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富五車《莊子·天下》

2021-02-18 平平靜靜噠

學富五車

《莊子·天下》

【原文】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厤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今譯】

惠施的學問淵博,博學多聞,他著的書、寫的文章要五輛車才裝得下,他的那一套道理烏七八糟的,錯誤雜亂,多有不當。

他分析事物的性質,說什麼:「大到沒有外部邊際的無限大,叫做『大一』;小到沒有內部的無限小,叫做『小一』。沒有厚度,無法重疊,卻可以大至千裡。天和地一般低,山與澤同樣平。(認為萬物流變無常,無物不變,無時不動,一個東西不可能有相當固定的時候),就是說,太陽剛剛正中就開始偏斜,萬物剛剛生出就走向死亡(向死亡轉化)。任何東西的性質都是相對的,因此事物之間沒有絕對的區別,大部份相同而小部分相異,叫做『小同異』; 萬物全都相同又全都相異,叫做『大同異』。南方既沒有窮盡卻又有窮盡,今天到越國去,而從越國的角度則是昨天從外地前來。連環是可以解開的(連環是不能分開的)。我知道天下的中央,在燕國的北面、越國的南方。泛愛世間萬物,天地原為一體。」

【賞析】

惠施,被稱作惠子,戰國中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曾作過梁惠王的宰相,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辯士和哲學家,是名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專注於研究概念和事實間的各種關係,擅長通過誇大事物的相同點進行詭辯。

惠子的論題,主要的還是有關宇宙萬物的學說,他的著作已經失傳,只有《莊子·天下篇》保存他的十個命題,惠子的十個命題,主要是對自然界的分析,其中含有辯證的因素。

莊子評價惠施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肯定惠施的學術豐富、廣博,涉及多方面,讚揚他著的書很多,五車也裝不下(學富五車)。但同時又指出惠施的思想「舛駁,其言也不中」,就是說他講的道理卻很駁雜,有許多是舛誤與雜亂的,言辭表達也不盡恰當。

五車:書多 large number of books,可以裝五車,形容讀書多 have read many books,學問大 well-versed in learning.

後用「學富五車」指人讀過的書多,可以裝滿好多輛車 one's mind concealed more knowledge than could have been contained in many cartloads of books,形容讀書很多,知識、學問淵博 be wealthy in knowledge.

