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子《逍遙遊》3:大而無用?你的境界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2020-12-16 灰藏道

繼續來讀莊子的《逍遙遊》。

01

惠子有次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一種大葫蘆的種子,我將它種下結出葫蘆,有五石容量那麼大。我拿大葫蘆去盛水,可它太不堅固了,承受不了水的壓力。我又把它剖開做成瓢,也太大了,沒有什麼地方可以放得下。這個葫蘆不是不大呀,我卻因為它沒有什麼用處而砸碎了它。」

惠子是誰?惠氏,名施,即惠子,戰國中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莊子的至交好友。惠子經常和莊子在一起辯論,惠子自己的作品沒能傳下來,與莊子的很多辯論卻借莊子傳了下來。

兩人既在辯論,那惠子講這個故事有什麼用意呢?

前面我們讀過,莊子分別講了大鵬南飛和聖人無名的故事,來說明不同層次和境界之間的天壤之別,而惠子這裡講這個故事,是說莊子所說的那些大而空虛,並沒有實際用處,不如砸碎了之。看看莊子怎麼回答。

莊子說:「先生實在是不善於使用大東西啊!宋國有一個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職業,善於調製一種防治手生凍瘡的藥膏。有個遊客聽說了這件事,願意用百金高價購買他的藥方。 這家人就召聚全家族一起商量,說:『我們世世代代都在河水裡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金,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就把藥方賣給他吧。』這名遊客得到藥方,就去遊說吳王。這時正巧越國發難,吳王就派他統率部隊。正值冬天,他就跟越軍在水上交戰,大敗了越軍,於是吳王劃割土地封賞了他。能防治手生凍瘡,藥方是一樣的,有的人用它可以獲得封地,有的人雖有藥方,卻也只能漂洗絲絮,這是對藥方的使用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大的葫蘆,怎麼不考慮把它作為腰舟,在江湖之上浮遊,卻擔憂葫蘆太大無處可容?看來你還是心竅不通啊!」

莊子也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小小的藥方,有人拿它漂絮,有人拿他封地,這是怎麼用的問題,用好了,小物也有大用。大而無用的葫蘆,盛物是沒用,拿來做腰舟,就是妙用。問題不在物,而在人。

02

惠子又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幹疙瘩盤結,不合木匠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合圓和方的取材需要。所以,這棵樹生長在路邊,木匠連看也不看。現今你的言談,就像這棵大樹,大而無用,大家都會鄙棄它的。」

惠子沒有死心,又說了一個大而無用的故事來諷刺莊子。這次更直白,並且更進一步。葫蘆無用,只是惠子種的,說無用,只代表一人之見。而樗樹之無用,則遭眾所鄙棄。這次莊子又怎麼說。

莊子說:「先生你沒看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他們低下身子匍伏於地,等待捕食那些出洞覓食或遊樂的小動物。他們忽東忽西,騰躍跳動,忽高忽低,上下竄越;卻落入獵人設下的機關,死於獵網之中。再有嫠牛,身體龐大,像天邊之雲;它的能力也很大,卻不能捉老鼠。如今你有這麼大一棵樹,卻擔憂它沒有什麼用處,怎麼不把它栽種在空虛無有之地,寬廣無人之野,悠然自得地徘徊於樹旁,優遊自在地躺臥於樹下。大樹不會遭刀斧砍伐,也沒有東西傷害它。雖然沒有什麼用,可哪裡又有什麼困苦呢?」

莊子在上面的故事中,講的是物盡其用的道理,無用或小用的東西,用對了地方,都有大用或妙用。這裡的故事,莊子卻說有用之害,而無用則可避其害,而享其逍遙。

03

既然說到了「有用」和「無用」,不妨更深入地思考一下。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換個角度說,萬事萬物其實本無其用。若說葫蘆,天地自生,自然生長,結出果實,這只是生物之本然。人得其利,而賦予其功用,而在賦予其某一功用的同時,也局限於某一功能,而忽略了事物本來還有更多的可能。

有人說,「無」相當於人還沒有邁出一步時的狀態,這時,你有無數的選擇,當你邁出一步後,就只有一種選擇,你將沿著這條路往下走。

馬雲曾說,他自己在找工作時失敗了差不多30次,最終卻成為了一個偉大的企業家,創立了最偉大的阿里巴巴。這也是無用之大用。

有的人常以小聰明為用,結果反受其害,而大智慧是常常做不了小事的,就像嫠牛不會捉老鼠。

想到了看來的一個小故事。

一個窮人撿到了一塊好看的玉石,想要賣掉改善自己的生活,於是拿到市場上找買家。一個小販看到了,用100元買下了這塊玉石,因為小販知道這個玉石不止100元。後來,小販問一個喜歡玉石的商人能出多少錢。商人看了下玉石的成色說5000元,於是小販高興地把玉石賣給了商人。商人把這塊玉石帶到了自己喜歡玉石的朋友圈裡,讓大家開價拍賣,最終被一個朋友以100萬的價格收走了。

