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的教育,其實不是什麼特別的發明,它只是出自於一個理想:讓教育回歸它的本性,回歸它的自然。而教育如果教的是人,則應該回歸到『人』之學習的特性上來。我們曾標舉教育應追求的的四項目標:『在最恰當的時機,用最簡捷的方法,教最高明的教材,以培養最優質的人材』。總之,即是一句話:『該怎麼教,就怎麼教。』我認為這種理想,可以應用在各科目上,所以方便地說,各科目都可以『讀經』。」
以上的文字選自王財貴先生的《『數理讀經』的構想》一文。將「數理」與「讀經」兩個詞彙放在一起,是很奇特的,不過,相信等一下,你就能明白它的意味。
小學一年級入學的第一天,她就發給每個學生一本《論語》,然後跟同學們說,這就是我們這學期的語文課本。
在臺灣,有一位陳玉鉉老師,她很大膽的將老實大量讀經的理念帶入了體制內校園,小學一年級入學的第一天,她就發給每個學生一本《論語》,然後跟同學們說,這就是我們這學期的語文課本。
每堂課一打上課鈴,玉鉉老師就帶領學生讀《論語》,十分鐘,二十分鐘,有時候半節多課過去了,還不知不覺,乾脆整堂課都讀下來。那正式的語文課教學怎麼辦?很簡單,就利用剩下的十分鐘二十分鐘來學習,數學課也是如此,社會課也是如此,班會課也是如此,只要是玉鉉老師負責的課程,不管什麼課,一打上課鈴,就先讀《論語》,然後利用剩下的時間做學校課程。這樣的讀了半個學期,小學一二年級,乃至於三四五六年級該學的漢字,這些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已經會的差不多了。
一年級下半學期,依舊如此,而孩子們的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文已經可以自學了,有些同學,剛拿到語文課本的第一天,就從頭到尾都讀完了。升上二年級以後,他們的識字量更多,記憶力和理解力也都相應得到提升,不僅語文課本可以採取自學的方式,連數學課也可以自學了,玉鉉老師還鼓勵每個學生自己做數學習題,願意做多少就做多少,有的小朋友開學不到兩個星期,就把一學期的數學習題冊都做完了,有些聰明的孩子,還去買了三四年級的習題冊來做。
大部分的孩子,學習水平都超過體制的要求,如果有個別的孩子跟不上教學進度,老師也不著急,因為她知道孩子的理解力是「隨年齡增加而遞增」的,她會安慰孩子,沒關係,過一陣你就會了。於是,全班的孩子都很開心,因為沒有任何學習壓力,還很有成就感。
玉鉉老師還鼓勵孩子們讀書,讀他們能懂的書,兒童讀物。讀得快的孩子,一年能讀到五六百本課外書,讀得慢的也能讀一百多本,學期結束,這個班上的小朋友各科都排在第一,學習第一、閱讀第一、創意第一、紀律第一,連體育比賽都是第一。於是有人調侃的說,讀經的孩子學遊泳都比較不會沉下去。
升上三年級,班級換了新的老師,玉鉉老師重新回到一年級教剛入學的新生。這一班和上一班一樣,也是如此輕鬆自如的學習。一個她曾教過的三年級學生在給她的教師節卡片上寫道:我以前不知道老師為什麼要教我們論語,現在我知道了,謝謝老師!
玉鉉老師說,她是天下最幸福的老師,這真應了那句話:教育是很簡單的,教育是非常輕鬆愉快的,培養人才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可是,這是為什麼?
讀經使一個孩子語文成績好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它的科目呢?美術科,品德科,體育科,乃至於數學科,讀經對這些科目難道也可以造成影響嗎?
