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誠是最大的功夫 | 連山先生講《莊子·天下》(三)

2021-02-18 張真炮莊

一個人越是追求有自我判斷的能力,越會陷入無以復加的迷信之中。

由於我們總是以為要學有用的,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要學那不可傳的,所以我們就會「得一察焉以自好」,就會汲汲於自以為是的東西,就會拿自以為是的東西去衡量和宰割這個世界。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價值觀。

一個人越是追求有自我判斷的能力,越會陷入到無以復加的迷信之中。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可以看到大體兩類人:一類是外在迷信高能量神通的人,一類是只迷信自己的人,甚至自己也不迷信而迷信錢迷信權力。

總之,我們幾乎喪失了人作為人的天理部分,我們喪失了天理對我們的庇護,我們遇到大事小事已經跟天理不交集了,我們支離破碎在我們自以為是的觀念中。我們很熟練地使用自以為是的觀念,陷入到種種爭執之中。要注意,凡是出現看似對立的二元選項,你怎麼選都是犯二。和稀泥依然是二。所謂「學者,學其所不能學」,這是大學。

《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明明德」四個字即是不可學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倒背如流,不等於你在明明德中。當年輪扁對齊桓公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我們今天在這兒學莊子,要知道那個莊子不存在了,死了;老子也不存在了,死了。他所明白的東西,你未必能明白,你把他的書倒背如流也沒有用。

這樣說不是讓你馬上就得出一個結論「還學什麼呢?」正是因為我們知道要學的是那不可學的部分,我們才有可能誠意地面對可學的部分,而不被這可學的部分欺騙。這可學的部分,就是你可以記誦的部分,你可以向親戚朋友顯擺、傳遞的部分。

當你心目中最起碼聽聞有人給你提醒「那些其實是糟粕,恰恰不是你要得到的東西」,你在顯擺的時候,就會有一份膽怯,就可能內心生出一種自我恥辱感,覺得「還好意思顯擺?不無恥嗎?」孔子說,智仁勇三者是一個學人必備的素養。而勇,是建立在知恥的前提上的。人而不人,是大恥。治學從知恥開始,縱學富五車也不敢自大,這就是知恥。

提起莊子,群裡有不少很熟悉的人,也有不少是這方面的專家或者導師。我們所知道的莊子,在百度上就能查到;到書店裡面買一本書關於莊子的書,裡面都有。我今天在這裡要講的不是這些。

歷代喜歡莊子的人大概有兩種,或者再細分有三類。一類是把莊子當成逍遙的、快活的、無拘無束的、自由的,用莊子來解構我們所謂的束縛和困境。所以,每到天下黑暗的時代,莊子就會大興。莊子的確可以幫助很多人翻牆越獄打洞,透一口氣。於是,很多學者就把莊子這一方面的呈現,強化上升為反禮教反儒家反孔孟,這是莊子的一個標籤。

另外,以郭象注莊子為例子,說莊子是一個知道的人,但工夫還沒到,認為他說的東西基本上都不可行。有這一類的想法,說明你還得好好讀莊子。

還有一種,是把莊子近乎神秘化。特別是郭象之前的莊子,據說有五十二篇,裡面有大量類《山海經》的東西。莊子當然是對《山海經》很熟悉的,我們在未來的課程中會談到這一點。我們還可以整理出很多後世道教修行的法門甚至套路。莊子要麼被膚淺化,變成快活逍遙,以魏晉以後為代表;要麼是無政府主義者;要麼是被密教化。這三類都不能說不對。

在真正學莊子之前,我們要注意,不要還沒學就爭論了。用莊子一句話說「夜半於無人之時而與舟子鬥,未始離於岑而足以造於怨也」,這個船即是渡我們過河的船。

學孔子也好,學莊子也好,學佛也好,信基督也好,你所有信得一切都是舟車都是船。或以老莊孔孟為舟車,或以佛陀基督為舟車,目的是為了渡河,但是我們見很多人沒能渡河就打起來了,討論這個船是鐵的好還是木頭的好,討論這船是大的好還是小的好。人總是會把沒有意義變得有意義。這都不是一個學人應有的基本素養。

