:泛指動物;今義:蟲子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狀語水擊三千裡(水,在水面上)
(二)名詞作動詞
1.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南,名作動,南行)
2.不過數仞而下(下,落下,降落)(三)形容詞作名詞《齊諧》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異之事物)
(四)形容詞作動詞怒而飛(怒,奮發,這裡指鼓起翅膀)
五、一詞多義
1.之:
① 鵬之徙於南冥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 之二蟲又何知!(代詞,這)
③ 窮髮之北(助詞,的)
2.息: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裡指風)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3.其:
① 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代詞,代鵬)②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選擇)
③ 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代詞,他們)
4.以: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憑藉)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
③ 以八千歲為春(介詞,把)
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詞,憑)
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介詞,憑藉)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齊諧》者,志怪者也。(……者,……也)
2.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
3.南冥者,天池也。(……者,……也)
4.此小大之辯也(……也)
5.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者也)
(二)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① 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句,= 以奚知其然也)
② 莫之夭閼(è)者(賓語前置,= 莫夭閼之)
③ 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 彼且適奚也)
④ 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 之二蟲又知何)
⑤ 彼且惡(wū)乎待哉(賓語前置,= 彼且待惡乎哉)
2.狀語後置句
①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介詞結構後置,= 於坳堂之上覆杯水)
② 翱翔蓬蒿之間(介詞結構後置,= 於蓬蒿之間翱翔)
③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結構後置,= 以六月息去)
(三)省略句翱翔(於)蓬蒿之間。(省介詞「於」)
(四)固定句式
1.其……其……:表選擇,是……還是……例: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譯:天色深藍,是它的真正顏色呢?還是因為天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2.奚以……為:表反問,哪裡用得著……呢
例: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譯:哪用飛到九萬裡的高處再往南去呢)
3.且夫:連詞,表遞進,況且,再說
4.故夫:語氣詞,表示要發議論,不譯
5.若夫:連詞,表示提出另一話題,至於
七、難句翻譯
1.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
譯:哪用用高飛九萬裡往南去呢?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譯:所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之職,善行能聯合一鄉的人,品德可使一國君主滿意,能力使一國的人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樣所見甚小啊。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wū)乎待哉?
譯:至於那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窮無盡的境界中遨遊的人,他們還憑藉什麼呢?
4.故曰:聖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譯:所以說:修養極高的人能忘掉自我,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神人無意於求功,修養最高的人無意於求取名聲。
八、作家作品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一說今山東曹縣)人,戰國中期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後。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做過蒙地的漆園吏。家境貧困,曾向監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見魏王。相傳楚威王聞其賢,以厚禮聘之為楚相,遭其拒絕,明確表示:「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霸,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從事於講學、著述,但從遊者不多。在諸子百家中,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成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莊」之稱。
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豐富。《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曾說他的作品「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
第二三課時 緊扣關鍵詞「逍遙遊」解讀文本
1. 什麼叫「逍遙」?莊子怎麼怎樣可以實現「逍遙遊」?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是莊子的觀點,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無己」 則逍遙,實現逍遙則要「彼無待」
莊子的逍遙遊,其實就是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活動,是一種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世界的遨遊。
2.文章寫了哪幾種遊?
①鯤鵬之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②野馬之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③蜩與學鳩之遊::「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④斥鴳之遊: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⑤列子之遊,宋榮子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作者寫了世間各種遊,並從物到人,體現了遊的不同層次和特點,體現了莊子寓言說理,化道理於形象的特點.
3.這些遊都有一個什麼特點?
「有所待」也就是說不管它是大還是小,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藉的,有所依賴的。逍遙遊則是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活動,是一種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世界的遨遊。
5.在各種遊的描寫中,作者用一個」笑」字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對萬物之「遊」的態度,找出並體會各種」笑」的不同。(難點)
(動物)笑一:蜩與學鳩嘲笑,譏笑大鵬,得意洋洋,驕傲
(動物)笑二:「斥鴳」「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
分析:以上兩種笑,無知,自滿,鼠目寸光,井底之蛙,以自己短淺的經驗去嘲笑寬闊的世界;以自己的渺小的局限去嘲笑那個無知未盡的世界。對鯤鵬的笑恰恰源於它們的無知與簡陋的,但不是做作。
一般來說,往往眼見越小越不能理解比自己境界高出許多的事物,所以,無論是蜩與學鳩,還是斥鴳都在和自己比較後提出一個共同的問題:彼且奚適。巧妙的是境界越高卻往往不會嘲笑境界極低之事物,大概境界高低本來也無可厚非吧。所以在閱讀理解時也不必拿鯤鵬之高遠嘲笑二蟲,都是世間百姿態。而且在有所待這一點上並無實質區別。
其次第二次寫斥鴳之笑,與前文多有重複,可見鯤鵬不止一次被笑,更見鯤鵬之高飛九萬裡之稀少,更見孤獨。有助於理解「鯤鵬」形象。
(人類)笑三,「宋榮子猶然笑之」(難點)
分析:從動物的世界走向人的世界,這就說明,這個故事是處處用寓言講道理,其實也表現了生活中人的不同層次。
宋榮子是什麼境界呢?「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其中「定乎內外之分」,是說他在「物」與「我」之間有著準確的定位,分清了「物」與「我」的界限,自己的內在需求和價值不被外物左右。「辯乎榮辱之境」,是說他對於人世間什麼叫做真正的榮耀,什麼叫做真正的恥辱,能夠冷靜地予以區分。淡定地看待榮與辱,絕不因為現實社會的影響而有所改變,這一境界也很是不易做到。
宋榮子已經做到了大境界,他笑什麼呢?笑「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的自鳴得意,自命不凡,也笑他們的不自由,為名利,功業所累。個人理解為名利,功業所累大概在莊子也無可嘲笑,因為這本就是小大之區別啊!所以還是笑大多汲汲於功名的人囿於眼見而不能自知吧。這種「笑」是理性的。
插入一問:
6.為什麼會對各種「遊」出現不同層次的「笑」呢?
