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那麼說還是不說?—《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2020-12-11 小妙說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白話】

明於道者不立言,立言的不明於道。堵塞授受承接的接口,關閉出離混沌無名的門徑,消磨過分突出的鋒角,排解紛撓的矛盾糾結,收斂過於耀眼的光芒,同一切存在渾為一體。這就叫做達成了渾融一體的「玄同」境地。所以,有所得於道就超越了親、疏、利、害、貴、賤的捕獲。這樣可以得到整個天下的共同推重。

【深入解讀】

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面。知道得,不說也知道,不知道的,說得天花亂墜,也還是不知道。

那麼肯定就會有人要問,那到底是該說不該說?

這個問題先放下,我們先說說玄同。玄,其色黑,深淵幽暗。兌者,牝也,門者,關也。一謂玄牝,一謂玄關。堵住玄牝不使其生,閉住玄關不使其出,不生不出,即為不生不死。

同者,合也。銳者為陽,紛者為陰;光者為陽,塵者為陰,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此謂之不為陽不為陰,和其陽,同其陰,如此陰陽和合,可以得一也。此謂之玄同也!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其實這計劃,都是一個意思,不可有親疏、利害、貴賤之分,既然得一,則不可再次生陰陽分別之心,而落下乘。

天下貴,天下貴,什麼是天下貴?得一守一為天下貴!

好了,然後我們開始談一談該不該說的問題。

其實,說與不說全在一心,心上若起分別,則必然不得塞其兌,閉其門,如此其言必出,言既出,那麼就請言出必行,行之有果,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之心而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此時自然玄同而歸一也。

挫其銳,解其紛,就是要找到問題的根本,看到事物的本質;和其光,同其塵,就是要打成一片,綜合來看,就是讓我們要抓住問題的本質,從而能與周圍的環境打成一片,之後我們才能解決掉問題,不讓問題繼續產生。這就是玄同。

親疏、利害、貴賤不應該是上位之人應該有的分別之心,一旦有了分別之心,必然會有無法平衡的事情發生,一件兩件,甚而十件百件,到最後就會一發而不可收拾。

何謂長久?天下不生變,即為長久。如何不生變?奉天下所貴之德而行。何謂天下所貴之德?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以德行天下,天下自然歸附。