真正的好東西,只有在懂他的人那裡,才能顯示出他真正的價值。

04

莊子《逍遙遊》讀完了,我們分了三部分來讀。

第一部分,莊子從鯤鵬南飛說起,再說到寒蟬和小斑鳩的嘲笑,然後說,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

第二部分,由大鵬引出聖人,聖人的境界猶如飛上九萬裡的大鵬,「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聖人的境界也是常人所無所理解和相信的。

第三部分,莊子寫了和惠子和兩次辯論。惠子認為莊子所說的鯤鵬和聖人都大而無用,莊子卻說,有時說無用只是你不會用,會用了,小用也會有大用;有時有用反受其害,無用而得逍遙自在。

那麼,莊子到底為什麼寫《逍遙遊》?我覺得,《逍遙遊》作為莊子作品的首篇,應是表其志的,也就是說,莊子其志在於九萬裡之上,在於聖人之境界。

逍遙又是指什麼呢?

莊子寫鯤鵬時寫道:「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九萬裡什麼概念?「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也就是說,「風之積」九萬裡厚,九萬裡即風之極也,鯤鵬飛到了風之極限,已經不能再高了,再高就沒有可以承載翅膀的風了。

寫聖人時,寫到堯讓天下於許由,而許由不受。又寫姑射山神人,世人不信,莊子說這是世人心瞎。如同飛上九萬裡的鯤鵬,聖人的境界也高到了人所能達到的極限。

這是莊子所要追求的逍遙。

今天如果有人說要做聖人,世人都會嘲笑他。看惠子與莊子的對話,我們發現,即使早在莊子的年代,聖人也是世人眼中的一個笑話吧。

莊子的逍遙,或許誰也不會懂,因為沒有人再能飛上九萬裡的高空。

相關焦點

  • 如此讀莊子《逍遙遊》,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間打開
    作者:餘雲開每一本書的開頭,或每一個思想的開篇,都是頗具學問的,往往蘊藏著作者的才華、境界和氣概。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開篇,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旨要所在。讀懂逍遙遊,莊子全篇皆通。可以說,逍遙遊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初心,也是終極指向。
  • 是時候讀經典 | 莊子逍遙遊
    至今我已將「莊子.內篇」閱讀三遍後,內心不斷設問:莊子為何非要把《逍遙遊》作為內篇的第一章? 是的,不要以為莊子常以戲謔怪誕的不羈口吻談天說地,閱聽者就能夠隨隨便便的「應付了之」,若以為《逍遙遊》追求的不過就是輕鬆、隨意、任我行地自在度日,那你就錯過了莊子的真意。
  • 【賞析】莊子《逍遙遊》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說:人應當不受任何束縛,自由自在地活動。這實際上反映了莊子要求超越時間和空間,擺脫客觀現實的影響和制約,忘掉一切,在主觀幻想中實現「逍遙」的人生觀。《逍遙遊》很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同時也體現出其散文的文學風格和成就。
  • 《莊子》4大成語:大境界,大智慧,自在逍遙!
    莊子是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更是一個想像力豐富的哲學家、文學家。莊子一生追求「逍遙」的境界,他將自在逍遙的人生比喻為「泛若不系之舟」。不同於其他諸子百家的作品,《莊子》運用大量奇幻的寓言故事,將微妙難懂的哲學道理說得引人入勝。今天為大家節選4大出自《莊子》的成語,品讀經典窺一斑可知全豹,一起領略莊子自在逍遙的人生觀。
  • 【國學分享】莊子逍遙的境界
    六、莊子以三個問題的解答,來安頓個體生命的精神世界,反對失性於俗,主張自然而然而活,為自己而活。七、「知魚樂」,超越常識層面,拒絕「工具化」生命,體察萬物的「逍遙」境界。你作為一個家庭成員,作為一個社會層面應該盡到的責任與義務,你應該扮演好角色,在社會角色上儒家特別強調一個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強調一個人的角色意識,這就是儒家思想的特點。但在莊子那裡你肯定讀不到那種感覺,讀不到責任感。在儒家那裡一個人是家庭成員是社會存在,在這種背景之下人就很容易成為符號,甚至成為一種觀念的附屬品。
  • 蔡亮輝老師導讀|莊子.逍遙遊(1)
    其實你真正讀了這個莊子逍遙遊莊子學術的人或者老子的道德經,說他消極無為絕對是他的侮辱,侮辱性極強的啊,太不了解莊子和老子啦。 在讀莊子的過程中,能夠一步步的提升生命境界,所以你看很多的後代受莊子影響的一些人物,他們的文筆,他們的這個思想中帶有很大的莊子的痕跡。從他的理念,他的思想境界而已,一看就是讀過莊子的人。總共分三大部分,開始前面幾段是起筆,描繪了一個廣大無垠無窮的一個讓我們嚮往的一個大世界啊,然後作者就引出這個小知不及大知,這種小大的分別,這個辨別。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
    沒多久,這棵柿子被人們壓彎了腰、折斷了枝,樹上的葉子和果實也日漸稀少,好似「元氣大傷」。哎,誰叫它是一棵人見人愛的柿子樹啊!突然,我想起了莊子在《逍遙遊》中所描寫的一棵「無用之」樹:有這麼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幹長滿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這棵大樹生長在人來人往的道路旁,但是木匠連看也不看它一眼。
  • 莊子-逍遙遊
    提示:點上方"莊子文苑"↑免費訂閱本刊逍遙遊作者:莊子及其弟子【題解】「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聖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
  • 莊子:大而無用,無礙逍遙
