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莊子見過面嗎?在孔子眼裡莊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2020-12-17 明心讀文史

孔子和莊子為同時牮思想大家,但對於後世,二人的名聲雖然都很大,但總體上莊子沒有孔子的影響大。

孔子像

孔子的思想,是後世儒家思想的基礎,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後世帝王治理國家影響深遠。他本人首開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為歷代歷朝讀書人必修之內容。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而 孔子也因此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那麼,孔子和莊子既為同時時代的思想家,他們有沒有見過面?在孔子的眼裡,莊子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他們還真的見過面,孔子和老子的見面,那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們見面後到底談些什麼,莊子對孔子怎麼評價,在後世史料中還真的沒有記載。據說孔子見過莊子後,回去多日不說話,他的學生都急壞了。你想,孔子作為一個教書先生,那得有多能說啊,怎麼就突然不說話了呢?這給誰不急啊!這是不是受到了什麼刺激?

莊子像

過了三天後,孔子終於開口說話了,可他說的話讓大家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是什麼意思。他說:「鳥兒,我知道他是能飛的;魚兒,我知道它是在水裡能遊的;獸,我知道是能跑的。」這個開場白讓他的學生如墜雲霧,摸不著頭腦。緊接著孔子又說道:「鳥因為會飛機,我可以用箭來射它;魚因為能遊,我可以用釣竿來釣它;因為能跑,我可以用網來捕捉它;但是,老子就是一條龍啊!龍這種動物乘著雲霧在天空中飛舞,我們見首不見尾,根本不要說再去捕捉他了。」

他說的什麼意思呢?他是說一般的人就如飛禽走獸,我們只要明白了你是怎麼回事,那麼要抓住你的思路,再去超越你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像老子這樣的天才,就好像龍一樣,見首不見尾,根本就沒有辦法捕捉,讓人捉摸不透。大概「神龍見首不見尾」就是這樣來的吧。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莊子的舌頭辯之才遠遠在孔子之上,這次見面交談中孔子肯定是落於下風了,因此才會有這樣的感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孔子的眼裡,莊子就是一個天才,其才遠在自己之上。可在後世,為何莊子沒有孔子的影響力大呢?有位名人說得好:「文學可以使人不朽。」大概是因為莊子的作品沒有孔子多的緣故吧!

