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莊子的負能量?還是莊子的大智慧?

2021-02-13 道教之家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是莊子思想體系裡,比較有爭議的一句話。

很多人從表面上理解,直接翻譯成:聖人不死完,有大惡的壞人們就不會消亡。似乎一個社會出現壞人,都是因為有聖人作怪呢。

要是如此,我感覺這句話真是有滿滿負能量了,但它能流傳兩千多年,還是作為莊子的核心思想在被人討論,絕對不會是那麼簡單的。今天就稍微來掰扯掰扯這句話。

這句話是出自《莊子·外篇·胠篋第十》中。

《莊子·胠篋》

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蹠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此段文字,先由溪水乾涸後顯得空曠,山丘被夷平深潭而顯得寬闊,做象徵比喻,引出若聖人死,那就不會有壞人作亂,而天下太平了。

下面是對聖人制定國家政策和衡量單位,包括對推行仁義的批判。他認為所謂聖人靠制定這些東西,而成王成候,聖人其實還是最大的獲利者,聖人其實才是大盜者,而且是盜取了仁義和聖智的呢。

人們從聖人制定的禮儀中看到的,其實也不是禮制和仁義帶給人們生活的美好,而是激起了人們爭奪成為人上人的欲望。所以他說,導致大盜們源源不斷的產生,正是因為聖人。

所以說,從這篇短文裡,我們可以看出,莊子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有很深的人性關懷和社會責任感在裡面的,談不上什麼負能量。

在此,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句話,我們這就把它放到莊子的整個思想語境裡,看它究竟又是有什麼樣的曲曲彎彎。

我們如今,縱觀《莊子》的三十三章,其實整部書講的思想,主要有三種。分別為:齊物論,本我說和本職說。

其實這「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還是莊子齊物思想的延伸,齊物的思想認為貧富差距產生貪,等級差距產生歧視,因為有尊貴才會有低賤,所有的社會矛盾都是因為差異和隔閡,而互相指責產生的。

聖人是搶佔了道德制高點的那些人,因為在最高點,是標準,所以就製造出了我們有「道德缺陷」的芸芸眾生。所以他才說,若沒有聖人就沒有大盜的。

莊子的思想,主張的是順從自然,提倡自律,不關心善惡,也因為善惡的本身也是人為方面強加區分出來的。很多善有惡的成分,很多惡裡也有善的因素,善惡的區分本身就是籠統的,矛盾的。

道家,是不主張子在這種無為的事情上面糾纏的。真正的善,是「上善若水」,也就是像水一樣的順應自然,順應天道,順勢而為。這是道家鼻祖老子思想的核心,莊子也是做著延伸的工作。

而聖人思想,其實是對個體不信任所誕生的思想體系。這種,前提就是建立在,對萬物不信任的基礎上的思想,怎麼又能夠獲得萬物心悅誠服地服從呢?也許會服從,也是暫時的迫於壓力罷了,不是發自內心的。我們古代的朝代更替,是不是就是因為,聖人的禮制只是做了個暫時的約束呢?

到這裡,我們還能說,莊子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充滿了負能量嗎?它是直指萬事萬物根源的,這簡直就是大智慧了!

我們再簡單的捋順一下,發現它講的不過是:我們不要用自己的標準而去脅迫和壓制別人,要從遵循事物的本性上找原因,解決問題。眾生是平等的,高低貴賤和善惡,都是我們人類想當然的製造出來的人性壁壘,它們都是很主觀的。只有擯棄了這些冠冕堂皇的東西,我們的社會才會真正的和諧。

所以說莊子思想,是真正的為我們的人類福祉在考慮的。

它看待事物的眼光,也是跳脫出了我們凡人看待事物的眼光,是超然物外的客觀呢。莊子的闡述,也根本不是為了那個階層服務的。

莊子,也一直是用平視的眼光,來看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人性,他對我們眾生那,倉促的活著,匆忙的追求,是發自內心深深的做了一番,追根溯源的提點和警醒!

點讚轉發分享功德無量,讓更多人看到。

弘揚華夏傳統文化離不開你我的共同努力。

請多多關注支持我們吧!道教之家未來的日子裡需要您的指點幫助

聲明:內容部分引用網絡,版權所有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下方字體回顧歷史文章

怎樣成為道士?