相關焦點

  • 學富五車:「五車」是多少書呢?
    學富五車中的「五車」到底是指多少書呢?我們先看看「學富五車」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莊子》的「天下篇」: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當然這不是莊子在誇獎惠施,而是在諷刺他。而是是很有直接的說他的見識少,知識儲備低。而現在呢?「學富五車」用來形容一個人讀書量很大,學識很廣。
  • 學富五車有多牛?
    那麼,這個成語是從哪裡來的,其原本的意思是怎樣的,在當時,一個「學富五車」的人擁有的書籍是多少呢? 1.出處 「學富五車」最早出自《莊子·天下篇》,原文是「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這裡面提到的惠施,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名家思想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
  • 成語解讀勘誤:「學富五車」不是指讀書而是說寫書
    成語「學富五車」一般被解釋為形容人讀書多,學問大。其實,這個成語的本義不是這個意思,「學富五車」不是指讀五車書,而是說寫五車書。「學富五車」出自《莊子·天下篇》。五車:指五車書。《莊子》成書於戰國時期,5車書是什麼概念呢?
  • 成語典故:學富五車=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
    《安平公詩》他們的詩中都以讀書五車來形容讀很多書、學問淵博,後人也說「學富五車」。看到這產生了個疑問,如果用「九車」或「十車」來表示,不是更能表現書充棟宇嗎?為什麼採用「五車」來形容呢?這只是莊子一句如實的形容嗎?
  • 酒後狂言,有意譏諷,卻誕生了「才高八鬥」和「學富五車」兩成語
    「才高八鬥」和「學富五車」兩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但有趣的是,前者是一位名士酒後狂言,而後者的原意卻和最初的本義相悖,是後來人們望文生義的歪曲用法,並逐漸形成了定論。「才高八鬥」的故事和謝靈運有關據《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有一次酒後狂言: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分一鬥。是說,如果天下所有的才學算一石(十鬥)的話,曹植大概佔了八鬥之多。
  • 「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究竟是什麼概念?現在人能達到嗎?
    學富五車所謂「學富五車」是出自《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意思是說,惠施的學問廣博,他寫的文章夠裝五輛馬車之多。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我得一鬥,自古至今共分一鬥。」後來人們便把「才高八鬥」這個典故,用來比喻文才極其高超的人。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就曾在《可嘆》詩中,這樣寫道:「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鬥才。」詩中就借用了「才高八鬥」這個典故。
  • 「學富五車」是形容知識淵博?很多人都誤解了,原意並不是這樣
    在今天看來,「學富五車」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才高八鬥的。按照各種工具書來看,這麼理解並沒有不妥之處,然而實際上,這個詞還真值得深究,它的原作者可絕對沒有褒義。它出自《莊子天下篇》中的一句: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 古代經常用「學富五車」誇讚飽學之士,那麼「五車」到底是什麼?
    比如大家比較熟知的儒家先賢,「至聖」孔子、「亞聖」孟子,以及道家代表人物「道聖」老子和「莊周曉夢」的莊子。這些古代先賢和聖人們,不僅是普天之下讀書人的始祖。而且他們也為後世讀書人,樹立了「勤學苦讀」的典範。
  • 國人常說「學富五車」中的五車到底有多少字?
    從古至今,我們中國人在描述一個人非常有知識的時候,常會想到用一個成語,即「學富五車」來形容。很多人聽說這個詞的第一印象是這個人學了五輛車裝的全部書籍,那一定非常厲害。事實也是如此,在古代因為生產力發展的限制,書籍的製作傳播不易,「學富五車」確實很厲害,算得上讀了很多書。但是,也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厲害。為什麼這樣說?
  • 成語小總結之汗牛充棟、學富五車
    由此不難理解汗牛充棟和學富五車的出現,古代的有識之士,並不是天賦使然,也需要學習、識字、讀書,了解相對於他們是古人的知識。但是當時文字記錄採用的是竹簡和龜殼這些比較原始的記錄方式,可能簡單的一件事就需要很多的竹簡才能記錄清楚,記錄完整。因此那個時候的「竹簡書」是很重很多的,不像現在薄薄一本書可以記錄那麼多的文字,因此汗牛充棟、學富五車與此而生。
