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身世的千古之謎,揭秘莊子的七十二變

2021-01-08 郭偉勝在線

莊子一生默默無聞,是個真正的隱士,連同他的的身世也成了千古之謎。司馬遷《史記》也只是寥寥幾筆:蓋蒙城漆園小吏,雄文萬千,以老子之大義為本宗,云云。

從莊子磅礴萬一的文字中,起碼可以看出莊子絕非蓬蒿之輩,其帝王霸氣躍然筆端,力透紙背。不精不誠不足以動人,莊子散文造詣是中華文化的頂峰造極,至今無人超越。其胸襟博大,眼界開闊,已是六合之外,不在九州之中。沒有經世的跌宕起伏,滄桑鉤沉,難以妙筆生花,長歌當哭。

藝術來源於生活。正如曹雪芹《紅樓夢》的賈寶玉就是自己人生的息影,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只有哭過累過經歷過,才能寫得如此刻骨銘心,話猶未盡。

根據錢穆先生考證,莊子生活的蒙城,在安徽北部與河南商丘一帶,是當時的宋國所屬地。莊子與惠施,攜手濠水之遊,「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屈指幾句,卻是一場智慧盛宴,精神大餐,撓挑人類思維的頂端。錢穆先生說那時的濠水一帶可不是今天的枯燥貧瘠之地,在戰國時期,宋國蒙城是個地道的園林城市,桃紅柳綠,古樹參天,亭臺樓閣,車水馬龍,花鳥蟲魚,欣欣向榮……

錢穆老先生同時考證認為莊子一書應該成書於老子《道德經》之前,他認為《道德經》是後人託老子之名,籍聖人之口編纂而成,其主旨和要義無出《莊子》其右,一些成語造句都是莊子獨創首用,錢穆先生在其專著中推理有板有眼,不再贅述。

《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分章別句,含篇名在內,實計六萬五千四百六十九字,不重複計算共用兩千二百二十二個漢字,可謂字字珠璣,玩轉文字,進入臻境,出神入化,令人擊節。

任何一個作者都會在自己的作品中糅合自己一生經歷。笏漠無形,隱介藏形的莊子也不例外,他刻意把自己隱藏得很深,但是無論怎樣隱藏,細心讀去,莊子仍然會在字裡行間時隱時現,透過字面後面的意會,那個反覆出場的南郭子綦應該就是莊子。東郭子綦第一次出場於《齊物論》:「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偶。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顏成子遊是南郭子綦的學生,師徒二人在《齊物論》篇登場應該是莊子早有構思,莊子惜字如金,而《齊物論》篇是莊子的思想集大成之地,莊周弄筆,想來是思之又思,只有自己出場才能把話說透說盡。

南郭子綦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楚國人,楚昭王的弟弟,其官職為楚昭王的司馬。在戰國時代,司馬一職,位列三公六卿,掌管軍政和軍賦,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或軍委主席,不能不說位高權重。

正因為南郭子綦的角色,不難理解莊子文中為何能夠和楚王、梁王、魏王等帝王將相打成一片了,沒有這樣的實際生活經歷和實踐,莊子難以用寥寥數筆就描述得如此深刻。

莊子自埋於文中,與個人修持的境界有著必然的聯繫,不僅善於隱藏還有不斷的變化,後來莊子又化名為南伯子綦在《人間世》和《徐無鬼》篇分別出場。名字雖只有一字之差,但明顯能看出莊子用心之極。「郭」代表的是「城郭」,指的是空間,而「伯」代表的「伯仲,先後」,指的是時間,莊子完成了一次時空轉換。

再後來,莊子在《寓言》篇中化名為東郭子綦,由南向東,再次方位轉換,可以看出莊公用心良苦,真隱士也,生怕別人找到自己借假修真的肉身了。

同濟大學張文江教授撰文指出莊子在《大宗師》中還有另一個變體:南伯子葵!從南郭子綦到南伯子葵,藏得神龍見首不見尾,也許莊子修持到「復歸於嬰兒」了,有著可愛天真的一面,簡直就是和我們躲貓貓。

