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眼中的書

2021-02-19 百丈文化

  一般說來,我們對書都是非常敬重的。所謂「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猶藥也,可以治愚」等說法,無不表明在我們的眼中,書是多麼神聖。但是,在莊子的眼中,書遠沒有這麼神聖,反之,他以為某些書乃是「糟粕」。

  在《莊子.天道》中,講了這樣一則故事:

  看到齊桓公在堂上讀書,一個製作車輪的名叫輪扁的工匠放下手中的工具,問齊桓公正在讀的書講的是什麼。齊桓公告訴他,是聖人的話語。輪扁又問:聖人還在世嗎?齊桓公說,已經死了。輪扁說,這樣說來,國君所讀的書,全是古人的糟粕啊!齊桓公非常生氣:寡人讀書,你怎麼敢妄加評議呢!有什麼道理說出來那就罷了,否則就處死你。

  輪扁不緊不慢地說道:我是從我的工作中察覺到這個道理的──砍削車輪,動作慢了不行,快了也不行。不慢不快,得心應手,口裡雖然不能言說出,卻有技巧存於其間。我不能讓我的兒子明白其中的奧妙,我的兒子也不能從我這兒掌握這一技巧,所以,我活了七十歲如今還在砍削車輪。古時候的人跟他們不可言傳的道理一塊兒死亡了,那麼國君所讀的書,正是古人的糟粕啊!

  輪扁的現身說法具有相當的說服力:他砍削車輪的幾十年技巧,即便是對他的親生兒子,也無法單純通過語言傳授;既然這樣,那麼,書籍作為記錄人們的語言和思想的工具的缺陷自然同樣明顯──對於某些不可言傳的道理來說,它們只能是隨著懂得它們的人們一塊死亡;即便是用「書」記載下來了,也很可能與那些聖賢們的真實思想相去甚遠。所以,至少我們很難說它們是精華。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莊子的這一觀點有些極端;但我們恐怕同時又不能不承認,他這話確有一定的道理。而假如我們能夠考慮到有的書不僅未必能夠真實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反而在其問世之初,就存在對歷史的歪曲與篡改之類的可能,那麼,我們更應由衷地對莊子的敏鋭與深刻表示敬意。

  這些年,日本文部省審定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引發了中國政府與民間不少人士的極大不滿。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在某些版本的歷史教科書中,編寫者刻意淡化甚至美化二次大戰中,日本出兵侵略中國,並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的那一段歷史,把「侵入」說成「進入」,把「侵略」說成「共榮」,就連造成了三十萬中國軍民死亡的「南京大屠殺」,也被從歷史上抹去了。這樣的「書」,你說它有什麼價值?如果說有,大概也只能是「反面教材」的價值。

  又譬如,從前被我們抬得很高的視為聖經的《聯共(布)黨史》,今天我們就知道其中有不少內容如關於「肅反」、關於布哈林與託洛斯基等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評價大有問題。再譬如,我小時候曾經看到過一本科普讀物,那小冊子上對海洋資源的豐富作出了這樣的介紹:海洋中的各類可資利用的生物,或者說可以用來作為人類的食物的動物、植物、藻類等資源,足可以養活四百億到五百億人口。然而,今天我們就知道了,事實未必如此。至於只要有兩錢,誰想出書都可以的今天,更是魚目混珠,泥沙俱下。

  所以,客觀地說,書,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也因此,莊子的說法雖然有些極端,但我們又必須承認,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事實上,我們的先賢不是也有「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說法嗎?  [文/嚴陽,摘自《大公報》]

我們的使命:

◎ 打造百年常青的生命型企業,弘揚精蘊的中國文化,實現心的解放。
我們的理念:
◎ 歸零達道、達道歸零;經濟文化、文化經濟。

關注百丈文化動態,請訂閱我們的公眾微信號:baizhangwenhua

相關焦點

  • 《莊子》其書
    《莊子集釋》清光緒思賢講舍刻本 順郭氏思路,其實還有另一種可能是後人讀《莊子》時的批註傳寫時誤竄入正文,以訛傳訛,這在古籍流傳中也是頗為常見的。 可見根據未必忠實於原文旨意的隻言片語來推斷《胠篋》的寫作時間,進而斷定《莊子》全書寫成於秦統一前夕的結論並不可靠。
  • 《莊子》入門書(三)
    ——陳鼓應《莊子淺說》我們之前陸續推送了兩種較為淺顯易懂的《莊子》入門讀物,一種選錄內篇全部內容,擇善選錄了外篇中的幾篇,另一種則按主題分類選編,是英語和現代漢語對照本。本次推介的是陳鼓應先生的《莊子淺說》。這本書最初以《莊子哲學》之名在臺灣出版,後來在香港出版時改名為《莊子淺說》。
  • 莊子其人其書
    莊子是個謎一樣的人物,他的思想宏大深邃,源遠流長,但作為歷史上的一個客觀人物,其人其書的真實面貌我們卻知之甚少。他的生卒年、故裡以及該書究竟哪些出自其本人之手等重要問題,至今都沒有完全考證清楚,爭議性的說法很多。至於他的生平事跡、興趣愛好、家族背景以及寫作過程等等,史書留下的客觀記錄就更少了。
  • 《莊子》書中寫孔子比寫老子還多,這是為什麼
    《莊子》一書是由我國先秦時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周及其弟子所著,主要闡述莊子的言論和思想。莊子的思想繼承於老子,他和老子也是道家學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莊子的想像力極強,《莊子》一書中有著非常多的寓言故事,大部分故事都是莊子自己編的,而這些故事也幫助莊子生動形象的將一些抽象的哲理具體化,給人以無窮的回味!莊子的理論雖然是從老子的學說中發展演變而來,但是讀完《莊子》後你會發現,在《莊子》一書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人物,不是老子,也不是莊子,也不是惠子,而是孔子。《莊子》全書光是引用孔子的言論就多達28處!
  • 莊子身世的千古之謎,揭秘莊子的七十二變
    莊子一生默默無聞,是個真正的隱士,連同他的的身世也成了千古之謎。司馬遷《史記》也只是寥寥幾筆:蓋蒙城漆園小吏,雄文萬千,以老子之大義為本宗,云云。從莊子磅礴萬一的文字中,起碼可以看出莊子絕非蓬蒿之輩,其帝王霸氣躍然筆端,力透紙背。
  • 小班研討 | 論莊子的逍遙
    莊子在諸侯混戰、爭霸天下的社會裡,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便隱居著書,潛心研究道學。後成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說到逍遙,我們常人眼中理解的逍遙是什麼呢?常人眼中的逍遙,是列子乘風而行,逍遙於世間;是大鵬鳥扶搖而上九萬裡的恣肆瀟灑,是宋榮子「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豁達瀟灑。但是這些在莊子看來,都算不上是逍遙。那麼,莊子眼中的逍遙到底是什麼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無待」與「逍遙」的關係。
  • 《莊子》筆記(坤)蔡璧名:莊子的姿勢、意識與感情②
    漫畫中,莊子被賦予一清俊少年的形象。這與《莊子》散發出來的瀟灑飄逸的氣質非常契合。蔡璧名解釋,史料佐證,莊子是職司管理一座規模不算大的漆樹園的小吏,衣衫襤褸、頸項枯瘦。「但若從精神層面來看,自我二十歲進入中文系修習《莊子》專書,閱讀其文字、了解其思想開始,就覺得莊子可能是中國思想史,乃至文學史、文化史中,最瀟灑的一名男子。」
  • 莊子的世界與世界的莊子
    按照上述情況,我們可以推斷,雖然《莊子》讀本與批註本在朝鮮時代才出現,但《莊子》至遲在朝鮮時代以前至少在讀書人之間早已被閱讀起來了。       如此,韓國文化中庄子思想的影響十分深遠,但專門的《莊子》?究要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開始。從那時以來,莊子?究的範圍逐漸擴大,涉及到文學、宗?、歷史、藝術、哲學各個方面。
  • 《莊子》究竟是本什麼書?莊子到底講些什麼?聽這堂課不但漲知識,更是一種享受!
    2019年,我有幸跟隨傅老師,系統地學習《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莊子》和
  • 這20個成語,《莊子》一書的精髓所在
    不同於其他諸子百家的大成之作,《莊子》採用大量軼事與寓言故事,想像奇幻,結構靈活,意境開闊。而這20個成語正是《莊子》一書的精髓所在,窺一斑而知全豹。莊子眼裡的養生就是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明白的人懂得放棄,心安理得;真情的人懂得犧牲,處之泰然;睿智的人懂得超脫,隨遇而安。
