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說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

2020-12-25 歲月劃破青春

古往今來,歷史更迭,但總會有一些人,一些話流傳下來,他們是被稱為聖賢,那些話也就成了至理名言,人民一直在按照他的方式來執行。幾千年下來,我們已經積累了太多的這種至理名言,我們很難去說它的對與錯,只能是能做到的那便最好,做不到的,就是也不氣餒,因為只有聖人才能做到,我們也不必強迫自己。

有那麼一句話,叫「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很多人聽說過,但也有很多人沒聽說過,即便聽說過可能也不了解它的意思到底是什麼。這句話最初是由孟子說的,如今聽來會感到很奇怪,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聖人的身死與大盜又有什麼關係?

要理解這句話,我們就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聖人。在我們眼中,聖人就是孔子、孟子、老子那些人。或者是耶穌,馬克思那些人。他們的思想都是影響的幾代人。被傳了幾千年。可以說影響深遠。聖人是不分種族的。你可以不相信他的學說。但你不得不尊重他。因此。聖人就是通常人們把它當做一個道德的標準。後世的人們都努力去爭取做到她的這個標準。一旦違背了這個規則,就是不符合標準,也就是成了壞人。那麼聖人真的是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嗎?我們可以通過歷史上的具體時代來看一下。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是最混亂的一個事情,也是聖人輩出的一個事情。那個時代各種思想競相鬥豔,百家爭鳴,可以說是中國思想最繁榮的一個時代。

但是它的效果呢?各種學說的代表都去一個個的國家遊說,希望君主能踐行自己的思想。但是事實證明。這些聖人的學說往往是理想化的,不切實際的,在真正的戰爭中很難得到好的效果。而在國外宗教方面的有十字遠徵軍類似的戰爭同樣證明了聖人的思想,沒有起到阻止戰爭的作用。

那麼聖人的學說思想又有什麼用呢?難道只是在和平時期去譴責那些行為不軌的人嗎?所以漸漸的,聖人的學說就不是那麼受到尊重了。因為無論和平也好,戰爭也罷,受苦的終究是百姓。很多時候,他們所關心的並不是國家的安全與否,或者是百姓過得如何,而是他們的學術思想能否被國家應用,他們的名字是否被史書被記載下來?當然這也並不是說所有的聖人都這樣,也包括真聖人和偽聖人。

所以也就是說,那些自詡為聖人的人的學說全部消失後,百姓才能真正的安靜下來,也就沒有了所謂的壞人強盜之說。人們會用自己的判斷來判別好與壞,而不是在他的框架下分別是是非黑白。