一是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古代人們認為一年只有兩季,即春季和秋季。這裡莊子通過,細菌、小鳥、蟬這些短壽命的生物,來對比了冥靈樹、大椿樹這些長壽命生物。說明了,每個人甚至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格局和眼界的局限,小格局的人無法理解大格局的人的心境。
不過不論是大還是小,都有所待,都不能算「逍遙遊」。同樣,每種事物如果能夠「無所待」則不論大小,遠近都算「逍遙遊」,所以單純形體的大小,境界的高低並不能對達到逍遙遊產生影響,只能說明大與小本來的區別。
(作者)笑四:莊子也在「笑」。
分析:掩卷深思之後,應該還有莊子的微微一笑。
對一些無知的、目光短淺的不知道真正的遊的廣闊與無邊,最高境界的遊,沒有理解透徹那種人的笑。
對所有不能自主,有所待的「笑」。
最後,當莊子笑所有的時候,莊子面對自己,面對社會生活,面對更高的逍遙遊的境界的時候,他也在笑最終人世間,連同自己誰都無法超脫,必有所待的笑,當然或者誰都可以「精神自由」呢?
莊子當是「微微一笑」吧!
7.有人說:莊子的「逍遙遊」太虛幻了,在我們現實中根本就不能實現。那麼還有什麼學習的必要嗎?你怎樣看待這種逍遙?
神遊宇宙忘記自身存在的是「至人」,無欲無為拋棄功名利祿的是「神人」,隱姓埋名鄙視是非榮辱的是「聖人」。不難發現,莊子所謂的「有待」和「無待」,應該是說不是外在的客觀條件束縛了人,而是人們自己的主觀認識、自己的思想束縛了自己。如果能從主觀上齊同萬物,忘卻外在的一切差別,也就無所不適了。
莊子的逍遙遊的確是一種理想的人生。我們置身於自然社會中,不能不受到客觀法則的限制,這是必然的痛苦,但莊子告訴我們安時處順,則窮通自樂;我們在蠅營狗苟地追求名利時,常會扭曲本性、迷失自我,莊子告訴我們敝屣富貴、淡泊名利,則能悠遊自得。所以如果說儒家思想是糧店,是我們立身處世之根本,那麼道家思想就是藥店,在我們處於精神困境中時,幫我們開出一劑解困的良藥。這也是莊子思想歷經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8.總結全文:
①結合「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總結全文思路和觀點。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在於「小大之辨」。但皆「有所待」
第三段:無所待才為逍遙。
從自然界到社會的人,無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遙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們無所待(無己、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逍遙的境界)。」
②《逍遙遊》的主要藝術特徵?
第一,豐富奇特的誇張和想像;
上至天下至地,前至動物,後到人間。忽大忽小。想像無所不在,意象豐富,境界開闊;解讀多元,哲理豐富。筆法技巧不受約束,逍遙自在。尤其是混鵬的想像和誇張。
第二,善用寓言、重言、卮言三言;
三次寫到鵬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說的,第二次用《齊諧》這一典籍說明,第三次則引用了湯問棘的史料,雖然側重點略有不同,但用意卻是一致的:佐證自己所說為真實。這便是莊子行文慣用的「以重言為真」。
穿插幾乎相同的「蜩鳩笑鵬」和「斥鷃笑鵬」故事,一則為了對比襯託出鵬的形象;二則則可以造成行文的波瀾,正可謂「文似看山不喜平」。這便是莊子強調的「以卮言為曼衍」。
第三,善於對比;(略)
9.課後作業:莊子《逍遙遊》中大鵬的形象意義分析,不少於千字。
10.補充閱讀:閱讀並翻譯,談談每個寓言的道理,並說說莊子的語言特色。
(1)曳尾塗中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塗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莊子·秋水》節選
(2)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3)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4)望洋興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岸矣清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莊子·秋水》
(5)魯侯養鳥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莊子《莊子·至樂》
(6)匠石運斧
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
———莊子《莊子·徐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