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師講《莊子》之生死死生

2021-03-01 微國學

彼是,方生之說也。

這是個綱領,下面莊子就論辯這個東西。

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這一段完全是邏輯的論辯。莊子為什麼寫這一段文字?在戰國時代,我們文化裡頭,稱為名家,亦稱名理之學,現在西方譯為邏輯、論辯。邏輯是怎麼發生的?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簡單的了解,人類世界最初的文化,都是從宗教來的,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生下來都是哲學家,每個人都懷疑地我是怎麼生下來的?天地間第一個人是怎麼來的?我的生命在沒有我之前是怎麼樣的?死之後又到哪裡去?這些問題,凡是人都想過。是不是其它的一些眾生,例如動物有沒有想過?我們不敢判斷,因為我們不能斷定動物絕對沒有思想,你非動物,你怎麼知道動物沒有思想?你不是動物,你怎麼知道動物有思想?這就是論辯的問題。

世界上一切的學問都是由宗教而來,後來演變成哲學。因為宗教只叫人信,而且是專制強權,絕不容許你懷疑。然而人類的智能是不可滿足的,你叫我信,可以,你告訴我理由,你打開門讓我看一看,只要看到一眼,我就信了。這是哲學精神。那麼,在我們看來,宗教素來是把大門關著的,等於說,信就行了,不要多問了,到比止步。但是,哲學家不幹了,就要在門外敲一個洞看看,究竟裡頭生命來源怎麼樣?對此哲學家有兩派見解:一種是唯物思想,在幾千年前,宇宙生命來源之說在希臘、埃及、印度等地,都在同一個階段同時存在。唯物的理論認為,宇宙最初的元素是水,由水變成火,而後冷卻逐漸形成現在的大千世界。印度也有一派講地、水、火、風的四大是天地間開始的根源。相當於中國上古金、木  水、火、土五行的道理。這些理論慢慢演變成後世的唯物思想。另一派是講唯心的,唯物思想在幾千年中一直跟唯心思想爭論著。唯心的理論認為,宇宙有一個超越物質的精神主宰,物質是由他所創造產生的。這牽涉到哲學問題,解說很多。隨著年代向後,人的知識越來越開放了,就認為不夠了  提出了問題,問及哲學家你怎麼可以認定宇宙是什麼做的呢?不管宇宙是上帝造的,或者不是上帝造的,你怎麼曉得?哲學家說是靠學問思想來的,那麼先要研究你哲學家那個思想(工具)的判斷靠得住靠不住?思想的本身是個什麼東西?因此產生了邏輯學。對思路法則的研究。這種思路的法則學,在印度的佛學中,早在希臘之先就有了。在印度佛學裡頭有,邏輯叫因明,學佛第一就要學會因明,故而大乘菩薩道,不懂因明,不能學菩薩道。

對於這問題,世界學者也有兩派說法:一派是西方人的立場,認為印度佛學的因明是受希臘邏輯的影響產生的;另一派是東方人,包括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說法,認為希臘的邏輯,是受印度因明的影響而產生的。這裡永遠考據、論辯到現在無法清楚它。

西方哲學的發展,正是知識論同實證經驗論同存的時代。光靠知識理想,沒有實證的經驗去求證,是靠不住的。所以西方哲學裡頭,這種學問又產生兩派,一種光是知識論,學問到了就行,然而不行,非實證不可。實證的一派在西方文化就叫經驗論,必須查清自己的經驗來。後來,由於哲學的發展,又形成了科學,科學家更進一步說,光看一下還是不行,我要摸到以後,我才相信的確有這個東西。所以由宗教而哲學,而科學,是今日西方文化發展的步驟。

我們了解了西方,再看自己的文化,《莊子》的這一段同西方的論辯是一樣的。不過,我們的文化喜歡簡單、簡化,莊子這裡提出來一句話:「彼是,方生之說也。」「是」就是我認定,主觀的東西。他說,我們上面所講的一切,不管是我們的主觀認定,或者是因外物依他而起,而產生我們的思想,這些都屬於「方生之說」。  「方生」,從文字講,剛剛生起,這有個比方,我們先了解這一段完了,再了解「方生之說」。「方生」的「生」,莊子用這個字,是很妙的。

