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道無處不在,普通大眾才是真正的見道者,雖非修道者!

2020-12-23 雲水樵音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013篇

常云: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又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說的都是一個誠字,以誠為本,心誠則靈。

誠,言也,成也。

言為心之聲也。即口上一個乾卦,合於天道;乾上一點靈犀,合於神明。乾又代表頭,即舉頭三尺有神明,起心動念不可不察也。

成為身之器也,玉不琢不成器,所以成字從萬從戈。萬,點滴細微之事也;戈,雕琢利器之物也。

具體指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天道自然,如此持之以恆,方與自然萬物心生感應,萬物皆有靈性,人本萬物之靈。

誠者,道之本也;信者,德之源也。

如是延伸開來,世間萬事,同樣也是以誠信為本源,因此人人都是見道者!

此文詳解《道德經》第十七章,因道本玲瓏體,從各方面來解都是正確合理的,樵夫還是喜歡從自然之道的本身來做註解,言有不合之處歡迎指出批評,這樣更有利於大家一起共同學習進步!

01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高以下為基,太上之道(應指道德的最高層次),普通大眾都應知道有其存在,比如人人都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存在,說話做事就會合乎天道,與萬物和諧相處,萬物才一片生機盎然,能量反哺心身成長……

其次,也應近道而不遠離,弘揚道法行善積德的慈悲功德。

再其次,也應對自然天道心存敬畏而不違逆。

最差的結果,就是詆毀唾棄自然天道了。

此章前承第十六章的虛極靜篤……容乃公,公乃全……道乃久等而來,因此太上二字,應指虛靜狀態之自然天道、大道,另合太上老君之太上二字的真諦,下有知之應為太上二字之顯化……

03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出現以上三個其次的結果,都是心不誠信不足的緣由,或是壓根兒就不相信不當回事,非道遠人,是人自遠道矣。

凡事以信為源,以誠為本,相信什麼就會感召什麼,但也得從自身實際出發,脫離實際亦是幻想,最怕心生邪念,感召陰性能量,造成不盡煩惱困擾……

信若足,志自堅,自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達成所願!

03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若行之以誠,彌之以信,恍恍惚惚之間,就慢慢能夠明白如上所言的珍貴之處了,就像古之聖人一樣,恬淡虛無,和光同塵,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以百姓心為心,如是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能功成事遂,如有神助,或是自然能量加持……

等到功成事遂之後,更應身退而不弗居,就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般,順其自然而為而去,普通大眾才會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真乃得道之人,符合天道自然!

道,又只可意會,不說不得其門,一說又謬以千裡,若以如上為求,又是著相。

還是凡事順其自然為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第十七章經文,與前面第十五章經文略有出入。

第十五章講的,是古之善為道者深不可識,第十七章又強調下有知之,此一隱一顯,應是個修行次第上的問題吧?

若說道不可說,道祖一下又說了五千言;若說可說,我們理解的永遠都是皮毛和一二。概是道本玲瓏剔透,各個角度所見皆為合理,或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道本無形卻又無處不是顯化。

因此我們人人都是見道者,卻並非得道者,得道者鳳毛麟角,唯有修道者,才是近道者。

忽然想起《西遊記》中菩提祖師的一句口訣來:顯密圓通真妙訣,說來只是精氣神。

大道至簡,簡到一誠一信二字之後,這精氣神慢慢就聚合了,於是做任何事情,就有了自身的能量,或許這就是機緣吧?

您又怎麼看呢?

合於自然為真道,

與物和諧或機緣;