相關焦點

  •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莊子捏造了孔子見老萊子的故事?
    錢穆先生說要破除「孔子見出關著五千言老子之傳說」,其根本主張是:孔子沒見過老子。然而除了《史記》中言辭鑿鑿之外,成書更早的《莊子》之中也多次說到孔子求學於老子。 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圖》也可以證明古人對此事確認不疑。
  • 孔子老子莊子之中,為什麼只有莊子才被稱作「真人」?
    有人說了,誰還不是一邊被生活碾壓得無處躲閃,還一邊吟誦著詩和遠方負重前行。本文引子中,啟功一語道破真相,累皆因為名,這叫「浮名累」。誰能做到不被浮名所累呢?咱們可以列出三個人。孔子、老子、莊子。孔子做不到。所以他被後世尊列聖人位。
  • 孔子、老子和莊子如何看待生死問題?莊子:死亡是生命另一種形式
    莊子快要死了,他的弟子們商量後,決心一人出點錢,好好厚葬自己的老師。 莊子制止了他們:別別別,我以天地做棺槨,日月做連璧,星辰做珠玉,萬物當作我的殉葬品,給我陪葬的東西難道還不夠珍貴豐厚嗎?何必要再破費錢財去添置其它的殉葬品!
  • 莊子對孔子的態度:嚴詞訓斥加基本否定,毫不留情面,有道理嗎?
    說實話,看《莊子》中庄子借書中人物盜蹠之口,對包括孔子在內的聖人進行指責訓斥加否定的這一段時,很難理解是怎麼回事,於是我反覆閱讀,嘗試站在莊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看能否理清莊子言論的內涵,以及他評價這些聖人的依據。
  • 《莊子》書中寫孔子比寫老子還多,這是為什麼
    《莊子》一書是由我國先秦時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周及其弟子所著,主要闡述莊子的言論和思想。莊子的思想繼承於老子,他和老子也是道家學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莊子的想像力極強,《莊子》一書中有著非常多的寓言故事,大部分故事都是莊子自己編的,而這些故事也幫助莊子生動形象的將一些抽象的哲理具體化,給人以無窮的回味!莊子的理論雖然是從老子的學說中發展演變而來,但是讀完《莊子》後你會發現,在《莊子》一書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人物,不是老子,也不是莊子,也不是惠子,而是孔子。《莊子》全書光是引用孔子的言論就多達28處!
  • 成語「白駒過隙」竟然與老子、孔子、莊子有關
    在數不勝數的成語中,有很多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個動人的小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成語「白駒過隙」,它的出現可以說極富傳奇色彩,因為它誕生在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百家爭鳴時期。它的出處與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和儒家創始人孔子有關。
  • 「爭鳴時代」的老子、孔子和莊子三大師的人生觀有何分歧?
    他自己說「出生入死」,他好像是來自宇宙中某一個星球的高度發達的物種,在我們這個星球的東方落腳,然後,又飛升而去。據說,甘肅臨洮的「超然臺」,就是他的飛升之所。後來道教的仙人,都是以「飛升」的方式離開這個星球。難道道士們就是一群來自星星的你?老子,他或許還在那個星星上遠眺地球。會有一聲嘆息來自天庭嗎?他還記得他留在這個地球上的五千言嗎?它們已經成為全人類的智慧淵藪。
  • 一國三聖,孔子、墨子、莊子的關係是什麼?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稱為「文聖」,晚年修訂六經,去世後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被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古代的主流思想,歷朝歷代對孔子的加封的封號包括:褒成宣尼父、褒尊侯、大成至聖先師等。
  • 吉大一院母嬰保健護理中心程德強比較孔子和莊子的天命觀
    羅祥相先生將莊子所言「命」劃分為四個方面,即天命、生命、性命和運命。又提出「莊子認為,天命是能夠決定人之生命、性命(本性)和運命(命運)的『天道』流行之強大客觀力量。」此處的「命」包含兩層意思,即客觀的社會和自然環境和個人的命運。 「知命」首先要求人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孔子認識到自己所處的時代正值亂世,故曰:「天下有道,庶人不議。」、「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之也。」(《微子》)孔子論為政為人之道、呼籲仁義和禮樂,皆是因為天下無道。其次要認清個人的命運。對於人的生死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先進》),並不像莊子一樣常常談及。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然而,此事除了出現在《莊子》外雜篇外,也曾出現在《禮記曾子問》、《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史記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語觀周》等篇章。可見當時之儒者、道者多借「孔老會面」此一主題抒發己見。《莊子》外雜篇中,道家後學創造出許多孔老會面與對話的場景。孔老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大道」與「人性」的問題上。有時是孔子呈現出求道若渴的低姿態;有時是老子教訓孔子之執迷不悟。