今天,不患書少,也不患讀書人少,患能讀書的人少。我們靠聰明機巧去讀書,總是會有一點心得體會就欣欣然嚮往之然後到處去傳播宣導。

莊子是什麼時候的人?他主張什麼?這些問題都無解。沒有人知道他是什麼時候的人。今天關於他所有的資訊,都是假說。他可能是宋國人也可能是楚國人,可能是商丘人也可能是蒙城人,這些都是猜測。我們如果學莊子是為了寫論文,這些都可以。

但是要注意,真正的莊子不是一家之言,莊子只是個代稱。要注意哪些是可以學術化的莊子,你是為學術刊物治學還是為性命治學,要拎清,它是可以兼容的。如果你拎不清,要麼以為己之學去非議為人之學,要麼以為人之學非議為己之學。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你是為道者還是為學者,不是二選一,為道者即是為學者,只有少數人能夠高度兼容它。

因為只有少數人是以日新又新的方式,是以日新月異的方式,是以每天增加的方式,來去越來越簡單的。也就是說,只有少數人能夠越複雜越簡單,能夠博而約。

這種少數的學人是哪些人呢?是有真正自誠能力的人。上天給了每個人自誠的機會,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自誠的能力的。這個自誠的能力就是最大的工夫。無論是宋儒說的工夫,還是禪宗說的工夫,工夫沒有兩個,只是自誠。只有本著誠意,我們就可以假莊周之名,一天天地引領著自己走向這個世界的大莊嚴。

莊,可能是莊子的姓,但也未必;周,可能是莊子的名,但也未必。因為莊周二字都出現在莊子的書中。莊子的文字分三言,一曰重言,二曰寓言,三曰卮言。這三言不是一個技術性的分類,不過是花開三朵各表一枝。學《周易》的人知道什麼叫含三為一,這三言即是一言。所謂真人神人至人,三人也是一人,不過是一人三個方向的表述而已。一個真人所有的言語動念都可以質諸往聖,這叫重言。

讀書讀到越來越能感通的時候,你會發現偶爾你的想法都是聖人的想法,你發現他說的都是你說的,只是你總結的沒有那樣洗鍊而已。你這個興奮點從哪兒來呢?你為什麼會有他鄉遇故知感呢?就是因為你們重疊了。這個重疊的部分即是大同的部分。聖人見同,小人求異。

希望在未來的時間,我們每個人從不同的身心不同的書房出發,最終匯到那大同的地方。

「庚子大疫,重開莊嚴」,連山先生應徐林旗老師之約,2月18日起,於「清新書坊」(公眾號:i清新書坊),開設《連山先生說莊子》直播課堂。

抗疫期間每晚20:00點始、每講四十五分鐘,以音頻直播形式,講論《天下》篇及內七篇。

課程面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

學人可準點收聽直播,亦能課後回放。

本課程由清華校友總會君子文化發展項目暨清華園裡讀經典活動工作組推出,面向清華師生校友及社會各界公益服務;

歡迎有緣組織和個人,通過「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君子文化專項」捐贈支持。

莊敬身心,莊嚴國土。託不得已以養中。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愚者張真願與諸仁,炮莊發藥,自事其心。

