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財貴教授「默誠呆久出」五字讀經心法
20180826 正邦學堂 羅乾江老師
一.緣起
近日參加重慶六五文集讀書會例行會議,讀《六五文集》第十五卷,其中《學習心態與方法》篇裡,教授如是說:「是想講一點讀書的方法,我已經忍住很久了,不想講。為什麼呢?因為要講的是怎麼讓讀書的效果更大?那為什麼不想講呢?因為覺得最好的讀書態度是默默地,誠懇地,甚至是呆呆的去讀,久而久之,就能夠把書讀出來。」
感其「忍」字,切及其餘,一一品酌,細細嚼味,晃然若一夢,豁然似洞開,遵師者之教誨,啟習者之心扉。尋先生言語之「默」、之「誠」、之「呆」、之「久」及「出」,以成五字,言之為五字讀經心法,以覓遵師之心意,以饗同習之友朋。
二.心法之一:默
犬守於夜,竭盡其力,警覺篤誠,以防異者,職護衛之責;況其行為本性,自發自動。故「默」者,有所關注,有所思慮,有所警覺,有所沉潛,而生內定之心力。
高度關注,覺當下之所學,誦讀經書,當六根俱到,目不斜視,耳不旁聽,鼻不錯息,口不誤語,手不亂觸,意不它處,精氣神聚,智慧德一,滴水不漏,故能事半功倍。
時時警覺,時時者,切學業精進處,「學而時習之」,時時刻刻,分秒必爭。警覺者,處其所習之中,魂不外散,知所積之處,守增溢之途。誦讀經典靠大量,「人一能之,己十人,人十能之,己千之」。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誦讀經典,非此無他。
默而不言,默而不張,潛也,若欲「出」之「飛龍在天」,更需「默」之「潛龍在淵」。誦讀經書時,六根內聚,即為上策。心不妄動,意不紛呈,更需緘口而不輕談。書中之意,聖人心地,非有聖賢之體貼,群經之博覽,事世之磨礪,無以見其真妙,否則妄言而無益。若欲舌戰群儒,待到瓜熟蒂落時。
默默地,潛著潛著再潛著!而化於沉潛之裡,寧靜之中,心默即默,處默而默,非默而默,自然自默,如是定力自生,暇不他顧。
三.心法之二:誠
誠懇者,誠者,信也,懇者,信也。凡信則有,不信則無。有所疑問,擱置於心,先誓此身心,奉諸聖賢。切經書之言,通聖賢之心,篤誠而誦,合於聖心,是謂大誠。心誠則靈,靈則通,通則達。如此往復,自然有「出」。
以誠懇之心意,誦於經書,當自有敬畏之心,自有端身正坐之儀。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無不時刻自省自覺。誦習之時,當有儀範,端坐之時,不可蹺足,不可晃腳,不可駝背,當以敬仰之儀態,正待所習之經書,是謂外形之誠。
內心之誠,唯經典是瞻,當有感恩之心,感念經書之不易,經書乃聖者之心意,聖人感天地之常德,歷其畢生之修行,為啟後世之來者,觀天垂象,著書立說,千古絕唱,人文化成,經典歷數千年而不衰,飽經動難而猶存。善待經書,意在善待聖賢,觸之撫之,當謹小慎微,以之為師,遵師重道,切不可隨性恣情。啟書,閉書,藏書,觀書,誦書,必當恭敬虔誠,靜處之時,加以頂書修持。
四.心法之三:呆
莊子如是言,周宣王好鬥雞,紀子為之馴,初觀其聲威欲試,再觀其怒火欲烈,後觀其呆若木雞。當其鬥雞時,有雄雞遠望而趨,邇時魄散而走。此所馴之雞,以其精神內守,匯於一心,其眼無神而神,足以噬它雞之命。
呆,是一種凝神靜守功夫。從形態上,佯若無物,實則內蘊在心。誦讀經書,更需如此功夫。經書乃道德文章,充溢浩然之氣,豈可自作聰明,妄自揣測,謹須凝神聚氣,潛以修身,虛若空杯,呆若木雞,心歸於零,方可納藏精銳,氣化而神。
呆,無邪也。初習經書,而未入其義理,更不及其精神,忌望文生義,自以為是,自得其樂,實南轅北轍,謬以萬裡,以塞其泉源,不見真諦。
