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八鬥」和「學富五車」兩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但有趣的是,前者是一位名士酒後狂言,而後者的原意卻和最初的本義相悖,是後來人們望文生義的歪曲用法,並逐漸形成了定論。
「才高八鬥」的故事和謝靈運有關
據《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有一次酒後狂言: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分一鬥。
是說,如果天下所有的才學算一石(十鬥)的話,曹植大概佔了八鬥之多。剩下的就是我謝靈運自己獨佔一鬥了。至於其他人,加起來也就勉強和我相當罷了。
這句話說得很狂妄,雖然他肯定了曹植的文學地位,但是重點卻是在自己那「一鬥」之上。這就相當於,謝靈運先是謙虛了一下,說自己遠遠不如曹植,但緊接著就說天下人也遠遠不如他謝靈運。
後來這個故事中謝靈運佔的那「一鬥之才」不再被提及,而曹植的「八鬥之才」就被引申為才學強盛。
那麼,謝靈運為何會發此狂言呢?他又有什麼資格發此狂言呢?
很多人聽說過謝靈運這個人,但可能不知道他在文學史中有著何等崇高的地位。
劉禹錫有一首家喻戶曉的《烏衣巷》,其中兩句這樣寫道: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王謝」二字,「王」指的是王羲之出身的王家,而謝指的就是謝靈運出身的謝家,在當時是兩個權勢滔天的名門望族。所以謝靈運的出身不俗,在以「九品中正」為人才劃定標準的時代裡,他的社會地位極高。
他主要是以「山水詩」著稱,一般認為,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鼻祖,而謝靈運就是「山水詩」的鼻祖。在文學史發展過程中,這個時期正好是「莊老告退,山水方滋」的時代,謝靈運全力寫作山水詩,作品名篇極多。
比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就是出自謝靈運的《登池上樓》,傳誦古今。
他在當時的地位不比李白「詩仙」遜色,和顏延之並稱為「江東第一」,被當時的文壇奉為神人。
並且,李白也是謝靈運的粉絲。
可以想見,這樣一個年少成名的俊才,政治上卻不得意,只能放浪形骸於山水之中,享受文壇之上的盛名,自然是會有些狂放了。
「學富五車」的故事原是莊子對惠子的譏諷
在《莊子·雜篇·天下》裡,莊子有這樣一句話: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是說,惠施這個人,遇到事情總是有很多辦法,著述也有很多。但是,他的沒有一個中心思想,很多言論也是有錯誤的,所以他的方法每每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惠子和莊子經常互相抬槓,這次就是莊子在對惠子進行批評。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文意來推斷,這個「書」應該是指著述,並不是惠子閱讀過的書籍。畢竟要說惠子看了「五車」書,全都是「舛駁」的,也不現實。所以應該是惠子的言論、著述頗豐的含義。
惠子是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和提出「白馬非馬」論題的公孫龍分屬不同派別,但主要還是擅長辯論、言辭的一位學者,所以說他著述、言辭比較多,也是必然的。考慮到惠子曾經做過相國的經歷,莊子有此評價也不過分。
本來這個詞是個貶義,但是後來被望文生義了,認為是有五車書那麼多,象徵著學識淵博。但這種解釋聽起來也還不錯,用來形容才學倒也算順暢,於是就將錯就錯了。
其實這種現象並不奇怪,比如「空穴來風」這個詞,本意就是指事情有根據,但後來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它指事情沒有根據,慢慢地這兩種解釋都具有合理性,要根據語境進行判斷了。
「學富五車」同樣是這種情況,本意和後來的解釋其實是相悖的,但只不過很多人都這樣認為,影響越來越大,於是就有了新的涵義。
所以說,「才高八鬥」本來是用作自誇的,但後人的關注點卻發生了變化;而「學富五車」本來是用來嘲諷的,但沒想到被後人誤讀了。
這是兩個意外誕生的成語。
「唐宋八大家」中為何沒有李白和杜甫?沒有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