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莊子《逍遙遊》

2021-02-07 文學考研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另一說河南省商丘市東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鬥。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追求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說:人應當不受任何束縛,自由自在地活動。這實際上反映了莊子要求超越時間和空間,擺脫客觀現實的影響和制約,忘掉一切,在主觀幻想中實現「逍遙」的人生觀。《逍遙遊》很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同時也體現出其散文的文學風格和成就。這裡入選的並非《逍遙遊》全篇,只是節錄了開頭的一部分,但這部分已經可以反映全篇的風格和成就。

這段選文共有三個段落,下面逐段講解(此文的分段與課文的分段有出入──編者注)。

開頭一段,從「北冥有魚」起至「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止。作者大筆揮灑,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條「不知其幾千裡」長的巨鯤。這條魚的巨大,已經夠令人驚奇的了,而它竟又變化為一隻大鵬,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萬分呢?應當承認,這樣的魚和鳥是現實生活中絕對沒有的,是人們絕對不曾見過的,但想像力豐富的莊子卻偏要讓你相信世間有此二物,特意對它們進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寫。描寫的重點是大鵬:這隻神奇的大鳥豈止是大,還要騰空而起,還要乘海風作萬裡之遊,由北海直飛南海天池。它積滿氣力,怒張毛羽,一振而飛上天,翅膀像遮天蓋地的大塊雲影。接著,作者又假借所謂《齊諧》一書的話來證明他的描寫是可信的。《齊諧》上說:「大鵬遷往南海的時候,先拍擊水面,滑行三千裡,然後盤旋宛轉,靠風氣相扶,直衝雲天,到達九萬裡高空。起飛之後,歷時六月,方才止息。」那麼,九萬裡高空又是什麼景象,究竟如何高遠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見遊氣奔騰,微塵浮動來形容,接著以人仰視天空的經驗來比說,說大鵬在九萬裡高空俯視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視高空,只見莽莽蒼蒼,難辨其「正色」。經過這樣一番描寫、形容和打比方,無形中聯繫了普通人的生活經驗,調動了人們的聯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於理解和想像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於理解和想像了。

接下來,作者為了說明「有所待」與「無所待」、小與大的區別,以及小與大之間思想境界和見識的懸殊,而連續打了一系列的比方。先以水與舟的比喻,說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正如同「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這是為了證明:大鵬的高飛南遷,憑藉的是九萬裡的大風,這還是「有所待」的,沒能做到真正的「逍遙遊」,也就是沒有達到作者理想的絕對自由境界。接著,作者又童話般地敘述了蜩(即蟬)和學鳩(小鳥名)對大鵬的嘲笑。蜩和學鳩侷促的天地、渺小的見識,自鳴得意的口吻,以及它們毫無自知之明的對大鵬的奚落和嘲笑,本身就表現了它們的可憐和可笑,從而也有力地說明了作者所要表達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下文的朝菌、蛄與冥靈(大烏龜)、大椿的比喻,長壽者彭祖與眾人的比喻等,自然就說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作了這一系列的比喻,是為了說明:這些人和物之間小大之辨十分明顯,但都毫無例外地沒能達到超脫一切的「逍遙遊」的境界。

文章的第二段,從「湯之問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辯也」止,大意是說:商湯王問他的臣子棘:「上下四方有極限嗎?」棘回答說:「無極之外,又是無極。在那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個廣漠無邊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水池。那裡有一條魚,它的寬度有幾千裡,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有一隻鳥,它的名字叫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遮天蓋地的雲,它乘著羊角旋風直上九萬裡的高空,越過雲層,背負青天,然後向南飛翔,飛往南海。沼澤裡的小麻雀譏笑它說:『它要到哪兒去呢?我騰躍而上,不過幾丈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這也算是我最好的飛翔了。而它究竟要飛到哪兒去呢?』這就是小和大的分別啊!」

這一段,假託古人的話,再一次形象地描繪了鯤鵬的神奇變化,以及大鵬雄奇壯觀地展翅南飛,也描寫了小鳥對大鵬的譏笑。這段描寫,內容上與上文有明顯重複之處。這種寫法在一般散文家筆下很少見到。其實這正是莊子的有意之筆。《莊子》的《寓言》篇中說:「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是有所寄寓之言,重言是重複之言,卮言是隨意變化之言。莊子說他的文章中寓言和重言所佔的比重很大,隨意變化的「卮言」則日出不窮,這很合於自然之道。這四句話實際概括了莊子散文的特點。「湯之問棘也是已」一段在本文中的運用,正是通過「重言」以加重論說的分量,加深讀者對「小大之辯」的理解。通過這一段與開頭部分那一段的呼應和印證,更顯出大鵬形象的高大雄偉和那些小蟲小鳥的渺小卑微,從而以鮮明的「小大之辯」來說明了「小知(智)」不及「大知(智)」。