相關焦點

  •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有三層意思,你真的讀懂了嗎?
    01這個觀點是在《莊子·胠篋》中提出的,這一篇是《莊子》一書的第十篇,「胠篋」這兩字個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拼音是qū qiè,就是撬開箱子,打開箱子,也就是「盜竊」的意思。「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很多人認為,這句話並非是莊子本人的意思,看似非常消極,也跟之前莊子在很多地方推崇「聖人」的說法並不相符。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莊子的負能量?還是莊子的大智慧?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是莊子思想體系裡,比較有爭議的一句話。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什麼意思?
    說到莊子的道家哲學,我們就必須說孔孟的儒家哲學。莊子好像很看不上孔子的儒家哲學,處處和孔子的儒家哲學反著來。儒家哲學的代表人物孔子是最崇尚聖人的,在孔子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形成了聖人的最高的人格理想。儒家認為,做人就是要做聖人,即使你是做不到,也要心嚮往之。在孔子心中,聖人有兩條標準,第一要有極高的道德修養,注意,是極高的而不是一般的,像你平時做個好人好事扶老太太過馬路這樣的事,這不是極高,這是做人的道德底線一般要求。第二是要有極為偉大的事業和功績,要安天下。這樣的話聖人就不多了。孔子很謙虛地認為自己做不到聖人,因為只有堯舜、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才能做到。孔子就崇拜這樣的人。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真正意思,你懂嗎?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名言,很多人就拿這句名言說中國不需要聖人,真的是這樣嗎?「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來源於莊子,原話就在《莊子·胠篋》中:「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出生於戰國中期,他是老子之後道家又一代表人物,世人經常將他們並稱為「老莊」。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道家出乎常人意料的6句話,句句直指人性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是道家莊子的思想。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倘若聖人不在世間絕跡,和聖人相對應的大盜,就會一直出現。按照我們一般人的邏輯而言,大盜在世間為非作歹,聖人才會現世,拯救苦難的世人。只有大盜徹底消失了,聖人才會歸隱。莊子何以得出相反的邏輯?原來莊子認為,世人一直崇尚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其實都是人道毀棄,人為標榜出來的。若是天下井然有序,人人皆循道而行,又何須聖人,何來大盜。聖人之所以為聖,皆是因為人道毀棄,唯獨聖人循道行事,才彰顯出聖人的地位。
  • 《莊子》對國人的兩大預言,一語成讖!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魯迅在《狂人日記》的一句話,驚人的暗合了莊子的這一預言,他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莊子跟魯迅為什麼會這麼批判仁義道德呢?為什麼會覺得它「吃人」呢?
  • 莊子臨死對弟子說了一句話,參悟天道的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些詞:白駒過隙、井底之蛙、沉魚落雁、盜亦有道、害群之馬、哀莫大於心死,但是你知道它們究竟是出自誰的著作嗎?這些洞察人心,窺探天地奧秘的語錄,均是出自莊子。世界皆知孔子是聖人,但是有所不知的是,莊子應該被稱作是「神人」。
  • 有多少成語典故出自《莊子》,及莊子本人?
    唇亡齒寒——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人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獨來獨往——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善始善終——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莫逆之交——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 莊子臨死前說了一句話,道破天道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莊子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對弟子們說了一番話,當時弟子正在討論如何厚葬老師,莊子聽了他們的想法之後,便只是笑了笑,對弟子們說:我死了以後,大地就是我的棺槨,日月就是我的連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寶玉器,天地萬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難道還不夠豐厚?你們還能再增加點什麼呢?
  • 喝酒究竟有什麼用?我們來看看古代的聖人是怎麼說的!
    喝酒究竟有什麼用?我們來看看古代的聖人是怎麼說的!我國的酒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不僅在現代十分流行,在古代也是極為推崇,而且古代人比現代人更喜歡喝酒,就連那些聖人們也是如此,比如莊子,他可是我國極為出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曾發表過各種關於飲酒的評論,那么喝酒究竟有什麼用呢?我們就來看看古代的聖人是怎麼說的吧。
  • 莊子·齊物論:是非是什麼?面對它,凡人喜歡沉醉,聖人超然不辨
    莊子講到了,古時最高智慧的人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對宇宙的認識,主要分為三種。一是,宇宙一開始什麼東西也沒有,這是最至善至美的答案了;二是,宇宙一開始就有事物,但是沒有邊界,也就是無窮大的意思;三是,宇宙一開始就有邊界,是一個有限宇宙。但沒有是非的區別,也就是說,天地未分,還是混沌一片。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說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但是,我們需要真正明白莊子說的「江湖」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江湖」不是指具體的那個帶水的江河湖海,而是指「天地」、「宇宙」一類的環境。莊子說,這樣「相濡以沫」地活著,實際上是違背了自然規律的。魚離開了水就會死亡,這是規律,所以與其這樣苟延殘喘,那為什麼不坦然地順應自然法則,回歸到「天地」之中呢。這裡莊子提出了一個詞,叫做「相忘」,表露的是莊子如何來看待死亡的。需要注意的是,莊子絕不是勸這些「魚」去坦然地死亡,而是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什麼叫做「死亡」。
  • 莊子: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真人和聖人修煉的七重境界
    《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這是莊子《大宗師》開篇的第一句話。女偊說:「我悟道了。」南伯子葵:「大道只能靠悟嗎?我能不能向您學道呢?」女偊:「不可以,如果你沒有那個悟性,照葫蘆畫瓢是學不來的。上段時間,有個叫『卜梁倚』的人來我這求道。他這個人天生就是個有道根的人,所以我說他有『聖人之才』,而我女偊只是一個悟道者,只能算作一個『真人』。
  • 莊子名言名句
    ——莊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莊子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莊子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蹠與伯夷,是同為淫僻也。——莊子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 若不系之舟,虛而敖遊者也!
  • 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普通人永遠難以做到!
    開始之前先說一下,最近我也剛開始讀《莊子》,理解不深刻,下文中所有的理解,僅限於個人,相當於是自己讀書後的一篇讀後感,所以肯定會有理解不對的地方
  • 莊子說「勝物」
    由此推出絕無所待的「無己」、「無功」、「無名」之「至人」、「神人」、「聖人"。他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此即為「逍遙遊」。「至人」「神人」「聖人"之所以能夠作「逍遙遊」,是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也就是不為外物——己、功、名——所牽制、所支配、所傷害,從而獲得自我對心靈的絕對主宰。這種「主宰」,莊子名之曰「勝物」。
  • 莊子「長生不死」之術:超越時空,不死不生
    《莊子-大宗師》裡曾描述「長生不死」的狀態:「無古今,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意思是:沒有了古今即時間的概念,可以穿越時空,處於「不死不生」的狀態,沒有死也沒有生。「殺生者、生生者」都是指大自然,大自然讓人出生,最終又讓人死亡。
  • 《莊子》,高逼格的故事會——《惠子相梁》精解【國學經典】
    ● 但墨家學派就完全不信這一套,他們認為儒家所謂的「禮」,將人一出生就分為三六九等,這是不公平的。於是提倡平等,高喊兼愛,主張非攻。認為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天下之亂。● 然後是道家,先有老子,後有莊子。他們認為儒家標榜的聖人,讓世人盲目的追尋,喪失了真性。所以才會爭來爭去,戰亂不止。
  • 人生四大境界莊子三鳥表達的就是自然功利道德境界
    首先說哲學,哲學在西方最早的意思是愛智慧,在東方哲學不是為了增加實際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精神的貧道分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學的任務就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和天地境界。
  • 講座|北大教授楊立華:莊子意識到哲學表達中的語言困境
    因為「至德所知,不可言說」,說就代表已經進入了思想和語言了,一旦進入了思想和語言,就已經在分別當中了。能夠認識到哲學表達中的語言困境,尤其是對其中最根本所見的表達困境的不只是有莊子,但只有莊子停下來,不可往前走,因為沒有辦法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