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莊子憑什麼與老子並稱「老莊」?就憑這一句!

2021-02-08 傅佩榮國學館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莊子說,其學問「無所不窺」,以老子的思想為依歸;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內容充滿奇思妙想,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今天我們讀到的《莊子》一書,約有七萬字,為晉代郭象作注,分為三十三篇,包括「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

 

其中,內篇代表了莊子的核心觀念,司馬遷評說莊子,但是引述的是外篇雜篇的文章,可見他並未把握莊子思想的重點。

 

莊子生當戰國時代中期,學習道德經而深有心得。

 

他對各家學問都有一定的理解,也提出了中肯的批評。像大家熟悉的儒家、墨家、法家,雖然各成一家之言,但在莊子看來,都是一偏之見,反而為個人生命帶來更多困擾與煩惱。

 

從這裡不難看出,莊子敢於說出自己獨立見解的勇氣。

 

《莊子》一書充滿了神奇瑰麗的想像,這使我們不得不關注他的寫作特色。

 

莊子的寫作策略是,常常使用「寓言、重言、卮言」。

 

寓言,是借想像的故事來說明他的道理。於是鳥獸蟲魚、樹木花果、山河大地、風雨雷電,以及神話傳說、奇人軼聞,都在他筆下栩栩如生,成為他借事說理的巧妙工具。

 

重言,是借重古人的話,來說明道理。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莊子最常借用的古人中,孔子位列第一,老子反而只居其次。

 

卮言,是指隨機應變的話,往往因時、因地、因人而調整其表達方式。

 

莊子在《大宗師》一篇中談及「道」時,用了「自本自根」一詞來描述。

 

亦即,他認為老子的道是「自己為本,自己為根」。此言一出,可謂是一錘定音,精準地把握了老子思想的核心。

 

後世以「老莊」並稱,將莊子與老子作為道家的代表,殆無可疑。

 

老子經常將悟道者稱為「聖人」,不同於老子,莊子筆下的悟道者,除了偶用「聖人」一名之外,最常見的是「真人、神人、至人、天人」等奇特的名稱。

 

他的用意在於,期許每一個人修練到「悟道」的程度,可以像他一樣「上與造物者遊」、「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這也正是莊子的可貴之處。莊子所展示的精神境界是無比開闊、無比卓越、無比逍遙、無比自在的。

 

關於莊子的精神境界,我們簡單以四句話來概括。

 

第一,與自己要安。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要安心接受。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需有情緒反應,卻要藉由理解而明白自身處境,見利思害,避開危險,再以審美眼光看待萬物。

 

第二,與別人要化。活在世間,上策是「外化而內不化」。

 

外化是在言行方面隨俗從眾,既不自命清高也不特立獨行;內不化是因內心與道同在,不受外在遭遇之影響,不動如山而安然自處。

 

第三,與自然要樂。自然界依規律而運作,沒有不公平的可能性。

 

人正可親近自然界,暫時消解人間的煩惱,享受「萬物與我為一」的樂趣。

 

第四,與大道要遊。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萬物皆在道之中,而道「無所不在」。

 

人若悟道,就像嬰兒回到母親懷抱,又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安全舒適不可言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審美感受洋溢心中。

當您讀完本文時,您有兩種選擇:

1.您可將它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受益;

2.您也可以不理會。

這就叫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讓我們一起轉起善緣!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點擊文末右下角 在看,讓更多朋友學習傅佩榮教授的智慧