第三段從「故夫知效一官」至「聖人無名」,在進行了上述那一番奇異無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後,逐次展開了對處於不同思想境界的幾種人的描寫和評論。莊子告訴我們:有些人智慧能勝任一個官職,行動能庇護一鄉之眾,道德能符合一個國君的要求,而才能得到全國的信任,他們雖然自我感覺都不錯,但也只不過像僅僅能騰躍幾丈的小麻雀罷了。宋榮子禁不住要嘲笑他們。宋榮子能做到讓全社會都讚譽他,卻不會因此更加努力;整個社會都批評他,也不因此而沮喪。能認清自身和外界的區別,明白光榮和恥辱的界限。但也不過如此罷了,雖然他對於社會不去計較什麼,但仍有未達到的境界。莊子接著又告訴我們:列禦寇這個人能夠駕風而行,輕巧極了,他飛行一次,十五天以後能回來。他對於求福的事,並沒有專心專意去追求。但他雖然可以免於步行,但畢竟還是有所依靠和憑藉的。莊子設想:如果能夠順應大自然的規律,而把握好陰陽風雨晦明這「六氣」的變化,遨遊在無邊無際的空間,那麼他還要依靠和憑藉什麼呢?所以他的最後結論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三句翻成現代漢語就是:修養高的人,會忘掉小我;修養達到神秘莫測境地的人,不再去建功立業;修養達到聖人境界的人,更連任何名位都不追求了。到這裡,全篇的中心思想和盤託出,使人豁然開朗。原來,按照莊子的看法,不但蟬、小鳥和在一鄉一國有作為的人們只是小知小見,沒有達到「逍遙遊」,就連在九萬裡高空飛翔的大鵬和能駕風遠行的仙人列禦寇,由於仍不得不有所依靠和憑藉,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遙遊」──即絕對自由。真正的逍遙遊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以遊於無窮」,也就是要達到至人、神人、聖人那樣的忘我、無為、無用、無所待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

莊子追求的「逍遙遊」的境界,是一種天地間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幻想。但他這篇文章卻寫得十分漂亮,代表著他非凡的文學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於離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寫之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寫得奇幻無比而又形象逼真。這些寓言故事性很強,而且窮形盡相,煞有介事,所以能夠深深地吸引和打動讀者,成為論說事理的有力手段。除了想像豐富、形象逼真之外,文章的大開大合的寫法,縱橫跌宕、浩蕩奇警的風格也是非常突出的。這篇千古妙文,不講究一般文章那些起承轉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揮灑,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飄逸、灑脫的個性。清人林雲銘評論《逍遙遊》說:「篇中忽而敘事,忽而引證,忽而譬喻,忽而議論,以為斷而未斷,以為續而非續,以為復而非復,只見雲氣空,往反紙上,頃刻之間,頓成異觀。」《逍遙遊》的確是古代散文中突破常規藝術格局的一道「異觀」。