人人都是見道者,

恰如飲水自思源。

——關注樵夫,帶您遨遊不一樣的文化視野!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真正的修道者,為什麼不能追求道術神通?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得道者的狀態,非常的嚮往。認為他們能瞬息間遨遊太虛,能御風而行,能白日飛升等等。有的人也覺得,能當一名得道者很了不起,能斬妖除魔,衛道於世間。當然了,這些多半出自人們的想像。其中,自是不乏鋤強扶弱的善心。
  • 《道德經》: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道是恍恍惚惚的,也是永恆圓通的,學道的目的就是為了行道,行道之人因為信心、恆心等緣故,為道的表現也有不同,《道德經》向我們分享「善為道者」的狀態,可以幫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道,同時也能有助於大家的「修道」。
  • 《道德經》解讀(第一篇):道 可 道 , 非常 道
    《道德經》第一篇原文:道 可 道 , 非常 道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之 始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這一篇可能是道德經裡面最短的一篇了,但是這一篇也幾乎是道德經的精華,因為這一篇是老子比較接近於解釋「道」的規律的一篇?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首先,「反者道之動」,表示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個極端,就會反向另外一個極端,可以簡單理解成「物極必反」,前面的內容,我們分享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其實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髓。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
  • 《道德經》:道並不銳利
    挫其銳,道並不銳利。但是其大無窮、威力無比的道卻並不銳利,不像有些物體(如金剛石、刀槍劍戟等硬物),有稜有角,可以碰得頭破血流。道沒有稜角,它是圓潤通達的,碰也碰得,碰碰也沒有關係。什麼人都可以求它,都有用。各行各業求它,都有用。什麼人都可以修,什麼人都可以幫。
  • 《道德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道德經》原文第77章「成而弗居」雲「天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 《道德經》與道、道家和道教的關係,你知道嗎?
    大家好,我是行走的香道師小琳,很高興能在這裡分享我在學習香道和《道德經》的感悟,以及如何從《道德經》更高的層次去詮釋香道,希望與朋友們多分享,多交流,共同學習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普通大眾對於《道德經》、道教以及道家之間的關係都不太了解,甚至會產生一些的誤解,例如:《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德在道德經第38章 開篇裡講得很清楚,分為上德和下德,也就是有德和無德,而且整部道德經用大部分篇幅來闡述德。而道經,也就是前37章卻把道講得恍恍惚惚讓人捉摸不透,並且用到了無,有,始,母,常,大,一,天,地,水,自然等一系列字詞來試圖說明什麼是道,可見老子行文表意之艱難。讀了無數遍的道德經,我覺得要想真正理解老子所說的道,首先要明白老子這本書是寫給那些人看得?他寫道德經的目的是什麼?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感悟】《道德經》的第一部分,是「五千言」的一個總論。第一章是進入《道德經》的大門,是《道德經》的靈魂所在。《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是要告訴大家什麼是「道」,如何理解「道」,用什麼方法認識「道」,認識「道」有什麼用處,認識「道」的重要性。作為全書的開始,老子全章就講了一個字「道」。
  •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
  • 《道德經》:為什麼「道」不可說?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根據史書記載,孔子問道於老子的時候,老子對他說了一些聖人平時應當怎樣對待事情,但是並沒有對他說什麼才是真正的道。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孔子主張有為,與老子主張無為有很大差異,所以老子才不告訴他道的真正的道。所以最後臨出函谷關時,將五千言《道德經》告訴了與道相契合併且喜歡道的關尹子。
  • 大眾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經哲學
    本體哲學是哲學家們構建主體哲學的工具哲學,不適合在大眾日常生活之中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哲學,是本體哲學,所以大眾日常生活,仍然離不開伏羲哲學,文王哲學和孔子哲學。老子道德經哲學,既是本體哲學,又是主體哲學,既是形式哲學,又是內容哲學。
  • 如何用《道德經》所說的「道」來解決問題
    老子在《道德經》中是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的呢?合二為一。具體點說,第七十七章中說,「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如何能更進一步明白老子所說的道理,並且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呢?下面開始講道理,舉例子。
  • 《道德經》之問:什麼是「道」?看《道德經》到底是什麼
    一提到《道德經》,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那句循環洗腦的「道可道,非常道」。儘管《道德經》家喻戶曉,聞名中外,還被許多人稱作「萬經之首」,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卻很少,而理解甚至領悟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是很可惜的,《道德經》裡蘊藏著華夏民族的智慧精髓,這對於當下、未來的中國以及世界都是有必要意義的。
  • 《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泛指哪些方面的內容?
    金粉小楷長卷《道德經》〈局部〉先秦時期的屈原還發出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千古感言。老子在《道德經》的開篇句就闡明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宏觀意向,這是一種統一的思想境界,但沒有分裂之憂。它告誡我們,道是人走出來的,名是人闖出來的。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開創出「非常道」的策略與方式,所以秦始皇也非常崇尚此點,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王朝。
  • 《道德經》只用18個字,告訴你什麼才是「平衡之道」!
    那到底什麼才是平衡之道呢?就像圖中的這棵樹,石頭的一邊,坡度緩一點,根系也就發達一點,相對應的,這個方向的枝條也長一些,粗一些,所以它就穩穩的立在這塊石頭上,這就是植物都能掌握的平衡之道。但人,不是植物,人有七情六慾,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平衡之道,反倒把握不好,容易栽了跟頭。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現在我們所說的道德,往往是指道德品質的意思,就是一個詞彙,而道德經的道德,卻是分為兩個詞,道在先,德在後,什麼是道?就是萬物之規律,這就是道。而按照規律做事的規律就是德,有道才能有德,無道自然無德。當然,你硬要是理解為現在所說的道德品質,也不是不可,也含有這方面意思。為什麼《道德經》被奉為道家經典,這是因為這是一本可以讓你悟道的書。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太上道祖白話註解《道德經》道篇1
    自古至今《道德經》五千言盡述真道之機,但是奈於文言深奧,文義深藏,因此使有心人探究道德真機者,往往望而生畏,不知所云。  今聖天堂諸生崇尚道德,推行普化大任,弘道甚勤,當仁不讓。此種精神感召 太上道祖下凡註解《道德經》,尤以在文言文義方面,一理貫通。更原文對照,白話通俗,使有心深究道德真義者,能夠一目了然,洞徹真機。故此書一出,誠為修道者之福音,智慧者之聖典,讀書者之經書。