相關焦點

  • 傅佩榮:為什麼三十學儒、四十學道、五十讀易經 思想食堂
    所以,是否能真正領會國學,傅佩榮覺得這還要看機緣。「如果機緣讓你聽到某些關於國學的真知灼見,打動了你,那我建議你繼續找國學的書去看,看懂它,並且試著去實踐。假如你只知道捧著孔孟老莊的原文念,很難這對生活有什麼真正的意義。」巴九靈:什麼是國學?看似玄而又玄的國學和我們的人生有什麼關係?
  • 老莊思想
    莊子,姓庒,名周,戰國時期,蒙人,是不是宋國的還有待考證,今安微一帶。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繼老子之後繼承道家思想學術學派之一。       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
  • 莊子與老子最大的差別在哪裡?為什麼讀完《老子》最好再讀讀《莊子》?
    這種最高境界,即便永遠無法達到,我們也可以心嚮往之,並不斷去接近。每個人出生之後,都會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地進行自我界定,強化自我意識,以至於成年以後,這種自我界定和自我意識會成為束縛自己的一個框框。所以,人到中年之後,就需要學習道家來做減法,逐漸淡化自我界定和自我意識。
  •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探究導學案
    明確:老子和莊子二、走進老子和莊子要求:速讀材料,標畫人物和人物思想的關鍵點老莊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
  • 傅佩榮 易經講座大全
    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現任臺大哲學系教授、浙江大學講座教授。  傅佩榮積極推進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被臺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最熱門教授」,獲臺灣地區教育部門「教學特優獎」。出版作品逾百種,曾獲臺灣地區「中正文化獎」、「最高文藝獎」等多項殊榮。
  • 道家四書:《老子》《莊子》《淮南子》和《列子》
    老子 《老子》也稱為《道德經》,其作者老子的傳記見於《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可惜只有四百餘字,措辭又頗多存疑之意 在《老子》注本中過去一般最重視玄學家王弼的那一種(有單行本;在樓宇烈編撰的《王弼集校釋》一書中也可以看到),現在比較流行陳鼓應的《老子註譯及評介》。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無」,是「自然」,或稱「道」,這是一種語言無法說清楚的本源。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然而,此事除了出現在《莊子》外雜篇外,也曾出現在《禮記曾子問》、《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史記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語觀周》等篇章。可見當時之儒者、道者多借「孔老會面」此一主題抒發己見。《莊子》外雜篇中,道家後學創造出許多孔老會面與對話的場景。孔老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大道」與「人性」的問題上。有時是孔子呈現出求道若渴的低姿態;有時是老子教訓孔子之執迷不悟。
  • 祝賀謙益學堂朱金花包本背誦《老子莊子選》
    2017.2.7朱金花:《老子莊子選》2遍。2017.2.8朱金花:《老子莊子選》2遍。2017.2.9 朱金花:《老子莊子選》誦讀️2遍。2017.2.10 朱金花 《老子莊子選》️1遍。2017.2.11 朱金花:《老子莊子選》1️遍。2017.2.12 朱金花《老子莊子選》1遍。2017.2.13 朱金花:《老子莊子選》誦讀️2遍。
  • 「爭鳴時代」的老子、孔子和莊子三大師的人生觀有何分歧?
    老子留給我們巨大黝黑的背影,孔子展露給我們寬廣明亮的前額。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朱熹《朱子語類》卷九十三記下了這句話,並在後面有一句說明:「唐子西嘗於一郵亭梁間見此語。」唐子西,唐庚(1069~1120),字子西,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唐子西文錄》記載:「蜀道館舍壁間題一聯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不知何人詩也。」
  • 為什麼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自己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
  • 島內專家學者之傅佩榮:臺灣著名「國學大師」
    40歲以前接觸的都是儒家的思想,40歲以後開始潛心研究道家思想,50歲以後致力於研究《易經》。五十歲以後,專心註解傳統經典,已重新譯解《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等。展現溫故而知新的哲學智慧,對於經典的當代詮釋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 莊子,真正的自由精神!
    莊子是道家的二號人物,世人常將其與老子並稱「老莊」。和老子不同,莊子是千真萬確存在的學者,這一點一般沒有爭議。他生活在戰國社會後期,經歷了那最為紛亂的年代,留有一本《莊子》傳世。關於莊子的地位,高中教材裡老子佔了兩段話,莊子只有一行半,比「歷史縱橫」裡的墨子還要少,平日裡考試也很少涉及莊子的,可以看出莊子老先生在當今歷史教育中的地位還是比較低的。
  • 《莊子》筆記(一)傅前飛:南華真人今何在?
    本系列一是作為學習莊子的筆記和心得,同時也是完成「作業」,跟大家分享交流。作為一個工科學生,最早知道莊子,當然是從《逍遙遊》開始。上來劈空一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沒有人會不被莊子的文字所震撼。
  • 《莊子》究竟是本什麼書?莊子到底講些什麼?聽這堂課不但漲知識,更是一種享受!
    2019年,我有幸跟隨傅老師,系統地學習《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莊子》和
  • 尚建飛 |錢穆解讀老莊思想的「思想線索」
    按照錢穆的理解,「思想線索」的詮釋方法不只是關注《莊子》和《老子》中的「道」,同時也應當考辨這兩部經典當中的其它關鍵詞,比如說「真」「樸」「神」「德」等術語同樣不能被忽略。當然,被錢穆選中的幾個字並非彼此了無關聯,而是其梳理莊老思想的邏輯線索。換言之,《莊子》和《老子》中的「道」展現了莊老的宇宙論視野,這一視野在人性論層面則轉化為「真」「樸」「神」「德」等術語。
  • 龔鵬程|改造莊子
    這一步,即是唐代道教或道家理論,之所以不同於南北朝時期,且能進而影響、開啟了宋代道家與道教義理的關鍵。莊子學,在漢代並不顯。魏晉時期,玄風大暢,老莊與易學,號稱三玄。但治莊子者,頗有佛教中人,卻難得看到道士跟《莊子》有甚麼關係。道教與老莊的關係,本來就很淡遠。正一派固然尊崇老君。上清派卻依《大洞真經》《黃庭經》等立派;靈實派奉《度人經》;三皇派則有 《三皇經》。
  • 老子和莊子,青牛與蝴蝶
    前段時間,有人在微信公眾號留言問我,莊子和老子有什麼異同。當時我留言說,我會專門就此做一個分享。嗯,是啊!莊子和老子,道家兩座不可逾越的巔峰。當時許下這個分享的願以後,對於老子和莊子,我的第一反應是兩個非常具象的東西。也許這兩個東西,正好代表了老子和莊子:老子和莊子,青牛與蝴蝶青牛與蝴蝶。
  • 沒想到老莊思想竟有如此妙處
    11月27日上午,在第二十期企業家國學踐行研修班的現場,湖南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導、湖南踐行國學公益基金會專家/特聘教授張國驥從老莊思想視角為學員們解讀「大道至簡」的深刻內涵,他循循善誘,深入淺出,用解析格言和講故事的方式來演繹老莊哲學的基本思想。一場精神盛宴,讓大家明白了老莊思想的妙處所在。
  • 莊子的世界與世界的莊子
    但佛教各派中與老莊關係最為密切,吸納莊子思想最多的,卻還是此後創立的禪宗一派。不過,林羅山原來是個僧人,非常喜歡老子、莊子和列子,最喜歡莊子,他讀莊子一開始依據的文本就是南宋林希逸的《莊子?齋口義》。林希逸是宋代的理學家,一方面他非常注重佛教,另一方面他非常喜愛老子、莊子和列子,他對莊子的看法基本上在朱子的框架內。大約在室町時代(1392-1573),林希逸的這本書傳到日本,日本的知識分子正式開始研究老莊。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莊子》中的成語典故  莊子(約前369-前286),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漢族,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