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論

2021-02-07 馬瑞光學哲學


莊  子

內篇     逍遙遊


【原文】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8]。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人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


     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闢高下;中於機闢,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注釋】
[8]樗(chū):一種高大的落葉喬木,但木質粗劣不可用。


【譯文】

    惠子又說:「我還有棵大樹,叫樗。樹幹上長了疙瘩,不能用來做平直的材料;樹枝彎彎曲曲,也不能做成方正的東西。雖然它就長在路邊,但是木匠都不理睬它。你現在說話,空洞無用,會遭到人們鄙棄的。」


     莊子說:「先生,您沒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它們匍匐在地上,等著小動物出洞覓食或者嬉戲;上躥下跳,忽高忽低;不小心就落入獵人的陷阱,死在網裡。還有斄牛,它碩大的身軀像雲一樣,本領很大,卻不能抓住老鼠。現在,你有這麼一棵大樹,竟擔心它沒有用處,為什麼不把它栽到無邊無際的曠野中呢,你就能悠然自在地在樹下散步或躺臥。那大樹也不會遭人砍伐,不會受到任何傷害。雖然沒有什麼用武之地,但也不會有什麼痛苦啊。」


第二段莊子與惠子的對話,與第一段基本上談的是一個意思,應該是進一步強調,如此逍遙遊也就結尾了。


奇思妙想,海闊天空,自由自在,心比天大,基本上傳遞了一種自由自在的精神力量。


惠子問莊子,有一棵樹太大不太好用,講了一堆大樹大所帶來的問題,基本上就沒有什麼用處了。莊子用野貓、黃鼠狼、斄牛做例子,說明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好。然後引申出對惠子的批評,竟然擔心這麼大的一根樹而不會使用,何不逍遙乎寢臥其下,最起碼也不會帶來什麼困苦呀。


總之,在莊子眼裡,一切皆有可能,關鍵看角度。如此,也就沒有什麼壞事情,沒有什麼無用之物了。精神的自由,心胸的寬闊,也就自然而然了。


對惠子講的話實際上就是莊子對世人講的話,一切逍遙,一切自由,關鍵只是一個角度、看法而已。應該是中國早期的唯心思想之一,物極必反,最後產生的逍遙、自由自在、無欲無求,同時也產生了自由自在、縱慾過度。相反的事情往往發生在同一件事情上,或同一個人上似乎是必然。


如此逍遙,也就離苦得樂了,似乎連通到了佛法,看來人性的終極追求不同國度也類似。

*免責聲明:文章部分節選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莊子》,戰國莊周著,姚彥汝譯;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本資料製作時間為2021年1月,本公司保留對其內容的修改權利,敬請留意最新資料。

