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來讀莊子的《逍遙遊》。
01
惠子有次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一種大葫蘆的種子,我將它種下結出葫蘆,有五石容量那麼大。我拿大葫蘆去盛水,可它太不堅固了,承受不了水的壓力。我又把它剖開做成瓢,也太大了,沒有什麼地方可以放得下。這個葫蘆不是不大呀,我卻因為它沒有什麼用處而砸碎了它。」
惠子是誰?惠氏,名施,即惠子,戰國中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莊子的至交好友。惠子經常和莊子在一起辯論,惠子自己的作品沒能傳下來,與莊子的很多辯論卻借莊子傳了下來。
兩人既在辯論,那惠子講這個故事有什麼用意呢?
前面我們讀過,莊子分別講了大鵬南飛和聖人無名的故事,來說明不同層次和境界之間的天壤之別,而惠子這裡講這個故事,是說莊子所說的那些大而空虛,並沒有實際用處,不如砸碎了之。看看莊子怎麼回答。
莊子說:「先生實在是不善於使用大東西啊!宋國有一個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職業,善於調製一種防治手生凍瘡的藥膏。有個遊客聽說了這件事,願意用百金高價購買他的藥方。 這家人就召聚全家族一起商量,說:『我們世世代代都在河水裡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金,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就把藥方賣給他吧。』這名遊客得到藥方,就去遊說吳王。這時正巧越國發難,吳王就派他統率部隊。正值冬天,他就跟越軍在水上交戰,大敗了越軍,於是吳王劃割土地封賞了他。能防治手生凍瘡,藥方是一樣的,有的人用它可以獲得封地,有的人雖有藥方,卻也只能漂洗絲絮,這是對藥方的使用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大的葫蘆,怎麼不考慮把它作為腰舟,在江湖之上浮遊,卻擔憂葫蘆太大無處可容?看來你還是心竅不通啊!」
莊子也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小小的藥方,有人拿它漂絮,有人拿他封地,這是怎麼用的問題,用好了,小物也有大用。大而無用的葫蘆,盛物是沒用,拿來做腰舟,就是妙用。問題不在物,而在人。
02
惠子又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幹疙瘩盤結,不合木匠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合圓和方的取材需要。所以,這棵樹生長在路邊,木匠連看也不看。現今你的言談,就像這棵大樹,大而無用,大家都會鄙棄它的。」
惠子沒有死心,又說了一個大而無用的故事來諷刺莊子。這次更直白,並且更進一步。葫蘆無用,只是惠子種的,說無用,只代表一人之見。而樗樹之無用,則遭眾所鄙棄。這次莊子又怎麼說。
莊子說:「先生你沒看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他們低下身子匍伏於地,等待捕食那些出洞覓食或遊樂的小動物。他們忽東忽西,騰躍跳動,忽高忽低,上下竄越;卻落入獵人設下的機關,死於獵網之中。再有嫠牛,身體龐大,像天邊之雲;它的能力也很大,卻不能捉老鼠。如今你有這麼大一棵樹,卻擔憂它沒有什麼用處,怎麼不把它栽種在空虛無有之地,寬廣無人之野,悠然自得地徘徊於樹旁,優遊自在地躺臥於樹下。大樹不會遭刀斧砍伐,也沒有東西傷害它。雖然沒有什麼用,可哪裡又有什麼困苦呢?」
莊子在上面的故事中,講的是物盡其用的道理,無用或小用的東西,用對了地方,都有大用或妙用。這裡的故事,莊子卻說有用之害,而無用則可避其害,而享其逍遙。
03
既然說到了「有用」和「無用」,不妨更深入地思考一下。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換個角度說,萬事萬物其實本無其用。若說葫蘆,天地自生,自然生長,結出果實,這只是生物之本然。人得其利,而賦予其功用,而在賦予其某一功用的同時,也局限於某一功能,而忽略了事物本來還有更多的可能。
有人說,「無」相當於人還沒有邁出一步時的狀態,這時,你有無數的選擇,當你邁出一步後,就只有一種選擇,你將沿著這條路往下走。
馬雲曾說,他自己在找工作時失敗了差不多30次,最終卻成為了一個偉大的企業家,創立了最偉大的阿里巴巴。這也是無用之大用。
有的人常以小聰明為用,結果反受其害,而大智慧是常常做不了小事的,就像嫠牛不會捉老鼠。
想到了看來的一個小故事。
一個窮人撿到了一塊好看的玉石,想要賣掉改善自己的生活,於是拿到市場上找買家。一個小販看到了,用100元買下了這塊玉石,因為小販知道這個玉石不止100元。後來,小販問一個喜歡玉石的商人能出多少錢。商人看了下玉石的成色說5000元,於是小販高興地把玉石賣給了商人。商人把這塊玉石帶到了自己喜歡玉石的朋友圈裡,讓大家開價拍賣,最終被一個朋友以100萬的價格收走了。
真正的好東西,只有在懂他的人那裡,才能顯示出他真正的價值。
04
莊子《逍遙遊》讀完了,我們分了三部分來讀。
第一部分,莊子從鯤鵬南飛說起,再說到寒蟬和小斑鳩的嘲笑,然後說,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
第二部分,由大鵬引出聖人,聖人的境界猶如飛上九萬裡的大鵬,「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聖人的境界也是常人所無所理解和相信的。
第三部分,莊子寫了和惠子和兩次辯論。惠子認為莊子所說的鯤鵬和聖人都大而無用,莊子卻說,有時說無用只是你不會用,會用了,小用也會有大用;有時有用反受其害,無用而得逍遙自在。
那麼,莊子到底為什麼寫《逍遙遊》?我覺得,《逍遙遊》作為莊子作品的首篇,應是表其志的,也就是說,莊子其志在於九萬裡之上,在於聖人之境界。
逍遙又是指什麼呢?
莊子寫鯤鵬時寫道:「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九萬裡什麼概念?「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也就是說,「風之積」九萬裡厚,九萬裡即風之極也,鯤鵬飛到了風之極限,已經不能再高了,再高就沒有可以承載翅膀的風了。
寫聖人時,寫到堯讓天下於許由,而許由不受。又寫姑射山神人,世人不信,莊子說這是世人心瞎。如同飛上九萬裡的鯤鵬,聖人的境界也高到了人所能達到的極限。
這是莊子所要追求的逍遙。
今天如果有人說要做聖人,世人都會嘲笑他。看惠子與莊子的對話,我們發現,即使早在莊子的年代,聖人也是世人眼中的一個笑話吧。
莊子的逍遙,或許誰也不會懂,因為沒有人再能飛上九萬裡的高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