其實,如果仔細研究前面所涉及的讀經教育基本理論,這個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但既然不受篇幅所限,那就不妨再羅嗦一些。
讀經本來是從語文教育開始的,其主意是「在兒童期之內(時機),反覆誦讀(方法)經典之作(教材),以達成語文文化教育功能(人材)。」此外,與語文相類似,著重反覆「灌輸」的教育,在藝術的涵養與鑑賞方面亦有「音樂讀經」和「美術讀經」,因為它們都是屬於「浸潤型」(或謂「滲透型」)的學問。(乃至於「德性教育」,亦屬於「浸潤型」,它是實踐方面的浸潤。)
所有科目中,與「浸潤型」相距最遠的是「結構型」,此則以數學為代表,數學涵幾何,而應用於各種自然科技性的科目,統稱「數理」。數理的能力是人類本具的:數學、幾何、物理、化學這些科目的基礎在邏輯,而邏輯本來是人類知性所自發的思考之能力。
是聰明的頭腦使數理好,而不是數理的訓練使頭腦好。
依照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人類認知能力的發展,分為感覺動作期(一至三歲)、運思準備期(三至六歲)、具體運思期(六至十一歲)和抽象運思期(十一歲以後)四階段。可見思考能力雖是人類的天性,但其展現,是按部就班的,從具體到抽象,從直覺到反省,從淺度到深度。
數理能力與大腦神經有關:依照智能醫學的研究,人類思考能力的發用與大腦神經的數量及神經的聯結,有直接的相關性。一般說來,大腦神經發達者,思考反應敏銳,反之,則為遲鈍。所以想要數理能力好,應事先建置一個優良的腦神經系統,以為預備。而人類腦神經的發展,主要是靠後天的訊息刺激。發展的潛力,在原則上雖是無窮無盡;但發展的時機卻有限,其時機起源於胎兒,愈早可塑空間愈大,愈晚則愈僵固,到十三歲大體藍圖底定,成為一生思考能力僅有的供應場。
王財貴先生在闡述「數理讀經」的構想中,寫過這樣一段話:「要數理能力好,最主要應不在於孩子入學以後如何加強數理訓練,而是在於機會未喪之前及早拓增腦神經的建置。可以說:「是聰明的頭腦使數理好,而不是數理的訓練使頭腦好。」猶如先要建了高速公路網,才可以讓車子跑得順暢,而不是放了許多車子去跑,就可以跑出高速公路來。沒有暢通的高速公路網,在顛簸的小徑上,只好跑些少量的機車和自行車。放入大車子,立即塞車或翻車。沒有好的頭腦,小學數理或許還能應付,到了中學大學,就思考不來,只好厭學放棄了。所以,在人生整個教育歷程裡,數理教育是後起的依賴性的教育,不是先在的根源性的教育。尤其在十三歲之前,是腦神經建置的黃金時期,這時,訓練人類心智的主題,不應在於數理思考的精密播弄,而是讓語文與藝術等訊息的大量往來。「以人文帶動科技」,這不只是在學問價值上如此,即使在教育養成上,亦應如此。」
可見,在教育中,我們必須先「建體」,然後才能「開用」。為什麼說「讀經」可以「建體」呢?因為它產生兩個很重要的效果:一、通過豐富而優雅的各種訊息,刺激兒童腦神經的發展,建構發達的思維系統;二、在熟讀的過程中,經典中的智慧深入到一個人的下意識和潛意識中,默默的涵養性情。用通俗的語言來講,就是使一個孩子「聰明好學」而「品德高尚」。奠定了這兩個基礎,則各學科的教育,乃至於今後的成人成材便成為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這就是「一元開多元」。
在深圳梧桐山有一個叫昊卿的小男孩,從兩歲開始由母親帶他讀經,讀論語、孟子、易經以及英文莎士比亞詩歌這些大部頭的書,他的母親曾經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
「現在他六歲了,小學語文課本可以不費多長時間從頭翻到尾,可以自由閱讀黑紙白字的書籍,樂此不疲,這是一個好習慣,起碼以後我不必擔心他不愛學習。數學,其它沒讀過經的同齡孩子在掰指頭和腳趾頭或列豎式的時候,我家孩子早已報出了結果。事實上,依照王教授的讀經理論,我們壓根沒想這麼早教數學,所以從來沒有教過他數學,不過將小學各類課本放在他書架上而已,他會,說明他自學的。英語,就是他自己聽CD,一二年級的英語課本只有簡單的對話,倒是插圖佔了三分之二,他也是無師自通,而且口語絕對原汁原味。其它地理歷史人物史實等知識,都是他平時看書學的,已是絕對超出想像。還有,就是他很講道理,決不會無理取鬧。動靜收放自如,絕對沒有學校絕大多數孩子的『市井習氣』……」
這當然只是個個例,但是,如果你願意去用心了解,就會發現,幾乎每一個老老實實讀經的孩子,都是如此的好學上進、聰慧明理、活潑可愛,這在現實中已經有了大量的實例可供觀瞻和參考。難怪日本早教專家鈴木鎮一先生說: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天才,哪家的孩子不是天才是比較奇特的。
王財貴先生的「數理讀經的構想」一文傳播開來後,臺灣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任慶運先生找到他,任先生說,他是教數學的,他發現現在臺灣大學生有解題能力,沒思考興趣,這是很大的危機,他教了十幾年數學科學,越教越對國家沒有信心,越教看到學生真誠度越差,所以他也讓自己的孩子在家讀經,現在看到這篇文章,正合他的意思。於是兩位教授一拍即合,決定要編一套數學教材,把數學用文字表達出來,用精煉的確定的語言寫出文章來說明數學的步驟,讓一個孩子通過讀文章就知道一步步怎麼思考,引導孩子思考。這就相當於一個數學能力很深的老師,按部就班引導一個孩子思考一樣。一個孩子讀多了數學的文章,以後作文也可以非常精確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倘若開始讀不懂,以後可以反覆讀,把數學課本當作讀經來讀,一遍再一遍,慢慢體會,漸漸懂,懂了繼續前進,這樣就可以自己學數學。
依照任先生的預測,一個通過讀經教育培養出的孩子,一天用二三十分鐘看數學書,到了三年級就可以做到初中,到了十三歲,基本上可以達到大學程度,而且不需要老師,老師最多只是從旁指導,有自己不能通透的地方,點撥一下就好了,教數學是這麼簡單,而孩子自己思考,滿心歡喜。進一步,如果這個孩子兼英文讀經,就可以讓他看英文原版,看歐幾裡德《幾何原理》。西方的文字結構是邏輯結構,這個孩子一方面學習英文,一方面自己學幾何,而且可以趁機學習西方人的邏輯結構,我們的語言也就漸漸有邏輯性的表達。語言有兩種表達,一種是流線形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一種是邏輯性的,一步一步不肯放鬆,這兩種語文能力都要養成,也就是,要有整全的思維,我們所說的,從「一元」開出「多元」,掌握「動態的全盤」。
現實上的人,是真有一些毛病的,如怠惰懶散、自私自利、浮躁貪頑,但這些毛病都是外表的,都是在現實中蒙上的一層陰影而已。在這陰影之內,人還有他超越的、深刻的、內在的、本質性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天性,人有如是光明的超越的天性!