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

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

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相關焦點

  • 【微課185】《逍遙遊》賞析(上)
    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單元《逍遙遊》賞析(上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是時候讀經典 | 莊子逍遙遊
    至今我已將「莊子.內篇」閱讀三遍後,內心不斷設問:莊子為何非要把《逍遙遊》作為內篇的第一章? 是的,不要以為莊子常以戲謔怪誕的不羈口吻談天說地,閱聽者就能夠隨隨便便的「應付了之」,若以為《逍遙遊》追求的不過就是輕鬆、隨意、任我行地自在度日,那你就錯過了莊子的真意。
  • 莊子《逍遙遊》原文、譯文及賞析
    在先秦諸子的散文中,莊子的作品想像奇偉,言辭瑰奇,設喻貼切,句式靈活,析理鞭辟入裡,獨具一格。所以,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給予很高的評價,說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二篇,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
  • 逍遙遊·莊子經典名言85句
    《莊子·知北遊》2.「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莊子·雜篇·列禦寇》3.「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外篇·達生》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5.「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顯則明。
  • 莊子-逍遙遊
    提示:點上方"莊子文苑"↑免費訂閱本刊逍遙遊作者:莊子及其弟子【題解】「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聖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
  • 蔡亮輝老師導讀|莊子.逍遙遊(1)
    說是即興發揮呢,但是我也這個看了,好幾天的這個逍遙遊這兩天啊都是在看,很有意思的是根據吸引力法則,我真的發現這個特別有意思,就是我居然之前有一個老師推薦我看郭象注釋的莊子,我一直沒看,然後今天看到張遠山先生提到,他說,他非常反對郭象注釋的莊子,他認為是曲解了,因為郭象是晉朝時期一個非常有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啊
  • 北冥有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趣談莊子的逍遙遊
    這是《莊子》內篇開篇的第一篇文章逍遙遊的首段,幾乎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它展示了一種恢弘闊遠的氣勢,且挾帶一個廣闊無邊的意境。逍遙遊是悠閒自得、無拘無束暢遊自然和社會的意思。這也是莊子哲學思想和人生觀的一方面。這段古文的意思翻譯過來即為: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巨大,不知有幾千裡。變化成鳥,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不知幾千裡。振翅奮飛,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朵。
  • 莊子名篇《逍遙遊》 康輝誦讀 附翻譯 王寵小楷作品
    王寵生前尤以書名噪一時,書善小楷,世人皆認其小楷極具神仙氣,其小楷代表作莊子《逍遙遊》更是美得有些不食人間煙火,非常值得一賞:  明代書法家王寵小楷《南華真經內七篇》,第一篇《逍遙遊》,正德十一年(1516)雅宜山人書。  明代王寵小楷《逍遙遊》  ﹀
  • 從《逍遙遊》中的鯤鵬思考莊子對自由和天地遼闊的認知
    這是莊子在《逍遙遊》中所寫到的一種動物,從在該文中庄子對鯤這種動物的體型的描寫我們可以幻想出的不僅僅是一種動物,更引發出的是一種對天地無窮和逍遙遊的思考。我覺得這句真的是絕妙佳句,莊子並沒有說這兩種動物的體型之大到底有幾千裡,這就給了人們一種幻想的自由。我認為莊子在《逍遙遊》中對鯤和鵬的描寫分別透露出的是他對天和地的遼闊的思考。這是一種反襯,試想一下,能夠讓鯤遨遊,讓鵬飛翔的天和地是該有多遼闊啊!或許會有人說這是古人的誇大,但是古人對天地的遼闊有真實的了解嗎?
  • 高二語文必修五詩詞:《逍遙遊》賞析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說:人應當不受任何束縛,自由自在地活動。
  • 小班研討 | 論莊子的逍遙
    常人眼中的逍遙,是列子乘風而行,逍遙於世間;是大鵬鳥扶搖而上九萬裡的恣肆瀟灑,是宋榮子「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豁達瀟灑。但是這些在莊子看來,都算不上是逍遙。那麼,莊子眼中的逍遙到底是什麼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無待」與「逍遙」的關係。
  • 如此讀莊子《逍遙遊》,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間打開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開篇,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旨要所在。讀懂逍遙遊,莊子全篇皆通。可以說,逍遙遊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初心,也是終極指向。日本哲學家鈴木大拙說:「逍遙遊是理解莊子哲學的密碼。」在此,我將範圍擴大一些,逍遙遊是理解整個道家學說的密碼。
  • 讀莊子《逍遙遊》3:大而無用?你的境界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繼續來讀莊子的《逍遙遊》。01惠子有次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一種大葫蘆的種子,我將它種下結出葫蘆,有五石容量那麼大。我拿大葫蘆去盛水,可它太不堅固了,承受不了水的壓力。我又把它剖開做成瓢,也太大了,沒有什麼地方可以放得下。
  • 《莊子》逍遙遊【譯文】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之曰:『我世世為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
    突然,我想起了莊子在《逍遙遊》中所描寫的一棵「無用之」樹:有這麼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幹長滿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這棵大樹生長在人來人往的道路旁,但是木匠連看也不看它一眼。為什麼?就是因為這棵樹對人類沒有用處,從而不會遭到人類刀斧的砍伐,也就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了。
  • 必修五《逍遙遊》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曾說他的作品「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                        第二三課時 緊扣關鍵詞「逍遙遊」解讀文本1.   什麼叫「逍遙」?莊子怎麼怎樣可以實現「逍遙遊」?
  • 「詩意」與「逍遙遊」
    其實關於自由,最深刻的理解,應該追溯到我們的老前輩莊子,他的理解是最好的,他就是自由的象徵。你們讀莊子,莊子第一篇就是《逍遙遊》,是整個《莊子》提綱挈領的一個總篇。莊子一開篇就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 莊子-逍遙遊+題解+原文+注釋+譯文+音頻
    逍遙遊[題解]《逍遙遊》以義名篇。「逍遙」是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的意思。「遊」是邀遊於自然界。《逍遙遊》是一篇與惠施辯論的文章。莊子針對惠施的「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 的命題和「執一不化」的觀點,運用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相結合的方法與惠施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本篇有三個層次:從「北冥有魚」到「聖人無名,」是寫從有待到無待的境界。這是莊子超世主義的人生哲學。
  • 高中語文教案:逍遙遊
    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一般認定為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於莊子門人及後學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