  • 自誠是最大的功夫 | 連山先生講《莊子·天下》(三)
    治學從知恥開始,縱學富五車也不敢自大,這就是知恥。提起莊子,群裡有不少很熟悉的人,也有不少是這方面的專家或者導師。我們所知道的莊子,在百度上就能查到;到書店裡面買一本書關於莊子的書,裡面都有。我今天在這裡要講的不是這些。歷代喜歡莊子的人大概有兩種,或者再細分有三類。一類是把莊子當成逍遙的、快活的、無拘無束的、自由的,用莊子來解構我們所謂的束縛和困境。
  • 莊子課堂《天下》篇(一):天下是個什麼樣的所在?
    為什麼《天下》篇要放在第一章講呢?人生於世間,多汲汲於身親家小的衣食之養,仿佛人生被侷促在生老病死的一軀之中;天下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吶?或者說我們的天下在哪裡? 莊子的《天下》篇,不僅僅是這篇文章開頭兩個字的省略。以《天下》命名,它本身就有天下之含義。
  • 莊子講堂|莊子何人哉(二):天下沉濁,如何與莊語?卮言,重言,寓言!
    人們常常會問莊子是幹什麼的呢?莊子的主張是什麼呢?在莊子《天下》篇,莊子給自己做了一個小傳,現身說法。
  • 縱橫天下觀||連山先生說《莊子·天下篇》
    近代學者以為《天下》篇為最早的得學術評論,故對該篇尤其重視,出現一些專著性研究,如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的《讀莊子天下篇疏記》,單演義先生的《莊子天下篇薈釋》。單先生專著,幾乎包羅歷代諸家之注。《莊子·天下》篇,是篇以《天下》命名,本身就有何為天下之問。《大學》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一橫一縱兩個向度。人有身、身有家、家有國、國有天下,這是橫向。
  • 學富五車、才高八鬥……這些帶數字的成語,你真的懂嗎?
    一起來看——所謂較喻,是用比較形式構成的比喻,常用「比」「不如」「比不上」「賽過」等詞語,表示本體和喻體有性質上和程度上的差別近日閱報,看到一文中說「有人算了一筆帳,認為『學富五車』的知識量,相當於小學畢業」,還說「學富五車」的說法出現於戰國時期,那時的漢字是寫在竹簡上的,「一條常規竹簡大約能寫三十字左右,即便按五十字計算,現今十五萬字的一本書,估計要用三千餘條竹簡
  • 趣味語文丨學富五車、才高八鬥……這些帶數字的成語,你真的懂嗎?
    但有的人算了筆帳,認為「學富五車」的知識量,不過就是小學畢業生的水平。 成語中的數字可以這樣衡量嗎?李加旭先生認為,我們既不能機械地、鑽牛角尖地理解漢語成語中的數字或數量詞,又不能不了解其來歷。一起來看——所謂較喻,是用比較形式構成的比喻,常用「比」「不如」「比不上」「賽過」等詞語,表示本體和喻體有性質上和程度上的差別近日閱報,看到一文中說「有人算了一筆帳,認為『學富五車』的知識量,相當於小學畢業」,還說「學富五車」的說法出現於戰國時期,那時的漢字是寫在竹簡上的,「一條常規竹簡大約能寫三十字左右,即便按五十字計算,
  • 知天下為同,而不以同害異;知天下相異,不以異毀同——讀莊子《駢拇》
    道家與儒家不知有何恩怨,而莊子多損儒家。至於董仲舒「獨尊儒術」則損之更甚。前人雖已盡興,終於後人無益。我幾讀《駢拇》,總是感覺有些消極。然而我卻知道,文之所言,非道德之義,實為「駢拇枝指」。莊子云「亂五色」、「亂五聲」、「枝於仁」、「駢於辯」。天下固有此人也,故曰「萬惡淫為首」。然而以名家為喻,終究不是地道之舉。
  • 莊子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
    為什麼莊子不將自己與關尹和老聃放在一起呢?我想主要原因在於他的狂狷個性。關尹和老聃「以濡弱謙下為表」,而莊子廣告起自個兒的書不遺餘力,對寫作的筆法、風格、內容、功效等自我感覺特別良好。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自我推銷口氣,人們怎麼不會慷慨地贈送他狂妄、吹噓的兩頂高帽呢?莊子站在關尹和老聃的肩上不容置疑,卻自覺與他倆保持距離劃清界線,但後世總以「老莊」之稱將其捆綁在一起。
  • 學富五車的意思 幽默故事:學富五車
    「我叫學才,就是才學高深的意思;你爸叫學富,就是學富五車的意思。」高學才開始才高八鬥起來。  「那俺哥叫高深才對。」高深瞧著大伯的兒子,然後,又對住大伯:「大伯,學富五車是啥意思,為什麼不是六車、七車?」  「人們常愛用『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來稱譽或形容一個人的知識淵博、才學高深。
  • 《莊子》其書
    《莊子集釋》清光緒思賢講舍刻本 順郭氏思路,其實還有另一種可能是後人讀《莊子》時的批註傳寫時誤竄入正文,以訛傳訛,這在古籍流傳中也是頗為常見的。 可見根據未必忠實於原文旨意的隻言片語來推斷《胠篋》的寫作時間,進而斷定《莊子》全書寫成於秦統一前夕的結論並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