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是,方生之說也。
這是個綱領,下面莊子就論辯這個東西。
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這一段完全是邏輯的論辯。莊子為什麼寫這一段文字?在戰國時代,我們文化裡頭,稱為名家,亦稱名理之學,現在西方譯為邏輯、論辯。邏輯是怎麼發生的?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簡單的了解,人類世界最初的文化,都是從宗教來的,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生下來都是哲學家,每個人都懷疑地我是怎麼生下來的?天地間第一個人是怎麼來的?我的生命在沒有我之前是怎麼樣的?死之後又到哪裡去?這些問題,凡是人都想過。是不是其它的一些眾生,例如動物有沒有想過?我們不敢判斷,因為我們不能斷定動物絕對沒有思想,你非動物,你怎麼知道動物沒有思想?你不是動物,你怎麼知道動物有思想?這就是論辯的問題。
世界上一切的學問都是由宗教而來,後來演變成哲學。因為宗教只叫人信,而且是專制強權,絕不容許你懷疑。然而人類的智能是不可滿足的,你叫我信,可以,你告訴我理由,你打開門讓我看一看,只要看到一眼,我就信了。這是哲學精神。那麼,在我們看來,宗教素來是把大門關著的,等於說,信就行了,不要多問了,到比止步。但是,哲學家不幹了,就要在門外敲一個洞看看,究竟裡頭生命來源怎麼樣?對此哲學家有兩派見解:一種是唯物思想,在幾千年前,宇宙生命來源之說在希臘、埃及、印度等地,都在同一個階段同時存在。唯物的理論認為,宇宙最初的元素是水,由水變成火,而後冷卻逐漸形成現在的大千世界。印度也有一派講地、水、火、風的四大是天地間開始的根源。相當於中國上古金、木 水、火、土五行的道理。這些理論慢慢演變成後世的唯物思想。另一派是講唯心的,唯物思想在幾千年中一直跟唯心思想爭論著。唯心的理論認為,宇宙有一個超越物質的精神主宰,物質是由他所創造產生的。這牽涉到哲學問題,解說很多。隨著年代向後,人的知識越來越開放了,就認為不夠了 提出了問題,問及哲學家你怎麼可以認定宇宙是什麼做的呢?不管宇宙是上帝造的,或者不是上帝造的,你怎麼曉得?哲學家說是靠學問思想來的,那麼先要研究你哲學家那個思想(工具)的判斷靠得住靠不住?思想的本身是個什麼東西?因此產生了邏輯學。對思路法則的研究。這種思路的法則學,在印度的佛學中,早在希臘之先就有了。在印度佛學裡頭有,邏輯叫因明,學佛第一就要學會因明,故而大乘菩薩道,不懂因明,不能學菩薩道。
對於這問題,世界學者也有兩派說法:一派是西方人的立場,認為印度佛學的因明是受希臘邏輯的影響產生的;另一派是東方人,包括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說法,認為希臘的邏輯,是受印度因明的影響而產生的。這裡永遠考據、論辯到現在無法清楚它。
西方哲學的發展,正是知識論同實證經驗論同存的時代。光靠知識理想,沒有實證的經驗去求證,是靠不住的。所以西方哲學裡頭,這種學問又產生兩派,一種光是知識論,學問到了就行,然而不行,非實證不可。實證的一派在西方文化就叫經驗論,必須查清自己的經驗來。後來,由於哲學的發展,又形成了科學,科學家更進一步說,光看一下還是不行,我要摸到以後,我才相信的確有這個東西。所以由宗教而哲學,而科學,是今日西方文化發展的步驟。
我們了解了西方,再看自己的文化,《莊子》的這一段同西方的論辯是一樣的。不過,我們的文化喜歡簡單、簡化,莊子這裡提出來一句話:「彼是,方生之說也。」「是」就是我認定,主觀的東西。他說,我們上面所講的一切,不管是我們的主觀認定,或者是因外物依他而起,而產生我們的思想,這些都屬於「方生之說」。 「方生」,從文字講,剛剛生起,這有個比方,我們先了解這一段完了,再了解「方生之說」。「方生」的「生」,莊子用這個字,是很妙的。
我們先要解決「方生之說」,是個什麼「方生」呢?這個所謂是非、心物,都不是因為外界的關係,拿中國大乘佛學禪宗的觀念來說,道都是「一念之所生」,就是說,都是因你的觀點而產生。但是,莊子的文章輿他的思想,非常鋒利,那是智能之學,高到極點,馬上推翻了自己的話:
「雖然」:但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文字我們很容易懂,當一個東西剛剛生下來,是死亡的開始,當一個東西我們認為他是死亡的時候,活著的另一個生命開始了。所以一般人要修道,尤其禪宗講了生脫死,你看了《莊子》,很可以瞭然。當我們一個人的生命剛剛生下來的第一天,不叫做存在,第一天生命已經過去了,「方生」就「方死」,生死是兩頭的現象,那個能生能死的不在生死上面,與這兩頭的現象不相干。等於說白晝是黑夜的開始,白畫是黑夜的開始,這是個邏輯思想的問題。我們認為天亮了,認為黑夜裡睡著了,夜裡看不見了那是你自己被現象騙了。所以,同生命存在一樣,「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你看莊子的文章,剛剛講了「方生方死」,接著就支過來講「方死方生」,他兩頭都說完了,如珠子走盤,不著邊際。跟著又講到人的觀念問題:
「方可方不可,」當我們認為這件事情可以的時候,這件事情已經過支了,沒有了,當你主觀肯定的時候,肯定這一念本身就是否定;「方不可方可;」你認為否定了,否定這一念本身則是肯定。所以沒有主觀客觀,天下的是和非,我主艦上認為對,不同於我的看法叫做不對,對和不對是相對而言的,因為覺得別人不對,所以才認為我對,故而還是一念主觀來的。所以,是和非互為因緣因果,靠不住的。
我們剛才留了一個問題,就是「彼是,方生之說也。」這一句話,在莊子那個時代,佛學還沒有進入中國,等佛學傳過來,「緣生之說」也就是這個道理,萬物「不自生」,不是自由來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他生」,也沒有哪個主宰造得出來,不依他;萬物「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也不是沒有因,緣於因來的,是名為「緣生」,一切是因緣所生。那麼,這一觀念就是後來的佛學中道觀,這一觀念實際上輿莊子有相同之處,不遇莊子只有一句話,就是「方生之說」,這也就是佛學「性空」的道理,「緣生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