「我們在這個地方盡力地培養孩子,也不能保證這個孩子出去一定不受汙染,但至少受了長期經典薰陶的人,會比較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和堅守道義的勇氣,我們對他抗拒社會汙染的能耐,有相當大的信心;如果連讀經教育都無效了,我真的不知道我們還能從事什麼更有效的教育!讀經教育,除了有經典做保障之外,希望老師也都有大德、大才、大量、大智,這樣才能開啟自己,並開啟學生,成就自己,並成就學生!學生們以後一定會走出去,但你老早就以你的教學『心法』告訴了他:『天理是常在的,人性是光明的,世間雖然有艱難,但有大德者,就不會被淹沒。』」
雖然王財貴先生常說,自己推廣讀經的經歷是,一帆風順、勢如破竹,但是,在真正落實讀經教學中,老師們的感受是,並非一帆風順,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老師面對著一個個孩子,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時,應該如何處理?在名為「教育的智慧」的座談中,王財貴先生說:
「專從教育的方法上說,這是教育界容易忽略的一個區塊,而今天所注重的,不是一般的教學法,乃是一個老師『如何做一個好老師』的『心法』。」
負責任的老師,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相當認真,花了很多力氣去完成「任務」,這種認真,可以把它比喻作「挑磚頭」。挑磚頭的苦力是很費勁的,他依照「工頭」的指示,一擔一擔死命地挑,工作完成了,他賺得了工錢,高興地休息了。至於昨天為什麼挑那種磚,今天為什麼挑這種磚,為什麼那些磚要擺在那裡,這些磚又要擺在這裡,明天又要挑那些磚去哪裡,他是絲毫不管的。這種老師把孩子當磚頭一樣挑,把我們的孩子當死東西,也會有一定功效,就是把磚頭從這裡搬到那裡的功效,把孩子從這個年級搬到那個年級的功效,老師不知道為何要這麼搬,他所在意的,只是完成「領導」給他的「任務」,當然孩子也就在不知道為何這樣被搬來搬去中長大。 另外一種方式,是比較用心的,真心地照顧學生,照顧得很周到——他一直提防著學生,生怕哪個學生出差錯,學生一旦出差錯他一定要管,管得很精到。這不是挑磚頭的模式,是「警察抓小偷」的模式。這個警察,他執法很認真的啊!他為了維持社會的安定,要除暴安良,他很細心地去防止社會這裡那裡出問題。這類型的老師,很認真改作業、管秩序,他很警覺地防制學生在這裡那裡疏忽或作怪,這種老師往往能把一個班級管得很好。他比挑磚頭好像好多了,但是,因為也沒有進到「人性」的層次上,做「啟發」的教育,這些學生只在老師按表操課、嚴格作業、精緻管理的教導下,用功再用功,應試再應試,但是不是真有生命的長進呢?還是在他管理的這一段時間內,有家長所認為的成效,但過一陣子時間呢?轉了一手,換了老師呢?孩子畢業了呢?這一輩子的意義呢? 更進一步的是理想中的老師,他也不是不認真,也不是不去管束學生,但他認真有另外的方式,他管學生有另外的手法。就是:你與其努力挑磚頭,為什麼不把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看成是有生命的,他的生命是能發展的,或者認為他也是可以自動的?你與其「抓小偷」,何不把你的子民培養成有德的君子,警察不就輕鬆了?
所以做一個老師要有智慧,就是要對人性有深刻的了解,要通達人性。我們要知道,人的生命深處,都有一種追求長進的動力,人性本來是光明的,而且他也希望自己是光明的!現實上的人,是真有一些毛病的,如怠惰懶散、自私自利、浮躁貪頑,但這些毛病都是外表的,都是在現實中蒙上的一層陰影而已。在這陰影之內,人還有他超越的、深刻的、內在的、本質性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天性,人有如是光明的超越的天性!
