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乃人之天性!
但正像英國近代美學家卡裡特所說:「人類很少長期滿足於僅僅創造或領悟關,而不試圖也去理解它的所作所為。」
於是,關於美是什麼等等問題便成了理論研究的對象。
在認識美之前,我們需要認識一個很簡而易懂的問題。
「什麼是美」與「什麼是美的東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美的東西」涉及具體對象、現象和事物,可按主觀愛好和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如某人認為某幢建築強類,而另個人又以為不美等等。而「美是什麼」講的是所有的對象、現象和李物為什麼美,這就涉及美的根源和本質。
美的東西呢,我們都懂,而且因人而異。我可以能認為這個人很女神,而你卻覺得頂多一般。現在主要帶大家認識下美是什麼?
對美的看法,我認為大致有以下些觀點:
第一,以具有典型性者為關,即「美在典型說」。在他們看來,某些對象、現象和事物能夠顯著地表現客觀現實的本質和真理性。由此可以認為,美就是客觀現實最本質、最真理性的形態。這種觀點的問題是不能反證,因為有些具有典型性的客觀現實並不美。「美在典型說」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
第二,認為美即美感。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美與美感是一回事:作為美,人能感受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就不存在。這種觀點的可貴价值在於把美與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問題是完全否定了客觀現實的價值,好像美與客觀現實毫無關係。
第三,認為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在這些學者們看來,美是客觀方面即某些事物、物質和現象符合主觀方面的意識形態,進而彼此交融,成為體的那種。
認識到美的理論之後,我們就需要認識一下美的特點了。
1.美的第一個特點是形象性
沒有形象就沒有美,不論是自然環境中的花取樹木、日月裡展、 名山大川,還是人工環境中的假山、噴泉都要以形狀、色彩等構成形象, 才能為人們所感知,才能使人們感受它們的美。離開了形象美就無人從依附,就像燈光太暗,人們靜大眼睛也看不消舞臺上的演出,燈光太強,睜不開眼睛,同樣看不清舞合上的演出,因而都無法領略演出之美。
美的事物和對象不是抽象的概念:定理或定律,它首先應該為人們的感覺器官所感知,正像照格爾所說: 「美只能在形象中見出, 因為只有形象才是外在顯現.。」
形象是切美的事物和對象的必備條件, 自然美和藝術美自不必說,就是社會美中的「品德美」、「心靈美」也要通過「行為美」等來體現。
說形象是美的必備條件,不等於說它是充分條件,因為並非所有形象都能產生美,能夠產生美的形象應該是包含情感的形象,應該是能夠引發人們喜悲愛恨的形象,更應該是具有性格的形象。
2. 美的第二個特點是情感性
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存在著多方面的聯繫,其中一種很重要的聯繫就是情感聯繫。情感是感覺、知覺、情緒和想像的高級形態,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主觀評價性。按《心理學大辭典》的解釋,情感是「同情緒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從廣義而言,它與情緒一樣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從狹義而言,它又不同於情緒,是和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繫的一種複雜面穩定的態度體驗。
上述定義表明,情緒與情感有聯繫,而又互不相同。它們的相同之處表現為都是對於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都是主體在心理方面的反應,不同之處是情感往往與社會性需要相聯繫。平常所說的愉悅屬於情緒,在客體美與不美的問題上,能否引起主體的愉悅,也是一種最好的確證 .康德早就指出,美的事物和對象應該具有令人普遍愉悅的特性。他還進步指出, 人們所以能在特定的情況下,產生偷悅感,是由於人具有共同的「心意狀態」。這種「心意狀態」是一種共同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是由F共同的物質條件和共同的歷史背景而形成的。
在介紹了美學的一般情況後,在中國道路的發展中,美又有著什麼樣兒的道路呢?
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散見於文學、繪畫、音樂、戲曲等具體藝術形式和相關理論中。沒有嚴密的邏輯思辨,沒有進人抽象的哲學世界,而是與社會生活、藝術活動相結合。中國傳統美學是在儒、道、釋三元互補、統一圓融的格局下發展起來的。它以倫理道德為基礎,強調理性與感性的辯證統一,以真、善、美的一致為最高境界,把「天人合一」看作美的巔峰狀態。
儒家美學是儒家思想的組成部分,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美學的核心是「中和」,由此,可把儒家美學視為「中和美學」。這裡所說的「中」,是為「中庸」,意為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這裡所說的「和」,是為「和諧」。孔子在《中庸》裡,就明確強調:「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其代表作《道德經)是一部具有完整理論體系的哲學著作。對中國美學體系的形成具有極大的影響。老子哲學的最高範疇是「道」。老子美學的最高範疇也是「道」。老子認為關在於「尤」。「尤」通常表現為恬淡。表現為無規定性和無限性。表現在藝術中應是「天然無雕飾」,「清水出芙蓉」。
莊子是道教創始人之一,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思想,同樣把「道」視為宇宙本體的自然法則,但更看重「道」的主觀性。致使《莊子》唯美、尚潔,成為中國浪漫主義藝術傳統的源頭。
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美學可視為「自然美學」。其要點:一是強調「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藝術創作必須「外師造化」,善於從天地造化的大自然中汲取營養:二是藝術創作不可矯揉造作,要保持平和自然的狀態。
佛教傳人中國後,逐步漢化。隋末唐初,禪宗大興,遂成主要流派。禪宗美學的要點是追求空靈、寂靜的氣氛,崇尚含蓄、圓潤、簡約、疏朗而能引人退想的造型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