相關焦點

  • 莊子課堂《天下》篇(一):天下是個什麼樣的所在?
    莊子》的時候,講的第一篇就是《天下》篇。《大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多人就會基於經驗和知識,把「天下」侷促為地盤或長鞭策六合的權利,可以經驗的天下,依然是個小天下。熟悉《莊子》的人大概都會知道,在莊子那兒,一邊講天下,一邊又要講「外天下」。用建構來拆除,用拆除去建構,這是聖人覺者擅長的手法。不如此,不能讓一個生命呈現出他應有的宏大。莊子用七個進境,開示出一個生命超凡入聖的過程,後人稱之為「進道七境」。
  • 縱橫天下觀||連山先生說《莊子·天下篇》
    近代學者以為《天下》篇為最早的得學術評論,故對該篇尤其重視,出現一些專著性研究,如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的《讀莊子天下篇疏記》,單演義先生的《莊子天下篇薈釋》。單先生專著,幾乎包羅歷代諸家之注。《莊子·天下》篇,是篇以《天下》命名,本身就有何為天下之問。《大學》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一橫一縱兩個向度。人有身、身有家、家有國、國有天下,這是橫向。
  • 乘幽控寂||千古碑銘會講連山先生《聖教序》課程實錄(三)
    今天是《聖教序》的第三講,也是會講第三輪。由於《聖教序》文本比較長,接下來的重點是依著文本走,需要展開的部分我們再展開。說不盡的玄奘,講不完的太宗。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各自用功。昨天道林兄講到陳寅恪先生向西方取經的經歷。取經不取證(學位),這也是我很多年前看陳先生的傳記,特別感慨的地方,也是給我最大力量的部分。多大的氣象和篤定功夫才敢這樣啊!
  • 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千古碑銘會講連山先生《聖教序》課程實錄(五)
    今天是兩個碑文會講的最後一講。昨天行其庭先生把《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講完,所謂「獨立之意志,自由之思想」,這是自古及今為己而學,以學達性天為宗旨之一貫。在這一點上,沒有所謂儒生、佛子和道士的區別。他們不過是以各自看起來不同的語言方式,來共同完成生命特立獨行、朝徹見獨功夫的踐形。就像是水,裝在不同形狀的杯子中,形狀可以有差別,水性沒有不同。這也是要見聖人動心處。
  • 莊子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
    為什麼莊子不將自己與關尹和老聃放在一起呢?我想主要原因在於他的狂狷個性。關尹和老聃「以濡弱謙下為表」,而莊子廣告起自個兒的書不遺餘力,對寫作的筆法、風格、內容、功效等自我感覺特別良好。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自我推銷口氣,人們怎麼不會慷慨地贈送他狂妄、吹噓的兩頂高帽呢?莊子站在關尹和老聃的肩上不容置疑,卻自覺與他倆保持距離劃清界線,但後世總以「老莊」之稱將其捆綁在一起。
  • 莊子講堂|莊子何人哉(二):天下沉濁,如何與莊語?卮言,重言,寓言!
    莊子何人哉(二)文 · 節選|張真山長 · 講學文字稿天下已經沉在渾濁之中,不清醒了。為什麼不清醒了呢,都躁動。那種神明的清沒有了,所以沒有辦法「與莊語」,沒有辦法講生命的正義和莊嚴了啊。莊子既說「不可與莊語」了,接下來仍然不得已以啟動三言:卮言,重言,寓言。這是莊子兼懷天下的心。這樣的悲心在莊子《天下》篇中同樣得以窺見:「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響,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其比憂!」以天下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 《連山易》通考
    我們看看《山經》所記,的確是一山連一山,山山不斷,是一部名副其實的「連山」之書,所以就根據此擬定了《連山》這個書名。又根據《海經》和《大荒經》擬出了《歸藏》一名,《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6]海屬水,在《周易》中屬於坎卦,《說卦》云:「坎者,水也。
  • 王陽明:誠意是聖門教人用功的第一義,涵蓋了儒家所講的內聖功夫
    「誠意」之說本出自曾子的《大學》,是孔子的遺教,孔子的孫子子思在《中庸》中認為誠是天道,是宇宙萬有的本源;「誠之」的修養功夫是人道,通過這個功夫可以達到「誠」的境界。這在本人之前的文章《誠意是啥意思,為何王陽明要特別提倡,說是聖門教人用功的第一義》有專門論述。因此,陽明先生的說法「誠意是聖門教人用功的第一義」是有理有據的,同時可以看出陽明先生的良苦用心。