  • 莊子有多討厭孔子!自己不敢罵,編個故事借別人之口罵
    莊子有多討厭孔子?柳下惠的弟弟痛罵孔子,原來是莊子的意淫!在我國傳統劇目《竇娥冤》中有句臺詞:...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顏淵?這句話以顏淵、盜蹠意指上天不分好人壞人,因為顏淵是孔子的弟子顏回,是一個仁慈善良著稱的好人,而盜蹠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大盜賊。
  • 莊子談神秘高人,弟子數量與聖人孔子分庭抗禮,教育水平一代宗師
    莊子說:魯有兀者王駘,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魯國有一個沒有腿的學者,叫王駘,跟隨他求學的人也很多,數量與跟隨孔子的人相當。說他是導師吧,他又從來沒有上過課,沒有教過學生什麼東西;說他有名無實吧,去找他的人都是肚裡空空去、滿腹經綸回,似乎都受益良多。難道這個世界上,真的就「不言之教」,不用說話就能教會學生?真的存在「無形而心成者」,外表看不出來、心裡卻已經得道的人嗎?夫子啊!這個王駘,到底是何方神聖?
  • 莊子與孟子的失之交臂之謎
    雖然孟子(約前371年—前289年)可能年齡略長於莊子,但莊、孟二人終歸是屬於同一歷史時代的名人,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其次,莊、孟分別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領袖,這二位眼裡都揉不下沙子,他們都好「罵人」,也就是抨擊各自心目中的異端。
  • 孔子和莊子告訴你
    孔子得知後說,宰我的話沒有道理,土地神是智慧、仁愛的,怎麼會讓百姓膽寒呢。已經成功的事,神不會過分炫耀獎勵,已經做錯的事兒,神不會再去規勸,懲罰了的罪過,神也不再重複追究。孔子的潛臺詞是,一個執政者應具有土地神的頭腦,對民眾要寬厚,要善於總結經驗,而不是秋後算帳。「社」是土地神,古人認為神靈總要藉助某種中介,來享受人間的祭品。木質牌位就是中介,被稱為神主。
  • 莊子:孔子51歲時仍未得道,老子指點3個核心,聽聞而悟道
    第36篇讀書雜談之《莊子》莊子:一個人悟道的先決條件,老子指出3個要點莊子:孔子51歲時仍未得道,老子指點3個核心,聽聞而悟道>《莊子》中說,孔子是聖賢之人,推崇仁義禮儀,51歲時仍未得道,於是他從魯國南行至楚國沛地,拜見老聃。
  • 莊子:看不慣的事物變少,證明你在進步
    其實無非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或者標準強加給別人,認為自己是怎樣看待事物,別人也應該用這個標準來看待事物。  殊不知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成長環境都大相逕庭,這使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看待世界的不同眼光。  除了大是大非的事情,其實並無好壞之分,只是習慣之別。
  • 莊子:真正逍遙的人,都達到了人生的這三重境界【莊子智慧 】
    放低自己,勿自以為是莊子舉了個例子。莊子在這個可笑的故事裡要說明的是「小」與「大」的分別。那些有了小小的成績就自以為是的人,正和這些這飛雀一樣,不知天高地厚。真正的高手,從來不會在人前賣弄炫耀,而他的實力卻從行動中為人所知曉。《道德經》中說:善於帶兵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
  • 莊子:普通人逃避問題,聰明人解決問題,智慧的人消除問題
    我們中的一部分人,總將「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掛在嘴邊,實際上逃避並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他只是將問題後置了。逃避不僅可恥,而且毫無價值,就像那句老話說的:「拙匠才言工具差」。一個不會說話的人,即便是換個環境也提高不了他的情商,一個不會做飯的人,換一個更新的炒鍋也不會讓他成為大廚。 逃避問題的人看上去很輕鬆,其實將面前的問題撿起起來,背負在了自己身上。
  • 【國學分享】莊子逍遙的境界
    他是一個非常非常窮的人,以至於後來熟悉先秦諸子的時候,我才更加發現,其實莊子是那個時代的聖人當中最貧窮的一個。比如說孔子,孔子是辦私學的,有學費收。孔子生了一個兒子,魯國的國君給他送來一條鯉魚,表示祝賀。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生了一個孩子,然後習近平送禮給你表示祝賀,你可能很窮嗎?孔子在吃飯飲食方面,他也到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地步,也就是說吃得越精細越好,「膾不厭細」的「膾」是指那種切碎的肉。
  • 《莊子》其書
    這些無不說明,「縣令」一詞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普遍存在,羅氏據此做出的《莊子》成書於西漢的推斷便成了無本之木。 還有學者根據《天道》篇云:「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於是繙十二經以說。」 清代大學者姚鼐認為「孔子藏書於周室」應為漢人語,是因為「聖人知有秦火而預藏之,所謂『藏之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