萊州德謙學堂的王海豔老師曾說:「看了王教授的『教育的智慧』,我們就在引導孩子,讓他光明的好學的自己和現實的自己合二為一,」她說,「只要一個老師信任孩子,孩子是很容易被引導的,他們自己就能替自己規範行為,還會互相提醒監督。」「有一次,學堂組織看電影,一個孩子看到一半突然跑出去,電影結束後,我們發現她的自行車不見了,別的同學都很著急,我說沒事,她一定是回家了。果然,她父親很快打電話給我說,孩子是不是犯什麼錯誤了,今天突然跑回家打了盆熱水要給我洗腳,我說沒有,你的孩子很好,她今天看了一個講孝道的電影,也許她覺得應該馬上向父母表達她的心意。」
在讀經教育的方法上,尤其對於老師的要求上,從來只注重他有沒有天性的靈明,有沒有「智慧」,而非注重「才華」。因為,有沒有智慧,是教育成敗的核心力量。而才華,只是外圍的配備。
深圳儒願學堂的蔡孟曹老師也談過他在辦讀經教育過程中的一些深刻反省:「我們不能強迫孩子讀經。就像王教授在『教育的智慧』裡面講到,生命都是好學的,生命都是向上的。如果我們覺得孩子不可救藥,那麼孩子可能真的無藥可救。所以讀經老師,最好就是坐在那裡讀自己的經,不要管孩子太多,只要不影響別人就好,只要孩子在讀經課堂上,相信他一定會讀經的。只要讀一點,就賞識他,再鼓勵他讀, 讓他找到成就感就是讀經最大的樂趣。
在我們學堂也出現過孩子打架的事。我是心平氣和面對他們並安慰他們,問清楚事情的經過,當一個孩子把剛才打架的過程描述一遍,雖然有不滿但他也已經在反省了,然後再問另一個孩子,剛才的情況是怎麼樣,他也說一遍,另一個孩子也完完全全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人本就有很強的反省能力,出現問題後老師是要引導他們自我反省、承認錯誤、原諒別人進而彼此道歉,其實這個時候他們的心靈已經在成長了。如果情形較嚴重,為了避免以後再發生,老師應該給他們一點警戒,就是打手心,只要我們理性,大部分孩子這時候是願意接受懲罰的,當孩子把手伸過來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跟他講——如果很疼,你就哭,我想這是對生命的尊重。有些父母和老師在懲罰孩子的時候,惡狠狠的說,我打死你都不準哭,我想這是不理性的,這是對生命的褻瀆。所以,當我們能夠理性去面對孩子的時候,犯錯的孩子的心中是願意接受懲罰的,孩子的內心深處是感動的,而不是憤怒的、憎恨的。
我一直希望所有的學生面對我的時候,他是內心是快樂的、從容的,而不是害怕的、緊張的。只要我們理性面對,孩子自己犯錯誤的時候,他自己會承認的,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我覺得我們一定要相信孩子會越變越好,越來越懂事,如果我們覺得某個孩子不可救藥,那麼這個孩子可能真的無藥可救。」
所以,在讀經教育的方法上,尤其對於老師的要求上,從來只注重他有沒有天性的靈明,有沒有「智慧」,而非注重「才華」。因為,有沒有智慧,是教育成敗的核心力量。而才華,只是外圍的配備。一個有智慧的老師也許未必有才華,但一個有智慧者,一定不會排斥才華。一個用心於智慧的老師,或許沒學過時下的教育學,但他只要一開始學,也可以很輕易地把各種教育學的內容吸收進來,並且因為他心中有個超越的主體,於是可以把各家的教育學理融會貫通起來。這樣,一個用心於追求教育智慧的讀經老師,經過兩三年,他的教學能力就很快超過一般老師,因為他是一個有智慧又有才華的人。
尤其在談到「品格」教育的問題上,王財貴先生有一段相當精彩的論述,也摘錄於此,算是對此一主題的終結:
「教育上比較深比較難比較可貴的的是「品」的教育。有關「品格」的教育,又可分兩個層次:「德行」和「德性」。
「德行」,即有規範的生活和動作。因為它已涉及到「生命」,所以比「知識和技能」的意義更深遠些,所以更「渺茫」些。不過,「德行」,還是生命的「外在的」「表現」,因此,也是可以觀察得到的,甚至有的人認為是有「標準」可循的,因此,也可以客觀地評審出成績來。但畢竟這是比知識還要深刻而活轉的東西,所以必須要有一點良心的家長和老師,才能注意到這裡。也必須政府的頭腦比較清明了,才會注意到這裡。
教育工作中,最難教學的,是「品格」中的「德性」,即如治國平天下之胸襟,悲天憫人之懷抱,又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志氣,反身而誠萬物皆備於我,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嚮往等,這是從生命內在而發起的人生智慧,其根在「人性之深處」,在所謂「天命之謂性」處。這本來是人之所以為人之價值源頭,也應是教育工程追求之最高目的所在。但,因其深遠莫測,所以難以調理,所謂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故能識知者鮮矣!」