神像面前供奉水果和鮮花都有什麼禁忌?看完長知識了

老子心法十訣

封神榜,元始天尊闡教門下十二金仙

真正深藏不露的人,往往有三個特徵,不要小瞧了

寺、廟、庵、殿、堂、院、宮、觀、祠的詳細區別

老子: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那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九副道教對聯:看懂人生

道教的十大女神仙

三分鐘了解什麼是奇門遁甲?大道至簡,通俗易懂,濃縮精品!

元神是什麼,如何查元神?

相關焦點

  •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有三層意思,你真的讀懂了嗎?
    大家好,今天我們聊聊道家思想家莊子一個看似比較偏激,但也非常有名的觀點:「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 《莊子》對國人的兩大預言,一語成讖!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不管是從膾炙人口的莊周夢蝶還是到齊物論,再到鼓舞人心的《逍遙遊》。在中國,沒有人敢說自己把沒有讀過莊子的文章,很多人喜愛莊子,更是將他道法自然的觀點奉為圭臬。只是,讀懂莊子的人卻是非常的少!莊子一生的智慧全部都熔鑄成《莊子》一書,中國千古奇書之一。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道家出乎常人意料的6句話,句句直指人性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是道家莊子的思想。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倘若聖人不在世間絕跡,和聖人相對應的大盜,就會一直出現。按照我們一般人的邏輯而言,大盜在世間為非作歹,聖人才會現世,拯救苦難的世人。只有大盜徹底消失了,聖人才會歸隱。莊子何以得出相反的邏輯?原來莊子認為,世人一直崇尚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其實都是人道毀棄,人為標榜出來的。若是天下井然有序,人人皆循道而行,又何須聖人,何來大盜。聖人之所以為聖,皆是因為人道毀棄,唯獨聖人循道行事,才彰顯出聖人的地位。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什麼意思?
    說到莊子的道家哲學,我們就必須說孔孟的儒家哲學。莊子好像很看不上孔子的儒家哲學,處處和孔子的儒家哲學反著來。儒家哲學的代表人物孔子是最崇尚聖人的,在孔子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形成了聖人的最高的人格理想。儒家認為,做人就是要做聖人,即使你是做不到,也要心嚮往之。在孔子心中,聖人有兩條標準,第一要有極高的道德修養,注意,是極高的而不是一般的,像你平時做個好人好事扶老太太過馬路這樣的事,這不是極高,這是做人的道德底線一般要求。第二是要有極為偉大的事業和功績,要安天下。這樣的話聖人就不多了。孔子很謙虛地認為自己做不到聖人,因為只有堯舜、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才能做到。孔子就崇拜這樣的人。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真正意思,你懂嗎?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名言,很多人就拿這句名言說中國不需要聖人,真的是這樣嗎?「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來源於莊子,原話就在《莊子·胠篋》中:「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出生於戰國中期,他是老子之後道家又一代表人物,世人經常將他們並稱為「老莊」。
  • 有多少成語典故出自《莊子》,及莊子本人?
    唇亡齒寒——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人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獨來獨往——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善始善終——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莫逆之交——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 莊子說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
    幾千年下來,我們已經積累了太多的這種至理名言,我們很難去說它的對與錯,只能是能做到的那便最好,做不到的,就是也不氣餒,因為只有聖人才能做到,我們也不必強迫自己。有那麼一句話,叫「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很多人聽說過,但也有很多人沒聽說過,即便聽說過可能也不了解它的意思到底是什麼。這句話最初是由孟子說的,如今聽來會感到很奇怪,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莊子名言名句
    ——莊子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莊子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莊子貪財而取危,貪權而取竭。——莊子
  • 莊子名言
    他的政治主張、哲學思想不是乾巴生硬的說教,相反,都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通過汪洋恣肆、儀態萬方的語言文字,巧妙活潑、引人入勝地表達出來,全書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這些寓言表現出超常的想像力,構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驚、振聾發聵的藝術感染力。「莊子是最難得的開悟者之一。」