我們先要解決「方生之說」,是個什麼「方生」呢?這個所謂是非、心物,都不是因為外界的關係,拿中國大乘佛學禪宗的觀念來說,道都是「一念之所生」,就是說,都是因你的觀點而產生。但是,莊子的文章輿他的思想,非常鋒利,那是智能之學,高到極點,馬上推翻了自己的話:

「雖然」:但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文字我們很容易懂,當一個東西剛剛生下來,是死亡的開始,當一個東西我們認為他是死亡的時候,活著的另一個生命開始了。所以一般人要修道,尤其禪宗講了生脫死,你看了《莊子》,很可以瞭然。當我們一個人的生命剛剛生下來的第一天,不叫做存在,第一天生命已經過去了,「方生」就「方死」,生死是兩頭的現象,那個能生能死的不在生死上面,與這兩頭的現象不相干。等於說白晝是黑夜的開始,白畫是黑夜的開始,這是個邏輯思想的問題。我們認為天亮了,認為黑夜裡睡著了,夜裡看不見了那是你自己被現象騙了。所以,同生命存在一樣,「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你看莊子的文章,剛剛講了「方生方死」,接著就支過來講「方死方生」,他兩頭都說完了,如珠子走盤,不著邊際。跟著又講到人的觀念問題:

「方可方不可,」當我們認為這件事情可以的時候,這件事情已經過支了,沒有了,當你主觀肯定的時候,肯定這一念本身就是否定;「方不可方可;」你認為否定了,否定這一念本身則是肯定。所以沒有主觀客觀,天下的是和非,我主艦上認為對,不同於我的看法叫做不對,對和不對是相對而言的,因為覺得別人不對,所以才認為我對,故而還是一念主觀來的。所以,是和非互為因緣因果,靠不住的。

我們剛才留了一個問題,就是「彼是,方生之說也。」這一句話,在莊子那個時代,佛學還沒有進入中國,等佛學傳過來,「緣生之說」也就是這個道理,萬物「不自生」,不是自由來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他生」,也沒有哪個主宰造得出來,不依他;萬物「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也不是沒有因,緣於因來的,是名為「緣生」,一切是因緣所生。那麼,這一觀念就是後來的佛學中道觀,這一觀念實際上輿莊子有相同之處,不遇莊子只有一句話,就是「方生之說」,這也就是佛學「性空」的道理,「緣生性空」。