「有時候我會覺得很納悶,就好像別人也對我很納悶一樣。別人對我的納悶是,你在這個時代,這樣跑來跑去,講跟這個時代很不一樣的教育理論,講了這麼久,你到底會不會累,看起來好像不累,你為什麼不累?我對一般人也很納悶,為什麼到現在還不知道要叫孩子讀經,知道了為什麼不實踐,實踐了為什麼不愉快的做下去?我本來覺得,我出來一講,就會有很多人都了解,了解了一定都贊成,贊成了一定都實踐,實踐了一定都一直盡力愉快的做下去,甚至,我這樣想,應該不必我來講,就能夠達到所有的人都努力的愉快的在做這種教育。不過一般人對我納悶,因為認為我所說的,是很難了解的,了解了是很難做的,做了是很難堅持的。所以今天我們要想一想,為何如此。」
這是王財貴先生2008年7月的一場演講的開場白。其實,從頭一路講下來,相信所有的讀者也會有這樣的印象,這裡面的道理我好像都很明了,但是要真決心去實踐,卻不敢保證能夠堅持。這大概是因為,要一個人開放心靈,漸漸去接近客觀的「理無礙」,這是比較簡單的,但要照著這個道理所說的做,去漸漸接近「事無礙」,在實踐上,要做到沒有障礙,相對來講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你認為應該做的事、應該行的理,在事上表現時,往往發現人情是很複雜的。
經過我們家長鄭重考慮,從周一起,淼淼不再做家庭作業。對於由此可能帶來的後果,我們家長和孩子都可以接受。
在讀經教育推廣的這十幾年來,每一個讀經家庭都會遭遇到這樣或那樣不同的狀況,令人覺得,一個簡單的事情,怎麼總有那麼多艱難跟曲折,有時候實踐有了阻礙,許多人就產生懷疑,是不是這個道理錯了。王財貴先生往往會這樣回答:「其實你可以想想看,難道在別種道理下就沒有阻礙嗎?假如依照別的道理做也有阻礙,那你就要承受這種阻礙,要用心去化解。如果阻礙依然不能化解,那麼就要用一種心境來面對,就是『缺憾還諸天地』。」
在北京,有一位名叫李澤輝的母親,她的女兒上小學三年級,這是一個聰慧的女孩子,因為**的影響,很喜歡讀經,自動喜歡讀經的孩子是不多了,所以這位母親一直想讓自己的女兒去讀經學堂學習。可是,孩子的父親卻無法認可這種教育,她想盡辦法,也沒能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讀經,只能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帶孩子去參加冬夏令營,她甚至發起了一個「班車讀經班」。
原來,每天孩子上下學的班車往返的路上有單程四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她想,這樣寶貴的時間,如果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那將會對所有孩子留下一生最珍貴的回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她給每個班車上的孩子家長寫了一封信:
「我的孩子利用是臺中教育大學王財貴教授的讀經方法,背會了一些中外文的經典,全是利用的業餘的邊邊角角的時間進行的。每天讀上10分鐘,或30分鐘,有時,周末讀的時間更長些。我孩子的變化是學習上注意力集中和長時間專注學習。還有老師說:發言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發言的質量高等。
我現在借給咱們各位家長人手一份的是有關讀經教育光碟。希望大家在百忙之中看一看。看後,希望大家與我交流。.希望各位家長,先了解讀經教育。之後,讓我孩子在班車上帶領大家的孩子共讀。只有讀上了多遍,以至於百遍。將會終身不忘。到大家都讀的很好時,換上別的孩子來帶讀。總之,讀的方法是多式多樣的。只需各位家長多要求孩子們多讀就行。不久的將來,效果就會出來。剛開始,可能孩子們讀上有抵制,或不讀,但,只要有讀經的聲音,孩子們只要在這個讀經的環境裡,就會受益.」
後來,家長們雖都沒什麼反對意見,但班車上的孩子沒有人願意跟小女孩一起讀書,這位母親還是不肯罷休,她乾脆,就每天跟著班車當起了這個「班車讀經班」的老師,這輛曾經每天傳出嘈雜凌亂的噪音的班車開始傳出朗朗讀書聲。