  • 第14章莊子修養功夫的理論
    莊子養生之道包括養生觀念與養生功夫兩部分內容,其道理是後世繼承者論證養生理論的基礎,本章綜合莊子多篇有關著作,學習和研究莊子養生功夫的理論。一,莊子最早提出神、氣沿著督脈運行的修養方法《養生主》:」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 知言,知也;養氣,行也||行其庭先生《孟子》講義(15)
    【編者按】行其庭先生《孟子》講義系列,是「清新書坊2020君子網上學堂」的基礎課程,本文為行其庭先生對《孟子·》3·2章(續)的內容疏解。「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 學富五車《莊子·天下》
    學富五車《莊子·天下》【原文】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 【莊子】南師講《莊子》之生死死生
    我們了解了西方,再看自己的文化,《莊子》的這一段同西方的論辯是一樣的。不過,我們的文化喜歡簡單、簡化,莊子這裡提出來一句話:「彼是,方生之說也。」「是」就是我認定,主觀的東西。他說,我們上面所講的一切,不管是我們的主觀認定,或者是因外物依他而起,而產生我們的思想,這些都屬於「方生之說」。  「方生」,從文字講,剛剛生起,這有個比方,我們先了解這一段完了,再了解「方生之說」。
  • 莊子《養生主》再講什麼?
    莊子在《養生主》篇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 莊子是文學天才,但對於講道理而言,莊子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白痴
    也許莊子是文學虛構的天才,但對講道理來講,則是地地道道的白痴。「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對立與融合:論《莊子》與儒家思想
    魏晉玄談中有「三語掾」的故事:「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闢之為掾,世謂『三語掾』。」(《世說新語·文學》)「將無」是虛詞,阮宣子的回答其實就是一個「同」字。這一看法在古代有其代表性,歷代解《莊》者中,就多有以儒釋《莊》者。蘇軾在《莊子祠堂記》中立論曰:莊子對孔子是「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
  • 王財貴教授「默誠呆久出」五字讀經心法
    因為要講的是怎麼讓讀書的效果更大?那為什麼不想講呢?因為覺得最好的讀書態度是默默地,誠懇地,甚至是呆呆的去讀,久而久之,就能夠把書讀出來。」 感其「忍」字,切及其餘,一一品酌,細細嚼味,晃然若一夢,豁然似洞開,遵師者之教誨,啟習者之心扉。尋先生言語之「默」、之「誠」、之「呆」、之「久」及「出」,以成五字,言之為五字讀經心法,以覓遵師之心意,以饗同習之友朋。
  • 莊子:給你講一個另類版的沉魚落雁的故事
    莊子又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女:民溼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
  • 知天下為同,而不以同害異;知天下相異,不以異毀同——讀莊子《駢拇》
    道家與儒家不知有何恩怨,而莊子多損儒家。至於董仲舒「獨尊儒術」則損之更甚。前人雖已盡興,終於後人無益。我幾讀《駢拇》,總是感覺有些消極。然而我卻知道,文之所言,非道德之義,實為「駢拇枝指」。莊子云「亂五色」、「亂五聲」、「枝於仁」、「駢於辯」。天下固有此人也,故曰「萬惡淫為首」。然而以名家為喻,終究不是地道之舉。
  • 《聽南懷瑾講〈莊子〉全集》
    **內容簡介**《莊子》是一部哲學著作,也是道家學派的重要文獻,同時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它以極其優美的文字、極其生動的故事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人生哲理,讓人讀後流連忘返,有「沉醉不知歸路」之感。而聽南懷瑾大師講《莊子》,更是對人的心靈的選禮。
  • 莊子的世界與世界的莊子
    今天中午我們利用華東師大主辦的「莊子國際學術會議」召開的間隙,邀請幾位來自海內外的學者,共同做一次訪談。金白鉉教授下午還有一個大會發言,我們就請他先講。       金白鉉:我代表韓國的學者來發言,講的主要是莊子現代性的問題。現代性的文化,簡單地說,都有一個中心,在西方是基督教文化;在中國也有,那就是儒家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