  • 莊子哲學智慧解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道德修養極高的人順應客觀,忘掉自己。神人沒有功績心,聖人沒有名望心。在莊子的哲學中,處處彰顯著做人做事的智慧。他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從這點可以看出,莊子認為一個人的心境一旦達到一定的地步,就不會過於關注自我之小世界,他放眼的應該是更高更寬的極致世界。對此,有位哲學說的好,你執著於什麼,熱愛於什麼,傾心於什麼,往往就會死於什麼,為何呢?
  • 莊子臨死對弟子說了一句話,參悟天道的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些詞:白駒過隙、井底之蛙、沉魚落雁、盜亦有道、害群之馬、哀莫大於心死,但是你知道它們究竟是出自誰的著作嗎?這些洞察人心,窺探天地奧秘的語錄,均是出自莊子。世界皆知孔子是聖人,但是有所不知的是,莊子應該被稱作是「神人」。
  • 莊子如何用「機」釋道
    我們為孔子的執著感動,也為莊子的智慧而嘆服   ■莊子認為,只有認知了「機」、把握住「道」,人才能擺脫「必然王國」的束縛,邁向「自由王國」的彼岸。在他心中,天下只有老師孔子一位聖人,未曾想到澆菜園子的老者一點也不差。孔子常訓導:出力小而功效大,才是聖人之道。這位老者卻說出了完全相反的道理。本就聰明的子貢,很快有了新的感悟:「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這段環環相扣、前後呼應的警句,既是對其師說教的反叛,也是對老者教誨的反思。
  • 莊子臨死前說了一句話,道破天道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沒想到進入靈堂一看,莊子坐在棺材旁邊,兩條腿是呈八字張開的,雙手拍著瓦盆唱歌,看見惠施前來弔唁,也不打招呼,惠施見到這種情景,很是疑惑,十分生氣地對莊子說: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是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 莊子·齊物論:是非是什麼?面對它,凡人喜歡沉醉,聖人超然不辨
    莊子講到了,古時最高智慧的人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對宇宙的認識,主要分為三種。一是,宇宙一開始什麼東西也沒有,這是最至善至美的答案了;二是,宇宙一開始就有事物,但是沒有邊界,也就是無窮大的意思;三是,宇宙一開始就有邊界,是一個有限宇宙。但沒有是非的區別,也就是說,天地未分,還是混沌一片。
  • 莊子與汪達爾主義
    莊子是中國古代智者,汪達爾人為歐洲古代蠻族,二者風馬牛不相及也,何以將他們相提並論?請看莊子的一段著名言論:  拒絕聖人,拋棄智慧,大盜才會停下來;拋棄玉器,毀壞珠寶,小盜就不會發生。燒了信符,砸了印章,百姓才會質樸。摔破升鬥,折斷衡器,民眾就不會相爭。
  • 《莊子》,高逼格的故事會——《惠子相梁》精解【國學經典】
    ● 但墨家學派就完全不信這一套,他們認為儒家所謂的「禮」,將人一出生就分為三六九等,這是不公平的。於是提倡平等,高喊兼愛,主張非攻。認為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天下之亂。● 然後是道家,先有老子,後有莊子。他們認為儒家標榜的聖人,讓世人盲目的追尋,喪失了真性。所以才會爭來爭去,戰亂不止。
  • 莊子: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真人和聖人修煉的七重境界
    《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這是莊子《大宗師》開篇的第一句話。所謂「上天賦予的」就是與生俱來的天生本領,這叫「天才」也叫「聖人」;所謂「人為爭取的」,就是通過自己已經認知的事物來了解和駕馭未知的事物,如此不會絞盡腦汁,耗費氣血,所以不會殘生傷性,中道夭折,而能盡享天年。「天年」是上天賦予的壽命和定數。不背道而馳,則人人可盡享天年,壽終正寢。這叫「真人」。這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 逍遙遊——莊子名言85句
    他的政治主張、哲學思想不是乾巴生硬的說教,相反,都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通過汪洋恣肆、儀態萬方的語言文字,巧妙活潑、引人入勝地表達出來,全書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這些寓言表現出超常的想像力,構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驚、振聾發聵的藝術感染力。
  • 莊子用三個經典故事講透人生大智慧...
    後來,「機」從主宰機械勢能、潛力發射的部件引申到所有機械,織機僅是其中之一;同時,沉澱於其中的「見微知著」「用小制大」的資訊理論、控制論思想,更造就了東方有為進取的偉力和智慧! 飛機、手機、計算機,機遇、機智、佔先機,機要秘書、機關部處、機密文件,相機行事、隨機應變、神機妙算……我們每天都在說「機」、用「機」,但「機」的源流和內涵卻早就淡出普通大眾的視野了。
  • 現代人,還能利用莊子的智慧,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嗎?
    現代人還能利用莊子的智慧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嗎?本文之作,將首先從論語書中孔子的反應,定位儒家的心態,再以莊子的立場,提出非孔的意見,然後深入莊子哲學的體系中,說出他的全福生命及理論的觀照,消解了儒道之爭後,回到現實,進入今日,思考一下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的人們,如何汲取莊子的智慧?以潤滑自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