在《田子方》篇中,莊子索性就沒有出場,只是借學生田子方之口說出了自己的一個變體:東郭順子!田子方只是描述了一下老師東郭順子:「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就讓魏文侯儻然終日:「遠也,全德之君子也……吾所學者直土埂耳……」莊子至此已經隱藏得渺無影蹤了……

不管怎樣,莊子後來一定是自埋於民,自隱於山林之中,不然他不會用諸多筆墨描繪樹木,比如《逍遙遊》、《山木》等篇章及佝僂丈人、梓慶削木、螳螂捕蟬的寓言故事,我們從文字中應該窺出些許端倪,是莊子長期生活於山林之中對樹木仔細觀察的寫照。

莊公在上,受小子一拜,末學在此鬥膽拾遺,若有冒犯,還請莊公網開一面,揖手揖手。

相關焦點

  • 莊子與孟子的失之交臂之謎
    跟孔子早於莊子一百多年,但後者卻死揪住前者不放這個怪現象恰好相反,在莊子的生平中,另有一樁難解的公案,那便是莊子與孟子的「失之交臂」之「謎」。  首先,莊、孟都大致生活在梁惠王、齊宣王時期;並且,尤其要指出的是,與孟子有過一番面對面論談的梁惠王——《孟子》中有「梁惠王」篇,莊子極有可能也拜訪過。
  • 莊子為什麼難懂?因為他一直在開玩笑
    偶然看到臺灣大學金嘉錫先生的莊子公開課,喜不自禁,失心瘋地推薦一下。莊子是我的至愛。我大概讀過三十遍莊子,參閱過多種解莊版本。但金先生講莊子卻挑了一個我完全意想不到的角度——聲音。金先生是王叔珉的弟子。這聲音當然是古音了。
  • 莊子流傳千古的名篇,不僅奉獻了一個成語,而且啟迪深刻
    莊子是戰國時宋人,曾做過漆園吏。他鄙視功名利祿,否認鬼神的存在。他的散文意境開闊、想像豐富,形象生動、極有文採,特別善於把各種事物人格化,並有意識地藉助寓言的形式來表達思想,對後世的文學有較大的影響。下面介紹莊子流傳千古的名篇,不僅奉獻了一個成語,而且啟迪深刻。
  • 莊子的世界與世界的莊子
    刊行論文數目也不少,在韓國期刊網上只要以「莊子」為檢索語找得到關聯論文就足有200多篇,如果加上關於莊子的碩、博士論文和專著,再加上道家和道教關聯論文及專著裡關於莊子的討論的話,數目可能還要加一倍。在此特別指出,關於莊子的純粹哲學博士論文已超過了36篇。如今,一般的韓國人喜歡說:「蝴蝶夢」、「庖丁解牛」等等,也隨便提到「無何有之鄉」、「方外」、「方內」等等的話。
  • 【莊子】南師講《莊子》之生死死生
    這是個綱領,下面莊子就論辯這個東西。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這一段完全是邏輯的論辯。莊子為什麼寫這一段文字?在戰國時代,我們文化裡頭,稱為名家,亦稱名理之學,現在西方譯為邏輯、論辯。邏輯是怎麼發生的?
  • 莊子揭秘赤裸裸的人性
    道家的大神級人物莊子,在他的《莊子·列禦寇》中談到了這個問題,揭秘了赤裸裸的人性。他認為,在下面幾種情況下,一個人最容易暴露本性。一、看一個人忠誠嗎?莊子說:遠使之而觀其忠。一個人你看他忠誠不忠誠,就是把放到一個不受監督的地方或位置去。這裡的遠,我麼可以理解為遠離監督。
  • 解讀莊子 | 辯證看待莊子的思想
    一、莊子思想的積極影響 莊子思想的產生,具有特定的社會背景。 人們在追求世俗名利時,常會扭曲本性,迷失自我,這必然會帶來痛苦,此時莊子的處世觀和獨立精神便能很好地給人以啟發。 二、莊子思想的消極影響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
  • 揭秘《莊子》中失傳的修行功法
    心法之 「心齋」心齋也好,坐忘也好,大體講的是一個東西,即修行過程中所抱持的心態:誠心敬意,專心凝神。《莊子》是這樣描述心齋的:「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 莊子其人其書
    莊子是個謎一樣的人物,他的思想宏大深邃,源遠流長,但作為歷史上的一個客觀人物,其人其書的真實面貌我們卻知之甚少。他的生卒年、故裡以及該書究竟哪些出自其本人之手等重要問題,至今都沒有完全考證清楚,爭議性的說法很多。至於他的生平事跡、興趣愛好、家族背景以及寫作過程等等,史書留下的客觀記錄就更少了。
  • 莊子名言
    他的政治主張、哲學思想不是乾巴生硬的說教,相反,都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通過汪洋恣肆、儀態萬方的語言文字,巧妙活潑、引人入勝地表達出來,全書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這些寓言表現出超常的想像力,構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驚、振聾發聵的藝術感染力。「莊子是最難得的開悟者之一。」