    莊子學識淵博,遊歷過很多國家,對許多問題都有著深刻的見解。莊子在濮水之畔釣魚,楚威王派使者帶厚禮去請他,邀請他做楚國的相國。莊子聽到後,笑著拒絕了。莊子的朋友惠施在梁國做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莊子此次前來是要取代你國相的位置。」惠子聽到後又驚又怕,連忙派人在城中搜捕莊子。莊子知道這件事後以喻嘲諷惠施。
  • 莊子名篇《逍遙遊》 康輝誦讀 附翻譯 王寵小楷作品
    3 逍遙遊作者莊子簡介莊子(約前369一前280),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約與孟子同時或稍晚,是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哲學家,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為漆園吏。楚威王聘他為相,遭拒絕,「終身不仕」。他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認為萬物起源於「道」,而人的生死只不過是「道」在其發展過程中一個短暫的環節,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
  • 小班研討 | 論莊子的逍遙
    莊子認為其「猶有所待」,仍未能達到逍遙之境。因此,逍遙和無待可以互相說明。人只要有所待,就會對其他的事物有某種依賴,就是不自由的,也就無法逍遙。逍遙是人在超越了有形世界的限制之後所達到的一種境界,這種境界的表現是「遊」,遊則無所滯礙,擺脫了所有事物的束縛。
  • 《莊子·逍遙遊》第七講—大瓠之種,不龜手之藥,浮乎江湖
    這篇文章是我對《莊子·逍遙遊》的第七篇講述,之前的六篇在欄目中都可以找到,歡迎關注和翻閱。大瓠之種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 【微課185】《逍遙遊》賞析(上)
    )邢臺二中  李燕整體學習內容:1、莊子其人其書2、《逍遙遊》解題與誦讀3、逐層解讀賞析4、藝術特色《莊子》內七篇簡介    《逍遙遊第一》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莊子借鯤鵬的寓言,深刻寄寓了萬物皆有所待的現實,並指出「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遊」。    《齊物論第二》中「齊物」指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沒有差別,也沒有是非、美醜、善惡、貴賤之分。
  • 莊子-逍遙遊+題解+原文+注釋+譯文+音頻
    [題解]《逍遙遊》以義名篇。「逍遙」是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的意思。「遊」是邀遊於自然界。《逍遙遊》是一篇與惠施辯論的文章。莊子針對惠施的「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 的命題和「執一不化」的觀點,運用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相結合的方法與惠施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本篇有三個層次:從「北冥有魚」到「聖人無名,」是寫從有待到無待的境界。這是莊子超世主義的人生哲學。
  • 你以為莊子是出世逍遙,是因為沒有讀懂這兩則故事
    意指莊子做文章時,其思緒可以不受任何文字的限制,所表達的思想遠遠超出了百家諸子的境界。 世人都知《莊子》一書的內容多寓言之事,其在文學性上具有頗高的價值。但僅僅以文學的觀點去看待莊子,未免有捨本逐末的嫌疑。
  • 必修五《逍遙遊》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曾說他的作品「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                        第二三課時 緊扣關鍵詞「逍遙遊」解讀文本1.   什麼叫「逍遙」?莊子怎麼怎樣可以實現「逍遙遊」?
  • 莊子《逍遙遊》全文、注釋和譯文
    ;「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餘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麼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當作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遊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滿奇特的想像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逍遙遊」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
  • 【哲學】王攸欣‖莊子「至人無己」境界及體道體驗之共通特徵
    《莊子》文本不易準確解讀,原因多端:首先,莊子以寓言、重言、卮言的表述方式,使其生存境界甚至思維內容都難以得到明確清晰的呈現——當然,即使是純粹的邏輯語言,也不可能完全明確地顯現生存境界,這是語言本身的局限,莊子正是意識到了這種限制,才選擇恣縱不儻、曼衍諔詭的表達方式;其次,即使正常行文時,莊子的用詞與他試圖表達的內涵之間也出現他本人似乎沒有意識到的不一致,這是由於莊子的想像力和創造性使得語言符號系統言不盡意的缺憾更為突出
  • 通識課程 | 人文導引團隊《莊子》章集體備課:天性與逍遙
    裴亮老師進一步補充道,《莊子》東渡到日本,其思想也深刻地影響了日本文學。例如,與《枕草子》並稱為日本隨筆文學雙壁的《徒然草》很多選段都化用了《莊子》的內容,甚至該書的名字「徒勞」是在日語中的含義是「無聊」,在漢語中的含義是「無用」,暗合了莊子「無用之用,乃是大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