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莊子說,其學問「無所不窺」,以老子的思想為依歸;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內容充滿奇思妙想,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今天我們讀到的《莊子》一書,約有七萬字,為晉代郭象作注,分為三十三篇,包括「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
其中,內篇代表了莊子的核心觀念,司馬遷評說莊子,但是引述的是外篇雜篇的文章,可見他並未把握莊子思想的重點。
莊子生當戰國時代中期,學習道德經而深有心得。
他對各家學問都有一定的理解,也提出了中肯的批評。像大家熟悉的儒家、墨家、法家,雖然各成一家之言,但在莊子看來,都是一偏之見,反而為個人生命帶來更多困擾與煩惱。
從這裡不難看出,莊子敢於說出自己獨立見解的勇氣。
《莊子》一書充滿了神奇瑰麗的想像,這使我們不得不關注他的寫作特色。
莊子的寫作策略是,常常使用「寓言、重言、卮言」。
寓言,是借想像的故事來說明他的道理。於是鳥獸蟲魚、樹木花果、山河大地、風雨雷電,以及神話傳說、奇人軼聞,都在他筆下栩栩如生,成為他借事說理的巧妙工具。
重言,是借重古人的話,來說明道理。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莊子最常借用的古人中,孔子位列第一,老子反而只居其次。
卮言,是指隨機應變的話,往往因時、因地、因人而調整其表達方式。
莊子在《大宗師》一篇中談及「道」時,用了「自本自根」一詞來描述。
亦即,他認為老子的道是「自己為本,自己為根」。此言一出,可謂是一錘定音,精準地把握了老子思想的核心。
後世以「老莊」並稱,將莊子與老子作為道家的代表,殆無可疑。
老子經常將悟道者稱為「聖人」,不同於老子,莊子筆下的悟道者,除了偶用「聖人」一名之外,最常見的是「真人、神人、至人、天人」等奇特的名稱。
他的用意在於,期許每一個人修練到「悟道」的程度,可以像他一樣「上與造物者遊」、「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這也正是莊子的可貴之處。莊子所展示的精神境界是無比開闊、無比卓越、無比逍遙、無比自在的。
關於莊子的精神境界,我們簡單以四句話來概括。
第一,與自己要安。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要安心接受。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需有情緒反應,卻要藉由理解而明白自身處境,見利思害,避開危險,再以審美眼光看待萬物。
第二,與別人要化。活在世間,上策是「外化而內不化」。
外化是在言行方面隨俗從眾,既不自命清高也不特立獨行;內不化是因內心與道同在,不受外在遭遇之影響,不動如山而安然自處。
第三,與自然要樂。自然界依規律而運作,沒有不公平的可能性。
人正可親近自然界,暫時消解人間的煩惱,享受「萬物與我為一」的樂趣。
第四,與大道要遊。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萬物皆在道之中,而道「無所不在」。
人若悟道,就像嬰兒回到母親懷抱,又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安全舒適不可言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審美感受洋溢心中。
當您讀完本文時,您有兩種選擇:
1.您可將它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受益;
2.您也可以不理會。
這就叫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讓我們一起轉起善緣!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點擊文末右下角 在看,讓更多朋友學習傅佩榮教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