相關焦點

  • 華茲生的《莊子》英譯
    總體來講,翟理斯能夠抓住《莊子》原文的精神,因此也成為華茲生認真參考的第一個譯本。但翟譯也不是沒有問題,華茲生認為翟理斯太過於遷就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的閱讀口味。如「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被他翻譯成:in the northern ocean there is a fish, called the Leviathan。《爾雅》說「鯤」是「魚子」的意思,明人方以智說:「鯤本小魚之名,莊用大魚之名。」
  • 莊子《養生主》再講什麼?
    莊子在《養生主》篇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 莊子的世界與世界的莊子
    今天中午我們利用華東師大主辦的「莊子國際學術會議」召開的間隙,邀請幾位來自海內外的學者,共同做一次訪談。金白鉉教授下午還有一個大會發言,我們就請他先講。       金白鉉:我代表韓國的學者來發言,講的主要是莊子現代性的問題。現代性的文化,簡單地說,都有一個中心,在西方是基督教文化;在中國也有,那就是儒家傳統。
  • 莊子身世的千古之謎,揭秘莊子的七十二變
    莊子一生默默無聞,是個真正的隱士,連同他的的身世也成了千古之謎。司馬遷《史記》也只是寥寥幾筆:蓋蒙城漆園小吏,雄文萬千,以老子之大義為本宗,云云。從莊子磅礴萬一的文字中,起碼可以看出莊子絕非蓬蒿之輩,其帝王霸氣躍然筆端,力透紙背。
  • 《聽南懷瑾講〈莊子〉全集》
    **內容簡介**《莊子》是一部哲學著作,也是道家學派的重要文獻,同時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它以極其優美的文字、極其生動的故事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人生哲理,讓人讀後流連忘返,有「沉醉不知歸路」之感。而聽南懷瑾大師講《莊子》,更是對人的心靈的選禮。
  • 莊子是文學天才,但對於講道理而言,莊子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白痴
    也許莊子是文學虛構的天才,但對講道理來講,則是地地道道的白痴。「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莊子的道無所不在
    「天不變,道亦不變」、「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道在屎溺」的故事背景是東郭子問莊子,道在哪裡?原文今譯:東郭子向莊子請教:「所謂道,究竟存在於什麼地方呢?」莊子說:「道無所不在。」東郭子說:「必定得指出具體存在的地方才可以吧。」莊子說:「在螻蟻之中。」東郭子說:「怎麼處在這樣低下卑微的地方?」莊子說:「在小草之中。」東郭子說:「怎麼越發低下了呢?」
  • 解說莊子《齊物論》
    所以莊子要齊言齊心,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心不齊。其實這個儒家有句話,說得也比較清楚:「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莊子《齊物論》也在說這個。莊子說「道心」,叫「本心」,叫「未成心」。莊子說「人心」,叫「成心」。人心何以不齊?由感於不齊之物,而有審辨彼此、是非、美惡之知,因而生好惡之情,隨發而為不齊之「物論」。
  • 莊子名言名句
    ——莊子同類相比,同聲相應,固天理也。——莊子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咰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莊子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 莊子名言
    「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莊子·外篇·天地》6.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7.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山木》8.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 解讀莊子 | 辯證看待莊子的思想
    一、莊子思想的積極影響 莊子思想的產生,具有特定的社會背景。他厭惡當時「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社會,拒絕與統治者合作,視名利如腐鼠,追求獨立自由的人格,以及「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生活態度,為後人開闢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外的另一條路。
  • 《莊子·逍遙遊》第七講—大瓠之種,不龜手之藥,浮乎江湖
    這篇文章是我對《莊子·逍遙遊》的第七篇講述,之前的六篇在欄目中都可以找到,歡迎關注和翻閱。大瓠之種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莊子》中的成語典故  莊子(約前369-前286),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漢族,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
  • 羅安憲:莊子論命與生死
    但周人在天命觀上也有發展,即認為天命並非固定不變,亦即所謂「天命靡常」(《詩經·大雅·文王》)。若「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尚書·召誥》)只有敬德保民,才能「受天永年」。(《尚書·召誥》)這就是所謂的以德配天的思想。孔子基本上承襲了周人的觀點。孔子講:「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 莊子逍遙論
    :「吾有大樹,人謂之樗[8]。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人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     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闢高下;中於機闢,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 莊子的夢境人生
    人生也可能是一場大夢而已,這是莊子打破常人夢論的方法。莊子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打破呢?這緣於莊子對愚者惡劣生存境況的體察與關切。在莊子看來,愚者「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 莊子與孟子的失之交臂之謎
    跟孔子早於莊子一百多年,但後者卻死揪住前者不放這個怪現象恰好相反,在莊子的生平中,另有一樁難解的公案,那便是莊子與孟子的「失之交臂」之「謎」。  首先,莊、孟都大致生活在梁惠王、齊宣王時期;並且,尤其要指出的是,與孟子有過一番面對面論談的梁惠王——《孟子》中有「梁惠王」篇,莊子極有可能也拜訪過。
  • 談莊子的「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這句話出自《莊子》與《莊子後學》。是莊子和惠子的一段對話莊子說:非也,仔細想想她原本就不曾出生,只是天地之始,萬物為元氣所化而有了形體,如今形體復歸與元氣,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死去的人也會安穩的寢臥於天地之間,有什麼可哭的呢?
  • 有多少成語典故出自《莊子》,及莊子本人?
    躊躇滿志——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旁門左道——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盜亦有道——故蹠之徒問蹠曰:「盜亦有道乎?」唇亡齒寒——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人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獨來獨往——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
  • 莊子倫理思想
    莊子的自然哲學明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莊子說:「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人間世》),「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知北遊》)。顯然,他認為變動不居的、無形的「氣」是構成人與萬物最基本、初始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