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一生默默無聞,是個真正的隱士,連同他的的身世也成了千古之謎。司馬遷《史記》也只是寥寥幾筆:蓋蒙城漆園小吏,雄文萬千,以老子之大義為本宗,云云。
從莊子磅礴萬一的文字中,起碼可以看出莊子絕非蓬蒿之輩,其帝王霸氣躍然筆端,力透紙背。不精不誠不足以動人,莊子散文造詣是中華文化的頂峰造極,至今無人超越。其胸襟博大,眼界開闊,已是六合之外,不在九州之中。沒有經世的跌宕起伏,滄桑鉤沉,難以妙筆生花,長歌當哭。
藝術來源於生活。正如曹雪芹《紅樓夢》的賈寶玉就是自己人生的息影,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只有哭過累過經歷過,才能寫得如此刻骨銘心,話猶未盡。
根據錢穆先生考證,莊子生活的蒙城,在安徽北部與河南商丘一帶,是當時的宋國所屬地。莊子與惠施,攜手濠水之遊,「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屈指幾句,卻是一場智慧盛宴,精神大餐,撓挑人類思維的頂端。錢穆先生說那時的濠水一帶可不是今天的枯燥貧瘠之地,在戰國時期,宋國蒙城是個地道的園林城市,桃紅柳綠,古樹參天,亭臺樓閣,車水馬龍,花鳥蟲魚,欣欣向榮……
錢穆老先生同時考證認為莊子一書應該成書於老子《道德經》之前,他認為《道德經》是後人託老子之名,籍聖人之口編纂而成,其主旨和要義無出《莊子》其右,一些成語造句都是莊子獨創首用,錢穆先生在其專著中推理有板有眼,不再贅述。
《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分章別句,含篇名在內,實計六萬五千四百六十九字,不重複計算共用兩千二百二十二個漢字,可謂字字珠璣,玩轉文字,進入臻境,出神入化,令人擊節。
任何一個作者都會在自己的作品中糅合自己一生經歷。笏漠無形,隱介藏形的莊子也不例外,他刻意把自己隱藏得很深,但是無論怎樣隱藏,細心讀去,莊子仍然會在字裡行間時隱時現,透過字面後面的意會,那個反覆出場的南郭子綦應該就是莊子。東郭子綦第一次出場於《齊物論》:「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偶。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顏成子遊是南郭子綦的學生,師徒二人在《齊物論》篇登場應該是莊子早有構思,莊子惜字如金,而《齊物論》篇是莊子的思想集大成之地,莊周弄筆,想來是思之又思,只有自己出場才能把話說透說盡。
南郭子綦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楚國人,楚昭王的弟弟,其官職為楚昭王的司馬。在戰國時代,司馬一職,位列三公六卿,掌管軍政和軍賦,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或軍委主席,不能不說位高權重。
正因為南郭子綦的角色,不難理解莊子文中為何能夠和楚王、梁王、魏王等帝王將相打成一片了,沒有這樣的實際生活經歷和實踐,莊子難以用寥寥數筆就描述得如此深刻。
莊子自埋於文中,與個人修持的境界有著必然的聯繫,不僅善於隱藏還有不斷的變化,後來莊子又化名為南伯子綦在《人間世》和《徐無鬼》篇分別出場。名字雖只有一字之差,但明顯能看出莊子用心之極。「郭」代表的是「城郭」,指的是空間,而「伯」代表的「伯仲,先後」,指的是時間,莊子完成了一次時空轉換。
再後來,莊子在《寓言》篇中化名為東郭子綦,由南向東,再次方位轉換,可以看出莊公用心良苦,真隱士也,生怕別人找到自己借假修真的肉身了。
同濟大學張文江教授撰文指出莊子在《大宗師》中還有另一個變體:南伯子葵!從南郭子綦到南伯子葵,藏得神龍見首不見尾,也許莊子修持到「復歸於嬰兒」了,有著可愛天真的一面,簡直就是和我們躲貓貓。
在《田子方》篇中,莊子索性就沒有出場,只是借學生田子方之口說出了自己的一個變體:東郭順子!田子方只是描述了一下老師東郭順子:「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就讓魏文侯儻然終日:「遠也,全德之君子也……吾所學者直土埂耳……」莊子至此已經隱藏得渺無影蹤了……
不管怎樣,莊子後來一定是自埋於民,自隱於山林之中,不然他不會用諸多筆墨描繪樹木,比如《逍遙遊》、《山木》等篇章及佝僂丈人、梓慶削木、螳螂捕蟬的寓言故事,我們從文字中應該窺出些許端倪,是莊子長期生活於山林之中對樹木仔細觀察的寫照。
莊公在上,受小子一拜,末學在此鬥膽拾遺,若有冒犯,還請莊公網開一面,揖手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