在長春有一位林媽媽,她有一對優秀的雙胞胎兒子。這又是位負責任的母親,幾乎看過市面上所有介紹教育的書籍,然而,她接觸到王教授讀經理論的時候,兒子已經超過十三歲這個讀經的最佳年齡段。不過,她也沒有放棄,讓兒子看了兩遍碟,兒子領悟得比她還好,二十天就背下了一本《論語》。以後的每一天,她把《論語》CD當成清晨的叫醒音樂,後來孩子要準備中考,再也沒有時間背誦了,倒是她自己往下背了《老子》《大學》《中庸》《詩經》.兒子上高中後,可能是已經經過兩年的「反芻」醞釀,兒子很懂事,很厚重,用林**的話說:「不象現在大環境中孩子的那種做秀、缺乏真誠感,但也不愚,相反,會學習,穩重,能玩能學,雖然也不愛上學,卻能克制自己,小學時本來特別愛玩計算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機不玩了,電視也不看了,我變成了特別省心省力的媽媽.」
她在陪兒子讀書,自己讀書的過程中,也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經驗:「我把『讀誦』和『經典』分成兩部分,如果孩子尚小,就老實大量及早讀經,它涵蓋一切,集智慧的含量、識字、鍛鍊記憶力為一體,在百遍千遍的重複中,把經典智慧的重量注入心田,同時潛移默化地教會了孩子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如果孩子已經大了,就象我一樣,用『讀誦』的方法,用部分的『經典』,當然,第一本最好是《論語》。我兒子用讀誦的方法自學了高中數理化課程,僅用了40天,沒有參加任何課外班,還有時間鍛鍊,兒子自學能力極強,願意思考,理科比文科學的好。」「這是一種涵蓋所有教育方法的方法,這真的是教育的經濟學,太經濟了.幾年來,我按照王教授的讀經真言,儘量每天讀誦,雖然量很小,但所得到的益處很大,我不要求自己讀太多,畢竟年齡大了,只要讀得幸福、讀得心靜就可以了.」
也不是只有負責任的母親,比如在重慶就有這樣一位父親,他為了能讓女兒讀經,給學校老師寫了一封信,措辭也很有趣:「經過我們家長鄭重考慮,從周一起,淼淼不再做家庭作業。對此決定,望各位老師理解和支持。我不想過多地評論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只想讓我的孩子學到更多對她終生受用的東西。我懇請各科老師在課堂上更多的關注一下孩子,讓她儘量在課堂上完成學習任務。對於由此可能帶來的後果,我們家長和孩子都可以接受。」還好,他遇到一位開明的老師,學校方面接受了這一建議,父親說:「那天孩子回家特別高興。這樣,孩子每天就有了至少一個半小時的讀經時間了。」
類似的事例還有許許多多,雖然現實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是,既然知道這是「唯一的路」,就披荊斬棘的走過去,「盡義然後知命」,才能心安理得,你安知道自己有一天不會突破那現實中的種種限制,達成最初的願望呢?
王財貴先生說:「我們培養孩子,就是要讓他知道人生的理想,要讓他認識世俗的艱難,在艱難中保持理想,以理想化除艱難。縱使艱難永遠不得化解,但是人生理想依然是千鞦韆世,永不止息。」祝福所有人都能懷有這樣的理想,也能實踐他的理想吧!
有誰在這一學期之內,把任何一本經典讀完一百遍,他的學期成績便從九十分打起。
「十年來,我在臺中師範學院,不管開的是何種課程,上第一堂課,即與學生相約:『有誰在這一學期之內,把任何一本經典讀完一百遍,他的學期成績便從九十分打起。』因為我知道,只要一個人把任何一本經典讀一百遍,他必能從經典中提升其為學的能力,必定能從經典中領悟其為人處世之道,必定能變化其氣質,開闊其胸襟,啟發其智慧,並且這一百遍經典必將影響其一生,所以不管上的是什麼科目,給他九十分,甚至給他一百分,都是值得的。」
本來,文章寫到這裡,應該結束了,因為,倘若道理真的如此,這已經是我們所能想像的最「理想的教育」,不過,這就是我們全部「教育的理想」嗎?剛才說過,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天才,我們只要不人為障礙他,教育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然而,人總難免受到障礙,有些是有心的,有些是無意的。假如人生已經被障礙,教育還能起到作用嗎?教育最大的功效,難道不應該是起死回生嗎?挽救一個人的精神生命,難道不也是我們教育的理想之一嗎?