相關焦點

  • 莊子的世界與世界的莊子
    而莊子則認為事物先是不同的,然後才關注具有差異的事物如何和諧共處。顯然,莊子的思想更能有效地解決當前不同民族、國家所產生的地區衝突以及因為文化中心主義所導致的霸權主義。       主持人:您能具體談談韓國的莊子學研究情況嗎?
  • 解讀莊子 | 辯證看待莊子的思想
    一、莊子思想的積極影響 莊子思想的產生,具有特定的社會背景。 人們在追求世俗名利時,常會扭曲本性,迷失自我,這必然會帶來痛苦,此時莊子的處世觀和獨立精神便能很好地給人以啟發。 二、莊子思想的消極影響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
  • 莊子身世的千古之謎,揭秘莊子的七十二變
    莊子一生默默無聞,是個真正的隱士,連同他的的身世也成了千古之謎。司馬遷《史記》也只是寥寥幾筆:蓋蒙城漆園小吏,雄文萬千,以老子之大義為本宗,云云。從莊子磅礴萬一的文字中,起碼可以看出莊子絕非蓬蒿之輩,其帝王霸氣躍然筆端,力透紙背。
  • 莊子名言
    莊子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莊子》中的成語典故  莊子(約前369-前286),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漢族,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
  • 《莊子》筆記(坤)蔡璧名:莊子的姿勢、意識與感情②
    漫畫中,莊子被賦予一清俊少年的形象。這與《莊子》散發出來的瀟灑飄逸的氣質非常契合。蔡璧名解釋,史料佐證,莊子是職司管理一座規模不算大的漆樹園的小吏,衣衫襤褸、頸項枯瘦。「但若從精神層面來看,自我二十歲進入中文系修習《莊子》專書,閱讀其文字、了解其思想開始,就覺得莊子可能是中國思想史,乃至文學史、文化史中,最瀟灑的一名男子。」
  • 《莊子》筆記(乾)蔡璧名:正是時候讀莊子①
    正是時候讀莊子 大家都會覺得《莊子》很晦澀難懂。我希望可以用很淺白簡單的方式,準確傳遞《莊子》思想。莊子說「其厭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但是我們掌握的真就是真理嗎?所有堅白同異的辯論真的有意義嗎?「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莊子建議我們不如用明澈的心境去觀照事物的本然。自事其心莊子要我們注重自己的心靈和修養,不要受到外界影響。大部分的時候,世事艱難、無可奈何,莊子教我們怎麼安於處境、順應自然。
  • 莊子名言名句
    ——莊子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莊子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莊子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莊子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 莊子與汪達爾主義
    莊子是中國古代智者,汪達爾人為歐洲古代蠻族,二者風馬牛不相及也,何以將他們相提並論?請看莊子的一段著名言論:  拒絕聖人,拋棄智慧,大盜才會停下來;拋棄玉器,毀壞珠寶,小盜就不會發生。燒了信符,砸了印章,百姓才會質樸。摔破升鬥,折斷衡器,民眾就不會相爭。
  • 莊子《齊物論》
    齊物論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述論宇宙萬物齊一和是非相對。莊子認為世間萬物不分彼此,也沒有對錯。
  • 讀《莊子·齊物論》,莊子變化成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
    莊子的化蝶不是「我想和你化蝶雙宿雙飛」,也不是「愛過你,淚流幹,心成灰的無所謂。」大道至簡。莊子夢蝶,莊子可以在自己和蝴蝶之間自由的轉化。莊子變成蝴蝶後悠然自得,舒適愜意。蝴蝶變成自己後又不由得覺得落寞失意。莊子不知疲倦地隨心所欲的變化,既然人可以變化成蝴蝶,那麼也可以變成萬物。這就是莊子的物化。
  • 莊子倫理思想
    莊子的自然哲學明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莊子說:「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人間世》),「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知北遊》)。顯然,他認為變動不居的、無形的「氣」是構成人與萬物最基本、初始的元素。
  • 解說莊子《齊物論》
    因為大學就像個書架,你讀了大學,就把儒家思想的框架條理列出來了,比如修齊治平之類。但大學並沒有教如何修齊治平,只是列個提綱。《逍遙遊》也是一樣。《逍遙遊》說什麼?也是把莊子思想的提綱列出來,說聖人無名,神人無功,至人無已,最後歸結到無用。但如何無名無功無已無用,《逍遙遊》是沒有說清楚的。
  • 莊子的夢境人生
    人生也可能是一場大夢而已,這是莊子打破常人夢論的方法。莊子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打破呢?這緣於莊子對愚者惡劣生存境況的體察與關切。在莊子看來,愚者「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 【莊子】南師講《莊子》之生死死生
    這是個綱領,下面莊子就論辯這個東西。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這一段完全是邏輯的論辯。莊子為什麼寫這一段文字?在戰國時代,我們文化裡頭,稱為名家,亦稱名理之學,現在西方譯為邏輯、論辯。邏輯是怎麼發生的?
  • 莊子故事三則
    莊子釣於濮水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 有多少成語典故出自《莊子》,及莊子本人?
    《莊子·列禦寇》12.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望洋興嘆出處:《莊子·秋水》原文:河伯到了海邊:「望洋向若而嘆」。釋義: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現喻做事力量不夠或缺乏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 莊子的道無所不在
    「天不變,道亦不變」、「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道在屎溺」的故事背景是東郭子問莊子,道在哪裡?原文今譯:東郭子向莊子請教:「所謂道,究竟存在於什麼地方呢?」莊子說:「道無所不在。」東郭子說:「必定得指出具體存在的地方才可以吧。」莊子說:「在螻蟻之中。」東郭子說:「怎麼處在這樣低下卑微的地方?」莊子說:「在小草之中。」東郭子說:「怎麼越發低下了呢?」
  • 莊子,真正的自由精神!
    莊子是道家的二號人物,世人常將其與老子並稱「老莊」。和老子不同,莊子是千真萬確存在的學者,這一點一般沒有爭議。他生活在戰國社會後期,經歷了那最為紛亂的年代,留有一本《莊子》傳世。關於莊子的地位,高中教材裡老子佔了兩段話,莊子只有一行半,比「歷史縱橫」裡的墨子還要少,平日裡考試也很少涉及莊子的,可以看出莊子老先生在當今歷史教育中的地位還是比較低的。
  • 《莊子》入門書(三)
    ——陳鼓應《莊子淺說》我們之前陸續推送了兩種較為淺顯易懂的《莊子》入門讀物,一種選錄內篇全部內容,擇善選錄了外篇中的幾篇,另一種則按主題分類選編,是英語和現代漢語對照本。本次推介的是陳鼓應先生的《莊子淺說》。這本書最初以《莊子哲學》之名在臺灣出版,後來在香港出版時改名為《莊子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