天下貴的解釋,大家可以翻一翻我前面幾張的解釋看一下,那裡面有更詳盡的解釋。

相關焦點

  •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人際交往的言說中,老子還說了一條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這裡的意思是,知道的人不言說,言說的人不知道。關於這一段話,也有些不同看法,一是「知」當作為「智」來講,比如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說:知』者,或並雲『智』。」二是有的本子就作「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 數九讀經 ‖七九二日讀《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玄德 第五十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知者貴行不貴言也。駟不及舌,多言多患。塞其兌,閉其門,閉之者,欲絕其源。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真正含義,千年前就已彰顯的大智慧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塞(sè)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 【悟道】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三個內涵發人深省
    《道德經》的第56篇:無榮辱。這是道家思想《道德經》的名篇之一,有一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聽過,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道德經》名言賞析——生活中的智慧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想做一件難度很大的事,要從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從最細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無論工作還是學習中,都應該從細節入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 盤點《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就知道其對中國人的影響有多大?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道德經》中名言名句,你了解多少?
    《道德經》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塊瑰寶,幾千年來都以它獨特的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影響著一代代國人。書中的許多名言名句,可能你都在課本上或是生活中遇到過,快來看看哪些你見過吧。 一、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當人民不怕威脅的時候,那麼對統治者的大的威脅就要來了。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可悲啊,世人認為得到了形、色、名、聲就能夠得到事物的實情!形、色、聲真的是遠遠不夠用來獲得事物的實情的,而真正明白的卻不說,說的卻又不明白,那麼世人又如何能懂得這個道理呢?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莊子認為:「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
  • 《道德經》中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如何理解?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句話,在《道德經》中共出現兩次,第一次是在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二次是在第五十六章:「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用於萬物而不把持萬物,功成名就而不貪功;只有從不佔據身份地位,才不會失去身份地位。功成弗居是老子《道德經》教給我們如何做一個領導人,當做出成績而不貪功倨傲的為人哲學。
  • 《道德經》中的十句至理名言,簡短卻說出深刻的人生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經》。第二章。用「無為」的法則應對世事,用無言的行動來感化別人,此言「與道同體」的聖人之處事原則。2、弗矜故能長。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經》。不驕傲,才能有所成長與進步。3、輕諾必寡信、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經》。輕易的便向別人承諾的人,這個人一定很少講信用。4、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經》。做事情從開始到最後,始終像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用心,那麼就將立於不敗之地。
  • 出自《道德經》的十個成語,個個實用,飽含人生大智慧!
    《道德經》雖然短短五千言,卻字字珠璣,句句精華,隨便拿其中的一句話,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終身受益。出自《道德經》的成語也多達五十多個,今天挑選其中的十個,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一,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經.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天道》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老子是沒有我這個概念,為什麼,老子的立場和角色並不是一個「人」老子是一個智者,但老子和光同塵,出淤泥而不染,不是不染,而是老子是並不排斥語言和文字的,但是他講述的道理,並不在於天,而在於天外天,道外道。
  • 道德經清心寡欲的句子
    ——老子《道德經》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經》6.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道德經》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道德經》第一章釋義 ——知子先生在《人類文明的「進化史」》裡 簡述了中華民族尊貴偉岸之源以及中華文明傳承不息之火不乏《老子其人其道》之功,立志探究《老子之道到底為何物》,直至今日開始《道德經》第一章正本清源的解析之旅,感概萬千,不禁繁叨之前我所作的文章!二、「道德經」三字的具體含義將放在最後解讀。因為真正讀懂全文後,這三個字便不解自明,也只有如此它才有意義,反之意義何在?
  • 精選《道德經》中的10句話,每一句都可做人生格言
    2、《道德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智慧的人從不多說話,到處說長論短的人一定會惹是非上身。鄰居丟了雞便罵是姓楊的偷的,楊翥聽到後勸家人說:「街坊中又不只有我一家姓楊。」另一個鄰居每逢雨天都會將院子裡的積水排到楊翥的院子中來,楊翥又說「晴天的日子多,落雨的日子少」。漸漸的鄉親們被楊翥感動,後在有賊侵入時,自發到楊家門口守夜防賊。
  • 讀《道德經》:一流的人生,要修煉「傻瓜心態」
    作 者:吳強 私人董事會教練來 源:正和島福耀玻璃的創始人曹德旺在一次採訪中,聊起一位大和尚請他喝茶的事,當和尚說要拿出珍藏的好茶專門招待他時,他便知道和尚的修行不高。茶葉本不分好壞,是人心把它分出貴賤,和尚一開口就露出了自己的分別心。
  • 《道德經》道無處不在,普通大眾才是真正的見道者,雖非修道者!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013篇常云: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又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說的都是一個誠字,以誠為本,心誠則靈。誠者,道之本也;信者,德之源也。如是延伸開來,世間萬事,同樣也是以誠信為本源,因此人人都是見道者!此文詳解《道德經》第十七章,因道本玲瓏體,從各方面來解都是正確合理的,樵夫還是喜歡從自然之道的本身來做註解,言有不合之處歡迎指出批評,這樣更有利於大家一起共同學習進步!
  • 道德經的版本知識,附道德經注音念誦版(王弼本)
    在竹書《老子》中,首次發現了《老子上經》和《老子下經》的篇題,這分別對應的是《德經》和《道經》,而且每章前均有分章符號,文字內容和篇章結構也與以往所見各種版本有所不同,可以說是目前探討《老子》分章問題最原始、最齊全的資料,對《老子》一書的整理校勘極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