十餘年來,王財貴先生在大學裡,每到開學,便鼓勵學生依照兒童讀經的方法去誦讀經典,他認為,成人也能讀經,雖然過了十三歲的黃金年齡,對於腦神經的發展已經無所幫助,但如果能夠將心態降為與兒童一樣,只求熟讀,不求理解,則收穫的功效還是相當大的。他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兒童時期讀經,好像在頭腦裡開高速路,等到他長大了,因為道路四通八達,當然不會塞車。成年以後讀經,已經不能再開路,但是卻可以使人更合理安排現有的道路,同樣可以減少塞車的情況。
只不過,這十餘年來,真正能夠接受王教授建議的學生不多,因為成人已經不願意以這種方式學習了,這也是為什麼王教授曾經在演講中那樣痛心的說,「成人已經沒救了」。
三個禮拜後,這名少女流利純熟地背出一千七百五十二字的《大學》,家長見女兒有這樣的表現,當庭感動地掉出眼淚,謝法官也當庭責付讓家長帶回。這名少女背誦經書後,變得更有自信,後來,她晚上在學校夜間部讀書,而且白天還有一份正當工作。從此,臺南少管所就有了「熟背大學就當庭釋放」的傳統。
不過,成人讀經在一個地方,收到了非常顯著的成果。兩年前,臺灣臺南少年法庭的謝瑞龍法官遇到一名偷東西的少女,在法庭上苦苦哀求法官不要送自己去管教所,謝法官思慮再三,突然想起自己的孩子正在業餘讀經班學習,他靈機一動,要求少女回去背誦《大學》一書,下次開庭驗收,再視驗收結果做裁定。三個禮拜後,這名少女流利純熟地背出一千七百五十二字的《大學》,家長見女兒有這樣的表現,當庭感動地掉出眼淚,謝法官也當庭責付讓家長帶回。這名少女背誦經書後,變得更有自信,後來,她晚上在學校夜間部讀書,而且白天還有一份正當工作。從此,臺南少管所就有了「熟背大學就當庭釋放」的傳統。
因為與切身利益相關,這些已經錯過讀經最佳年齡的曾經不學無術的少男少女,個個卯足勁背書,幾乎每一個少年都發現自己原來擁有那麼大的潛能,據說,在沒有開展少管所讀經之前,這些少年每年的重複犯罪率高達六成以上,而開展讀經教育後,雖然很多少年都當庭釋放,但有了一部經典在胸中的他們,從此竟遠離過去的惡習。沒有任何的說教,只是一部大學,就能喚醒一個人的良知,這麼簡潔的方法,又有多少人相信呢?
在各地的讀經學堂,都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總會收取一些特殊的孩子。上海孟母堂的呂麗委老師說,「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滿身傷痕地從學校來到這裡。他們只能是一小部分優秀學生的犧牲品,最後就成了我們現行高淘汰率教育選拔機制的殘次品。」有些孩子因為厭學、網癮而逃離學校,有些孩子因為精神上的疾患如多動症、自閉症、失語症、性情暴躁等而被學校拒絕,還有些智障或殘障的孩子,無法享受和同齡孩子一樣的學習機會,他們,都成為讀經學堂接收的對象。
有一個叫阿政的多動症孩子,被送來讀經學堂之前已經被三家幼兒園拒收,他六歲了,力氣大得驚人,要做什麼,沒有一個老師能管得住。一般應對這樣的孩子,方法就是暫時不管。第四天的時候,在環境的感染下,他開始開口讀書了,半個月以後,他背下了一千多字的《弟子規》,一個孩子能連續背一千字,就說明,他已經能夠安靜下來了。一年以後,他已經背下五萬字的中文經典,和三十多首英文經典詩歌。他的老師溱溱在教學日誌裡這樣寫道:「多動症狀完全消失,並且記憶力很好。在學習期間,將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作為課外讀物,每篇課文基本能保證在三五遍便能流利背誦,稍短一些的課文一遍便記下。而且精神狀態極其振奮,很快樂,很自信,喜歡表演,喜歡學習管理。」溱溱老師還用詩一般的語言說:「我知道,他的心是純潔如水晶的。他所需要的,只是『知識』而已。」
在臺灣,有一個叫湘薇的女孩,因出生時缺氧,導致中度智障。六年前,她的媽媽聽說王財貴先生的讀經課程可以訓練小孩的記憶力,於是陪孩子在家裡讀經。但女兒進度緩慢,於是母親自己先背起來,走到哪就念到哪,但女兒就是記不住句子,只能記得每句的最後一個字,「一直到有一天,不知道為什麼,她突然背出句子!」這整個過程「大概讀了一千遍吧!」這位母親如此形容起步的困難。如今,湘薇已經十一歲,在這一年的臺灣經典會考中,和正常孩子一起參賽的她,得到了第三名的成績,讓人很難想像,這曾經是一個中度智障的孩子。現在,她不僅讀經、學武術,還另外學了美術和書法,我們似乎已經看到有一條光明的路鋪在這個曾經智障的女孩的面前。
恩恩是一個有語言障礙的孩子,快滿三周歲了,恩恩還不太會發音,脾氣卻很大,摔東西、撞牆。無奈之下,媽媽把他送去了讀經學堂。白天,老師讓他和別的學生一起上課──讀經。不管他是否張口發聲,只是讓他聽、聽,整天不斷的聽。在學堂的八天左右,他開始能表達四、五個字的語句。「媽媽,來抱抱!」是恩恩平生以來說的第一「句」話。經過了三個星期,他居然在電話中告訴爸爸:「爸爸來、回家、來抱抱。」在恩恩能說話的第二天,帶他回舅舅家,媽媽已經迫不及待的等在那兒了!恩恩見到媽媽,毫不猶豫的伸出手來,叫:「媽媽,來抱抱!」媽媽緊摟著恩恩,落淚了。舅舅楞在旁邊,直呼「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更驚奇的是,恩恩喃喃自語的念念有辭:「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這是恩恩說的第三句話,也是恩恩「讀經」的第一句話。