呆,冥也。誦讀經書,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自然有天地之德的湧現,如天降甘露,吮而汲之,有如冥冥之中,自若初現。可垂簾內觀,宛若禪態。
呆,從聖人也。呆之精誠之至,必誠而化。因誠於所讀之經,通聖人之情,入聖人之心,渾然一體,晃然若無,呆誠之極,方可探聖賢心意。
五.心法之四:久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弩馬十駕功在不舍,雙十之論,誠然合道。誦讀經典,唯有久而久之,方可成內容之大量,遍數之大量,薰染之大量,以覽經典之全,以染義理之深,以通聖人之情,以達天地之德,遂無而有,有而通,通而達,達而顯。
凡事皆量變到質變,唯有在量上下功夫,功夫自度人。佛佗苦修七年未果,倦於樹下,誓言「不證菩提,不離此坐」,然七日而得,及禪宗所謂頓悟,皆如沸水之開,實則著重言於最後那一度,須知未有前九十九度的熱力,豈有最後一度的沸騰。誦讀經書之久,當潛伏在九十九度之中。
曠日持久,當有恆心,當有忍耐心,強迫以成,多有苦楚,如「學海無涯苦作舟」之語, 若「頭懸梁,錐刺骨」之例,此乃極大之誤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更有顏回之樂,自古聖賢,悅樂而成。誦讀經書,當有「止於至善」之嚮往,為師者,導之以德,為學者,感之以恩。而誦讀經書時,有抑揚頓挫波濤拍岸之合唱,有行雲流水一瀉汪洋之包本,更有「吾復夢見周公矣」之愜意,樂在其中,自得其久,有良師益友,同先生教誨,更是群行至久。
六.心法之五:出
談「出」,即多憶那,古之習武之徒藏習於深山幽寺,一晃數年,學似有成,而戰十八羅漢,推門出山,於是,江湖再興風雨,九天重輪日月。
主席詩「橫空出世,莽昆倉,飛起玉龍三百萬,捲起千堆雪……」 可見,這「出」字,非養在閨中之女,嫁為人婦時,一朝而纖腳之出。茲「出」可謂,不出則已,一出驚人,不出則深潛於淵,一出則飛龍在天。這齣非「冒皮皮木秀於林」也,乃光彩照人自流露,氣象非凡望儼然。
此處之出,為前果之化,為「默」「誠」「呆」「久」之果,乃學有所得,果已充實飽滿,沉澱澱,金燦燦,非外在之光鮮亮麗,實乃藏器於身,才高八鬥,學富五車,非此無以言出。
君子之出,不怒而威,若狹路相逢,則勇而能勝;見路之不平,則拔刀相助。出淤泥而不染,坦坦蕩蕩,文能治國,武能興邦,廟堂之上憂其民,江湖之遠憂其君。
雖名為出,實質為虛,虛者,非虛無飄渺,弱不驚風。實也已內化於心,物我同一,同一而無,是以舉手抬足,切中於節,以順民俗,合於時序。
此處之出,則雖名為出,實為入,君子以其行,而內化於身心,是以日臻其品德,日修其技藝,以成大人。「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出雖為果,而在出位,當出則出,即所謂「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出」皆須「發而皆中節」。其根要還在通靈,通靈則融會貫通,其因在「默誠呆久」的功夫上;其緣由還在修習,修習於衣食住行,砥礪於世事物理,以物我同化,「隨心所欲不逾矩」。
七.結語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請命
為往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橫渠四句,熠熠生輝,繼絕傳薪,憤悱之情,誠讀經之人,當為道學而行。今得先生五字讀書心法,甚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