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依序詳解第013篇
常云: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又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說的都是一個誠字,以誠為本,心誠則靈。
誠,言也,成也。
言為心之聲也。即口上一個乾卦,合於天道;乾上一點靈犀,合於神明。乾又代表頭,即舉頭三尺有神明,起心動念不可不察也。
成為身之器也,玉不琢不成器,所以成字從萬從戈。萬,點滴細微之事也;戈,雕琢利器之物也。
具體指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天道自然,如此持之以恆,方與自然萬物心生感應,萬物皆有靈性,人本萬物之靈。
誠者,道之本也;信者,德之源也。
如是延伸開來,世間萬事,同樣也是以誠信為本源,因此人人都是見道者!
此文詳解《道德經》第十七章,因道本玲瓏體,從各方面來解都是正確合理的,樵夫還是喜歡從自然之道的本身來做註解,言有不合之處歡迎指出批評,這樣更有利於大家一起共同學習進步!
01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高以下為基,太上之道(應指道德的最高層次),普通大眾都應知道有其存在,比如人人都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存在,說話做事就會合乎天道,與萬物和諧相處,萬物才一片生機盎然,能量反哺心身成長……
其次,也應近道而不遠離,弘揚道法行善積德的慈悲功德。
再其次,也應對自然天道心存敬畏而不違逆。
最差的結果,就是詆毀唾棄自然天道了。
此章前承第十六章的虛極靜篤……容乃公,公乃全……道乃久等而來,因此太上二字,應指虛靜狀態之自然天道、大道,另合太上老君之太上二字的真諦,下有知之應為太上二字之顯化……
03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出現以上三個其次的結果,都是心不誠信不足的緣由,或是壓根兒就不相信不當回事,非道遠人,是人自遠道矣。
凡事以信為源,以誠為本,相信什麼就會感召什麼,但也得從自身實際出發,脫離實際亦是幻想,最怕心生邪念,感召陰性能量,造成不盡煩惱困擾……
信若足,志自堅,自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達成所願!
03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若行之以誠,彌之以信,恍恍惚惚之間,就慢慢能夠明白如上所言的珍貴之處了,就像古之聖人一樣,恬淡虛無,和光同塵,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以百姓心為心,如是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能功成事遂,如有神助,或是自然能量加持……
等到功成事遂之後,更應身退而不弗居,就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般,順其自然而為而去,普通大眾才會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真乃得道之人,符合天道自然!
道,又只可意會,不說不得其門,一說又謬以千裡,若以如上為求,又是著相。
還是凡事順其自然為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第十七章經文,與前面第十五章經文略有出入。
第十五章講的,是古之善為道者深不可識,第十七章又強調下有知之,此一隱一顯,應是個修行次第上的問題吧?
若說道不可說,道祖一下又說了五千言;若說可說,我們理解的永遠都是皮毛和一二。概是道本玲瓏剔透,各個角度所見皆為合理,或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道本無形卻又無處不是顯化。
因此我們人人都是見道者,卻並非得道者,得道者鳳毛麟角,唯有修道者,才是近道者。
忽然想起《西遊記》中菩提祖師的一句口訣來:顯密圓通真妙訣,說來只是精氣神。
大道至簡,簡到一誠一信二字之後,這精氣神慢慢就聚合了,於是做任何事情,就有了自身的能量,或許這就是機緣吧?
您又怎麼看呢?
合於自然為真道,
與物和諧或機緣;
人人都是見道者,
恰如飲水自思源。
——關注樵夫,帶您遨遊不一樣的文化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