教恩恩的周鳳生老師說:「自從恩恩正式讀經以來,將近兩年。他備極艱辛的背完了大學以及部份的中庸、論語、和莊子。我發現他背書愈多,記憶能力就跟著愈好,而口齒愈清晰流暢。現在,他是班上的『班長』,老師不在時,他會管,老師回來了,他會做『簡報』。四歲半的他,『語障』,已經再不是問題,而是自然的向著『卓越才華』的目標邁進了。」
在廣州,還有一個長長的讀經治癒罹患癲癇症兒童的事例,而在全國各地,因讀經而戒除網癮,消減厭學情緒,乃至於治療自閉症、性情乖戾的例子,就更多了,因篇幅所限,無法一一記錄於此。讀經有如許神奇的功效,幾近於不可思議,也許,英國人所做的幾項研究可茲參考。
根據英國利物浦大學的最新研究,研讀文豪莎士比亞、喬塞及華茲渥斯等人的經典巨著不僅有助腦部靈活,還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參與調查的影像專家羅伯茲指出,當受試者閱讀特殊的文藻詞彙時,因為腦部需要重新思考究竟真實內容的意義為何,並試圖要了解,腦部的活動也因此明顯的立即活躍起來。戴維斯強調,調查結果明確顯示,閱讀古典文學作品有助心智發展,不應只是專家研究,更應列入基礎教育,並推展給老人,讓頭腦「不打烊」。
英國研究人員還發現,說漢語的人可能比說英語的人更多地使用大腦。研究人員說,說不同語言時,人的大腦在以不同方式破譯語言。說漢語者講話時會同時使用大腦兩邊,而說英語者只使用大腦一邊。這項研究不但能夠促進了解大腦處理語言的過程,或許還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找到更好的辦法,幫助人們在中風或者腦部受到類似損害後重新學習,掌握語言技能。
結合這兩項科學研究,可以得出漢語經典有助於腦部治療的結論,不過,人的心靈是如此奧秘,也許我們永遠不可能用科學去邏輯論證出,為什麼讀經使人間產生了許多神奇的故事。而我們最後能靠得住的,也許只是人類自由無限的心靈,是我們每個人的良知,如果你的心靈告訴你,這是應該走的路,那麼就相信自己的良知,這樣走下去吧。
中國文化,想要輸出世界,靠百年來功利型的教育操作,恐怕難有全方位的人才出現,中國要出現世界級人才,必須有自己的東方教育體系。
在武漢,有一位張利民先生,他是早期在大陸推動讀經教育的重要人物之一,2008年,他寫下《我對大陸讀經十年的回顧》一文。以一位親歷者的身份闡述了他的思考——
「我常聽人說:『我教孩子讀經,是在王教授之先的』,這樣的言論,初聽之時,以為比王老師見識早發,了不起,後來漸漸不覺驚異了。沒有王教授捅破這層窗戶紙,有誰能夠提出如此簡單而深刻的教育理念?不老實讀,不大量讀,怎是真正的『讀經』?即使是真讀經了,也沒有人像王教授這樣出來大聲疾呼呀!讀經教育,深入淺出,符合人性,整合東西方教育思想,可謂是西方人匪夷所思,東方人如夢初醒。王教授在這個問題上的洞見,恐怕不是一般學術研究者所能虛心理解的,因為那是須要有深刻的文化智慧和承擔勇氣的。十年讀經教育的成效,幾乎不用去整理成果,反對者質疑者,只要敢來了解敢去實踐,也逐漸變成了支持者。
2007年,我在青城,聽聞王教授『讀經教育學』的口頭闡述,甚為深刻。他指出當今世界,諸多橫行天下的教育理念,但沒有一個是出自中國人的教育學體系。中國文化,想要輸出世界,靠百年來功利型的教育操作,恐怕難有全方位的人才出現,中國要出現世界級人才,必須有自己的東方教育體系。教育,這個讓號稱『百年大計』的話題,是不是要點良心、要點靈魂、要點為中華未來負責的責任感啊!」
這兩年半以來,我也陪伴王教授走遍了大江南北,而據我的了解,他的足跡已經踏遍了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他真的是在實踐自己的那句承諾:只要有一個人聽,我就去講。他的所作所為常常令我感佩不已,也讓我深深感受到世事艱難和一個儒者的樂觀堅定。
大道至簡,但要走上這條路並不容易,多年以後,我想人們應該會更加感謝他,那個提出「讀經教育」完整理論的人。
套用他經常說的一句話,給文章一個收煞:讀經的孩子是有福的,讀經的家庭是有福的,讀經的社會是有福的,讀經的國家是有福的,讀經的世界是有福的,我祝福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家庭,祝福我們的國家,祝福這個世界!
相關閱讀:
王財貴先生與「兒童讀經」(上)
」王財貴教授談「數理讀經「的構想
照著教育的理想做理想的教育
倡導教育之本質,讓讀經變化人生
⊙責任編輯:依仁(微信號:18511288418)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請長按上面二維碼,關注愛讀經微信平臺
聯繫我們|18511288408(可加微信)
愛讀經讀書會|543250139(qq)
愛讀經官網|www.idu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