  • 莊子名言名句
    ——莊子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莊子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莊子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莊子》中的成語典故  莊子(約前369-前286),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漢族,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
  • 【賞析】莊子《逍遙遊》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
  • 《莊子》筆記(乾)蔡璧名:正是時候讀莊子①
    按: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蔡璧名是校園裡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七度獲選臺大優良教師她開設的線上課程熱門程度居全臺之冠
  • 莊子與汪達爾主義
    但是,若允許我們做一場思想實驗則甚為有趣:比如有人想為汪達爾人的大破壞行為作合理性辯護,竟然想到莊子式智慧——羅馬人已墮落了,只圖享受,不思進取,應當受到懲罰;羅馬人極力炫耀人類的聰明,已遠離天地之大道,需推倒重來;不破不立,等等,聽起來這道理不也很堂皇嗎?若老天成全莊子這位偉大哲學家,允許他胡作非為,為了實現、驗證其道法自然的理念,莊子會拒絕汪達爾人那樣的天賜良機嗎?恐怕不會。
  • 《莊子》筆記(坤)蔡璧名:莊子的姿勢、意識與感情②
    「沒有腐朽氣」是蔡璧名老師最可貴的品質,這是對莊子清雋高逸的精神氣質最好的詮釋。莊子在他那個時代鮮有知音,他曾滿懷期待地說:「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莊子齊物論》臺灣大學的蔡璧名和傅佩榮二位老師,我不知道能不能稱得上是「知其解者」,但聽他們的課,都會給人以不一樣的啟發和享受。
  • 讀《莊子·齊物論》,莊子變化成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的化蝶不是「我想和你化蝶雙宿雙飛」,也不是「愛過你,淚流幹,心成灰的無所謂。」大道至簡。莊子夢蝶,莊子可以在自己和蝴蝶之間自由的轉化。莊子變成蝴蝶後悠然自得,舒適愜意。蝴蝶變成自己後又不由得覺得落寞失意。莊子不知疲倦地隨心所欲的變化,既然人可以變化成蝴蝶,那麼也可以變成萬物。
  • 莊子逍遙論
    :「吾有大樹,人謂之樗[8]。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人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     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闢高下;中於機闢,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 莊子一日一章之達生
    餘於2018年11月底舉辦莊子讀書小組學習群,邊讀邊悟,將讀書所感,記錄如下以備參考。《莊子》外雜篇鑑於非莊子所著(個人淺見),故一日一章速讀之,其中不合莊子要義之部分(或不合,或個人理解不到位),暫時以刪除線標註。
  • 莊子倫理思想
    莊子的自然哲學明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莊子說:「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人間世》),「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知北遊》)。顯然,他認為變動不居的、無形的「氣」是構成人與萬物最基本、初始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