  • 莊子,真正的自由精神!
    莊子是道家的二號人物,世人常將其與老子並稱「老莊」。和老子不同,莊子是千真萬確存在的學者,這一點一般沒有爭議。他生活在戰國社會後期,經歷了那最為紛亂的年代,留有一本《莊子》傳世。關於莊子的地位,高中教材裡老子佔了兩段話,莊子只有一行半,比「歷史縱橫」裡的墨子還要少,平日裡考試也很少涉及莊子的,可以看出莊子老先生在當今歷史教育中的地位還是比較低的。
  • 莊子倫理思想
    在莊子以前,中國古代哲學已有以土或水為「萬物之本原」的觀點(見《管子·水地》),但莊子「氣」的觀點,比起這種以固定的、可感的物質為萬物基礎的觀點,其感性的、直觀的因素減弱了,理性的、思辨的成分增多了,從理論思維發展的邏輯來看,這是一個巨大的進展,此後中國傳統哲學的自然觀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物質觀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源頭。莊子自然哲學還回答了萬物生成及其動因的更加深刻的問題。
  • 莊子:萬物本齊一,人類何苦畫地為牢?
    在這裡,莊子用非常饒舌非常深邃的語言,說的我們是雲山霧罩,找不到頭腦,但是我們將此句簡化來看,莊子在和我們談世界的起源的問題。莊子的意思是說,世界上在「有」的狀態之前應該是「無」的狀態,而在「無」的狀態之前,還有一個未曾存在無的狀態,總之,我們可以無限向前推導,這個世界無窮無盡無始無終,或者說,宇宙萬物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這說明「無」,才是萬物終極的根源。既然「無」是世界終極的根源,那麼萬物就不應該有什麼區別,我們眼中的大小、壽夭、貧賤、富貴更應該歸之於一了。
  • 金聖歎:《莊子》乃天下第一奇書
    最近重讀《莊子》,儘量只看古原文,似乎更能與它的文氣相通。於是記錄一二,為日後再復讀作比對。《莊子》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內篇為莊子所作,要讀懂莊子的文章真意,細讀內七篇就可以了。外篇和雜篇為莊子的弟子慕其文風所作。
  • 莊子臨終前說的2句話,道破人生哲學,細細揣摩才能領悟人生真諦
    莊子之所以到了今天還依然被世人所推崇,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莊子對於天地萬物的思考。莊子的「道」,就是尊重自然、回歸自然,尊重萬物眾生平等。莊子的自然觀在生活哲學上表現為順應自然,追求絕對的自由。莊子對待生死的態度,是非常豁達的。
  • 學富五車《莊子·天下》
    學富五車《莊子·天下》【原文】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 華茲生的《莊子》英譯
    《莊子菁華》英文版書影   美國學者華茲生(Burton Watson)的《莊子菁華》(Chuang Tzu: Basic Writings)自1964年出版以來,一直備受好評,讀者甚多。除了把《莊子》譯成英文外,巴爾福還翻譯了《老子》,看來他對道家情有獨鍾。對於他的《莊子》翻譯,著名漢學家翟理斯(Herbert A.
  • 解讀丨莊子的智慧
    莊子繼承了「道」的思想,以道為「生生者」,中國古典哲學中凡闡述大道及天地萬物所孕育之蓬勃生機,皆出自莊子。同時,莊子提出「氣化論」解釋萬物的形成與整個的運化、演化,認為「氣」是自然界的基本物質粒子,人的生死就是「氣」的聚散。   莊子將老子「玄之又玄」的道,化而普於萬物,並將高遠的「道」轉化為心靈的境界。「心齋」境界的提出,也屬於精神生命修養的最高境界。
  • 楊立華:關於莊子,我們所能做的,不過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而已
    這裡以《莊子》內七篇為文本基礎的莊子哲學研究,得益於前輩學人的敏銳洞察和紮實考證,特別是劉笑敢教授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卓越貢獻。對莊子本人著述的辨明,使我們有可能進探其思理所達之境。隨著文本和思想闡發的次第深入,我們將會看到《莊子》內篇令人驚訝的整體性和完成度:思想與概念展開的高度一致,精巧到近乎無跡的結構安排,看似偶然實則必需的敘述方式。
  • 諸子丨楊勇:《莊子》中的蘧伯玉——一種孔莊異同的比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傳統意義上「人之君子」的蘧伯玉,在《莊子》中卻並非「天之小人」,而是以有道者的正面身份出現。這一方面固然可說是莊子「寓言」的寫法,但這兩次出場卻也與真實的蘧伯玉,尤其孔子眼中的蘧伯玉有密切的淵源關係,只是又被莊子賦予了一些新的理念。對上述問題的進一步探微,有助於更清楚地認識孔、莊兩家對歷史人物不同評價所體現出的各自思維特點與價值取向。下文就此展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